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亚特兰蒂斯极限猜想:不得不毁灭的超级文明

亚特兰蒂斯极限猜想:不得不毁灭的超级文明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470 更新时间:2024/1/1 23:25:47

玛雅人的历法把人类明分为五个周期,每个周期都有新的文明诞生与旧文明的惨烈毁灭,他们甚至预言了自己的灭亡。众所周知,其间也确实有许多盛极一时的文明轰然倒塌,甚至在消失前连一点衰退的预兆都没有出现。这之间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大概便是至今存在与否都成疑的超级文明——亚特兰蒂斯。

对亚特兰蒂斯的记载,最确凿的可见出自柏拉图之手的《对话录》。上面记载着其表弟克里西亚斯描述的一个神秘国度:该国位于海洋中间的岛屿上,拥有极度发达的文明。其国力之强盛,连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都无法与之比拟。传说亚特兰蒂斯拥有6个4个公国,在海神波塞冬的庇护下达到了巅峰。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几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

对大西国文明消失,当今最“科学”的解答是:虽然当时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科技,但由于大量的资源消耗与过度开发(也有说是因为海底火山运动导致的剧烈反应),导致整个大洲下沉。先不说这些观点的真假,笔者综合一些观点与自己的理解,提出下面一种猜想。

玛雅人之强大,在民间早就传得满城皆知了。可是玛雅人对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敬仰程度,相对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认为亚特兰蒂斯文明是第四个太阳及中最发达的文明,称为“宗德里利克”,又为“光之文明”。这里需要注意,他们认为亚特兰蒂斯对上一个太阳纪文明是一种继承而非延续,因为有种猜想是,亚特兰蒂斯并非原产自地球,这个种族是来自猎户座的继承者。他们拥有的能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操控和改变地球的天气,甚至可以人为制造自然灾难。而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建立,甚至可以追溯到利莫里亚文明时期。

更夸的是,有人认为这两大文明之间甚至进行过核战争。(之前有传闻在非洲发现20亿年前核反应堆,虽然有专家辟谣说那是天然核反应,但笔者对史前文明的存在还是相当“迷信”的。)

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将人类的发展总结为一个曲折、漫长而延续的过程,虽然其间有一些漏洞,但总体相当合理,成为主流的人类起源学说。但一部分学者指出,人类的发展过程也许并非是一条线性过程,而是一个个周期。

也就是说,也许在若干亿年前,就有比我们还发达的文明统治地球了。虽然听上去很扯,但人类历史上确实有些只言片语可以为这种猜想提供佐证。保存在梵蒂冈的《梵蒂冈城国古抄本》中描述:“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无独有偶,在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发现过相似的记载。

据描述,统治地球的第一代人类是巨人,其毁灭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与超级火灾;第三代人是猿人,毁灭与自相残杀;第四代人便是“可以掌控光与水”的人类,他们毁于可怕的超级洪灾。

而现代学者经过长期探查发现,在洪灾之前,地球上或确实存在一片拥有超级文明的大陆,与那次全球性的洪灾一起沉没在大西洋之中。

史前超级文明,也许都是外星殖民者

著名天文学家提丢斯在1977年意外发现一个数列,(n+4)/10,将n=0,3,6,12,……代入可以较准确地计算出已知行星的轨道半径,后人波德据此猜测在火星与木星之间还有一颗行星。而这个数列早就被玛雅人发现并运用了。玛雅人利用这个数列,绘出几乎完美的太阳系模型。

玛雅人创造的一系列不可能,让人没猜想他们甚至就是外星殖民者。而笔者今日在某论坛上看到一种非奇妙的猜想:曾经太阳系的行星中都拥有不同程度的文明,他们之间的战争导致文明遭到一轮又一轮的洗牌。而当时的地球文明联合火星文明月球文明发动战争,以至于火星文明被毁,幸存者移民地球。(月球是人为制造的机器,因为战争而变成一个“死球”。)

当然,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当今天文学家在火星上发现越来越多疑似智能生物留下的遗迹、地球上越来越多史前壁画中出现的黑科技与种种外星人存在的征兆,或许真的印证着对于人类文明的某种脑洞大开的猜想。

也许基于对太阳系其他文明的敌对关系,亚特兰蒂斯人招来了灭顶之灾。他们不得以之下,只能选择放弃自己一手营造的超级国家,并用自己掌控的科技“导演”了一次全球性大洪灾,让大西国毁于一旦。而关于亚特兰蒂斯人的去向,笔者在此提出一些猜想:也许他们分散到了世界各处,比如之后兴起的古埃及文明中,就有许多“亚特兰蒂斯的影子”(在埃及金字塔的壁画中就发现过轮船、潜艇与喷气式飞机的图案,这显然与当时文明的发达程度不符)。这也能给“埃及人与外星人接触”这一匪夷所思的猜想,提供一种较为靠谱的解释。

还有一说,亚特兰蒂斯人隐居地表以下(如我们无法探清的百慕大魔鬼三角),继续着他们的文明。而地球上很多UFO与USO的出现,便与他们脱不开关系。

无论如,出于对远古先进文明的敬畏,以及对科学与未知世界的好奇,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猜想。也许我们高估了这些文明的发达程度,超越时代科技在他们文明中的出现,可能确实只是一种偶然。但笔者相信,无法被当今科学洞穿的秘密大有所在。也许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未来的发现,将会颠覆我们的所有认知。

标签:

更多文章

  • 揭秘汉代女尸为什么能够2000多年不腐?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汉代古尸“凌惠平”在出土后,连云港博物馆曾经特邀国内著名专家聚于港城,尝试破解这具古尸身上的种种谜团,如凌惠平身份、棺中的液体等等,还有跟她一起发现的三个棺木的尸体均腐烂了,为什么凌惠平可以驻守容颜?2002年7月7日下午4时多,连云港西南城郊约7公里的通往海州石棚山风景区的花园路基建工地上,一名挖

  • 为什么说“寡妇门前是非多”?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在中国,丈夫已逝的女子被称做“寡妇”(西方叫“未亡人”)。“寡妇门前是非多”中的“是非”,指的是发生的口舌或纠纷;这句俗语是指寡妇的特定身份,既容易招惹屑小的图谋,也更容易招人猜疑。在古代,封建礼教首先是要求寡妇遵守“从一而终”的妇道,即所谓的“烈女不嫁二夫”,在感情失落中过着孤寂的生活。烈女不嫁二

  • 揭秘考古重大发现:56万年前人类牙齿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导读:在法国靠近西班牙边境的托塔韦山洞考古遗址中,考古学者发现了一颗56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在法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牙齿。8月1日消息,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考古学家发现了约56万年前的人类牙齿,研究人员称其为“重大发现”。古人类学者维埃里称,它是成年人的牙齿,但无法推测此人的性

  • 谜案:孝庄太后到底有没下嫁多尔衮?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导读:孝庄太后有木有下嫁多尔衮?这个是影视剧中被炒到沸沸扬扬的话题到底是不是真的?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解开其中的历史真相。清开国帝王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的一次大战中受伤身亡,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王位。公元1636年,后金改称清,年号为崇德,皇太极为清太宗。太宗朝一位最显赫的人物是太宗的弟弟多尔衮。

  • 盗墓贼如此猖狂 为什么诸葛亮的墓没人敢碰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盗墓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很流行的事情,可以说盗墓这个行当是由来已久,也是从古至今遗留下来的一种社会现象。据史料记载,最早被盗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君王商汤之冢,而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坏乐崩”,社会急剧变化,兴起了一股厚葬之风,而且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已经严重的干扰人民的正常生活了,于是盗墓之风由此兴

  • 一代枭雄曹操生前两大谜团 难倒了国人上千年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代枭雄。他身世卑微却志向远大,依附着过人的权术和聪明,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脱颖而出。董卓身后,曹操接管荀彧、程昱所议,于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迎接汉献帝至许昌,最先了“挟皇帝以令诸侯”的历史。曹操因此在政治上占有了绝对的上风,夺徐州诛灭吕布,战官渡大北袁绍,慢慢同一了

  • 为什么宋朝的这三个皇帝都拒绝登基?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导读:宋英宗赵曙———藩王登基的惊悸英宗赵曙,宋朝第五帝。明道元年(1032)正月生于宣平坊,为仁宗弟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仁宗赵祯久宋英宗赵曙———藩王登基的惊悸英宗赵曙,宋朝第五帝。明道元年(1032)正月生于宣平坊,为仁宗弟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仁宗赵祯久未得子,遂于宗室内择选幼子以为建储之备。谁

  • 揭秘武则天陵墓骇人一幕 盗墓士兵瞬间毙命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若问起来历史上哪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可以说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但却依然保存完好。在过去的1300多年里,光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然而时至今日,汉武帝的茂陵几乎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也被扫荡的所剩无几,康熙

  • 刘备平定益州后做了哪一个英明决定?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皇帝,他个人有极强的个人魅力。在刘备平定益州之后,为了巩固统治,故而将刘璋迁往荆州,孰料此一英明决定却因关羽破坏,致使刘璋及其儿子被孙权利用,在刘备死后,竟然使得诸葛亮为此心烦三四年。刘备是不是个仁义之君,在此不便议论,但就刘备平定益州后,为了巩固政权,没有让刘璋突然“暴毙”,从

  • 李白水中捞月死?或者是因为是中毒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李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