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晚清垂死挣扎的结束,100多年前这老外已准确预见

晚清垂死挣扎的结束,100多年前这老外已准确预见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39 更新时间:2024/1/18 22:15:02

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都将皇权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利,因此大多数人选择臣服和被奴役,逐渐养成了卑躬屈膝的软弱性格。这一点在和平时期有利于稳定,可在面对外敌侵略的时候,就是一个致命的缺点了。

对于体制内的官僚集团来讲,在最近二百多年的统治中,极端的君主专制将官僚体制内的生物成功改造成了一种习惯匍匐、人格低下的奴才,他们贪恋的仅仅是权位和金钱,而对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命运没有任何考量。

(图)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以慈禧为首的清朝官僚集团在绞杀戊戌变法后的第一件“政绩”工程,从大张旗鼓的挞伐到落荒而逃离开京城,慈禧集团经历了最为可耻的失败。这场以杀害二百三十一位外国人和成千上万中国教徒为成果,使中国完全陷入殖民主义深渊的离奇战争引起的全国人民的愤怒,让慈禧集团坐立不安。

为了掩盖她扼杀改革运动的愚蠢和消解风起云涌的革命思潮,慈禧下诏表示要实行新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月,还在西安“流亡”的清政府下诏令各地方大员限两月上奏改革方案。但是,靠近权力中枢的军机处官员向外透露了慈禧“内意不愿多言西法”的真实意图。各地大员都是精于权斗谋略的老手,他们精明地揣测到最高统治者的真实目的,所以无人敢真正上书改革方案。四月,清廷设立督办政务处,敦促各地尽快上书。

在拖延了将近两个月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经过长达数月的草拟准备,完成了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两人七月从江宁以两江总督府的名义联合发出三折一片,对新政提出了几近完整的方案。这个方案包括:教育改革,建立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奖励游学;整顿吏治,改良司法,调整满汉关系;学习西方,进行经济、军事改革。

可以看出,老奸巨猾的地方大员小心翼翼地回避了最核心的政治改革问题,甚至对戊戌变法时期人人畅言的“君主立宪”也只字未提,这个方案的主要目标是保住自己的官位,不去触怒慈禧。所以,新政只是重复了几年前慈禧痛加诋斥的戊戌变法中的一些内容,合并了一些闲散的衙门,设立了外务部代替总理衙门,建立了商部,建立了巡警,进行练兵。

(图)张之洞,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对这场两个外部国家在第三国领土上进行战争的行为,清朝不但没有表示任何抗议,反倒宣布中立,使得东三省再次遭受战争涂炭。日俄战争以君主立宪小国日本一举战胜西方独裁大国而结束,引起举世瞩目。这个结果再次证明维新派向日本学习的合理性,甚至连《江楚会奏变法三折》起草人之一的实业家张謇都说:“日本的胜利和俄国的失败是立宪主义的胜利和专制主义的失败。”

超等流亡日本的维新人士通过《新民丛报》等报纸大力宣传民族主义,反对专制,倡导建立君主立宪、进行渐进的政治改革,反对激烈的革命。但是,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不再在原地等候统治阶级的恩赐了。孙中山等革命人士通过《民报》与维新派论战,倡导推翻满族政权,建立共和政府。经过几次耻辱的失败,人民的选择变成了实行改革还是革命的问题。

迫于日益高涨的革命压力,清政府再次做出姿态,任命五人考察团出国考察立宪政体,为实行君主立宪做准备。慈禧的策略是,立宪需要长期的准备,这可以成功地将改革拖延到她的最后时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离开人世,这项未竟的事业由醇亲王载沣摄政继续进行。

在各地代表的压力下,清政府于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宣布了内阁名单:这个内阁的十三人中有五位是皇亲国戚,八位满族人与一位蒙古旗人,只有四位汉人。“皇族内阁”的出台,再次证明了《辛亥条约》以后启动的所谓“新政”,不过是清朝官僚集团欺骗和愚弄全国人民、保持独裁统治的把戏。从此,人民在维新和革命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慈禧太后的统治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对她个人的责难和仇恨是没有意义的。后宫或者内宦擅权干政,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最为普遍的顽疾,也是许多王朝毁灭的原因。但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一直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王朝权力无限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使得皇帝的个人素质与行为习惯对整个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国家制度在赋予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权力的同时,并没有制度来规范皇权的使用,也没有制度来更好地解决皇权的继承,以保证皇帝是最优化选择。

道光皇帝晚年,清朝处于外部列强入侵、内部人民起义等内外交困的状态,朝廷急需一位能够担当大任、挽救王朝命运的人选担任皇帝。道光皇帝在皇六子奕䜣与皇四子奕詝之间犹豫不决。此时,两个皇子都竭力在父皇面前表现出最强的一面。在各种素质的比较中,奕䜣都较胜一筹。

但是,奕詝的师傅杜受田对道光的心理深有揣测,他应用了“示弱”的策略,让奕詝在道光面前尽力掩饰能力的不足,只是一味装扮出悲哀、仁慈、对皇帝的健康深为关切的姿态。这种伪装出来的仁慈成功地击败了竞争对手,使得奕詝顺利地成为咸丰皇帝。也正是这位皇帝,使得清朝在太平天国和列强的打击下,江河日下。皇位继承制度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接近权力中枢的人物疏于控制,更是专制极权制度的痼疾。

(图)1911年,清朝“皇族内阁”成员

近代,是民族国家互相争霸的时代,海洋已将原来相距万里老死不相往来的世界连为一体,王朝不能再依靠自身的惯性而存在了。

早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英国派往中国的特使马戛尔尼勋爵在经历了觐见乾隆皇帝的种种曲折后,有过一个深刻而富有洞见的预言:“中华帝国是一艘陈旧而古怪的一流战舰,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代代相继的能干而警觉的官员设法使它漂浮着,并凭借其庞大与外观而使四邻畏惧。但当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领航时,它便失去了纪律与安全。它可能不会立即沉没,它可能像残舸一样漂流旬日,然后在海岸上粉身碎骨,但却无法在其破旧的基础上重建起来。”

皇族如此,对于体制内的官僚集团来讲,在最近二百多年的统治中,极端的君主专制将官僚体制内的生物成功改造成了一种习惯匍匐、人格低下的奴才,他们贪恋的仅仅是权位和金钱,而对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命运没有任何考量。原因一点都不奇怪,在极权主义的政治文化中,以政府名义做出的罪恶行为的后果是由全体人民来承担的,从未有人试图去追究参与决策者个人的责任。

(图)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zhǔ)(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咸丰帝

这就导致了以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个别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甚嚣尘上,在大多数时代甚至搞到王朝都要分崩离析的地步,那些利益集团依然不愿罢手。原因很简单,政权崩盘的后果都是由全民来承担的,其中灾祸影响最深的是那些普通民众。

即使这些利益集团大都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玉石俱焚,他们也停不下掠夺的脚步。原因也很简单,利益集团一旦形成,本身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自身具有运行的惯性与动力,虽然这种动力是非理性的。正是这种非理性的政治文化,导致了王朝一个个崩溃,但又一个个重建,人们尚未从中得出有益的行动经验。从晚明到晚清的历史中,我们尤其能看出这种罪恶的繁衍机制。

辛亥革命虽然是由一场保路运动引起的具有相当偶然性的革命运动,但是革命力量在此期间的种种不周和措手不及给中外人士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场始料未及的革命一举推翻了大清王朝,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转向了民主、共和,这也反映了辛亥革命代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最广泛的人民愿望。尽管这条道路注定充满曲折,但是革命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获得了空前的支持和响应。

在马戛尔尼预言一百二十年后,清朝这艘老旧的大船终于粉身碎骨了。不过它不是被海上的风浪所撞击而沉没的,而是被人民从内部给推翻的。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的统治集团面对一次次外来的严峻挑战,从未形成过同仇敌忾、奋发图强的共识,如日本明治维新那样,使自强自救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

清朝的统治阶层总体上处于为了保住官位和自身利益而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并不择手段的集体共谋中,而使得少数富有远见且心怀天下的仁人志士寸步难行。上层统治集团的这种惰性,只能由底层民众燃起的熊熊烈火来摧毁。

马戛尔尼的远见在于,他预见到了中国终将处于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体系中,自上而下的变革如果不能发生,那自下而上的民族主义就会将其完全淹没。中国这艘大船不可能在原地重建。清朝的结束,共和与民主成为中国人民继续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这艘大船新的航程。

标签:

更多文章

  • 看看这些诗文,谁说明朝皇帝废物多?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明朝的皇帝多废物,这是后人留下的刻板印象,其实明朝的皇帝虽然大多不务正业,但是在诗词歌赋方面还是很有水平的,朱元璋除外。一提起皇帝,人们的印象是君临天下的感觉,有特别高大上的。就像毛主席说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也有比较有艺术气息的,如李煜,给你来个“春花秋月何时了”,还有那个宋徽宗赵

  • 杜秋娘:从歌妓到皇帝秘书再到村妇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杜秋娘是唐代一位传奇女性,她最初是一名出色的歌姬,在诗词歌赋上颇有才华,被李锜看重,不料却开始了她大起大落的命运。大唐宗室李锜,当上镇海节度使后心怀异志,为了麻痹朝廷,他常常去逛妓院。一次,他在青楼看腻了歌妓的表演,老鸨立即搬出镇院之宝。只见那位歌妓声情并茂地演唱了自己作词的曲子:“劝君莫惜金缕衣,

  • 八国联军侵华时:为什么要让瓦德西当统帅?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八国联军侵华是我国近代史上屈辱达到巅峰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将大量珍贵的财宝掠夺走,并火烧圆明园,犯下了人类历史上的滔天罪行。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珍宝被掠的事件,那就是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这次的进攻中的总司令是来自德国的瓦德西,那么,八国联军为什么要让瓦德西当统帅呢?

  • 三国中,诸葛亮最佩服的人竟是他,而不是刘备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诸葛亮是我们心目中智慧和谋略的化身,他有着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智慧,那么这样一个厉害角色,有没有自己佩服的人呢?在三国时期,曹操和诸葛亮势不两立,在那个战乱频发的时代,他们两人也是优秀的军事奇才,在屡次交战的过程中使用了很多计谋和策略,让后人叹为观止。在三国时期,曹操和诸葛亮都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虽然

  • 水浒:武松最好的朋友为什么是鲁智深?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梁山好汉中,虽说都以兄弟相称,但几位经历相仿性格聊得来的好汉却能够建立起格外深厚的情谊,其中武松和鲁智深就是一个典型。武松和鲁智深相见甚晚,大概是二龙山才真正成为知己的。除此之外,二人似乎并不相识。不过这并不妨碍,二人成为过命之交。一直以为,梁山上,只有武松鲁智深才是真汉子大英雄。武松一路打猛虎打蒋

  • 官员津贴怎么发?光绪十年文职京员津贴的发放与取消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官员的津贴制度是在清朝才建立起来的,津贴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官员俸禄的不足,更加进一步稳定基层官员,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奕譞咸丰初年,太平军起,户部款绌,官俸开始折发。至光绪九年(1883),京官俸禄折发已历30年,要求增加收入的呼声高涨;而同光中兴局面日现,清政府财政状况略有好转。在此情形下,户部奏请

  • 盘点中国史上五大从未衰落的姓氏,看是否是你的姓?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姓氏伴随着我们的家族血脉一路延续了下来,是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古老的姓氏,这些姓氏能够历经乱世浩劫流传到现在实属不易。当今社会,每个人一出生,父母也许就帮自己起好了名字。一个人的名字是由名和姓组成,在我们中国就有《百家姓》,记载了上百种姓氏,在这当中就有你的姓氏。在古代

  • 慈禧为什么被称为老佛爷?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我们在看还珠格格的时候,可能会被误导,觉得老佛爷就是皇太后的代称,其实历史上使用老佛爷这一称号的人并不多,从后金到晚清,老佛爷这个词几乎代指的就是慈禧。慈禧太后,因实际执掌清朝政权47年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加上“老佛爷”的称号,更使其增加了几分威严和神秘。所以,慈禧太后为什么被称为“老

  • 古代大家闺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很诗意哦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古代深闺中的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很是神秘,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的日常起居是什么样子的呢?跟我们现代人又有什么不同的呢?大家闺秀是指出身名门,受教育机会来自家学传承的女中俊彦,和现代的名媛差不多。清代画家陈枚精心绘制了一册《月曼清游图》。此图问世后,上至九五至尊的皇帝,下至文坛大师,无不举手称颂。描写

  • 大唐神策军是谁创建的,结局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说起大唐的军事力量,神策军是一支重要部分,立过汗马功劳,但在后期却被贪腐给腐蚀殆尽,完全丧失战斗力。想要了解大唐的神策军,就要先了解他的创建者—哥舒翰。哥舒翰是西域突骑施(西突厥别部)人,父亲哥舒道元官任唐朝的安西副都护。由于父亲官位高,家境富裕,所以哥舒翰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官二代”。哥舒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