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解密:为什么西汉高层官员中都流行自杀?

解密:为什么西汉高层官员中都流行自杀?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3 更新时间:2024/1/2 11:16:20

随着反腐的深入,不时传出官员自杀的消息。人们从最初的惊异到后来的见怪不怪,说明官员自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事实上,官员自杀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那时的官员也流行自杀。看来那些官员对待腐败问题,都认为自杀是对自己的解脱,毕竟罪不及父母,祸不及妻儿。

想当年,汉高祖刘邦提剑入咸阳,以布衣之身建立汉朝四百年基业,对于久经割据分裂之苦的民众及士人来说都是一种福分。西汉初年,汉家天子与民休养,创造了几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盛世。这对于2000年前的中国官吏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

好是因为他们不需要像秦代的官吏那样,在严苛的法律面前诚惶诚恐;糟糕是因为他们不再会像六朝时的世代公卿,敢于睥睨皇室。在这个百制创立,儒术独尊的时代,他们享受着惊人的俸禄,却也必须遵循于皇权之上的规则,将生死系于皇帝一人之手。在这过程中,西汉社会呈现出了一种怪现象,就是这些高层官员陷入了自杀的阴影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西汉时自杀的诸侯王有25位,列侯、丞相、将军有65人,侯王将相的亲属宾客17人,后妃、太子、公主12人,数量之多令今人震惊。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上层官员贵族自杀在汉代已是常态。一般认为自杀是一种个人行为,其多数是因对社会或者个人前途产生极度绝望等而采取的一种极端做法。

不过,自杀一旦成为一种常态,甚至在某种特定的阶层中普遍存在,这就不得不将其上升为一种社会现象。那么,是什么导致西汉上层官员频繁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悉数西汉上层官员自杀事件时发现,列诸侯王自杀的事例主要集中出现在两个时段内。一是“七国之乱”时,参与“七国之乱”的诸王,除吴王刘濞被他杀之外,其余六王皆为自杀;二是汉武帝时期。

此时诸侯王获罪而死者,所犯之罪多“有名无实”,比如,元朔年间,主父偃向武帝告发齐王“有淫失之行”。于是,汉武帝任命他为齐国丞相,令他负责齐王一案的审理。

主父偃以前受到过齐王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心中一直怀有怨恨,遂决定对齐王的“淫失之行”严加追究,“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齐王知道难以逃脱,无奈之下被迫自杀。

表面上看,这是权臣弄权、挟私报复的结果,本质上这时的一些诸侯王自杀带有更深层次的内幕,如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自然要强化对诸侯国的控制。可以说,这才是汉代诸侯王获罪背后的政治动因。因此,在这些诸侯王获罪事例中,冤假错案的数量恐不少,正如史书所载:“今或无罪,为臣下所侵辱,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证其君,多自以侵冤。”

诸侯如此,其他高级官僚的自杀同样也与中央集权有关,也体现了在皇权至高无上的社会里,法律对权力约束的苍白无力。最为典型的就是,名将李广家族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李广善射勇武,屡为汉边城太守,多次与匈奴血战。

后因年老受嫌嫉,大将军卫青在皇帝的暗示下,逼其自杀;李广的儿子李敢为报父仇,在暗杀卫青时为霍去病所杀;李广之孙李陵屡次率军大败匈奴,但天汉二年孤军遭遇匈奴,不幸被俘;随后李广的另一孙子李禹被人告发,说要逃去与李陵会合,随即被处死。

李陵一家亦被族灭。李陵在被俘之后未曾按照惯例自杀而导致族灭,更加凸显了自杀作为一种常态在汉代社会的存在。

除上述原因外,西汉时高层官员在获罪时多选择自杀,还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面子”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内容。这种风气自古有之,及至汉代也十分普遍,当时的人普遍对“面子”比较重视,且维护“面子”的方式似乎更为激烈。

汉代官员自杀者数目众多,其原因大都缘于不愿下狱,“义不受刑”。其中有拔刀在北阙下自刭的盖宽饶,也有年逾六十的经学名家萧望之司马迁深愧遭受宫刑而苟活,他在《报任安书》中用“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描述自己的悲郁。

关于这一点,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发生在西汉文帝时的一件事情。当时,绛侯周勃被诬谋反下狱,在狱中备受屈辱,后来虽然释放出来,也大伤体面。于是贾谊上疏建议,今后大臣有罪,不必入狱,可以“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

当时贾谊之所以提出这份雷人的提案究竟是为了保全大臣的体面,还是照顾朝廷的体面,这无从考证。事实却是,后来“自杀”成为汉代政客剪除异己的经常手段。屈指算来,两汉自杀的大臣竟有百人之多。

标签: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变法 为什么大都没什么好下场?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改革家不可能独行其是,他必须与当朝君王的关系融洽无间,君王怀大志,改革家抱雄才,正如一个人手里抓着鞘,却没有刀,另一个人掌中握着刀,却没有鞘,二者型号相应,志趣相投,于是刀鞘合体。齐桓公与管仲、郑简公与子产、魏文侯与争悝、楚悼王与吴起、秦孝公与商鞅、汉景帝与晁错、宋神宗与王安石,莫不如此。这种君臣之

  • 张三丰活了多少岁 是如何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1、张三丰简介张三丰活了多少岁?张三丰,文始派传人,武当派祖师。名君宝,字全一,(此为一说,另一说法为君宝)别号葆和容忍。元末明初儒者、武当山道士。善书画,工诗词。另有一说其为福建邵武人,名子冲,一名元实,三丰其号。《明史·方伎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有一说,因其

  • 秦始皇陵墓到底埋藏着什么?水银天地之说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1983年第7期的《考古》杂志发表的《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一文称:在对整个封土堆的土壤汞量测定过程中,1个点的含量达到1440ppb(纳克级,相当于10的负9次方),其余53个点的平均含量约205ppb,由此得出了封土汞含量异常的结论,进而认定封土汞异常的原因,是来自秦始皇陵地宫之中,有着象

  • 雍正暴毙背后的猜想:真的被两个女人谋害?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雍正暴毙之谜: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8日)子时,统治中国十三年的雍正在圆明园寝宫龙驭归天,终年五十八岁。这位“补天”时就被疑为“夺嫡”的天子,又因无疾暴死给红楼一梦留下一连串的难解之谜——雍正帝因何暴死宫中?什么人可在壁垒森严的大内寝宫刺杀皇上?历史传说有多少可信度呢?确认雍正帝无

  • 秦始皇的祖先究竟是谁?远祖有可能是吕尚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古人的原始方法——滴血认亲——其可靠率顶多只能达到50%,实际上是自欺欺人。如果秦始皇的生父是吕不韦,那他的远祖就该是吕尚才对。吕尚是谁?此人即大名鼎鼎的智者姜子牙,人称姜太公。2200多年前,生物医学的研究不说等于负数,至少也是接近于零。人类发现DNA,充其量才不过五十余年时间,用于亲子鉴定更是晚

  • 宋江为什么要把扈三娘许给王英?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在打祝家庄的过程中,扈三娘被俘,这位女子可谓是在整部小说中最具有特色的了,一身武艺不输于男儿,就连样貌也不是长了个母夜叉似的脸,虽说生的倾国倾城有些过,但是这个女子有一种闺房女子都没有的英气,我们便可以从中看出她的美丽了。只是对于这样一个功夫高强才貌俱佳的女子,宋江为何不收为己用,而是在从中做媒将其

  • 周邦彦在文学上有着怎么样的成就?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音乐家,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邦彦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因此由诸生擢为太学正,任教太学。当上学正后,常有积极作为,但在仕途上并没有得意的成果,长期在州县间担任小官

  • 迷惑男人技巧:古代女子如何化妆打扮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导读:封建社会时期,女人们都很保守,尤其是对婚姻。然而也有那么一些迷惑男人的女人们,那么这些女人是如何迷惑男人的?古代的女人是如何勾搭男人的?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古代的女人是靠哪些手段来迷死男人的吧!汉由于连年动荡,汉朝的百姓穷得基本没时间想审美这件事。到了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社会

  • 孙策之死:刺杀孙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死亡背后推手是谁

  • 清宫秘史:乾隆心中的第一宠妃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导读:乾隆皇帝是中国史上最着名的皇帝之一,与祖父康复共同创造了康乾盛世,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乾隆是中国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罪名最长的皇帝。乾隆和所谓帝王一样拥有三宫六院,那么,三千佳丽中,谁又是乾隆心中的第一宠妃呢?公元1734年,也就是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香妃诞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个家庭里。和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