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秘:为什么姜维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揭秘:为什么姜维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708 更新时间:2023/12/24 8:47:12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朝中大权有诸葛亮掌控。因为北伐支持者甚少,所以诸葛亮内心忧惧,曾经两次给后主刘禅上表,阐述北伐的意义。诸葛亮在慢慢寻找着继承人,谁能够承担兴师北伐的重任,真的很让诸葛亮大费脑筋。后来,围攻天水的时候,名将赵云竟然被一无名小卒打败了,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叫姜维,然后诸葛亮用计收降了姜维,终于把平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嘱咐他继续兴师北伐。

在蜀国阵营中,姜维属于后来者居上的人物,是蜀汉小朝廷的第五代掌权人,三国后期着名军事家、政治家。他审时度势,继承诸葛亮遗志,高举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最为现实、实用的战争策略,九次北伐,虽然各有胜负,但其不改初衷,誓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天斗地精神,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职业政治家风范,直追他的革命导师诸葛先公。特别是经罗贯中先生的巨笔如椽描写,更是在演义版的中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其力挽狂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情结更是感动了无数的江湖草民。姜维可谓是生的伟大,死得其所。

陈寿所着《三国志》里,姜维春秋大义的形象丝毫不逊色于演义版里栩栩如生的描写,可见主流媒体与江湖传说相互佐证,陈罗二人英雄所见略同,都不吝给予姜维极高的评价。只是在惯以成败论英雄的后世史家眼里,姜维被扭曲成了一个劳师疲命,不知体恤民情的战争狂人,是导致蜀汉小朝廷短命的掘墓人,这样的史论是极不公平的。当是时,三国鼎立中,蜀汉与曹魏、孙吴两家绩优股相比,只能是最不被人看好的垃圾股,实力最为弱小,且偏安一隅,人少地狭,假使不是诸葛亮和姜维勉力维持,尽量把战争的烽火狼烟引到外围,把人民内部矛盾巧妙的转换为敌我之间矛盾,恐怕仅仅是内部争斗以及强敌压境,蜀汉想要在夹缝之中苟活42年,则根本是不可能的。

姜维很好的接过了老一辈革命家薪火相传的火种,矢志不移的把红色接力棒的战争游戏尽量延续下去,无比坚定的诠释了诸葛亮光复汉室,一统中原的雄韬大略,并竭尽全力举一国之力勉为之,虽然力无所逮,最终身死被执,但仍然无掩其光辉的人格魅力,忠勉勤苦,耿耿忠心。退一步说,依诸葛亮的鬼神不测之术,未必就算不到姜维最终逃不过的悲剧宿命。

匡扶汉室,讨伐独夫民贼,在巨大的现实差异面前更像是一个江湖传说,根本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冰雪之峰,挑选了姜维做接班人,其实就是给姜维套上了一个毕生摆脱不了的枷锁,可是姜维仍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这条道路,尽管革命的道路越走越窄,后来直接的走进了死胡同。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诸葛亮慧眼独具的挑选了一个忠实的信徒,注定这个姜伯约和他一起走向幸福的殉道,然后凤凰涅磐,如流星般璀璨,渐成历史中某种定格的永恒。似乎也可看出姜维受人之托,终人之事,君子坦荡荡的侠肝义胆,好一个姜伯约也。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就一定要选择姜维做他的接班人呢?换一句话说,诸葛亮择才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是姜伯约而不能是其他人呢?这与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的处事特点,以及选拔领导干部的择才用人标准有关,也与姜维的性格特点密切相联,更重要的是与当时天下大势以及蜀汉内部错综复杂、微妙的人事关系有关。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姜维,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权衡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姜维实乃当时情形下最佳人选,非彼莫属,我们尝试着分析之。

姜维的军事才能。

姜维在战场能打败名将赵云,名声显赫,而且颇能用计。应该说这是平地一声雷。赵云的名气很大,也是诸葛亮出征的左膀右臂,而且当年多少大战都有此人。由于轻敌,也由于姜维的慎重,在这次交战中,让赵云对这位血气方刚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产生了好感。

很有可能是诸葛亮早就相中了这位后生小子,认为其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欲得之后快,而早就安排下了一系列策反计谋,这一年,姜维26岁,得到姜维后,诸葛亮大喜过望,史书上说,诸葛亮对张裔、蒋婉留书“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永南,李邵,季常,马良也,都是蜀汉的杰出人物,而这两位大名士都不如的人,那就真是名人中的名人,名人中的战斗机了,喔也牌的。

仅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革命接班人姜维到来的非常之满意和高度评价。拿姜维与马谡相比,可以立见高下,姜维,实战型人才,贯彻的是从战争中来到战争中去的实战军事思想,而马谡则书生谈兵一个。诸葛亮此时正是沉浸在失马谡的悲痛之中,得到姜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革命家的心中隐痛,得一姜维,胜过十个马谡也。

相中千里马以后,诸葛亮这位伯乐此后对姜维悉心加以培养,是有“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素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这话当是明白无误的告诉别人,姜维的军事才能一般人比不上,蜀汉的未来就看这位年轻人的了,姜维在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情况下,保持了一般人所无法具备的冷静头脑,从此跟随在诸葛亮身边,韬光养晦,这从他回母书信中依稀可以看出其踌躇满志,意欲鲲化为鹏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良田百倾,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而观当时名士郤正评论姜维所言,诸葛亮并没有看错接班人,“(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姜维所具有的非常优秀的领导干部的品质,不独诸葛亮早就观察出来了,德才兼备。也折服了同时代的人们,其取而代之蜀汉的军政大权可谓众望所归,也说明了诸葛亮的识人鉴才和选拔年青干部的眼光非常独到和准确。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有谁能体会诸葛亮的千古老臣心?只有姜维,所以当诸葛亮死后,当时的姜维已经32岁了,正是大丈夫创立功名的时候,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信任和重托,从此扯起先师的巨旄大旗,联络羌凉,义无反顾的把诸葛亮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殚精竭虑的九次兴师北伐,究其原由,是报国恩?还是士为知己者死报师恩,大概只有姜伯约自己知道了。

姜维后来的结局是非常惨烈的,国家都已经破灭了,还想着联络钟会东山再起,可惜时运不济,一门老少被乱兵所杀,连个收尸的人都找不到,还是乡邻为他修建了衣冠冢。姜维从26岁投靠诸葛亮并获信任到62岁功败垂成,身死异乡,这冥冥中的数字巧合是不是暗合着某种不可知却循环往返的天道呢?

标签:

更多文章

  • 齐和帝萧宝融禅位诏 把皇位让给了谁?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南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南齐权臣萧衍被封梁王,同年南齐齐和帝萧宝融与萧衍从江陵同回建康期间,至安徽当涂后,萧衍即逼迫萧宝融颁布禅位诏书,此诏书虽然说是退位诏书,但萧宝融却写得苍劲浑厚,增横千秋,极具史诗风范和帝王气魄。其中所言的“浃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和“扶倾颓构之下,拯溺逝川之中。勋

  • 五千年悬案:唐伯虎为什么点大他20岁的秋香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江浙地区流传了500多年,说的是唐寅与文徵明、祝枝山都是吴中的才子,唐伯虎尤其能文擅画,气度潇洒,不拘小节。无锡望族华学士之夫人率婢仆乘画舫来吴中进香,正巧遇到应文徵明和祝枝山相邀来游虎丘的唐伯虎。这时,唐伯虎看见华府众人中有一位风姿明丽、秀逸绝尘的婢女。这引起了唐伯虎的追求之

  • 犹太人大屠杀:希特勒为什么要进行种族清洗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希特勒犹太人大屠杀的原因一直疑惑着世人,后来通过史学家的研究分析,才逐渐有了答案。希特勒旧照希特勒犹太人大屠杀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犹太人受到女性的喜爱,希特勒在年轻时候的情人就是被犹太人抢走,这让希特勒对犹太人心生恨意。犹太人大多都太聪明,智商比较高,在各个区域都有领军人物,对德国的民众造成了很大

  • 门神之秦琼秦叔宝是如何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秦琼与尉迟恭是大家常贴在门上的画像中的两名大将,本文今天要说到的是秦琼,关于他的死因。下面为大家细说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大业年间,秦琼效力于隋将来护儿帐下,因其志向高远和勇猛强悍,深得器重。秦母去世后,来护儿曾派员专程到秦琼家吊唁,全军上下大为惊异。秦琼是隋末

  • 慈禧变干尸!揭秘京城四大骇人听闻的闹鬼之地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一世辉煌的慈禧,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也是一大悲剧。慈禧变干尸亦或是风水的关系,小编还盘点了京城四大“鬼宅”,一起来看看吧!慈禧一世辉煌最后落得怎么个下场也是挺悲哀的,慈溪陪葬品随便一件那可都是价值连城啊!据说那颗夜明珠最后是落在宋美龄手里,传言

  • 至今无解?第一女相士许负的三个旷世预言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汉代有一位特别牛掰的女相士,她通晓古今,预知未来。她有三个预言,应验得出奇,至今无解。第一个预言就是:楚汉之争,如火如荼,魏王豹有一个宠姬姓薄,人称薄姬。许负看到她以后断言:“你将会生一位天子。”听到这样预言的魏王豹怦然心动,立刻带着薄姬自立为王,可惜,很快被刘邦打败,薄姬被俘,成了汉宫的一名纺织女

  • 包拯死因揭秘及包拯死后发生了什么事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包拯是北宋时期政治家,宋仁宗时期号称是北宋的盛世,但并非是我们认为的那样,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严重,看似平静的社会下,暗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图片来源于网络庆历年间,新政失败后,要求改革的一派势力大增,包拯就是一位推崇改革的人,他主张在选拔官员的时候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加强官员选拔的审核条件

  • 揭秘:明清紫禁城里的冷宫究竟在哪?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在古代皇宫里,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之说。选到皇宫里的女人,一旦失宠,便会在宫中禁室里等死,十分悲惨。皇宫里的女人失宠后居住的宫中禁室,就是所谓的“冷宫”。那么,故宫里的“冷宫”究竟在哪儿?要说皇宫里的冷宫,需要先说说皇宫里的“三宫六院”。明、清时期的皇宫中,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被称为“三宫

  • 解密:为什么西汉高层官员中都流行自杀?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随着反腐的深入,不时传出官员自杀的消息。人们从最初的惊异到后来的见怪不怪,说明官员自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事实上,官员自杀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那时的官员也流行自杀。看来那些官员对待腐败问题,都认为自杀是对自己的解脱,毕竟罪不及父母,祸不及妻儿。想当年,汉高祖刘邦提剑入咸阳,以

  • 中国古代变法 为什么大都没什么好下场?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改革家不可能独行其是,他必须与当朝君王的关系融洽无间,君王怀大志,改革家抱雄才,正如一个人手里抓着鞘,却没有刀,另一个人掌中握着刀,却没有鞘,二者型号相应,志趣相投,于是刀鞘合体。齐桓公与管仲、郑简公与子产、魏文侯与争悝、楚悼王与吴起、秦孝公与商鞅、汉景帝与晁错、宋神宗与王安石,莫不如此。这种君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