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唐太宗立储的关键因素,竟然是来自外姓的支持

唐太宗立储的关键因素,竟然是来自外姓的支持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755 更新时间:2024/1/17 6:19:07

皇帝的继承人挑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唐太宗时期的太子李承乾自己作死,让李世民不得不重新立太子,这个时候,国舅长孙无忌的一番话给了他很大的示。

李承乾的图谋败露,皇太子的地位不保,这一点毫无疑问,问题是挑选什么人来取代他,让唐太宗很费思量。

唐太宗一度倾向于魏王李泰,朝廷中岑文本刘洎也公开提出这个建议。唐太宗还把这种想法当面告诉了李泰。第二天,唐太宗对大臣们谈起这件事,说:“昨天,李泰扑进我的怀里,对我说:‘今天是我的重生之日,从现在开始,我才真正称得上陛下的儿子。我只有一个儿子,将来我死的时候,要把他杀了,然后把皇位传给弟弟晋王。’父子天性,李泰能对我说出这种话,实在让我怜爱。”

褚遂良不以为然,说:“陛下的看法不对。魏王的想法不成立,陛下百年之后传位给魏王,将来魏王再杀死自己的爱子,然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天下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当初陛下立承乾为皇太子,却在承乾与魏王李泰之间犹移不定,嫡庶不分,魏王享受的一些待遇甚至超过了皇太子,造成的混乱一直沿续到现在。如果陛下一定要立李泰,请先妥善安置好晋王,才能保全他们。”

唐太宗听了褚遂良的一番话,立刻涕泗横流,哭着说了三个字:“我不能。”

选择李泰的另一个障碍是长孙无忌,在两个亲外甥当中,长孙无忌倾向于晋王李治,唐太宗无法逾越他这个障碍。但李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就是性格过于柔弱。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李治,李治仁懦,让我为国家社稷担忧,怎么办?”

李泰知道舅舅长孙无忌不站在自己的一边,干脆自己出面,直接去找五弟李治,希望把他拉到自己的阵营中,他对李治说:“你和汉王好,不怕将来受连累吗?”

李泰的话里隐含着一种威胁,李治是一个胆小的人,因此整天忧心忡忡。唐太宗询问缘由,李治把哥哥李泰的话告诉了他。唐太宗因此明白,四儿子李泰也是一个冷酷之人,一旦他得到至尊的地位,只怕没有李治的活路。

据说此前在太原发现了一块奇石,石头上面自然形成了三个字“治万吉”。唐太宗把这看成是一份图谶,转而又想立李治,犹豫不定。

选择继承人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唐太宗考虑最多的,是哪一个选项对他的家族造成的伤害最小,而不是哪个选项对管理国家更有利,哪个儿子更适合皇帝这个位置,表现出李世民自私的一面。

有一天唐太宗在两仪殿与群臣议事,结束之后他单独把长孙无忌、房乔和李勣几个重臣留下来,商量皇太子的事。唐太宗伤心地说:“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弟弟。究竟选择哪一个做皇太子,还不能确定,我的心中没有依靠啊。”

说罢,唐太宗一头扑到榻上,拔出腰间的佩刀,对准自己就要刺下去。众人吓得魂飞天外,一齐跑上去抱住唐太宗,用力把佩刀从他手中夺下来,递给一旁的晋王李治。然后大家问唐太宗为什么要做这种吓死人的傻事?不就是要立皇太子吗?他想立哪一个?

唐太宗心目中其实早有了合适的人选,说:“我想立晋王。”

皇帝的话,不可违逆,况且又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所以长孙无忌第一个表态:“尊旨。谁有异议,斩!”

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哥哥,是几位嫡皇子的舅舅,他一开口,没有人再敢说一个“不”字,况且这个选择本身也没有大毛病。唐太宗等的就是长孙无忌的这句话,立刻转头对晋王李治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为皇太子,还不快谢谢他!”

晋王赶快拜谢长孙无忌。唐太宗还有几分顾虑,问大家:“你们的想法与我一样,可是天下的臣民会怎么样看待此事?”

几个人一齐说:“晋王仁义孝顺,天下久已闻名,不会有异议。如果我们欺骗皇上,百死不辞。”

唐太宗在几位重臣面前流露悲伤,又拿刀自向,感觉有一点表演的成份,目的是逼他们顺从自己的意志,其中最主要的是长孙无忌。唐太宗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常常表现出性格中犹豫、迟疑的一面。好在他的身边集合了一群精英之材,总能帮助他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这一次也不例外。

到此,唐太宗终于下定决心,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李承乾谋反的案件也可以结案了。四月,皇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发往黔州安置。汉王李元昌被赐死,兵部尚书侯君集、驸马都尉杜荷等人被处死。

侯君集到底是一条汉子,临刑之前对监刑的官员说:“我稀里糊涂,沦落到如此地步。其实我怎么会造反呢?当年我也做过将军,为国立过大功,请求皇上给我留一个儿子,让我长享祭祀。”

唐太宗听说之后,留下侯君集的妻子和一个儿子,流放到岭南,其余的家人处死,家财抄没入官。

废掉李承乾的第二天,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承乾身边的许多官吏都受到处罚,于志宁却是例外,唐太宗不但没有惩罚他,又让他到李治身边,依然担任太子左庶子。

那以后,唐太宗对皇太子李治不太满意,又想改立李恪。李恪在兄弟当中排行第三,被封为吴王,兼任安州都督,唐太宗的二儿子李宽死得很早,李恪的地位就比较特殊。李承乾被废掉,这种特殊性更加明显。

李恪的生母是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给李世民生下李恪和李愔两个儿子。李恪虽然是庶子,但血统高贵,在大臣与百姓中间名望很高。当初唐太宗早早让李恪到自己的王国去上任,对大臣们说:“我也不舍得让李恪离开,希望能经常见到他。可我更希望他们这些庶子都能变得成熟一些,可以独挡一面,将来我死了,他们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做国家的籓屏。”

唐太宗的一番话,显出他对庶子们的慈爱。李恪临行之前,唐太宗又赐书给他,说:“你现在就要离开我,我不送你珍宝,只送你良言,你要体会我的苦心。”唐太宗要求李恪“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

李恪擅长骑射之术,文武双全,各方面很像自己的父亲。唐太宗打算改立李恪,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唐太宗问:“你是不是嫌李恪不是你的亲外甥?这个孩子果敢英武,处处都像我,将来一样会保护你的。”

长孙无忌说:“李治性格仁厚,是守成的君主。凡事最怕举棋不定,皇储大事,尤其忌讳反复。”

唐太宗明白,长孙无忌代表的外戚集团势力强大,只好放弃李恪。长孙无忌从此对李恪充满敌意。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在处理房遗爱谋反案的时候,长孙无忌趁机把李恪归入案中,判他死罪,以绝后患。

李恪冤屈,也明白自己是被谁陷害的,临刑之前高喊:“天地有灵,将来一定族灭长孙无忌家族!”

皇权斗争中的失败者,性命往往比平民更脆弱。贞观十九年,庶人李承乾死在黔州。

另一个失败者李泰,先是被夺去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等职务,改封为顺阳王,关押在将作监,以后又被责令离开长安,迁居均州的郧乡县,政治生命到此结束。

唐太宗一直念念不忘这个胖儿子,曾经拿着李泰的奏章对身边的大臣说:“我喜欢李泰的文才,我时时惦记着这个儿子。可是,为了李氏江山的稳固,只能这样处置他,让他们兄弟们相安无事。”

一番话,尽显一个老父亲的无奈。唐太宗要让后代避免李承乾、李泰这样的问题,写下一份诏书,给后代子孙立下一个规矩:“从今以后,如果皇太子行为不端,其它的皇子企图取而代之,两人都要被废为庶人。传之子孙,以为永制。”

唐高宗永徽三年,李泰死在郧乡,时年三十五岁,死因不详。

标签:

更多文章

  • 孝文帝考核官员的独特创举,罢免没有进谏的官员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官员的考核一直是朝廷的重要工作,不然就会有大量的尸位素餐之徒占据朝廷要职,这对国家百害无一利。北魏孝文帝在这一方面就有一个很好的改革措施。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在官员管理方面推出一项重大举措:每三年考评一次官员,并将被考评者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上等和下等再分为三等,上等中之上者才提升,下等中之下者

  • 对于国家级遗产的保护,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关法令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对于文化名胜古迹的保护一直做的很好,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被完整保存下来,其实早在周朝年间,就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而后世历朝历代也将遗产的保护视作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工作。中国历史上见诸官方记载的国家级遗产保护活动,当始于周朝初年。其标志为《祭法》和《谥

  • 开国皇帝朱元璋杀功臣的真正原因是不是滥杀无辜?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说起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多数人印象中除了他的样貌奇特外,还有另一件事就是他大杀功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开国皇帝大杀建国功臣一直都是诟病,但是朱元璋是否真的像说书的所说那样,因为自己的多疑猜忌而滥杀功臣呢?洪武十三年九月初三,大明皇宫内的大殿里跪着两个人。只见这两个人被五花大绑,跪在大殿前面

  • 威风赫赫一大英主,最终却众叛亲离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威风赫赫一大英主,最终却众叛亲离,他就是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那他又是为什么最终众叛亲离呢?今天就由小编来和大家说说。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本名赵雍,他少年即位后,称王自立,变法图强,推行“胡服骑射”,建立一支中原前所未有的精锐轻骑兵,攻灭劲敌中山国,向西北征服林胡、楼烦两支游牧部族,令赵国

  • 古代太医这个职业为什么越来越受“冷落”?高风险而且工资还低!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在中国古代很多自小习医的人,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入朝为官,进入太医院成为宫中的太医。然而,要想进入太医院也不是一件易事,他们必须得经过层层选拔,亦或是经人举荐才能入宫。如若,他们幸运的进入皇宫之中,太医院则会根据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分别纳入“食医”、“疾医”、“瘍医”、“兽医”等类别,从此,出人头地名利双

  • 朱元璋被戴绿帽子,还有一个儿子且当上了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在历史上谈到明朝,大家首先就会想到朱元璋,这位明朝开国皇帝简直就是从草根到皇帝逆袭的典范,但是你知道吗,朱元璋曾被传戴绿帽子,而且皇帝都让外人当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朱元璋在将元顺帝赶出皇宫是,顺道接手了元顺帝出逃时无法带走的美人,在这些美人中朱元璋最喜欢的是一个来自高丽的美人,朱元璋对这个美人甚是宠

  • 三国演义中骗人的名言,你知道么?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许多人了解三国这个朝代,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但是《三国演义》是小说它的许多情节与历史不符,其中就包括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今天小编就说说那些与历史不符的名言谎言。《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

  • 为什么说清朝为什么比不上明朝?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两个朝代经常被人拿来作比较。有人挺明朝,说明朝不割地、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有人支持清朝,说清朝开疆拓土,没有清朝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大的国土,而且清朝的君主没有一个昏君的,和明朝那些不务正业的皇帝比起来,

  • 中国历史上的龙袍起源于什么时候?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龙袍,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中国帝王龙袍从隋文帝起,开始征用中国最好的蚕丝辑丝作为经纬线,并以手工丝秀龙等图案。辑丝丝绸制作龙袍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

  • 大明军队是如何打败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的?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成为成吉思汗。他把原来由于仇恨而战乱不断的松散的蒙古部落,集结成为了一个战无不胜的军事组织,并开始了他征服欧亚的道路。尽管蒙古铁骑曾经在欧亚大陆所向披靡,可就在明朝末年,这支曾经战场上无敌的存在,却被开国时期的明军打得一路北窜。明军北伐蒙元,仅用10个月就收复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