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杨贵妃并不是胖美人,其实她也是纤弱美女

杨贵妃并不是胖美人,其实她也是纤弱美女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920 更新时间:2024/1/16 13:56:26

唐代以胖为美好像已经成为了我们大家的刻板印象,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唐朝审美有着很强的包容性,但是体型肥硕的女子也绝对不能算是美女。

胖美人=杨贵妃,“环肥燕瘦”的说法是如此深入人心,然而历史上的杨贵妃真的是胖子吗?其实,一共有三个版本的杨贵妃形象:瘦贵妃、胖贵妃和不胖不瘦的贵妃。

那么,杨贵妃究竟是胖是瘦?这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的文人们对贵妃的态度。

贵妃表示我不服

实际上,正式的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具体记载杨贵妃的实际容貌。五代人和宋人所修的《新唐书》和《旧唐书》的“杨贵妃传”中也只是用“姿色冠代”“资质丰艳”等语焉不详的词汇来描绘。“丰艳”的“丰”容易被误认为是在描述一个胖美人,但是考虑到《旧唐书》已经是后晋(936-943)刘昫等人撰写并且宋人还进行了修订,他们不可能穿越回唐玄宗时期见到贵妃,而唐代文人们并无一词言贵妃之“丰”。唐人以肥为美的说法,在后来的五代和宋代提得较多。

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是不是唐代,传统对美女的标准差不多就是“高白美”三个字:高,身材要修长;白,皮肤要白皙;美,脸蛋要姣好。李德裕《柳氏旧闻》里,正宠爱着杨贵妃的唐玄宗给太子选妃,明确提出了标准必须是“细长洁白”的女性,“细长洁白”对应着高和白,正符合汉代选美标准:“汉法八月选女,必身长合度,长白即美德。”风流天子玄宗的审美恐怕并没有异于前朝君主。而且再怎么讲,杨贵妃也是个擅长歌舞的女性,大约并不至于肥胖。

真正描写贵妃容貌的主力军,还是文人们。

其中对贵妃容貌最有发言权的文人,是李白。比起大部分同时代文人要靠脑补来描绘贵妃,李白可是近距离见过贵妃的人,并留下了《清平调词》《宫中行乐词》为证,特别是《清平调词》三首,乃唐玄宗和贵妃在宫中观赏牡丹花时令李白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诗人的句子美则美矣,却狡猾地回避了对贵妃的任何描述,这种漂浮在空中的虚写的美,好像换成任何一个大美女都行得通。

让贵妃磨墨、力士穿鞋的李白,写诗措辞居然这么小心。

同时代的杜甫要朴实得多,一首《丽人行》,实打实地工笔描绘了贵妃的容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杜甫毕竟是被“命待制集贤院,召试文章”的人,很可能亲见过贵妃。“诗史”杜甫版本的杨贵妃,是个身材匀称、不胖不瘦,而且有着细腻肌肤的美人儿。

安史之乱后杨贵妃已香消玉殒,但是贵妃美人图狠狠地火了起来。

其中,以长安人周昉的美人图最为盛名,这是个善于把一切贵妇人统统画成胖美人的画家,在把女人画成胖子这件事情上他简直是唐代的鲁本斯。《陕西通志》称他“作士女多为秾丽丰肥之态”。

由于之前的中国传统绘画里并没有以肥为美的传统,《宣和画谱》不客气地评价“世谓昉画妇女多为丰厚态度者,亦是一蔽(弊)”,对周昉的画风并不赞赏,并总结原因为“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妇人纤弱者为少”,一是因为贵妇人自然应该有贵态,丰厚的家底要在丰厚的身材上彰显,二是因为地域原因,关中美女个头都比较大。或许咚的一脚,画家下笔就把少数纤弱的妇人给批量处理了。

诗经曰“硕人其颀”,高大修长倒也罢了,文人们会欣赏一个胖美女吗?和周昉差不多同时代的白居易和陈鸿,应该是看过大热的周昉美人图的,却并没有在下笔时传达出“以肥为美”的观念,也并没有把杨贵妃处理成胖美人。

白居易《长恨歌》写作时安史之乱已过半个世纪,他笔下的杨贵妃更多的像是文人心中的理想型女神:气质妩媚,“回眸一笑百媚生”,眉毛修长气色好,“芙蓉如面柳如眉”,腰肢纤细体态娇弱,“侍儿扶起娇无力”,皮肤细腻,“雪肤花貌参差是”。毕竟“太液芙蓉未央柳”,有着“未央柳”一般细腰的杨贵妃,怎么也是个纤细娇弱的美人儿。这仍然还是古代一以贯之的主流审美观。

而以史笔见长的陈鸿,在《长恨歌传》中沿袭了杜甫诗中的“肌理细腻骨肉匀”形象,写杨贵妃“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是个不胖不瘦的气质美人;写贵妃出浴则是“既出水,弱力微,若不任罗绮”,和白居易《江南遇天宝叟》里“贵妃婉转伺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颇为接近,都将贵妃处理成纤弱娇柔的女性形象,决非是胖美人。

而实际上,中国文人墨客的理想型女神,从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和曹植《洛神赋》开始,基本的元素一直没太大变化,无非是樱桃小口、明眸皓齿、长颈削肩、杨柳细腰、肤色胜雪等等特质的排列组合。即使是之后几百年间的诗词戏曲如《梧桐雨》《长生殿》,只要是试图把杨贵妃描写成千古佳人的,一概都没有逃出传统的审美套路。

这个世界对于胖纸的恶意

这样一个纤弱或者匀称体形的杨贵妃形象,是怎么一步步发福,变成肥美人了呢?

这要追溯到正史《旧唐书》里对杨贵妃的批判态度,它几乎奠定了历代文人抨击杨贵妃的基调。杜甫的《丽人行》和《哀江头》算是把《旧唐书》的论调发扬光大,女人祸国论成为主流叙事。

但一直等到五代和宋朝,特别是宋代,文人们开始密集地描写一个肥胖的杨贵妃,并把肥贵妃的历史形象就此固定下来。五代人《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不少当时宫中琐事和宫内外风情习俗,是杨妃肥胖的最早文献出处,其中称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使侍儿交扇鼓风,犹挥汗不止”——贵妃不但胖,还爱出汗。

今人孟晖在《贵妃的红汗》里详细还原了杨贵妃淌下的红色的汗水。所谓“红粉知己“最早讲的正是源自杨贵妃时代,女子们往身上扑的红色粉末,汗水混合粉末一并淌下,带着香气染在了衣物上,故有“香汗淋漓”之称。本是贵族女子的寻常事,却被《开元天宝遗事》的作者视为妖异。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则直接斥此书为浅妄之书。

彼时,周昉作为曾经被唐德宗召见作画的名家,他的美人图已经深入人心;直到今天,簪花仕女图仍然是我们想象唐朝的经典符号。周昉美人图里的贵妃虽然胖,但仍然是宫廷里富贵优雅的大美人儿,宋代的文人们却把对杨贵妃作为红颜祸水的批判,投射在了画作里圆润富贵的身形上。

诋毁一个女人最快捷的方式,当然就是攻击她的身材和容貌。加上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流传之深远,文人们不讽刺一下贵妃简直显不出气节来。理学家魏了翁的《鹤山集》有一首《临江仙·约李彭州暨兄弟看荔丹有赋》曰:“人应笑太真肥。破除千古恨,须待谪仙诗。”已经非常露骨地把杨贵妃钉在了死胖子的耻辱柱上。

苏辙有一首《周昉画美人图》:“深宫美人百不知,饮酒食肉事游嬉。……拥扇执拂知从谁,瘦者飞燕肥玉妃。”直接把杨贵妃和赵飞燕相提并论,有了“环肥燕瘦”的讲法。

作为一个胖子的杨贵妃形象,“人应笑太真肥”则渐渐被扩写成了有情节有对话的场景。待到了明清小说《隋唐演义》,在宋人《杨太真外传》的情节上益发活灵活现:

原来玄宗曾阅赵飞燕外传,见说他体态轻盈,凌风而立,常恐吹去。因对杨妃戏语道:“若汝则任其吹多少。”盖嘲其肥也。杨妃颇有肌体,故梅妃诋之为肥婢,杨妃最恨的是说他肥。

放在今天看,这个玄宗也是个毒舌男:“不比人家飞燕,贵妃你可是不管风多大都吹不走。”而曾经被玄宗宠爱却最后被打入冷宫的梅妃,痛骂杨贵妃是“肥婢”,这也是有典(段)故(子)的,根据明代彭大翼的《山塘肆考》,贵妃的弟兄杨国忠,冬日天冷时选了一批肥胖的婢妾在前面人肉挡风(“唐杨国忠冬月选婢妾肥大者列行于前,令遮风,谓之肉障”)。

古人对胖子的恶意简直要溢出纸面。

实际上唐代就已经有了不少丑化或者妖魔化杨贵妃的作品,比如《新唐书》写杨贵妃“常以假鬓为首饰,而好服黄裙,近服妖也”,之后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元代陶宗仪《说郛》干脆把女性染红指甲这样寻常的美妆技巧给妖魔化,说杨贵妃“生而手足爪甲红,谓白鹤精也,宫中效之”。至于《红楼梦》里提到的“安禄山掷伤了贵妃乳的木瓜“,故事的形象已经近乎荒唐和淫邪了。

简而言之,杨贵妃是不是胖子,命运主要取决于旧时文人们对杨贵妃的态度。如果是同情的态度,那么杨贵妃就是杨柳细腰的娇弱美人;如果是批判态度,杨贵妃就是在周昉美人图基础上被丑化的肥贵妃。

史家、文人和画家就这样共同参与,构建了中国文化里对杨贵妃作为胖美人的想象。

有趣的是,杨贵妃的故事很早就已经东传到了日本和韩国。因为并没有受到中国史书女子祸国论的影响,在东瀛的杨贵妃形象既没有被妖魔化,也没有发福成肥贵妃,倒是在“物语”的文学叙事中,成了一个为爱而困扰的美丽女子。

学术界一般认为,《长恨歌》和白居易文集一起,在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7年)传入日本,差不多正好就是《长恨歌》在中国流行的年代。而杜甫和李白的杨贵妃题材作品并没有被同步过去而产生对美人的负面影响。因此,日韩文学中的杨贵妃故事,主要是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为底本,作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而非历史事件展开创作的。日文文学里的杨贵妃,是一个完全去政治化的存在。而韩国文学中的杨贵妃,更是成为一种描述美女时的模式化标尺。

相比中国文人对杨贵妃的批判和毒舌,日韩的传统文人们都惊人地喜爱着杨贵妃。白居易《长恨歌》的凄婉艳丽,竟无意中暗合了日本文学“物哀”的传统,因此衍生出无数创作。相思的纠结、分离的决绝、孤身的哀婉、深爱的落寞,纯爱系画风在这个文化里果然是一脉相承的。

文人们怀着异常的怜惜,甚至舍不得让杨贵妃死掉。相当多的作品比如《俊赖髓脑》《唐物语》和《今昔物语集》里,杨贵妃本就是仙人,死后只不过是回到了蓬莱仙境,正符合蓬莱在日本的传说。日本中世小说《太平记》里面的杨贵妃,则是天女化为露珠降在人世出生,有几分像《竹取物语》的赫映姬的出生。总之都是极尽美化之能事,和中国笔记体里杨贵妃或妖邪或淫乱的叙事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还有相当一些作品让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逃到了日本,就这样代替中国接收了这个大美人。

比如《曾我物语》里的杨贵妃,化作了日本名古屋的热田明神。至于一个日本的神好端端为啥要跑去做中国皇帝的妃子呢?于是又衍生出了一些奇怪的情节,比如热天明神化为杨贵妃,是为了迷惑唐玄宗,让他忘记远征日本的计划,因此保住了日本。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日本学者认为杨贵妃流亡到了日本,山口县大津郡因此成为“杨贵妃之乡”。女影星山口百惠2002年时甚至公开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引发热议,毕竟在东瀛印象里,杨贵妃已经是美的化身。死在马嵬坡下的贵妃,倘若得知自己有了这样一门远东亲戚,想必黄泉下也会微笑的吧。

标签:

更多文章

  • 溥仪在被苏联俘虏之后,过得是什么神仙日子。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苏日战争时期,溥仪的伪满洲国是日本的附属国,因此苏联也曾俘虏过溥仪,不过在苏联做俘虏的溥仪,小日子过得还是比较滋润的。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十天后,“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在日本人的安排下,乘小型飞机飞到沈阳,准备换乘大型飞机逃亡日本。但溥仪万万没有想到,苏军几乎在同一时间占领了沈阳机场,

  • 明朝皇帝竟然是这样给孩子起名字的,长见识了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起名字是生孩子的头等大事,我们一般对给孩子的起名都很慎重,皇家就更是慎重了。做父母的心思都一样,总是希望孩子能身体健康平安,事业有成。所以在给孩子起名字,父母总是会花些心思的。尤其是皇帝家的孩子,因为身份特殊,所以起名字时更是会多花些心思。朱元璋开创的明王朝,其实是圆了中国草根老百姓的一个梦,那就是

  • 岳飞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消灭金国?只因为昏庸无能的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一代传奇名将岳飞原本有能力将侵略外族一举消灭,但是武将毕竟只是朝廷的一把武器,不得不听命于朝廷,这也决定了岳飞一生注定是个悲剧。当年小时候,读过岳飞的诗词《满江红》,诗词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读起来,总叫

  • 古人性教育的途径,“压箱底”和“嫁妆画”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男欢女爱本是人类繁衍的根本,而古人往往婚嫁较早,太过年轻导致不了解这些,于是各种教学器具和画就应运而生了。古代封建社会,男女之事都是“秘而不宣”的,但是毕竟还是需要教育的。古人使用的“教具”和“图示”,即是俗称的“压箱底”和“嫁妆画”。通常来说,“教具”外形呈水果状,船状或孩儿状,一分为二,平常置于

  • 揭秘历史上的杨素为什么不自己称帝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与杨素交情很深,二人彼此之间有着很高的默契和信任,在杨坚统一全国后,杨素本有机会自立为帝,与杨坚分庭抗礼,但是杨素并没有这么做。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

  • 刘备禁卫军的最高统帅,勇猛无敌,却是三国最神秘的人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三国历史上有大批传奇人物出现,他们个个大名鼎鼎但是其实也有很多并不是很出名的三国武将,他们也是非常勇猛的将军,陈到就是其中一位。纵观三国历史,文有戏志才、郭嘉、贾诩、荀彧、荀攸、诸葛亮、庞统等经天纬地的无双国士,武有关羽、张飞、张辽、黄忠、马超、夏侯渊、曹仁等气拔山河的盖世猛将。一部不足百年的三国争

  • 兵强马壮、猛将如云的赵国,为什么不敌秦国?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战国时期,国家间的吞并和被吞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问题,影响国家命运的因素非常多,军事只是其中一方面。在战国中后期,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不仅国土扩张了数倍,而且士兵精锐,将星云集。其中,在战国四大名将中,赵国的拥有李牧和廉颇这两位,而在东方六国的八大名将中,廉颇、赵奢、李牧等赵国将领依然在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归纳朱棣将国度迁至北京的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王朝,最开始首都定的是南京,最后迁址北京,关于迁都的原因,后人总结了大概下面几点。明代原本定都南京,但朱元璋对于南京作为首都并不满意,曾一度想定都于凤阳,后来又派儿子到西安考察而未果。到了朱棣从侄儿建文帝手中抢走帝位后,遂迁都北京。自此,明朝的首都北京开始面临劲敌蒙古的觊

  • 马王堆《地形图》被誉为中国海图之母的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汉代没有留下描绘国土的全国版图,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汉代地图是1973年湖南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汉代的帛地图。虽然,它仅仅是“湖广两省”的地图,但人们有幸借此看到一扇“面朝大海”的历史之窗。马王堆出土的3幅帛地图,原图都没有名字;为便于后人引据,专家们根据图中所绘主要内容进行了命名。其中与海相关的即是那幅

  • 这个人有着刘备手下最高的职位,诸葛亮见到也要礼让三分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三国时期的蜀汉有着很多派系,但是如果说到职位最高的人,我们可能想到的都是丞相诸葛亮,其实并不是他,刘备手下最高官职另有其人。如果大家举出刘备帐下职位最高的人,想必大家都会异口同声的说是诸葛亮,诸葛亮最后在刘备当了皇帝之后做了丞相,而且在刘备死之后,诸葛亮也是被刘备赋予了最高权力的人,就是说皇帝是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