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项羽不在鸿门宴除掉刘邦,是因为他不想做皇帝?

项羽不在鸿门宴除掉刘邦,是因为他不想做皇帝?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717 更新时间:2024/1/18 12:46:47

我们都知道,鸿门宴项羽本有机会杀了刘邦,但是他却白白放走了这次机会,因此才导致了后来的失败。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其实这个问题三观不正。

但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不断地这样追问。其隐含的意思是,杀才是正常合理的选择,不杀反而是很反常的。说项羽政治幼稚的有之,说他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的也有。总之,都认为项羽该杀刘邦。

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样的认识?因为暗算宾客,背信弃义,不择手段是家常便饭,在历史上反复出现,是历史之常态。人们以为理所应当。如春秋时公子光设宴刺杀他的堂兄吴王僚,当上国君,即后来的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而且杀了之后,非常坦然快意,不会有丝毫的负疚感。更不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唾弃,反而会受到拥戴。

西方的文化传统中,有“宾客权利”一说,美剧《权力的游戏》中便有这个说法。即便是敌人,如受邀前来,也要以礼相待,绝不能加害。也不是说西方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事例发生,但少得多。更重要的是,做了暗害宾客这种事的人,会产生严重的负罪感。也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唾弃和反对,天下人,包括他的手下人都会纷纷背弃之。如莎士比亚的名剧《麦克白》,就描述了麦克白暗杀邓肯王后不得安宁的负罪感。我料到有人会说,不能将文学作品等同于历史,不能这样比较。但文学作品是人们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反映。就反映不同的价值取向而言,完全可以说明问题。

项羽到底为什么不杀刘邦?既不是因为政治幼稚或妇人之仁;也不是顾忌杀了刘邦后,会被天下人唾弃;更不可能是尊重“宾客权利”。而是他压根就不打算当皇帝

秦汉之际,正是中国的政治制度由分封制转为郡县制的过渡期。这是“溥天之下,莫非王统”在技术发展后的必然趋势。秦因应时势,统一了中国,建立起郡县制。但秦很短命,郡县制还没得到巩固就灭亡了。秦灭亡后大家就面临一个选择,是采用郡县制还是秦统一前的分封制。

刘邦是主张郡县制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就说,“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可见,刘邦的野心已被人觉察。而项羽是主张分封制的,二人的政治图景不同。至少有两点证据可以证明项羽主张分封制,一是灭秦后,他主持分封了天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史记•项羽本纪》);二是,楚汉之争是刘邦主动挑起的,项羽是被动应战。刘邦虽弱但处于进攻态势,有长远筹划和准备;项羽虽强但处于守势,根本看不出他有主动出击取得天下的意图和准备。

相比之下,主张分封制的人是少数,主张郡县制的人是主流。历史上虽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从零星的史料中可以看出,楚汉两大阵营的主要谋士基本上赞同郡县制,如汉之萧何张良;楚之范曾,弃楚投汉的陈平等。

范曾说项羽,“竖子不可教也!”范曾要教项羽什么?就是给项羽灌输一统天下的郡县制思想,但项羽固执己见不听。所以范曾才出此言,最终心灰意冷而离去。他又不可能像陈平那样去投靠刘邦。陈平为什么弃楚投汉,还不是看见项羽满足于当个天下总盟主的霸王,没有取天下的野心,才投靠有取天下野心的刘邦。

根本上,正是因为项羽昧于大势,才导致他在与刘邦的斗争中,逐步失去大多数人的支持。所谓“失道者多助,得道者寡助”。此消彼长,项羽由强转弱,而刘邦则由弱转强。

还是因为项羽压根没有统一天下当皇帝的想法,才觉得没有必要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毕竟他需要刘邦封建一方。认为只要将刘邦安置在交通不便的汉中,封关中给秦朝降将章邯等人,扼住刘邦进入关中的通道,便可遏制出刘邦的野心,维持住以他为盟主的分封秩序。

但项羽错估了形势,也高估了自己。他既缺乏正统性和德望,也缺乏足够的实力来维持住他制定的国际秩序。分封不到半年,齐国贵族后裔田荣因不满分封,就赶走齐王取而代之。打乱了项羽制定的国际秩序。随后,刘邦派韩信乘机出击,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取得了关中,拉开楚汉相争的序幕。历时五年的楚汉之争,最终以项羽自刎于乌江而告终。

刘邦胜后继承了秦国的政治遗产,恢复了郡县制。由于汉初朝廷的控制力尚不足,兼辅以分封制。但郡县制的趋势不断加强。刘邦在世时基本上铲除了异姓王。到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就取消了宗亲诸侯王的治理权,算是完全采用了郡县制。

标签:

更多文章

  • 可怜的光绪帝,身为皇帝竟然被迫娶了丑女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众所周知,光绪皇帝虽然是清朝的帝王,但是却一直生活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之下,几乎像是一个傀儡皇帝,就连自己的婚姻大事都不能决定。光绪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虽然贵为皇帝,表面上风光无限,但其实没有多大的权力。他自幼进宫,没有任何靠山,在慈禧的淫威之下更是只能忍辱负重,凡事都不能作主。宫中的大小事宜全部都要

  • 启用姜维真的是诸葛亮用人不当的体现吗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诸葛亮是蜀国的优秀人才,对蜀国居功至伟,但是他在人才的选拔上却是很失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误既非马谡又非魏延,而是姜维。姜维的才干,在蜀国后期确实比较突出,但却只有边帅之能,远非宰辅之用。诸葛亮选择这个接班人,无疑是人生中最大的败笔。姜维字伯约,其人凉州上士,天水异才。对于

  • 朱元璋有很多优秀的儿子,为什么立孙子朱允炆为太子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自古以来,继承人的选定就是皇帝的头号问题,对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自己的太子朱标竟然死在了自己前面,这件事就够糟心的了。在明初,太子朱标死后,其实朱元璋还有很多优秀的儿子,如朱棣等可以做太子。而朱元璋为何独独选择了年幼而懦弱的朱允炆继位呢?朱元璋到底怎么考虑的?“传承有序”朱元璋在世时,为后世子

  • 胡服骑射是一项如何的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最开始是一个比较弱小的诸侯国,但是到了后期竟然发展成了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这是什么原因呢?“胡服骑射”是一个发生在赵武灵王身上的故事,当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可以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之后,赵国成为了实力很强的国家,那么胡服骑射的内容是什么,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当时赵武灵

  • 清朝最后三位皇帝为什么都没有孩子?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清朝的最后三位皇帝有着很多妻妾,但是历任的三位皇帝竟然没有一个人留下子嗣,这是什么原因呢?泱泱大清朝统治了中国近代近300年的时间,到了最后三个皇帝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都“绝后”没有留下任何子嗣。爱新觉罗皇族在最后的几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妻妾成群的皇帝怎么就连一

  • 他是李自成最信任的谋士,却为什么被李自成杀掉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这与李自成身边的众多人才不无关系,其中有一个著名的谋士叫李岩,就是他的左膀右臂。明朝末期,李自成发动了农民起义。在李自成的起义队伍当中,有一位很有名的谋士,他就是李岩,他曾提出过“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为这支农民起义队伍赢得了民心。对于谋士李岩的结局,在《绥寇

  • 虎门销烟为什么不直接将鸦片焚毁,而要用石灰水?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那么整个虎门销烟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前前后后的准备工作又是怎样的呢?1839年1月,林则徐抵达广东。履任之后,他就像当年治理黄河那样,一条条对照禁烟令,哪个疑点都不放过,并且谁的人情也不给。这位钦差大臣或许还不知道自己将在世界禁毒史上所留下的份量,他只知道国家需要

  • 歌姬在南宋时期为什么会受到各个阶层的喜爱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自古英雄爱美人,这是好听的,说难听了就是男人都是大猪蹄子,每个男人都喜欢美女,躁动的心不管到什么年纪都是一样的,那南宋时期的男人们是怎么跟女性玩暧昧的呢?南宋时期,男人也玩暧昧,只是对象比较单一,唯歌姬而已,良家女子多养在深闺,想跟她们玩暧昧,机会实在难以寻觅,除非学张生爬墙,可惜寄宿和尚庙的崔莺莺

  • 秦始皇为什么要通过暴政手段治理国家?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刑罚极为严苛,同时秦始皇的横征暴敛和大兴土木也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因此秦始皇也被人冠上了暴君的名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政以恶为善,指凶为德,混非为是,颠黑称白,极大的残害了中国人的民智。让可怜的中国泥陷于与文明背道而驰的暴政千余年,这是国人应该补

  • 西施被溺死在江底,是弃子的最终归宿吗?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越国向吴国复仇的计划中,西施是一个重要的棋子,她也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那么她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吴国首都姑苏城被奔袭而来的越国大军攻破。吴国灭亡。春秋时期的大美女、吴王夫差的宠妃西施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似乎随着灰飞烟灭的吴国没入了黑暗的历史之中。吴国灭亡了,西施到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