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雍正皇帝没有葬在清东陵,是否是乾隆的指示?

雍正皇帝没有葬在清东陵,是否是乾隆的指示?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197 更新时间:2024/1/16 11:40:04

雍正的突然暴毙,本来就是一件疑点重重的事情,而他死后竟然没有埋葬进清东陵,更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那么他为什么没有葬在清东陵呢?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初七,康熙驾临京城郊外的畅春园。十三日戌刻(晚十点左右),康熙皇帝驾崩。经过隆科多年羹等文臣武将一连七天的秘密筹划与鼎力相助,皇四子正式登基坐殿,这便是历史上的雍正皇帝。

雍正登基后,尽管仍潜伏着各种威胁,但他公开要做的第一件大事,自然是对先皇葬仪的办理。

早在康熙十五年,康熙皇帝就下旨在北京以东125公里处昌瑞山顺治孝东陵东南一里左右的地方兴建自己的寿寝。经过六年的紧张施工,到康熙二十年营建完成。初葬孝诚、孝昭皇后,二十八年葬孝懿皇后。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康熙的梓宫被安奉在景山寿皇殿。雍正元年二月十七日,当朝臣僚恭拟康熙皇帝的陵名九字进呈新即大位的雍正皇帝,雍正亲自刺破手指,以指血圈定“景陵”二字,于是康熙陵寝定名为景陵。至三月二十七日,康熙的梓宫由寿皇殿发引,四月初二日梓宫抵达东陵陵区,暂安放于景陵隆恩殿。九月初一葬于景陵地宫。随康熙陪葬的还有孝恭仁皇后(雍正生母)、敬敏皇贵妃。

尽管雍正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弑兄屠弟”、“兔死狗烹”,并把与其敌对的皇子们先后诛杀、充军、发配戍陵的行动,但反对派关于他玩弄阴谋,篡夺大位的传言,仍然此起彼伏,从未中断。在关于他阴谋篡位的众多传说中,最著名的一个是说,康熙生前留有“传位十四子”的遗诏,被雍正把“十”改成“于”,从而变成了“传位于四子”(后经史家考证,此说不太可信,因为当时遗诏要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随着这些传说的散布,在民间神秘地掀起了反清复明的暗流。而雍正别出心裁地跑到北京以西的易县独自建造陵墓,又为他的篡逆制造了口实并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雍正即位后,随着政权的不断稳固,开始想起建造陵寝一事。雍正四年(1726年),诏谕允祥、张廷玉和工部、内务府官员办理陵寝事务。允祥等臣僚率领术士们,先在归葬顺治与康熙两位皇帝的马兰峪的昌瑞山脚下选择吉地,但没有选中相宜的地方。后来选中了九凤朝阳山,离孝陵、景陵不远,风水甚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但后来精通堪舆的臣僚术士再三相度,又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此雍正废掉了这处陵址,让臣僚们再行勘察。但这帮臣僚不知是由于什么缘故,却久久找不到佳穴,又不知出于怎样的一种考虑,雍正开始命怡亲王允祥和汉大臣高其倬舍弃京师以东,到京师西南一带山脉采卜。允祥等人受命后,经过多处勘察,至易州境内的太平峪,兴隆庄一带发现了“万年吉地”,并回宫竭力向雍正荐引。按照允祥等人的说法,此处西依云蒙山,北靠泰宁山,东傍丘陵地,南临易水河,堪称:“乾坤聚秀之区,为朝阳会和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览奏之后,也认为此处是“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但是,若在此处选择陵址,显然违背了子随父葬的制度,雍正不便马上表态,只说那地方虽美,但距父亲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而私下却在暗示群僚们为自己寻找依据和借口。臣僚们心领神会,很快就引经据典,找出了一大堆看起来颇具情理的依据。允祥联合大学士们奏称道:“汉唐诸陵虽都建于陕西,但汉高祖、汉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却分布于咸阳、长安、高陵、兴平等县,唐高祖、唐太宗、高宗、玄宗诸陵则分散于三原、醴泉、乾县、蒲城等地。据此典法,在易州建陵,与古礼不为不合。且遵化与易州都属畿辅之地,离京师不远,完全可以建陵。”群臣果然不负厚望,一番引经据典,使雍正的意图得以顺利实施。雍正八年(1730年),位于易州的泰陵开始动工兴建,至乾隆二年(1737年)宣告竣工,同年三月初二日,雍正帝的梓宫被安葬于泰陵地宫。至此,清朝入关后沿袭的“昭穆之制”的丧葬规范,被雍正轻而易举地击破,历史在这里无声地拐了弯。那便是位于北京以东125公里的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和位于北京以西125公里的易县境内的清西陵。清朝帝王的陵寝开始以京师为坐标,分为两大陵区,东、西二陵区相距250公里。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曾费尽心机、历尽风险得到皇位的雍正,刚刚坐了十三年皇帝,便驾崩于圆明园,后葬于易州泰陵地宫。

关于雍正的死因,因史书没有记载,讳莫如深,因而不免使人疑窦丛生,传闻颇多。来自民间的传闻一是被吕四娘刺杀身亡,并将雍正的头颅割掉带走,臣僚们在为其入葬时,铸了一个金头安在雍正的尸身上,以此算完尸入葬了。一是中毒丧命,当天下午雍正尚在圆明园宫中与臣僚议事,晚间忽然暴病而亡

雍正驾崩后,皇四子弘历奉遗诏继承大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乾隆皇帝。乾隆登基,对雍正的暴卒之因没有查问,以后历朝对此都讳莫如深,不能详考。要彻底解开这一悬案或要亲眼目睹雍正是否以金头组合全身而入葬,只有打开雍正本人的泰陵才能真相大白。而这泰陵本身的来历又是一个历史谜团。

关于这个谜团,民间的传闻是,雍正自畅春园改诏夺嫡、阴谋篡位,随之又弑兄屠弟,不免心中有愧,死后怕受到先皇康熙的降罪责罚,因此决定另选陵址,竟不顾祖制,跑到北京西郊的易州独自建起陵寝来。这样远隔几百里的康熙就对他无可奈何了。是耶,非耶?还有待历史学家继续考证。

自从雍正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丧葬制度而埋骨于京西易县境内后,登基不久的乾隆也跟随其父,派臣僚在西陵区域选择万年吉地。当吉地选好后,乾隆却突然改变主意,又派臣僚到东陵选择。

乾隆七年,大学士三泰、果毅公讷亲、户部尚书海望,会同钦天监监正进爱等进入东陵区域勘察地形。数日后相得胜水峪“龙盘虎踞,星拱云联,允协万年之吉”。乾隆览过绘图后,甚是满意,并诏旨于第二年二月初十日动工兴建。至此,清王朝丧葬规制的长河,在雍正朝拐弯之后,又在这里改道分岔。长河的主流从此一分为二,一条支脉流向东陵,另一条流向西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代王朝葬丧史上的独特规制和景观。如此做法的思想脉络和内在干系,主要的是乾隆考虑到,若从自己之后起,历代皇帝都葬于西陵,那么东陵必然有香火渐衰,冷清无助之感,日久定会荒废不堪。为兼顾东西两陵的盛衰,才做出了这一抉择。关于这一点,乾隆在六十一年(1796)将皇位让于其子嘉庆时,在十二月二十日的谕旨中说的很是明了。

乾隆的诏谕除说明他将寿宫选在东陵的原委外,还做了“兆葬之制”的硬性规定,即若父在东陵,则子在西陵;父在西陵,则子在东陵。也就是说雍正在西陵,乾隆应在东陵,而乾隆在东陵,他的儿子则在西陵,他的孙子应选东陵,以此类推,不可违旨。当这个东、西二陵兼顾的设想出台后,乾隆惟恐哪位不肖子孙像他父亲那样独出心裁,东、西二陵都不选,另立门户,再选出个南陵或北陵,这样他设想的“兆葬之制”势必被打破,造成老虎拉碾——乱了套的混乱局面。为此,他又专门做出规定,非东即西,不能再随便另选陵址,这样就断了后世不肖子孙别出心裁的念头。所有这些,在体现了乾隆顾全大局的同时,也完全可窥到他当时在处理这类事务上的良苦用心。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乾隆驾崩于养心殿,卒年八十九岁。他的驾崩当属一个八十九岁老人精气血脉耗干后的正常死亡。这是继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关东建国,世祖顺治入关统治中国以来,六代帝王在奔赴黄泉路上的第一次平常事,也是整个大清王朝近三百年历史进程中,少数几个没有在死亡情结上留下悬案的帝王之一。

嘉庆四年九月十五日,乾隆梓宫入葬东陵胜水峪被称为裕陵的地下玄宫。随其付葬的有后妃五人,分别是孝贤、孝仪两位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就其付葬人数而言,与康熙陵相同,是为数不多的。只是令乾隆本人以及随他入葬东陵的后世子孙想不到的是,他的中途易辙和这道谕旨的下达,使他们在一百年后,共同迎来了陵寝被盗,尸骨被抛的厄运。而当这种厄运到来之后,世人不免做出种种假想,假如乾隆当年葬入西陵,他的子孙也效仿而做,是否还会有一百年后东陵被盗的凄惨景观?乾隆是否会同他的子孙如今天人们看到的清西陵的主人一样,安然无恙地就寝于地下玄宫之中?

标签:

更多文章

  • 揭秘戚继光抗倭战争中的主要武器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明朝时期的倭寇作乱十分猖獗,这与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不无关系,面对猖獗的倭寇,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在在抗倭的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关键作用。戚继光的故事有很多,这里简要的说几个。戚继光是名将的后代,他的名字就是父亲对他的厚望,希望能够继承先祖的遗志,保护大明江山,将戚家发扬光大。受家族影响,从小就学习武

  • 清朝稳固统治中国300年时间的根本原因竟然是这个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统治政权,但是满族的人口比汉人少了何止百倍,他们是如何做到长达三百年的时间里实现稳固统治的呢?少数的清朝满族人如何牢牢控制比他们人口多百倍的汉族居民,我们总结了以前几种手段:1。物资控制。对待统治下大多数普通民众,满清贵族懂得一个古老的经验,“

  • 一代才子皇帝李煜最后竟然被毒死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李煜无疑是一个悲情的皇帝,他有着万丈的才情,却生在了帝王之家,空有匡扶志愿却力不从心,是在是可悲。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叫“乐不思蜀”,说当年蜀国被晋国灭掉后,在接见亡国之君刘禅时,司马昭故意在这酒宴之上演奏蜀国的音乐,并跳蜀国的舞蹈。当看见这幅画面后,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低头痛哭,唯独

  • 清朝的八旗制度起源是如何的,对清朝有什么作用?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特色,当年皇太极就是依靠剽悍的八旗军击败明朝和李自成的军队,最终入主中原,那么八旗制度是谁创立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满人靠着自己的八旗军,打败了明朝的军队,建立了自己的满清王朝。那么八旗制度是谁首创的呢?说到八旗制度是谁首创,就不得不提清朝的“太祖”努尔哈赤。公元1559年努尔哈赤出

  • 吕雉对张良的拉拢说明了什么,她是帮着刘氏还是吕氏?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在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位女性政治家中,吕后应该算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个,虽然她将戚夫人制成人彘的事件给她留下了千古骂名,但不能否认的是她的功绩。吕雉,字娥姁,大家通常都称呼她为汉高后、吕后、吕太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优秀的女政治家。由于吕后卓越的政治贡献,她还被太史公司马迁记载到了《史记·吕后本纪》之中

  • 精绝古城有什么历史渊源,精绝古城是如何被废弃的?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精绝古城是汉朝时期精绝国的遗址,这里曾经有着发达的文明,在西汉时期,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但是它一夜之间被废弃,还是留下了非常多的谜团。有人说,可能是因为尼雅的急剧衰落。理由是,它在汉朝之后就不成其为国家了。但曾经的尼雅并不缺少辉煌。今尼雅遗址中发现的诸多文物证明,精绝国民和邻近的小宛、戎卢一样

  • 没有了诸葛亮,蜀汉江山维持三十年的仰仗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对于蜀汉来说,诸葛亮的重要性就相当于顶梁柱,那么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政权还坚持了三十年才灭亡,靠的是什么呢?公元234年的秋天,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三国。对于诸葛亮来说,自从跟随刘备后,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耗尽了最后一丝心血。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每况愈下。公元

  • 唐宪宗未册立任何一位皇后,竟然因为一个歌姬?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历史上没有立皇后的皇帝并不多见,唐朝时期的唐宪宗就是这样一位,相传他不立皇后是因为一个歌女,是真的吗?我国历史源远流长,皇帝和皇后基本都是标配!但是,有的皇帝不喜欢要皇后,比如短命的、亡国的、特倒霉的都不再少数!可是,有一位唐朝皇帝居然为了歌姬不册立皇后,你知道她是谁吗?唐朝,贞元年间,当时的李纯成

  • 清末太监总管李莲英,为什么墓葬中只有一个颅骨?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我国传统观念中,死者为大,尸身完完整整下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清末得宠的太监总管李莲英的墓葬之中为何只有一个透露下葬呢?李莲英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太监总管,与慈禧太后关系密切。据现存史料记载,李莲英1911年因病而终。1966年,李莲英的坟墓被“造反派”们砸开。令人吃惊的是,打开棺材,里面除一颗骷髅头颅

  • 赵惠文王生父是谁?为什么父亲要与儿子争夺王位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战国时期的赵国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出了很多优秀的君王和武将,在那么他们的君王中,谁对赵国的影响是最大的呢?赵何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惠文王,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是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的赵王,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尤其是军事上,赵武灵王有着非常敏感和先进的意识。赵武灵王,赢姓,赵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