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中国历史上共600多位状元,这个状元那方面能排第一

中国历史上共600多位状元,这个状元那方面能排第一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50 更新时间:2024/1/15 20:12:59

自古朝中有人好做官,考场有人同样也能助你一臂之力,比如大明朝的第八位状元曾棨(音同“起”)。

其实,这一科的考官里面,都跟曾棨没什么关系,有关系的是另一位考生——刘子钦。

这位刘同学可不是一般人,在前一年的江西省乡试中,一举夺魁,是名扬天下的江西大才子。殿试的主考官是大名人解缙,也是江西人,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小老乡非常欣赏,有意帮他拿个状元,就暗中提醒他多复习一下关于礼乐的问题。

既然主考官这么说了,那考试的内容肯定就跟礼乐有关,稍微有点脑子的都会赶紧回去多看看关于礼乐的东西,但这位刘大才子却脑子突然进水了,竟然不屑一顾地说:“我刘子钦拿状元靠的是真才实学,绝不会搞这些歪门邪道!”把解缙呛得差点儿摔一大跟头。

回来后,刘子钦对同住的老乡曾棨说:“告诉你一个内部消息,多看看礼乐制度,别到时候抓瞎。”

曾棨吓了一跳,问:“你怎么知道的?”

刘子钦笑了一声,算是作了回答。

曾棨又说:“这么重要的消息你怎么跟我说了,就不怕我抢你的状元吗?”

刘子钦又是冷笑一声,说:“我乡试的时候就压你好几头,状元还会怕你抢吗?”说完,叫了几个同学出去喝酒去了。

曾棨得了这个内部消息,自然不敢怠慢,赶紧翻出礼乐制度的书,没命地看。

到了殿试那天,曾棨一看,果然是关于礼乐的,当即奋笔疾书,一口气写下了洋洋洒洒两万多字,一个字也没改动。

这时候的皇帝已经换成了朱棣,看完曾棨的卷子后,当场拍板,状元就是他!并亲笔御批:“贯通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魁天下,昭我明,尚资沃,惟良显哉。”

至于那位心比天高的刘子钦,因为太过自大,临场没发挥好,只拿了二甲12名,离状元差了14个名次。正应了那句名言:不作死就不会死!

在这儿需要补充一点,这次考试江西的考生大放异彩,不光状元是江西人,一甲的榜眼、探花也是江西的,甚至二甲的前四名也都是,包揽了前七名。而且,总共470名录取进士中,江西的考生占了110人,可谓空前绝后。这是不是跟同为江西人的解缙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曾状元虽然文才不是特别出众,但有一个才能却是古今少有,恐怕在整个科举史上的600多状元里面,都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人。

这个才能就是喝酒。

有一次,一个外国的使臣来进贡,进完贡后跟朱棣吹牛说:“我在我们那儿喝酒从来没输过,听说贵国人才济济,不知道有没有能喝过我的?”

中国人在老外面前最在乎的就是面子,朱棣一听,这个小蛮子竟敢笑话我天朝没人,这还得了?于是赶紧让大臣们去找能喝酒的。这时,一个武官推荐了一个人,是个低级小军官,说在军营里从来没喝醉过。但朱棣嫌他官太小,人家堂堂的一国使臣来了,我大明竟然让一个没品的小军官陪人家,传出去丢死人了!

这时,曾状元站了出来,说:“陛下,不如让臣来试试吧。”

朱棣问:“你能喝多少?”

曾状元说:“不知道,从来没醉过。”

朱棣虽然有点不放心,但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干脆就让他试试吧。另外,朱棣怕他撑不住,又把那个小军官也叫了来,关键时候帮一把。

于是,三人开始对饮起来。一开始用杯子,后来换成了大碗,再后来直接上酒坛子,直喝得昏天黑地,日月无光……

第二天早上,朱棣过去一看,只见外国使臣正趴在那儿呼呼大睡,小军官也正吐得酣畅淋漓,只有曾状元还在那儿喝得不亦乐乎。朱棣大喜,“想不到我家的曾状元还是个酒状元啊!”

后来,英国公张辅想看看他到底多少酒量,就让人按照他的腰围,做了一个皮桶,然后请他来喝酒。曾状元喝一碗,下人就往皮桶里倒一碗。眼看喝到天黑了,陪酒的人也都喝趴下了,曾状元这才起身告辞。张辅怕他喝醉了,就派了个下人扶他回去。

曾状元走后,张辅来到后院一看,好家伙!不光那个皮桶满了,连旁边一口大缸也都快漫出来了!

过了一会儿,张辅见那个下人没回来,以为一定是曾状元喝醉了,就又派了一个人过去。到了半夜,那两个人还没回来,张辅急了,曾状元可是当今皇上的大红人,要是在我这儿出个什么意外,我可担当不起,于是,又派了一个人过去。

直到第二天早上,三个人才摇摇晃晃地回来了。张辅忙问怎么回事,下人这才说:“曾大人回去后,死活要留我们喝酒,他亲自陪着,一直喝到现在,要不是上早朝,现在还在喝呢。”

张辅这才明白过来,感情人家昨天根本就没喝够!

曾状元一辈子爱喝酒,直到临终前,还让家人准备了一大坛子酒,全部喝完后,才心满意足地闭上了眼睛。

标签:

更多文章

  • 他本是一名外交官 却单枪匹马灭了一个国家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汉朝有一句名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让人听得血脉偾张,豪气万丈。实际上,汉朝远远没有这句话渲染的那么强大。否则的话,汉朝皇帝就不会把包括王昭君在内的宗族女子和大量财物送给匈奴人,换取边境的安宁与和平。真正强大的国家还得是唐朝。这里举一个例子。唐朝贞观年间,出了这样一位人物——王玄策。王玄

  • 赵惠文王和和氏璧的故事,他是个如何的人?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公元前283年,此时正是战国时期,秦国是秦昭襄王当政,赵国是赵惠文王当政,两国之间因为一块“和氏璧”,发生了一段小小的摩擦。作为事件中心的那块和氏璧,到底是什么宝贝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有那种天下至宝,是很美的美玉,因为品质实在太好,还被奉为“无价之宝”和“天下所共传之宝”。除此

  • 能让慈禧晚年常常为其痛哭落泪的人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但是慈禧觉得自己并不快乐,而这些不快乐也不能对别人说。到了晚年,也许是压抑得太久,她开始跟一些她认为亲近的人唠叨自己的过去,也慨叹自己的命运。后来我爷爷到宫里去看望他姐姐隆裕的时候,隆裕亲口告诉他:“其实老太后(慈禧身边的人对她私下的称呼)并不快乐,她的难处是我们外人想不到的。就像宫里很多人都传言老

  • 二战秘闻:25万德军入藏后为什么神秘消失?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在德国纳粹如日中天时,希姆莱便组织了一支部队去寻找地球轴心,据说那地球轴心有无穷的力量,能颠倒生死,希姆莱希望这支不队变成“不死军团”。但是这支25万人的德国精英却神奇消失了,许多人都认为这是最后的纳粹,他们到底去哪了呢?入藏的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的西藏远离战区,躲过了战火与硝烟,但并没有

  • 揭秘:清朝为什么喜欢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导读:流放是对有罪之臣的一种惩罚,主要是在流放的过程中能够让他好好反思自己的错误,如果表现的好还可以重新得到重用。流放的地方通常都很荒凉。但是在清朝有一个奇怪的传统,他们喜欢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究竟是为什么呢?在许多反映清朝生活的历史剧中,经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

  • 中国历史谜团:杨贵妃生死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至今还有着很多的谜团无法解释!比如老子出关,老子到底何时出关,又是何时消失,传说的飞升又是否是确有其事?还有至今扑朔迷离的杨贵妃生死之谜,其说法众说风云,甚至还有传言杨贵妃当时并没有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小编就为你一一解密!老子的出关之谜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

  • 揭秘三国:曹操睡杀华佗,究竟有何隐情?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华佗,一代名医,医术之高甚至叫当今社会的医学教授汗颜,而其最后的死因,在历史的流传中众说纷纭,不过大多人都认为是曹操将华佗杀死,是因为华佗要开颅医治头痛病。然而,却又另一种说法,与之大相径庭,如果真想如此,那么曹操可谓比窦娥还冤啊!华佗死于公元208年,享年六十三岁。历史上华佗死的原因是在于他想做官

  • 未解之谜:令人毛骨悚然的秘术湘西赶尸!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赶尸是湘西地区苗族的民俗,清朝就广为流传湘西“赶尸人”的传闻,即赶尸人利用“秘术”,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家乡,让他们入土为安。湘西赶尸的传说,与苗族是分不开的。相传数千年前,苗族的祖先蚩尤率军在黄河边与敌军作战。战事结束后,部队需要撤往后方,在抬走所有伤员后,战场上留下了不少战死的士兵尸体。蚩尤

  • 元朝中期朝政:忽必烈驾崩后的元朝发展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中期朝政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驾崩。由于太子真金早死,帝位由各方争夺。最后,群臣在真金的长子晋王甘麻剌及三子铁穆尔之间选择,由于铁穆尔受元世祖下赐皇太子宝及镇守和林。故晋王甘麻剌退让,铁穆尔即位,即元成宗。停止对外战争,专力整顿国内军政。采取限制诸王势力、减免部分赋税、新编律令等措施,使社

  • 揭秘: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墓在哪里?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核心提示:700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因为元朝实行密葬,即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一1227年8月25日晨,发烧多日的成吉思汗预感到大渐己近,将幼子拖雷唤进帐内,用最后的智慧传授了利用宋、金世仇,假道四川、包抄汴京的灭金战略,叮嘱死后不许发丧举哀,言毕而逝,终年66岁。二《元朝秘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