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白莲教能推翻清朝,真假?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白莲教能推翻清朝,真假?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01 更新时间:2024/1/21 6:53:08

清朝有两次比较大的民间起义运动,一次是我们熟悉的太平天国,另一次就是白莲教运动。

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白莲教这个帮派,他们装神弄鬼,反抗朝廷。实际上,白莲教历史悠久,而且让清廷损失惨重。

白莲教,跨越多个中国史上朝代的一个秘密民间宗教组织,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包括弥勒教在内的其他组织的内容,但一般认为主源是源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由茅子元创立的佛教净土宗分支白莲宗。因其教徒禁食葱乳,不杀生不饮酒,其派神职人员不出家,多娶妻生子,常被视为附佛外道和邪教而遭朝廷查禁。白莲教作为一个秘密民间宗教组织,在历史上发动多次民变,屡次受到镇压。

历史上,白莲教最强大的的时候是川楚白莲教起义(1795年-1804年),指中国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清起义的事件。

最早参加者多为白莲教教徒。始爆发于川楚陕边境地区,后波及川、楚、陕、豫、甘等省,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这次大规模起义,使得清政府耗费了十六省的数十万军队,并导致十名提督、总兵等高级武官及副将以下400余名中级武官阵亡。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财政收入,使国库为之一空。川楚起义标志着清朝走衰落的开始,在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说法。

这次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乾隆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大批流民陆续聚集于川、楚、陕交界的南山和巴山老林地区谋生,众以数百万计。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兼并严重,河南、安徽、江西各地出现饥民,川楚陕三省边境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地带,历来为被迫离开土地的流民聚集之所。加以封建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贪官污吏横行,人们不满和反抗情绪日增,白莲教的宣传也随之增加了反抗现实的内容。

乾隆三十七、三十八年(1772、1773),川、楚两省饥民来此觅食者达数十万。加上来自河南、安徽、江西等省的流民,其中大约有一百万人前来有着大量荒地、原始森林的川楚边境就食,该地土壤瘠薄,气候恶劣,流民除搭棚佃耕土地外,还需受雇于木厢厂、铁厂、纸厂,获取微薄工钱,方能生存。他们不仅受地主、厂主的剥削,还要受差役、讼棍的勒索,生活极为艰难。绝望中的流民便成了白莲教传播的对象。

白莲教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秘密宗教,崇奉“无生老母”与“弥勒佛”,宣扬弥勒佛未来会“改造世界”的传说,并以“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平均、互助思想在其中迅速流行,从者日众。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为八字真诀,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定寄托,对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力图摆脱现世的流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从者日众。

在起义发展阶段,襄阳起义军又开始了大规模流动作战,转战于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后分三股进入四川。清军只尾随其后,疲于奔命。七月,四川起义军被清军围困,襄阳起义军赶到解围,在东乡与四川起义军会师。各路起义军按青、黄、蓝、白分号,设立掌柜、元帅、先锋、总兵等职。然而,小生产者固有的分散性与保守性,使起义军并未真正联为一体,各股仍然各自为战,分散行动。

三年三月,襄阳起义军在湖北郧西被清军包围,首领聪儿、姚之富跳崖牺牲,余部仍继续斗争。四川起义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余部在张汉潮等率领下,与四川义军联合。

四年,清廷以勒保为经略大臣,明亮、额勒登保为参赞大臣,节制川、陕、楚、豫、甘五省官军进击,并晓谕州县办团练,依山隘寨堡,扼守要路,坚壁清野,攻抚并施,使义军处境艰难,张汉潮等相继牺牲。年底,义军首领冉天元率部由陕返川,大败额勒登保部。

五年正月,又联合各路义军抢渡嘉陵江,于蓬溪再败清军,斩总兵朱射斗。不久,集兵江油,以伏击再败清军,后因地主团练增援,冉天元被俘杀,余部万余人南下川西腹地,成都戒严。

起义军因得到各地人民的支持,所到之处,“有屋舍以栖止,有衣食、火药以接济,有骡马刍草以夺骑更换”,且有各地教徒“为之向导负运”,多次重创清军,嘉庆五年四月四川江油马蹄冈战役以后,起义始转入低潮。人数从十几万减至几万人,许多重要将领相继牺牲。清政府的“坚壁清野”与“寨堡团练”之策,已逐渐推广并发挥作用。通过筑寨堡、并村落,令百姓移居其中,将民间粮秣给养充实其内,又训练丁壮,进行防守,从而切断了起义军同人民间的联系,使之无法得到粮草与兵源的补充,力量日渐枯竭。

嘉庆六年下半年,起义军活动基本上只限于川楚陕边境地区,转战在万山老林之中,人数已不超过两万四千,而围剿的清军,则十倍于此。起义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斗,至九年九月,起义终告失败。

标签:

更多文章

  • 鲜为人知的秦始皇死亡的真相。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秦始皇的死,史书上只有一句“暴毙”二字,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推断,他的死或许跟赵高有很大关系。公元前21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死于第五次东巡途中。关于这位帝王的死因,历史上争议颇多。目前在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说是死于疾病,另一种说死于非命。第一种说法认为,《史记》中关于秦始皇死因的

  • 秦朝时期的徐福是否真的到达了日本,对日本又有如何的影响?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秦朝时期徐福受秦始皇命出海寻找长生药,却在多次返回无果后音讯全无,有传言说徐福到了日本,从此在那里定居。据台湾学者彭双松先生统计,日本各地与徐福姓名联系在一起的墓、祠、碑、宫、庙、神庄等遗址有50余处,登陆点20余处,传说故事30余个。这些遗迹与传说虽不全是真实的,但也与史实有所关联。公元前210年

  • 相比于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这一手玩的更绝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说起宋太祖赵匡胤,我们都知道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著名典故,但是在文学家冯梦龙记载中,却有一段更神奇的故事,远比前面说的两件事更神奇。大宋初创,宋太祖赵匡胤遇到了与汉高祖刘邦同样的问题,就是到底如何管束那些功高威重的将军,使其不致于危及新到手的皇权。当然,这时候,历史毕竟又演进了千年,华夏人事变化不

  • 康熙是出于什么目的给外国传教士南怀仁发通行证的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在西方列强对中国大肆使用武力之前,使用传教的方式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软入侵手段,但是在东西方两者完全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传教活动并不顺利。14世纪开始的欧洲宗教改革到16世纪路德和加尔文时期达到顶峰,基督教内部由此发生了巨大震荡,失去了欧洲北部辖区的罗马教皇损失惨重。但一部分知识分子出生的基督徒徒站在

  • 于谦是明朝的大功臣,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明英宗朱祁镇真是个昏君吗?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当过两次皇帝的人,明英宗朱祁镇在绝大多数人的观感里恐怕是个昏君、庸君,人们认为朱祁镇昏庸无能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宠信宦官王振,二是冤杀功臣于谦。于谦有着“救时宰相”的美称,明英宗为何要处死功臣于谦?于谦,明朝名臣,有经天纬地之才,一人独当一面保卫京师,与岳飞齐名,

  • 包拯只是一位臣子,为何却能穿龙袍呢?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中,龙袍是天子的一个重要象征,也是皇帝的专属物。在古代私自穿龙袍是重罪,是对皇帝的大不敬。轻则脑袋搬家,重则株连九族。所以在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穿龙袍,那么只是小小官员的包拯为什么也能穿龙袍呢?包拯,字希仁,又称“包待制”、“包龙图”等。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

  • 皇帝的妻子为什么叫皇后呢?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皇帝的妻子为什么叫皇后呢?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后”原为君主之意。在《诗经》上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郑玄所做的注解中说:“后,君也。”而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都被称为“妃”,周朝开始则称为“后”。如《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

  • 他一连灭了六个皇帝,后来他自己做了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从底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人物,无不具有着天纵奇才,或者磐石一般坚韧不拔的意志,下面这位人物就是出身卑微,经过自己的打拼,逐步成就了自己的大业。历史上,要论谁是第一号的帝王终结者,非刘裕莫属。刘裕出身寒微,起初为北府刘牢之手下的一名低级军官,但他军事才能杰出,政治眼光敏锐,且素有远大的志向,很善于把握时

  • 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明朝航海为什么能达到历史巅峰?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明朝时迎来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最盛大的创举——郑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共计七次。在永乐大帝那个年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大国,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征服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明朝的航海事业为何能达到历史巅峰呢?郑和七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

  • 1897越南科举考试珍稀照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中国的科举制度对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这一选拔人才的方式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的人才,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越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众所周知,中国的科举制延续数千年,对越南、朝鲜等周边国家也有深厚的影响。越南的科举制度,自李朝仁宗太宁四年(1075)始,至阮朝弘宗启定四年(1919)止,是全世界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