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为什么李广难封爵,只以为他是个常败将军?

为什么李广难封爵,只以为他是个常败将军?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175 更新时间:2024/1/10 18:28:34

李广是西汉名将,他虽然能征善战,军事才能也非常高,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这是为什么呢?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感叹:“李广难封、冯唐易老”说的就是飞将军李广的故事。李广的名声想必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给他大夸特夸,说李广射石入之数寸。看起来挺离奇的。但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将军最终未能封侯,留给世人无尽遗憾。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将李广一生写得悲壮激越,脍炙人口,李广因此成了一位传奇式的英雄。唐代诗人王昌的《出塞》赞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维的《老将行》感叹:“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高适的《燕歌行》追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后来还出现了曲艺话本《汉李广世号飞将军》。人们咏叹之余,不禁发问:在汉武帝开疆拓土、以封侯赐爵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史记。李将军列传》)戎马一生,名扬塞外,为何终不得封侯?人们试图解开这个“谜”,提出了种种看法。

一说为“杀已降”。李广在世的时候,就对他自己没能封侯疑惑不懈,曾请教一位操望气之业(相面)的王朔。王朔针对李广自悔在任陇西太守时,曾杀过已降的800名羌人之事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这个看法有第一手的文字资料为据,在日本史学界相当普遍。但因蒙上了一层唯心论色彩,国内持此说者却不多见。

二说为“杀霸陵尉”。李广曾因兵败而丢了将军职,一天夜晚回家路过霸陵亭,霸陵尉按规定不放行,李广手下的人说情道:“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酒醉的霸陵尉轻蔑地回敬道:“当今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过去当过将军的人!”后来李广复职,公报私仇,借故杀了霸陵尉。明人董份于是说:“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史记评林》引)此说似以小节论大端,难以令人信服。

三说为“治军不严”。宋人何去非认为:“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而广每至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广之治军,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驰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

(《史记评林》引)所谓“治军不严”,是与李广同时代的一位将军程不识治军整严相对而言的。李广领兵作战不讲“军阵”;停宿驻留,不击刁斗;幕府中那些表册文书也大多省约。然而他对征战大事还是肃审慎严的。司马迁就认为他与程不识一样是“名将”。所以,南宋叶适对此辩驳说:“李广自用兵,人所不及,世或以常律论之,固非矣。”(《学习记言》卷二○《史记》)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中发展了他的观点,认为李广是“攻兵之将”,程不识是“守兵之将”,“非可一律论也”。

四说为李广系“常败将军”。宋人黄震说:“李广每战辄北,因踬终身。”(《史记评林》引)司马光也认为:“效不识(即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资治通鉴》卷十七《汉纪》九)既然如此,当然不能封侯。然而,现代学者表示怀疑。因为《史记》仅记载了李广一生中的几次战事,并带有悲剧色彩,这是司马迁为塑造人物形象对史事进行剪辑的结果,没有说李广大小七十余战,一无战功。况且,司马迁称他为“名将”,匈奴兵将也敬畏李广,誉为“飞将军”,岂能是位“常败将军”?

五说为李广不是军事全才。这实际是对常败将军说的修正。当代论者认为,从《史记。李将军列传》看,李广虽多失利,但确属一员“猛将”;但是,他既独勇寡智,又“自负其能”,犯了骄兵之忌,不免败多胜少,因此不侯,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吕锡生《略论卫青的出身、战功、将才》即持此说。然而,据史载,汉武帝时将军并非全才,且疆场血战逊色干李广而封侯者,大有人在,所以,此说也不是全面之论。

六说为汉武帝的偏见与卫青的压制。这种说法唐代已经存在。王勃《滕王阁序》叙说历史上高才之士境遇坎坷,在“李广难封”之句,将李广的不封,归咎于汉武帝。当代论者认为,由于李广数次征战失利,汉武帝于是产生了偏见,觉得他“数奇”(命运不好,不吉利),不胜重任。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时,武帝就嘱咐全军统帅、大将军卫青不让他居前夺首功;卫青出于私心,让好友公孙敖出任前锋,代替了身为前将军的李广,致使李广失途误期,触犯军律,自刎而亡。

宋怀仁的《李广不得封侯考辨》(《北方论丛》1984年第3期)持此说,有代表性。此说不同拘执于李广本身的前五说,而是从汉武时代的政治、军事上探索原因,视野较为开阔。不过,仍有许多疑难之点未能解决。

李广是一位颇有争议的英雄,也有人说,李广难封只是因为杀得人不够!汉代战争延续的仍然是古代的割首记军功的办法,李广虽然每战必胜。但是他杀得人远远不够卫青和霍去病。这或许就是他没有封侯的另一个原因吧。

标签: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同性恋皇帝汉哀帝刘欣简介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历史上有着同性恋倾向的皇帝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汉哀帝刘欣了,有关刘欣与他的男宠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呢?在我国五千年历史里有着许许多多的皇帝,有的皇帝只爱女妃,有的皇帝却有着别样的癖好,除了美女外也喜欢男宠,不过绝大多数的皇帝养男宠也都是一时兴趣而已,像汉哀帝这样为了不吵醒枕边男宠而挥剑切断自己的袖

  • 姜子牙封神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在伐纣成功后封神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封神演义》是我国明朝时期成书的小说作品,在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讲述的是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各个将领封神的故事。《封神榜》被各个影视剧作品中都有翻拍,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在这个故事里姜子牙作为故事的核心,自然也是最重要的。那么在《封神榜》中关于姜子牙为什么要封神呢?关于这个问题,很多的读者都有着不

  • 传国玉玺和氏璧最终真的下落不明了吗?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和氏璧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极品珍宝,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和氏璧最终下落不明,十分可惜。很多人应该听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完璧归赵”,这段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和氏璧被战国各诸侯视为镇国宝藏来收藏,各诸侯为了把玉璧占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压,上演了战国时期一幕精彩的历史剧。最后这件珍贵玉器竟不知落到何处,成

  • 王莽逼死了自己的小儿子,难道只是为了当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王莽在西汉末年非常受到人们的推崇,因为他的品格十分高尚,他秉公守法,就算自己的亲儿子犯了法也不能法外开恩,被他逼死,有人说这是他为了做皇帝立的人设,事实真的如此吗?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刘邦斩白蛇时,白蛇说:“你今天欠下的债,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了我的尾,就篡你的尾。

  • 胆敢杀明朝的使臣,这位日本亲王为什么这么大胆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日本自唐宋以来就是我国的附属国,向大宋纳贡称臣,南宋被元灭亡后,日本便以中华文化已经断绝,自诩接过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对之后建立的大明王朝并不承认,因此才有了胆敢斩杀明朝使者的行为。纵观历史,凡是统一王朝的初定,总是希望四夷宾服。朱元璋也不例外,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国术送达日本

  • 宋江对武松逐渐疏远,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宋江与武松的隔阂,很大可能是从朝廷的招安开始的,从那之后,宋江逐渐开始冷落武松,之前的兄弟情义也逐渐淡了。曾经,武松是宋江最好的小弟,宋江一直把武松当成自己的心腹。在柴进府上,为了接纳武松,宋江不仅送银两,还送衣服。不过到梁山再聚首时,宋江与武松的关系明显疏远了。以前情同骨肉的兄弟亲情不再,反而有些

  •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死因,直到百年后才浮出水面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清朝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他的主要领袖洪秀全一度称帝并建立独立的政权,但是最终还是被平定了,而洪秀全的死因一直到很久之后才被查明。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他一手缔造了和大清抗击的太平天国,

  • 刘备策划了关羽之死,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在蜀汉中,关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将领,但是名将关羽最终的结局还是很悲惨的,表面上看他是死于东吴之手,但是关羽真实的死因,竟然是跟刘备有关。刘备大举入蜀之后,镇守荆州的关羽,同时与魏、吴交恶,加之与糜芳、士仁的内部矛盾,最终败走麦城,被孙权部将潘璋所杀。这一历史事实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后人在关羽的失误感

  • 秦国百万大军是如何在完成统一后迅速消失的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秦朝以法家治国,对全国一视同仁的刑罚和铁一般的纪律在战乱时期对国家是非常有益的,但完成统一后,秦国的百万大军都去了哪里呢?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的基本国策。奏内修明政理以储军国之资,外开疆辟壤与列国争衡。秦国统治者运用严酷无情的

  • 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为什么无人敢去盗墓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我国古代很多皇帝和达官显贵的陵墓都曾经遭到过盗墓贼的光顾,但是武则天的陵墓却是个例外,为何历史上从没有人对武则天的乾陵下手呢?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女皇陵墓,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王武则天的夫妻陵墓。这座陵墓也是中国所有的皇帝陵墓中唯一一座后人无人敢动的陵墓,那这又是为什么呢?作为唐高宗李治与千秋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