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午门斩首之谜:明清执行死刑的地点在何处

午门斩首之谜:明清执行死刑的地点在何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834 更新时间:2024/1/18 17:52:48

“午门斩首”早为人们熟悉,描写明清时代故事的影视片中常出现“推出午门斩首”这句台词,以前的民间说书也常有“午门斩首”的故事情节。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明清时代真的有在午门执行死刑的做法吗?

从天安门进入故宫,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非常雄伟,它由墩台和城楼两部分构成,平面呈凹字形,形成“阙”和“观”的规制。墩台用城砖砌筑,以石灰、糯米等做胶结材料,中间砌出五个券洞,其中城台正面三个门洞,左右各有一掖门,这种样式称为“明三暗五”。文武百官出入左(东)门,宗室王公出入右(西门),两边的掖门只在朝会时打开,文武官员分别从东西鱼贯而入。中间的门洞当然是皇帝专用的御门,中间铺有青白石,门洞所对的道路从永定门一直通达钟楼、鼓楼,恰好是紫禁城的中轴线。除了皇帝,还有两种人在特定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一是皇帝大婚时,正宫皇后的喜轿可从中门入宫;二是太和殿殿试结果公布出来(称为传胪)后,殿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可从中门出宫。

城楼上的正殿,面阔九间(长六十点零五米)、进深五间(宽二十五米),这是宫殿建筑的最高形制。古代以阳数为尊,九是阳数之最,五为阳数之中,两数并用,代表“九五之尊”,只有皇帝才可使用。午门从地面到正楼顶的兽吻,通高三十七点九五米,两翼的南北两端各建有四角攒尖的方亭,正殿与四座方亭宛如五峰杰出,错落有致,所以又称“五凤楼”。

午门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所谓“午门斩首”指的就是这里。然而“午门斩首”只不过是讹传而已,无论明朝还是清朝,都没有这样的做法。

因为这里是国家举行重要典礼的场所,如此一个神圣之地,怎么可能作为杀人场所。实际上,明代是在西市执行斩首死刑的,清朝则是在菜市口(这个地方影视中也经常描写到),只有廷杖之刑才在午门外执行。况且,自先秦起,中国古代执行死刑就有较严格的规定,除了“立斩”的犯人外,并不是随心所欲推出去就斩的,一般须到秋季,经过秋审后再交刑部执行。

古时,每年的腊月初一要在午门隆重举行一个颁布来年历书的“颁朔”大典,皇帝会亲临午门主持大典。另外,遇到国家发生重大战争,大军凯旋时,皇帝也会亲登午门城楼接受“献俘礼”,这也是一个相当宏大的仪式。明清时代的受俘礼都安排在皇宫的正南门举行,仪仗庞大,从午门到天安门外布满皇帝的仪仗,包括法驾卤簿、丹陛卤簿、丹墀卤簿、仗马、步辇五辂宝象、乐队等。皇帝身着龙袍,从宫中登辇而出,登上午门,此时钟声长鸣,乐声大作。由刑部会同掌管文教礼仪的礼部,将敌军俘囚送赴午门下,匍匐在地。皇帝一声:“拿下!”先是离皇帝最近的两位勋臣高声接传皇帝的御旨,然后再由四位大臣接传,接下去依次是八人、十六人、三十二人接传,最后是三百六十名将军齐声高喊:“拿下!”声音响彻云霄,显扬出朝廷的声威。通常皇帝的指示都是“所献俘交刑部”,有时候,皇帝一声“赦”,便算免了他的死罪,这样就可以昭示国家的“德胜”,表示文明对野蛮的胜利。明朝的献俘礼威严浩大,而清朝的受俘仪式就显得气氛比较平易一些了。

康熙雍正皇帝都曾登临午门举行受俘礼,乾隆皇帝四次登上午门受俘,并写下受俘诗保存在午门楼上。

人们之所以以讹传讹流传着“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可能是将古代的两种行刑方式混为一谈了。在古代军中,将帅拥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特权,对于罪当处决的人可以即刻“推出辕门斩首”,即推出营门外执行死刑。例如,《三国演义》中那位刚愎自用、死搬教条、兵败街亭的马谡,就是被诸葛亮痛斩于辕门外。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奉命在台州、金华两府练兵平倭。有一次,他的义子戚英擅自违命,改变作战部署,造成部队伤亡,于是戚继光设立行刑台,将戚英推出辕门斩首。

同时,从明朝中期的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起,开始出现了杖刑(又叫廷杖),就是皇帝命人用棍棒痛打臣下的屁股,而杖刑是在午门外执行的。被皇帝下令施以杖刑的臣下,偶有当廷施杖的,但大多都拉到午门外执行。行刑前一天,有关方面先通知受刑官员明日准备受刑,次日锦衣卫即将其绑赴午门外,在中央御道的东侧开打。午门脚下的小房子就是当年锦衣卫值勤之处,东西两厢房(现为售票处)至午门站满禁军校尉,先由军校杖打二下,算是“适应性热身”,然后由上百名军士一边吆喝一边轮流执杖施刑,每打五下换一个人再打。杖刑分“着实打”和“用心打”两种,被“着实打”的,一般不死即残,轻者也要半年才能伤愈;而被“用心打”的当场被打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军校打完,再用厚布将受刑人裹起,几个人一起用力,将其抛起,重重地摔在地上。据记载,仅明朝前后就有数十名大臣在杖刑下当场丧命或因重伤不治而死亡。

明朝后期和清朝初期,对一些影响较大的官场案件,皇帝也会特命在午门会审。例如成化年间的官员受贿案、弘治年间的科举舞弊案(唐寅等人欲得高第夤缘主考官案件)、康熙年间的陈汝弼受贿案等,都在午门展开卷宗浩繁、人员众多、激烈而耗时的审理。

标签:

更多文章

  • 成为千古一帝的秦皇汉武,身上都有这些特质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自古以来凡是能成大事者,必然有着其他人没有的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非常宝贵的,其他人所做不到的。秦始皇嬴政与汉武帝刘彻都是雄才大略的帝王,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又都被后人称作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那么,他们为何能成就各自的伟业,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呢?我以为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身上,具备

  • 服侍慈禧五十年兢兢业业的李莲英,死后为什么身首异处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清朝的太监,最著名的应该是李莲英了,他侍奉了慈禧半辈子,是一个非常受宠的太监,但是他最后为何会身首异处呢?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儒家思惟占有主导地位的男权社会,女性社会地位相对低下。但即使是如许,汗青上仍是出了几个权倾全国的女人。他们抵挡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本身去主宰世界,统治全国。最闻名三位就是吕雉

  • 他是东汉末年的傀儡皇帝,死后为什么被葬在了太监的墓里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天下豪杰并起,皇帝也大都成为了傀儡皇帝,其中最为凄惨的一个当属汉少帝刘辩了,他死后竟然被葬进了太监的墓地。皇帝生前很早就开始修建自己的万年吉地,他们对此非常重视。皇帝司后会有大量随葬品陪葬。所以之后才会出现这么多的盗墓人,但是历史上记录着一位皇帝没有任何陪葬品,竟然还被葬在了太监

  • 刘备三顾茅庐,除了请出诸葛亮,还有什么目的?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我们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三顾茅庐,刘备是出于何种目的,仅仅是请诸葛亮出山吗?三国时期人才济济,诸葛亮在众多佼佼者中还不算是最厉害的一位,可是刘备偏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其中不免让人疑惑,刘备为什么一定要选诸葛亮作为辅佐人呢?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

  • 巨鹿之战有多惨烈,是否被司马迁刻意夸大了?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楚霸王项羽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而选择自杀谢罪,他曾留下的巨鹿之战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冷兵器时代以少胜多的典范。巨鹿之战是项羽的一大成名战,这一战树立了项羽千年的英勇形象,但是,翻开史书,我们似乎看到了很多司马迁都不能解释的矛盾错误。那么这些错误都有哪些嗯?巨鹿之战真的属实吗?巨鹿之战解析:巨鹿

  • 蜀汉大将赵子龙真的是无意中死在妻子的绣花针下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三国演义中的赵子龙,一身好武艺,胆识过人,作战有如天神下凡般,相传他一生戎马,未受过半点伤病,最后却死于妻子的一根绣花针。赵云是怎么死的?话说赵云在80多岁时,一天妻子给他洗澡时看见他一身白皙,说将军一生在疆场上拼杀竟然没受过半点伤,和他开玩笑说,今日切身就让将军见红,说罢就用绣花针扎了一下赵云。谁

  •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下落不明,是自焚还是逃跑?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我们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是从他侄子朱允炆的手中抢来的,那么在朱棣篡位成功后,朱允炆就下落不明了,那么他到底去哪了呢?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游说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起事,从而拉开了长达4年的叔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渡过长江,呈现势如破竹之势

  • 秦武王喜好角力,他与项羽谁的力气更大?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秦武王和楚霸王项羽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力士,同时也都是喜欢角力之人,那么这二位谁的力量更大呢?在中国的历史上,出了两个非常有名的大力气的王,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一个是秦武王嬴荡,其中,西楚霸王项羽的名气要更大一些,“力能扛鼎”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项羽力气大的,项羽也是中国的战神,但是秦武王嬴荡也不

  • 秦国的功臣商鞅,他的死真的是自己作死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商鞅虽然在秦国推行了变法,是秦国强大的重要功臣,但是最终还是被车裂处死了,那么商鞅之死最终应该由谁来背锅呢?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朝代,在秦朝的历史上,商鞅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自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就开始了真正的强大,可秦孝公一死,继位的秦惠文王就迫不及待的杀掉了商

  • 小说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有什么隐藏的秘密?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小说中的关羽一把青龙偃月刀,只杀得敌将闻风丧胆,那么有关这把青龙偃月刀,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关羽关二爷人称“武圣”,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武功盖世,义薄云天,常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穿流在千军万马中,右手一柄青龙偃月刀,左手一根缰绳策赤兔马斩颜良,杀文丑,温酒斩华雄,好不痛快!但对熟悉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