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苏洵为什么给儿子取名苏轼?和古代马车有关

苏洵为什么给儿子取名苏轼?和古代马车有关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129 更新时间:2023/12/18 16:42:38

导读:我们都知道历史上除了李白杜甫,还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就是苏轼。话说苏家父子三人都是才子,写的一首好诗。而在古代取名极为重要,那么苏轼的姓名到底有什么讲究,花了苏洵多少心思呢,小编给大家揭晓。

古代极重取名,作为一代文豪的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自然也花了不少心思。苏洵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这中间又有什么讲究?

苏洵年少无行,到二十七岁方发奋读书,二十九岁生下苏轼,三十一岁生下苏辙。在苏洵年近四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说》,明确提到自己为两个儿子命名的原因。

两兄弟的名,都和古代马车有关。

对长子苏轼,苏洵写道:“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轼”是古代车前用作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和车轮、车辐(支撑轮圈的细条)、车盖、车轸(车底的横木)相比,轼仿佛没什么作用。可是,如果一辆马车没有车上扶手的横木,又总让人觉得不完整。于是,这个没有实际作用的“轼”,就只剩下装饰的作用了。苏洵说,我儿苏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在的装饰啊。苏洵希望苏轼能够察言观色,掩饰真心,遇事不要冲动,对人不能过于坦诚。

对次子苏辙,苏洵写道:“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辙”就是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苏洵说,天下的马车行走都遵循前车的印迹行走,可说起马车的功劳,大家根本不会提到车辙。虽然车辙无功,但一旦车翻了马死了,出了祸事了,车辙也不会受到牵连。苏洵的意思说,如果苏辙能够甘心做一个车辙,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也可以免于灾祸。

作为一个父亲,本应当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说光宗耀祖富贵终生,至少也该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吧。可堂堂“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为何希望儿子学会掩饰真心,甘心平凡呢?这就要说到苏洵坎坷的求官的经历了。

后人提起“三苏”,多称道“一门三进士”,甚至有人认为三苏是同时考中进士,其实不然。《宋史》记载:“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苏洵二十七岁立志读书,二十八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又参加茂才异等的考试,但是都没有考中。此后苏洵还考了十多年,但都没有考取进士。在嘉佑二年,父子三人一起来到京师,在那一科中,苏轼和苏辙兄弟高中,而苏洵则没有提及。或许是苏洵不屑于和儿子同科考试。当两个儿子一考即中之后,苏洵不无感伤的写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一晃,苏洵参加科举已经二十余年,依然是一无所成。进士功名对于儿子来说,如此轻而易举,对于苏洵来说,却是那么可望不可即。

那么,以苏洵之大才,为什么二十年科举不中呢?除却宋代进士一科选拔名额较少,一般一科就是二三十人的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源自苏洵倔强傲岸、无所顾忌的性格了。

在三十岁左右,苏洵的文章其实就已经写得非常不错,可名声却不出蜀中。当时天下文风以诘屈聱牙,讲究典故铺陈的“太学体”为主,而苏洵文章往往陈诉时弊,矛头直接指向当时的国家大政。苏洵又不屑于拜望结交地方官员,就算是和家族当中有功名的亲属也刻意划分界限,保持自身的高洁。地方那些庸碌的官员根本就不想惹事,自然不会把苏洵的名字上报。

多年之后,为了儿子的前程,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走出书中,直接到京城参加科举。到了京城之后,苏洵把自己所做的一些文章献给文坛宗师欧阳修。欧阳修一看大为赞赏,又把苏洵推荐给朝中大臣,一时之间京城文学之士纷纷颂扬苏洵之文。

有如此大好形势,苏洵本该平步青云,展开美好的仕宦之图。可是,现实却非如此。因为苏洵的傲骨,不知不觉当中得罪了好些人,其中就有知制诰王安石和宰相富弼。欧阳修召开文会,遍邀京城名士。席上,欧阳修请苏洵发言,苏洵大谈朝廷局势。当时李元昊(西夏开国之君)在西方起兵,当时宰臣多主张用金钱换和平,对于这种行为,苏洵很不以为然。苏洵认为,对待西夏,只有用战争取胜,而不能走贿赂路线。在《六国论》中,苏洵说“苟以天下自大,而从六国破亡子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就差没有直接说执政者是卖国求荣了。那些中下级官员和普通百姓,对于苏洵的观点都极力赞扬,可执政的宰臣却很是生气。

王安石和苏洵政见不同,批评苏洵是书生之见,见识短浅。苏洵就写了一篇文章《辨奸论》,斥责王安石之流为朝廷奸邪。王安石大怒,当欧阳修举荐苏洵时,王安石也不遗余力的进行攻击。宰相富弼一开始对苏洵也有所期待,可看到苏洵如此不识时务,屡次公开批评自己制定的国策,对苏洵也变得反感起来。当宋仁宗暗示想提拔苏洵的时候,富弼表态:“苏洵专门劝人用杀戮来确立威信,想要当官未免太急切了。”富弼对苏洵主战的政策不予置评,而攻击苏洵热衷功名求官心切,操守问题严重。宋仁宗听后,也就放弃了提拔的念头。

在两个儿子考中进士之后,苏洵就绝意科举,专心着述,希望以立言一道,留名后世了。之后,宋仁宗曾经亲自下诏,邀请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这本是天大的恩赐,可苏洵却认为,以自己的名声,根本就不需要再进行考试。苏洵推托有病,竟然没有应召。总算宋仁宗大度,没有计较。数年之后,宰相韩琦推荐苏洵出仕,担任了一个从八品秘书省校书郎,死后也不过追赠为正八品的光禄寺丞。这并非宋仁宗薄情,而是苏洵并非科举正道出身,又没有实际的政绩,自然不能授予过高的品阶。

苏洵晚年虽然彻悟,对于功名不大在意,可看到两个儿子少年成名,前途远大,苏洵心中又是欢心又是担忧。相对而言,长子苏轼才华横溢却又锋芒太露,待人真诚却又心无城府,见识卓绝却又不屑韬晦,许多方面和苏洵很像。正是看待了长子苏轼这个性格特征,苏洵才说“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次子苏辙虽然才学略逊兄长,可性格沉稳许多,颇像端庄宽仁的夫人程氏,反倒让苏洵放心。

益州知州张方平向来有慧眼识才的名声,苏洵特意带上两个儿子前去拜访。张方平和苏轼聊天之后认为苏轼乃是奇才,于是写了六个题目,让苏轼兄弟当场作文。苏轼拿到考题之后,立刻开始下笔,可苏辙看着考题却犹豫不决。苏辙拉拉苏轼的袖子,问第五个题目出自哪里,苏轼没说话,只是用毛笔敲了敲桌子。苏辙立刻明白了,考题出自《管子注》。一会儿苏辙又用眼光询问第六题出处,苏轼起身,到苏辙桌前,径直将这道题目划去。很快,苏轼把写好的五篇文章上交,过了好一会儿,苏辙也交上自己写的五篇文章。张方平看后大喜。他出的六个题目都很偏,不是博学者根本不知道出处,而第六题则是他个人杜撰,并无出处。苏洵请张方平评价下两个孩子。张方平说:“两个孩子都是天才。长子聪敏过人,让人赞叹;次子谨慎厚重,他日的功业或许超过哥哥呢。”

后来,苏轼因直言己见,在新旧两党的争斗中秉持自身的原则,不同流俗,结果新党执政时遭遇“乌台诗案”,黄州之贬,新党上台是又被贬海南,饱受飘零之苦。而苏辙虽然一度受到兄长苏轼的牵连,却能够三缄其口,懂得明哲保身,是以苏辙名声虽然不如兄长,可元佑年间却官至门下侍郎,拜相执政。一切正如苏洵所料。

后来,苏轼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洵对儿子的期望与此相同,用心可谓良苦。

原来小小一个名字却有如此大的名堂,不仅要五行不缺东西,还要寓意好,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加寄托了苏洵对儿子的期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没文化还真起不出来这么有深意的名字。

标签:

更多文章

  • 盗墓贼遇诡异事件:盗宝贝时尸体竟然坐起来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盗墓往往为人所痛恨,但现如今的盗墓题材的小说又非常之火爆,究其根源就是其中恐怖而神奇的情节描述,让很多读者欲罢不能。的确,盗墓虽然伴随着高利润,但同时又需要面对极高的风险,往往一些常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会在这个幽暗的古墓中发生。曾经就有这样一件事,有位盗墓贼打开了一座数百年前的古墓,但墓主人的尸身并

  • 雍正重臣年羹尧是如何死的?年羹尧的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雍正重臣年羹尧是怎么死的?年羹尧(1679年-1726年)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得到雍正帝特殊宠

  • 揭秘纳斯卡线条:惊现宇航员图案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导读:美国考古学联合会在近日举行的第80届会议上,考古学家公布了一个新的发现,与秘鲁沙漠中的纳斯卡线条有关。科学家宣称纳斯卡线条惊现“宇航员”图案,专家正在研究这一图案的意义。科学家发现纳斯卡线条可引导人群走向不同的朝圣路线,路的尽头有庙宇的遗迹,最早创建纳斯卡线条的建造者试图让朝圣者可以查看标记,

  • 司马迁后裔改姓之谜:其后裔为什么不姓司马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导读: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然而这样一位伟人,他的后裔却不姓司马,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一起来探究司马迁后裔改姓之谜吧!司马迁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 解密:慈禧太后点状元为什么看上倒数第一名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古代考状元成绩最好的中,这似乎是自然规律,然而在慈禧手头上却亲自点过一位考得最差的状元,还好这位状元最终的表现非常不错,不然慈禧肯定又得背一条罪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岁。为了祝贺她六十寿诞,皇宫里头特地设立了个规矩:这一年要增考一期恩科状元。本来状元是

  •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四大谜团:脸型与这十个汉字的形状一致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秦始皇地下军团究竟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数字和图形?秦俑的发型和手势、甲衣和车马,暗含了什么玄机和秘密?在《秦俑密码》一书里,英国畅销书作家摩利斯·科特罗对隐藏在兵马俑中的图形和数字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分析。脸型之谜1974年3月29日,考古队在陕西临潼县西杨村秦始皇陵东侧的陶制兵马俑地下密室吃惊地发现,

  • 秦始皇陵里陪葬的宝物有哪些?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导读:秦始皇陵目前由于还没有挖掘,有很多文物,我们暂时还不清楚,但是通过对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依然可以看到其中有许多价值惊人的宝物。黄金凫雁三国时期,张善在日南做太守。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秦始皇陵墓。这用黄金制作的“凫雁”,就是价值连城的黄金凫雁。目前,“黄金凫雁

  • 元宵节赏灯始于何时?关于元宵节赏灯的趣闻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导读: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元夜。元宵节有燃灯、观灯的习俗,故又名“灯节”。它起源于秦汉年间,后来发展为望日夜游、观灯的习俗,到唐宋时尤盛。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

  • 世界最古沉船“南海一号”:发现国宝级漆器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据媒体报道,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古沉船“南海一号”,因其本身价值和承载的众多文物而备受海内外瞩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南海一号”考古队领队刘成基23日在阳江表示,“南海一号”考古发掘第一阶段正式结束,发掘出土了包括国宝级漆器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第二阶段发掘拟于10月底启动。图片来源于网络自

  • 清太祖努尔哈赤44年戎马生涯 为什么总能以少胜多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努尔哈赤在历史上曾有两个谥号,分别为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时所加的“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即“太祖武皇帝”),和康熙元年(1662年)所定的“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弘文定业高皇帝”(即“太祖高皇帝”)。后者在历经十余代的追封加谥后,最终成为历史上字数最多的皇帝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