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刘备被称为枭雄是为什么?细数刘备身上的可贵品质

刘备被称为枭雄是为什么?细数刘备身上的可贵品质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160 更新时间:2023/12/18 2:50:39

三国时期的三位霸主,无不是有着自己的能力,才能成就一番大业,在历史上刘备也被人称为枭雄,这似乎与他仁德的形象略有不符合,那么他为什么被称为枭雄呢?

曹操被称之为奸雄,而刘备被称之为枭雄。这二人的称谓,在《三国演义》里面众人皆知。奸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是奸诈、狡猾的意思。而这个枭字又作何解释呢?小编认为,枭字具有盛气凌人的霸气,且兼有雄心壮志,这也是枭雄与奸雄的区别。那么这个枭雄的枭字,在刘备身上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在白帝城托孤一事中可以见到刘备的老谋深算,政治眼光深远,考虑问题入骨三分。“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刘备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了。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有这句话在,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

揭秘:刘备为什么被后人称之为枭雄?

再说历史上哪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异姓人,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那也不会拱手相让。所以刘备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早已预谋,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其实刘备称之为枭雄,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证明的,他的一生都在英雄之路上拼搏、滚打着……刘备在不肯接受徐州过程中,也是经过跌宕起伏。最终不仅赢得了名声和徐州,而且更加得到了徐州人民的人心。因为当时徐州应该说是政治边缘,陶谦留下的徐州,刚刚经历过曹操的洗劫,很多人民被迫流离失所,隐居徐州本地的名士大多各寻其主,躲避徐州的灾难,接手安抚民心很难。当时周边狼子野心的诸如吕布袁术等宵小之辈仍然想偷袭徐州外,其他的势力袁绍等人则没有半点举动。

更重要的是,徐州在刘备的治理下,并没有发生本地居民造反、叛乱的事情,其实心里早就稳操胜券。后来在众人劝说下接受徐州,自身自然会赢的美誉。他的心思缜密、思虑周全、技高一筹,不得不为我们佩服。

英雄也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时候,处于人生的低谷状态,此时这个枭字,在刘备身上也是完美体现,真可谓是能屈能伸。刘备在拒战袁术的时候,被吕布偷袭,把他老婆抓走了。刘备无奈之下,投奔曹操,曹操对刘备万分赏识、恩宠有加,并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并有煮酒论英雄一说。意思是要论天下的英雄,当属刘备和曹操,但刘备却另有心计,心里仍具存在着霸业的希望,怎么会尽心效力于曹操呢?

虽然他做了曹操的左将军,但不久就和汉献帝攀上了世谱,因长献帝一辈从此被称作刘皇叔。随后便和董贵妃之父董承导演了衣带诏事件,欲与董承一起诛杀曹操。后又恐密谋败露,竟抛董贵妃于不顾,借口去下邳击袁绍只身逃跑,害得董贵妃和其父一干人等全被曹操诛杀。他自己却又投到了袁绍门下,从此以汉室的宗亲自居,打着“灭国贼,勤王事”的旗号,公然与曹操为敌,可见刘备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扑灭心中做霸主的希望,这一份执着的信念,一直在坚持着他,他是难以被制服的英雄,是一匹难以顺服的政治野马。

其实从刘备一生的成就来看,他未成气候之前,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最后以江陵为根据地,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了曹操,并迅速占领了荆州一带得偿所愿。随后以诈力取得益州,武力攻占汉中,与曹操、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其实是让所有人在那演大戏,看着一个个的人物在擂台上倒下去,自己在台下拍手叫好,暗中积蓄力量,图谋霸业。我想他的心态很重要,如果不是这样,他当时也只是逝去的英雄,而不是枭雄。这也是枭雄能够踏着英雄的尸体,走上帝王宝座的原因,而表面上却很祥和,能够微笑着算计别人,其实是心狠手辣,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是伪善。

刘备更在乎的是利益,在处理个人情感以及兄弟情谊上,无不以大局为重,这个利益与他的奋斗目标并存。桃园三结义的背后,体现的是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关张与众多夫人只是作为工具,用来拉拢英雄豪杰的。三请诸葛亮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之前没打过几次胜仗。实际上真实原因,是先有了徐庶的推荐和诸葛亮的拜访,让刘备知道了世上有一个不世出的奇才,才有了他几次三番死皮赖脸的茅庐之行。

假若诸葛亮投到曹操麾下,相信三国的历史会改写,不知道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可以说,刘备凡事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的,他还有意识时不时地给诸葛亮和关、张、赵制造些摩擦,他通过“协调”牢牢的把部卒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还有对马谡的看法,就能看出更多的猫腻,刘备能看准,而诸葛亮却看不准,这也正是刘备的长处,他在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之中,感动并操纵着良将英雄,巧施计谋,蹒跚着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枭雄在刘备身上的定义就是:有野心且执着,伪善且能屈能伸,重利益且不择手段。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刘备是不是伪君子已经不重要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标签:

更多文章

  • 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目的何在,十二铜人如今在哪?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相传通往阿房宫大殿的主干道两侧,曾经有十二个巨大的铜人像,这是秦始皇下令所铸,那么他铸造这个是作何用的呢?这些铜像又现存何处呢?秦朝十二铜人的由来:秦始皇为一了巩固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权,除了在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官

  • 王平为什么投降蜀国,王平最后结局是如何的?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士为知己者死,三国时期的王平投降蜀汉,大概也是这个原因,那么王平投降蜀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这个当然是刘备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而且刘备是正义的象征,跟随着曹操是没有好下场的。曹操完全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奸雄,而刘备是正统的汉室血脉跟着他才是让自己才能够过上好日子,而是跟着曹操的话,那就是遗臭万年,他自然是

  • 通过御前女官德龄郡主的视角,看大清灭亡的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说到对清朝宫廷的了解,恐怕没有人能够比亲身经历者更加了解了,那么在清朝宫廷女官的回忆录中,慈禧和后宫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大清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慈禧太后身边曾有一位御前女官德龄郡主(笔名德龄公主),汉军正白旗人,有人说其父亲裕庚为满族贵族。因其从小随父亲在欧洲生活,所以德龄郡主对满清的一些现象,有着

  • 柳如是简介,柳如是墓地在哪儿?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我国古代的女子地位相对低贱,被贫苦人家当做商品出售也是很常见的,明朝名妓柳如是就是被穷人家卖掉的女儿。公元1618年即万历四十六年,柳如是出生在嘉兴某地一个贫苦的家庭。由于家庭贫寒,无力支撑,父母将其卖于人贩子换取钱财。从那一刻起,柳如是便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一生。幼年时被辗转贩卖,极其不幸。柳如是人

  • 夜明珠是什么材质,为什么夜明珠能在夜里发光?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夜明珠在我国历史上是非常珍贵的宝物,由于其稀有,因此非常昂贵,那么它是如何做到能够在无光的夜里发光的呢?“夜明珠”按照基体材质的不同可分两大类。1.动植物性“夜明珠”:动物界有夜光者如著名的萤火虫,人人皆知。唐代苏颚《杜阳杂编》记唐代宗宝历元年,南昌国献“夜明犀”。植物界有夜光者很多,如《本草纲目》

  • 曹操能够成为一代枭雄,最重要的品质是这个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曹操能够成为三国时期的最强霸主,与他身上各种优秀的品质是分不开的,那么他最重要且优秀的品质是什么呢?那就是气度。气度,是指气魄风度。气度也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表现形式,它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重要因素。提高一个人的气度,就是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小编为何说曹操成大事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气度非凡呢?三件事大家就

  • 秦始皇的生父是谁,嬴政为什么将生母赵姬软禁至死?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秦始皇嬴政的真实身份,虽然在史书中有所交代,但近代又有学者提出了史书中记载的不合理性,因此,秦始皇的身世再度成为了一个谜。司马迁的史记中认为秦始皇并不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而是吕不韦的。后来的史家也都沿用这个说法(例如司马光《资治通鉴》)。到明朝时,有几位学者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或者是吕不韦编造出来

  • 楼兰古国为什么会从发达灿烂的文明变为一堆废墟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灿烂的文明存在于西域,它就是楼兰古国文明,但是这个文明是如何衰落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没落呢?距今约1600年前楼兰古国消失,只留下处古城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清楚。楼兰名称最早见于《

  • 杨震身为东汉著名的清官,有什么经典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清正廉洁的官员,东汉时期的杨震就是这样一位,他一心为国为民,有许多经典的故事流传到后世。杨震在做太尉的时候,皇帝的舅舅耿宝向杨震推荐中常侍的哥哥,杨震知道他只是想做官,并没有真材实料,就没有同意。这耿宝也没想到自己会碰一脸灰,心中很不痛快,他亲自会见杨震,我说杨震啊,这中常侍待皇上有

  • 贞观之治盛世表象下,满是浮华的泡沫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强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富足,治安稳定,人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提升。《资治通鉴》说到贞观年间的成就:贞观四年(630年),天下大丰收,流散四方的民众者都回归故里,一斗米不过价值三四个铜钱。一年全国判死刑的一共才29人。《资治通鉴》又记贞观七年(633年),天下死囚共390人,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