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史记中,萧何张良传记为世家,为什么韩信只是列传?

史记中,萧何张良传记为世家,为什么韩信只是列传?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533 更新时间:2024/1/17 16:08:35

史记中,世家和列传是两种不同的人物记录方式,世家往往是针对王公贵族或者有世袭爵位的人,而列传往往是记载普通的奇人异士,那么为何在初汉三杰中,张良萧何是世家,而韩信却用了列传呢?

韩信和张良、萧何同为刘邦的肱骨之臣,为何张良萧何可以入世家而韩信却只能入列传呢?主要因为世家是记载王侯,以及子孙世代承袭的历史。韩信的结局是先降为淮阴侯,后为吕后萧何骗入宫中杀掉,夷三族。而萧何、张良、曹参陈平周勃都是作为开国元勋有突出贡献,爵位传于后世,故入世家。若是韩信没有落得这样悲惨的结局,我以为他当然是可以进入世家的。

以下反驳认为韩信功劳不及萧何韩信者:

“韩信只是一个攻城拔寨的帅才,无法与萧何张良的功绩是天下层面的”一段议论,不敢苟同。韩信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而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集中体现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登台拜将的议论中,可与诸葛亮”隆中对“相媲美。

战争年代军功大于一切,韩信袭安邑,虏魏王豹;北击代,擒夏说;东出井陉,斩陈馀,擒赵王歇;袭破齐历下军,破楚援兵二十万于潍水,杀龙且;最终统率帅全军在垓下,灭项羽十万军,项羽乌江自刎。蒯通说韩信:「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史记·淮阴侯列传》结尾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就是说韩信要是学会张良萧何那一套,那他是汉家的周公、召公、姜太公。

《史记·萧相国世家》结尾,太史公评价萧何:「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这是太史公对萧何在诛戮功臣中扮演的极不光彩之角色的讽刺:韩信、彭越、黥布死了,才显出萧何功勋灿烂,或者说萧何的功勋就显得更灿烂了,才让萧何成了周代闳夭、散宜生那样的开国元勋。

曹参以战功列「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二,入世家,可《史记·曹相国世家》结尾对他的评价是:「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候惧。及信已灭,而列候成功,唯独参擅其名」。曹参的战功那样多,是因为跟随韩信作战,等到韩信被杀,靠着战功封侯的就只有曹参独占美名了。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第五的樊哙,是元老加贵戚,见到韩信「跪拜迎送,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所以不管是正面描述韩信的战功,还是通过其他篇目侧面表达,都证明了韩信之功盖天下。

至于说太史公不喜欢韩信,有意安排到列传的,非常奇怪。太史公对韩信的同情,看过《淮阴侯列传》便知。

”世家”这种体例记载的是“子孙承袭的王侯封国史迹”,也就是说“世家”记载的是一家子的家史,不单单是一个人,不信你去看看《史记》里的三十世家,每一篇的最后都要交代一下传主的后代承袭情况,传给了谁,传了几代等等。那些刘姓诸侯王的”世家“更是记载了每一代诸侯王的史迹,重要的多讲点,不重要的一笔带过。

韩信他们家在他这一代就功名尽失了,没有传后,没法入世家。说韩信不如萧何、张良,恕我不能苟同,韩信怎么说也是封过诸侯王,一度可以决定汉楚命运的人,萧何跟张良可没封过王啊,还说韩信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那著名的”狡兔死,走狗烹“怎么解释呢?他只是软弱了点,脑子还是清醒的,所以被降为淮阴侯之后也曾经策划过谋反。

所以,韩信最后的爵位是淮阴侯,而且叛变,要说连列传都进不了,但是功劳太大,太过于传奇,才有传。

标签:

更多文章

  • 这四件事,奠定了董卓在世人心中恶人的形象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董卓其实有着很大的势力,在曹操崛起统一北方之前,势力强劲的袁绍也无法与他抗衡,但是他最后是怎么把自己作死的呢?董卓献帝时期的权臣,同时也是凉州的军阀,官至太师,一时权倾朝野。但此人后世风评并不是很好,他一生做的坏事无数。董卓被后世称为东汉末年权臣,凉州军阀。权臣,指有权势之臣。多指掌权而专横的大臣。

  •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秘密全在《易经》中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军战船,孙刘联军以弱胜强,大败曹军,三国鼎立由此确立。诸葛亮借东风这个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人们在茶余饭后常常津津乐道。但只要冷静细想,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真能借东风吗?如果不是,那么这里面到底有何玄机呢?其实,“借东风”完全是诸葛亮玩的把戏。诸葛亮自无通天彻地之

  • 如果崇祯皇帝逃往南方,明朝能否有机会翻盘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明朝的亡国皇帝朱由检,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选择了自杀,那么如果他不这样决绝,而是选择逃往南京,明朝是否有翻盘的可能性呢?崇祯十七年,当李自成的军队打入北京的时候,皇帝崇祯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其后,在南京、福州、肇庆,弘光、隆庆、永历政权纷纷打起明朝的旗号进行反清斗争,只是很快即被镇压。有人感慨说,

  • 宁可劳民伤财修筑长城也不远征匈奴,秦始皇是怎么考量的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就遭受着北方匈奴的袭扰,秦始皇统一之后,将他们彻底赶出了中原,并修筑了长城以抵御他们,那为什么秦始皇不下令直接远征剿灭他们呢?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

  • 王府中的丫头地位低贱,过的日子简直生不如死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丫鬟是古时候王公贵族家中的奴仆,是地位最为低贱的人,贫苦人家的孩子如果无力养活,往往会送到大户人家中做丫鬟,而寄人篱下又地位低贱,注定了丫头的悲惨命运。晚清的王府,就像一个小型的皇宫,王爷和福晋相当于皇帝和皇后。既是小型皇宫,自然少不了伺候人的太监和丫头。在皇宫里,碰上主子心情不好,太监和丫头就成了

  • 有关秦始皇兵马俑,这三个诡异之处鲜有人知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兵马俑虽然宏伟壮观,但是很多的秘密还未曾解开,兵马俑留给世人的未解之谜太多,其中有三处细节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兵马俑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无论你参观过兵马俑没有,你都可能没注意到这些问题。有的朋友去过可能会有一个两个的疑问,但是很难发现藏在兵马俑身上的三个诡异的小秘密。1、兵器去哪里了?兵马俑有着各种各

  • 苏轼为什么自称闲人,他口中的闲人指的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苏轼被贬官后,面对着官场失意的人生,也开始逐渐享受生活,研究美食,吟诗作对,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行香子苏轼,这首词中大诗人苏轼都是用闲人来描述自己,那他闲人的意思又是如何一起来了解。自称为

  • 古代的契丹族去哪里了,如今为什么消失不见了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的不同民族,他们很多都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逐渐同化、分裂或者发展成为了其他民族,契丹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契丹族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蒙古及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契丹作为少数民族中较强大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可是自明代以来,契丹人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听不

  • 项羽不在鸿门宴除掉刘邦,是因为他不想做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我们都知道,鸿门宴上项羽本有机会杀了刘邦,但是他却白白放走了这次机会,因此才导致了后来的失败。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其实这个问题三观不正。但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不断地这样追问。其隐含的意思是,杀才是正常合理的选择,不杀反而是很反常的。说项羽政治幼稚的有之,说他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的也有。总之,都认

  • 可怜的光绪帝,身为皇帝竟然被迫娶了丑女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众所周知,光绪皇帝虽然是清朝的帝王,但是却一直生活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之下,几乎像是一个傀儡皇帝,就连自己的婚姻大事都不能决定。光绪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虽然贵为皇帝,表面上风光无限,但其实没有多大的权力。他自幼进宫,没有任何靠山,在慈禧的淫威之下更是只能忍辱负重,凡事都不能作主。宫中的大小事宜全部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