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刘墉真的是一个驼背罗锅吗?历史上的刘墉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完全相反

刘墉真的是一个驼背罗锅吗?历史上的刘墉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完全相反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925 更新时间:2024/1/16 14:15:03

在《宰相刘罗锅》这部影视剧中刘墉的形象是一位小老头,并且还是驼背,这才被叫做罗锅,但在历史中真正的刘墉并不是此番形象,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完全相反。

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刘墉是山东诸城人,刘墉的出身并不贫寒。刘墉祖父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雍正乾隆两朝重臣,官做到太子太傅、吏部和刑部等尚书。可以说是世家出身,也是一时的显贵。

刘墉生于1719年,乾隆十六年(1731年)考中进士,随后就当了侍讲,也就是陪皇子读书之类的官儿。这种官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靠近皇帝,因此升迁的机会非常多。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刚过了四年,刘墉父亲刘统勋因为在准葛尔战争中措置失当,被夺官下狱治罪。刘墉受到牵连,也被夺职下狱。后来事实调查清楚,刘统勋并没有太大过失,乾隆帝就下旨释放了刘墉。

出狱后刘墉当了翰林编修,被外放为督安徽学政。这个官是个肥缺,掌握着一省生员考试选拔的大事,对于营造关系网有很大用处。不过刘墉也是有操守的人,他一上任就大力纠治贡监吏员履职不力的积弊,因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

刘墉后来历任知府、道台等职,因为父亲的余荫,逐步做到按察使、巡抚、左都御史等大官,最终又回到京城,在乾隆帝身边供职。大概正是如此丰富的任职经历,才让他在民间留下许多痕迹和传说。

不过刘墉的性格并非民间传说和影视剧中那么耿直,也没有与和坤搞过多么激烈的斗争。《清史稿》他的本传中,只记载了一次与和坤有关的事,就是一同到山东调查该省巡抚国泰贪污之事,还因此立了功,被授官为工部尚书。至于和乾隆皇帝抖机灵、斗智斗勇的事迹,更是半点也无。

不过翻阅史书,类似事件倒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倒是经常干这种事。乾隆在位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学士张廷玉声望如日中天,家族、亲故、子弟遍布朝野,影响非常不好。刘统勋就上书说,为人臣者嚣张成这样,不是自保其福的方式,朝廷应该体念他的功劳,对他们家人当官稍加抑制,也好保全张家的名声。

乾隆有一段时间非常恼怒州县仓库空缺,想尽数罢去当地官吏,而从在京的笔贴式中选人代之。这件事不太合乎常规,乾隆思来想去不敢贸然决断,便叫来刘统勋询问,说:“我考虑这件事都三天了,还拿不定主意,你看如何?”

事情牵涉重大,弄不好会引发地方官的集体抵制,但如果在这个关头替地方官说话,又会引发乾隆的反感,刘统勋便沉默不语。乾隆焦急地责怪他不为皇帝分忧,刘统勋巧妙地回答:“皇上如此圣明,尚且想了三天都没有答案,老臣昏庸,哪能一时半会儿就有对策。我想回去之后好好思考,再来回覆。”

乾隆被拍了个小马屁非常受用,也不便再多问。但是刘统勋这种方式,其实已表露了他的态度。第二天,刘统勋回来给乾隆上奏,说州县的情况还是地方官熟……还没等说完,乾隆就会心一笑说:“你说的对。”于是中止了这件错事。

据记载,他身高有一米九多,在清朝,应该是巨人般的存在了。那刘墉为何被称为刘罗锅?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想要出人头地就要参加科举考试,而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就要符合“身、言、书、判”四项标准,就是身体素质、相貌堂堂、口齿清晰、语言流畅而且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所以刘墉既然中了进士,就说明刘墉符合四项标准,所以刘墉并非罗锅。而且在当时按照规定,中了举人的,还要考试“大挑”,这一科不考文采。也不考口才,只靠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以字形来比拟身形。“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方头大脸身体直长,“日”指高矮肥瘦适中,符合以上四个字便有入选的可能。“身”指身体歪曲,“甲”指头大身体小,“气”指肩膀一边耸一边平,“由”指头小身体大,只要有符合这四条的,就算是中了举人,也是要落选的。

而且清朝的官场很注重官员的相貌,在乾隆时期比其他时期更为重视,所以刘墉既然是科举出身,那么一定要符合乾隆选用官员的标准,如果刘墉是罗锅,那么在乾隆时期一定是不可能中进士的。更不可能做到内阁大学士的职位。

刘墉辅佐过的两个皇帝,乾隆和嘉庆,身高都是一米七左右,属于中等的身高。我们知道,古代君主很重要,君主的权力是最大的。所以,刘墉虽然身高比两个皇帝高很多,但却在他们面前不能展现出来,他要驼背显得自己跟皇帝们一样。不然,皇帝就要仰望他了。刘墉为了在乾隆、嘉庆面前不高一节,他就低下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驼背,人也没之前看上去那么高了。所以,嘉庆就给他取了个“刘罗锅”的称号,这个称号也就流传了下来。

关于刘墉被称为“罗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本身刘墉常年伏案写作、学习,驼背这个习惯也渐渐养成了。我们都知道他是文官,需要经常写文书。文官不像武官一样,武官要出征,要上战场,还要操练士兵。在清朝当官,要看很多东西,文章写得好不好,长相外貌有没有问题,出身怎样,这都是要看的。在选官的时候,刘墉还年轻,肯定没有驼背的问题,等刘墉当了几十年的官之后,长期伏案,驼背的问题日益严重。等他到了八十岁之后,就更加了。所以,被称为“刘罗锅”也是不稀奇的事情了。

刘墉是清朝不可多得的好官,清官。在一些讲述刘墉的电视剧里,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这样一位清廉的官员。在我们的印象里,他老是和清朝巨贪和珅斗智斗勇。和珅的贪,刘墉的清廉,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都是人们茶余饭后聊天的内容。有时候我们也要拨开云雾,其实刘罗锅并不“罗锅”,相反还是一米九的高富帅呢。

标签:

更多文章

  • 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很长一算时间处于落后状态,秦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强大,最终一统天下?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国一统天下之前并不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秦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强大的?在战国中期,由于地处西部偏远地区,生存环境

  • 清朝时期官员拜见皇帝的时候为什么要拍一拍袖子,嫔妃走路又为什么要让人扶着?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官员拜见皇帝的时候都要拍一拍袖子,或者是嫔妃走路时有宫女在一旁搀着,这两种做法都是有什么说法?在古代早期的时候,并没有发明凳椅,举国自上而下都是采取“席地而坐”。不过到了汉朝的时候,逐渐出现了凳椅,先前的“跪坐”就慢慢取代了。但跪拜礼依然存在,不过这时候却演变成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

  • 南宋时期的一些士兵为什么宁愿饿死也不肯吃小米,这是什么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经常会缺兵少粮,人在饿极了的时候什么能吃的不能吃的都会拿来果腹可为什么宋军中的江浙、福建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小米呢?这不是很奇怪吗?《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六》记载:”是时,黾山沿路有金人遗弃粟米山积,独成闵之众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不下二三百人。”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当

  • 说曹操曹操到的下半句是什么,为什么无人敢说?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众所周知曹操是东汉末年时期势力最大的诸侯之一,关于他的俗语“说曹操曹操到”其实还有下半句,那么这下半句为什么一直以来无人敢说呢?这是因为这段话描述的事情对于曹操十分的屈辱,所以并没有人提起。曹操和夏侯渊,夏侯惇两兄弟属于表亲关系,原本也应该是夏侯一族的人,只不过由于他的父亲被过继给当了时的大太监曹腾

  • 商鞅的死对秦国的影响有哪些呢?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从战国初期在“七雄”中垫底的最落后国家到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强国,秦国迅速崛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可好景不长,秦帝国的大厦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短短十几年就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轰然倒塌。秦国的崛起绕不开一个名字——商鞅,正是他的变法图强使秦国面貌焕然一新,在战国七雄的纷争中脱颖

  • 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武卒究竟有多厉害,为什么魏国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魏武卒是战国时期吴起训练的精锐步兵,在吴起的率领下,以超出时代的训练体系、选拔标准、精良装备,屡次以少胜多,甚至达成以一敌十的巨大成就。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奇功伟绩。魏武卒是战国时期一支有着赫赫威名的军队,战国初期,魏国就是靠着这支强军,攻秦,败齐,破

  • 明宣宗朱瞻基不仅杀老师 杀叔叔 还被传弑父 为什么还说明宣宗是明朝难得的好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任皇帝,朱瞻基天资英畅,敬礼大臣,勤恤民隐,慎于用人,严惩贪官污吏,或说臣下有过失,密加详察,实则加罪,诬陷则重惩诬告之人。由于他出色的治理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任皇帝,也就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出生的那年,正是他

  • 晋楚争霸是春秋中期的主旋律 晋楚长达数百年的争霸 为什么楚国会屡屡败于晋国?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威望下降,因此拉开了诸侯国争霸的大序幕,春秋五大战争,三次都发生在晋楚两国之间。另外,晋齐两国之所以发生鞌之战,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晋国担心齐国会与楚国联合。可以说,春秋中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争霸。春秋时代,晋楚争霸持续了近百年,在漫长的争霸过程中,晋国与楚国发生了多次重大战役,这些战役

  • 三国时期曹操势力是如何“突然崛起”的,曹操势力这么大为什么他没有篡汉称帝呢?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三国时期是最乱的时候,出现了三国鼎立三分天下的局面,今天我们来说说其中的曹操,他是如何突然崛起的,当权之后势力这么大为什么他没有篡汉称帝呢?曹操原本是谯郡的大家族,与夏侯氏有亲戚关系,部曲家兵众多,本身就能拉起一支可观的队伍。曹操在朝廷上又有一定势力,其父曹腾投靠宦官,当到了太尉,曹

  • 齐国本是战国实力最强的霸主 能够抗衡强大的秦国 为什么却在最后的亡国之战中不战而降?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作为贯穿春秋战国整体的强国,齐国一直以来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然而,作为一个曾经强大的齐国,在战国的后期,却成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存在,在最后的亡国之战中更是不战而降。这一切都是如何造成的呢?回首春秋战国那段历史,齐国几乎一直是作为超级大国存在的。自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