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中国历史上北伐战争为什么均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历史上北伐战争为什么均以失败而告终?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143 更新时间:2023/12/29 23:18:26

史上以失败而告终的八次北伐,“北伐”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一个比较流行的词,北伐所指的往往是历代南方政权未恢复中原,长江黄河、统一全国的举动,但是,实际上却差强人意。历史上中国的北方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实力都高于南方,南方统一北方的时机还不成熟,这就是为何每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1、东晋时期祖逖北伐

当时东晋政权刚刚建立,北方流亡到江南的人们为了恢复家园进行北伐。人物首推祖逖,当时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经过4年多的苦战,祖逖率领的北伐军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使石勒不敢挥兵南向。太兴四年(321),正当祖逖抓紧积谷练兵,准备进军河北时,东晋朝廷派戴渊都督北方六州诸军事指挥逖军,并扼制逖军后路。同时东晋统治者内部斗争非常激烈。这些情形,使满腔热忱的祖逖忧愤成疾,病死军中。北伐功亏一篑,北方领土为后赵石勒所得。

2、东晋时期桓温北伐

祖逖北伐失败后,东晋权臣桓温为了建功立业、树立自己在朝廷中的威信也进行了北伐。永和三年(347年),他率军入蜀,灭了氐人李氏的汉国,声威大振。后来他曾三次北伐。第一次是在永和十年(354年),他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连破氐族苻健军,直抵霸上(今陕西长安东)。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传》)桓温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退返襄阳。

第二次北伐是在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阳。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自西晋末年南迁的土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但上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均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后来桓温返回江南,洛阳和其他已恢复的土地又相继失掉。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败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名将慕容垂骑兵的追击,死伤三万人。最后导致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3、东晋时期刘裕北伐

东晋末年,北府将领刘裕控制朝政。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慕容氏南燕政权,此时便乘东晋衰乱之际屡次侵扰东晋边境。义熙五年(409年)二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刘裕兴兵北伐。四月,率水军从建康北上,沿淮河,越大岘(今山东沂水北穆陵关),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收复青、兖两州,追获慕容超,斩首建康。九年(413年),西攻谯纵,收复巴蜀。十二年(416年)后秦主姚兴病卒,子姚泓继立,兄弟相杀,关中扰乱。刘裕乘机率大军分兵四路北伐后秦,进攻关洛。途经黄河,击败北魏军。翌年进克洛阳,至潼关,命大将王镇恶直趋长安,姚泓投降,后秦亡。

晋军收复长安,在少数民族统治下达百年的汉族百姓纷纷响应。这时留在朝廷坐镇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刘裕怕政权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刘义真镇长安,王修、王镇恶等率兵万余辅佐,自己仓促返回建康。长安留守军内讧,夏主赫连勃勃乘机夺取关中。刘义真虽被迫撤出长安,但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刘裕在朝廷中声望也达到极点,进而实现禅代。

4、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北伐

刘宋先后于元嘉七年(430年)和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两度大举北伐,每次北伐都是宋军趁春夏雨季北进,并迅速攻占沿黄河一线的重镇,然后沿河列戍置守,元嘉七年战领河南后还设立了河南四镇:洛阳、虎牢、滑台、碻磝;但是等到秋高马肥的时节,北魏铁骑南下,沿河的防御便很快崩溃,所以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因宋文帝的年号为元嘉,故这场大规模北伐被称为元嘉北伐,又因为此战中,拓跋焘兵临长江北岸的瓜步山,所以也叫瓜步之战。后世大词人辛弃疾曾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内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之句,说的正是这段千古教训。

5、南朝梁武帝时期陈庆之北伐

南朝梁武帝萧衍欲以魏图魏,于梁武帝大通元年(529年)派将军陈庆之率7000白袍骑兵拥北魏北海王元颢北上。陈庆之率军连克荥城(今商丘东)、梁国(商丘)。大梁(开封)、荥阳、虎牢,遂入洛阳。魏主元子攸北逃,元颢在洛阳登位。时北魏主政者为尔朱荣,尔朱荣坐镇晋阳,遥制洛阳朝廷。尔朱荣闻洛阳有变,当即火速南下,边行边部署各部迅速南下集结,然后拥魏主进兵洛阳。

陈庆之扼守河阳河桥,以拒尔朱荥之军。尔朱荣缚材为筏,渡过了黄河。元颢及陈庆之军溃败,元颢被杀,陈庆之逃回南朝。魏主重回洛阳。陈庆之入洛之战为刘宋以后南方对北方较深入的一次用兵,与刘宋时期的北伐一样,其进兵也速,其溃败也速。

6、南宋高宗时期岳飞北伐

岳飞于宋绍兴四年(1134年)击败叛将李成,收复襄阳;又乘胜北进,从伪齐手中收复邓州、唐州及信阳军。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自襄阳大举北进,相继收复颖昌(今河南许昌)、淮宁(今河南淮阳)、郑州,又配合敌后抗金的李兴收复洛阳等地。七月,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元帅宗弼之军,又在颖昌大破金兵的反扑,乘胜进至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金军对垒,准备渡河收复失地;由于岳飞的胜利进军,河东、河北人民纷纷响应,袭击金军,断其归路。

金人大恐,准备退回北方。就在这时,秦桧与襟高宗谋弃淮河以北之地与金人求和,急诏岳飞班师,岳飞被迫退兵,所复诸州再次丧失。宋高宗杀岳飞,自毁长城,也毁掉了岳飞北伐的成就,南宋以屈辱的代价换得了暂时的和平,这就是“绍兴和议”。

7、南宋孝宗时期的张浚北伐

孝宗在经过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后,决定派张浚北伐。张浚坐镇扬州,派手下将领李显忠和邹宏渊北伐。宋军初战告捷,收复了灵壁和宿州。但金国很快在河南调集了兵力,反攻。因为李邹不和,宿州失守,接着宋军又在符离溃败,北伐失败。主和派看到战争失败,又重开求和论调,于是主和派开始占上风。主战派不甘妥协,坚决作战。

孝宗试探了金国的议和条件,觉得太苛刻,不能接受。但此时,宋在北伐失败后,已无力再打下去了。金又乘机继续进攻宋,宋岌岌可危。最后,孝宗答应了金国稍做退让的议和条件,就是将完颜亮入侵后,宋收复的唐、邓、海、泗四州还给金国。改宋对金称臣为叔侄之国,将岁贡改为岁币,数量比以前减少20万。将秦,商二州的土地割让给金。这就是历史上的“隆兴和议”。

南宋宁宗时期韩侂胄北伐开禧二年,韩侂胄贸然进行北伐,结果很快就遭到了失败。北伐的失败让韩侂胄成为众矢之的。他的政敌史弥远借此与主和派和韩的反对派集结成联盟。而金人又以杀韩侂胄作为和谈条件之一。开禧三年十一月三日,史弥远等在杨皇后支持下,伪造密旨,将韩侂胄杀死,并将他的人头函首送到金国。

8、太平天国林凤翔、李开芳部北伐

太平军北伐。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1814-1864)在广西金田村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后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多人北伐。1853年5月北伐军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咸丰帝宣布京师戒严。1853年8月,北伐军进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凤祥在连镇突围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义。李开芳退守山东茬平冯官屯。被俘后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迟处死。太平军北伐,孤军远征,长驱六省,虽为精锐之师,但后援不继,终不免全军覆没。广大将士英勇奋战,震撼清朝心脏地区,牵制大量清兵,对南方太平军和北方人民的斗争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作用。

标签:

更多文章

  • 皇甫嵩是如何化解董卓三番五次设下的危机?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皇甫嵩(出生年不详—前195年),字义真,东汉末期杰出的将领,安定朝那人氏,位于今甘肃省镇原东南。灵帝在位时,担任北地的太守。在黄巾起义中任命左中郎将,镇压起义军有功,官升太尉,封为槐里侯。皇甫嵩皇甫嵩出自名将世家,父亲黄甫节及叔叔皇甫规皆为东汉杰出的名将。皇甫嵩自小受到将士风范的熏陶,少年时期就能

  • 曹操为什么怕死后别人挖他的坟?做了啥亏心事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很多人都看过盗墓小说,也因此了解一些盗墓贼的事情。但近期却有一则特殊的新闻。一个盗墓贼进入了坟墓,不偷金银财宝,只偷走女人的头盖骨,丝毫不顾其他的宝物,这就很让人诧异,后来,警方破获此案之后才发展,原来此人是为了偷女人头盖骨给自己重病的女儿看病,这就令人唏嘘不已。其实,许多盗墓贼盗窃的原因不只是为了

  • 《张猛龙碑》为什么被称“魏碑第一”?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布丁大概开始学习书法时,就听过这个碑的大名,几乎是只要学魏碑,这个碑就是绕不过去的,看来地位果然高。这个碑是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那时候的碑,大部分都没有书写者姓名),但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此碑现在山东曲阜孔

  • 100年前民国时代的中国人收入有多少?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文/红枫未名(明清史研究团队原创作者)100年前就是1916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国时代北洋时期,虽然军阀战争不断,但从这段时间一直到日本入侵前,在北京和沿海的大城市,生活水平还是相对稳定的,民国早期实行银本位,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是“大洋”银元(大交易也用银两),我们今天喜欢叫百元钞票为“毛爷爷”

  • 他是水浒小角色,名气、见识、谋略都不行,但眼光远胜众多好汉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赤须龙费保,在《水浒传》中,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人物。他的故事,出现在《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三回里。费保与倪云、卜青、狄成等四条好汉,原来“都在绿林丛中讨衣吃饭”,后来到榆柳庄,变成了水匪。因这榆柳庄四下里都是深港,非船莫能进,加上他们都是学得了水上功夫,故无人敢来侵扰。一日,混江龙李俊请命到太湖打探水路

  • 满清时期的扑克牌,印制精良极其罕见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扑克是随着清末国门的开放而被洋人带入的洋物,我国自行印制扑克恐怕是民国后的事了。清末扑克在中国并不普及,由于价格昂贵,它只是富人的玩物,而普通百姓更多的是玩中国纸牌。这套扑克的内容,上到皇亲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城市建筑、县衙断案、处决犯人,几乎包括了清末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就连皇帝的卧室也上了画面,

  • 生日快乐:双鱼座的女词人李清照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最初学宋词,便猛然遇到李清照的一首词。随后再找其他词作来看,又牵丝拉线地带出好几首来,想着一个女词人,偶有几首好词是正常的,而一首首读下来,她所留下的词,竟无一不工,无一不精。后来喜欢宋词的朋友让推荐几首她的词,我便回答,都拿去读,挑不出来。今天是这位双鱼座女词人李清照的生日,生日快乐!这位远在宋代

  • 明朝时越南本是中国的一部分,后来却又为什么独立?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文/沧溟道人(明清史研究团队原创作者)越南,古称交趾,与中国西南部接壤。数千年来,越南与中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历了数次分分合合。秦朝末年,自立为南越王的秦朝旧将赵佗,就将越南中北部据为己有。后来,汉武帝发兵灭南越国,在越南设立交趾等三郡。这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国的直属领土

  • 这个军阀臭名昭著,晚年却说“就是每天喝粥,也不为日本人做事”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曹锟,因为人憨厚,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被人起了个外号叫曹三傻子。在群魔乱舞的北洋军阀里,曹锟虽称不上臭名昭著,但也是劣迹斑斑,基本上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他,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在北京放火闹事,纵兵哗变,使得袁世凯借口不去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顺利在北京就职。是他,策划了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

  • 明朝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究竟是不是文盲?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文/沧溟道人(明清史研究原创团队)在明朝,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少年登基,面临内忧外患,却一心沉迷于做木匠活,像什么“沉香假山”、“灯屏”之类,做的都非常精巧,令人啧啧称奇,被后人起了个外号——“木匠皇帝”。这位性格独特的皇帝,就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因为这个与帝王身份不太符合的爱好,加上他忙于做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