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为什么说鲁智深最后成了佛?

为什么说鲁智深最后成了佛?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279 更新时间:2024/1/3 20:42:39

鲁智深是一个非常受广大水浒迷喜爱的人物形象,他力大无穷战无不胜,同时在厌倦了杀戮之后,他也逐渐参悟到了佛法的更深层次。

方腊会老,梁山众将十去七八,战死者、病死者不在少数,那么作为梁山108将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好汉鲁智深,他的归宿在何处呢?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鲁智深最后成佛了呢?

(图)鲁智深拔垂柳

打辽国回来,宋江带着鲁智深一行人到五台山拜访智真长老,临走的时候宋江还问了一下关于人生的思考,智真长老的回答也是很有佛性。

书上写:宋江向前拈香礼拜毕,合掌近前参禅道:“某有一语,敢问吾师:浮世光阴有限,苦海无边,人身至微,生死最大。”

智真长老便答偈曰:“六根束缚多年,四大牵缠已久。堪嗟石火光中,翻了几个筋斗。咦!阎浮世界诸众生,泥沙堆里频哮吼。”

这个关于人生的偈语,宋江他们怎么都参悟不透,鲁智深也不明白,但是他没有像宋江一样到处询问,而是默默记在了心里。等到他悟懂的时候,就是他成佛的时候。也正是在这场场的血腥厮杀中,鲁智深慢慢的参透了很多禅机,他的思想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不知不觉他已经超脱于众人之上。在九十九回解脱缘缠井的时候,他的佛学修为已经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书上写:那和尚又笑道:“上至非非想,下至无间地。三千大千,世界广远,人莫能知。”又道:“凡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地狱天堂,皆生于念。是故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斯绝。”洒家听他这段话说得明白,望那和尚唱了个大喏。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段云里梦里的禅语,鲁智深已经能听明白了。所以鲁智深的成佛是有一定的过程的,不是突然的大彻大悟。虽然不是明确的符合佛教中“狂禅”的定义,但是这个过程却是十分的相似,至少精髓没有差池。

在五台山临走的时候,智真长老唤过智深近前道:“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与汝四句偈,去收取终身受用。偈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就是后来鲁智深的人生轨迹,我们边说边解释。等打败了方腊,也把他造的宫殿什么的全烧完了,但是没有捉到方腊本人。

(图)鲁智深

宋江教军将沿山搜捉,因为这将是本次战争最大的功劳。就像是二战时期抓希特勒一样,这个最大的功劳,作者给了最能代表侠义的鲁智深。所有说《水浒》这本大书,是由鲁智深三拳打开,一禅杖合上的。柴进提出去当卧底的时候,宋江大喜道:“若得大官人肯去直入贼巢,知得里面溪山曲折,可以进兵,生擒贼首方腊,解上京师,方表微功,同享富贵。”只是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方腊没有被柴进活捉,而是被鲁智深活捉了(还是一位世外高僧引导的)。这样就能解释偈子前两句,逢夏而擒,就是擒住了大将夏侯成,遇腊而执,就是活捉了方腊。不管方腊是谁抓的,总归是圆满的打赢了,所以大家也是十分的高兴。

书上写:宋江道:“那和尚眼见得是圣僧罗汉,如此显灵,令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

但是鲁智深的境界已经不是凡人能达到的了,他已经视名利如粪土了。

鲁智深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

鲁智深第一次说道安身立命,是离开五台山去大相国寺的时候,辗转多年,到了全书的最后,还是不能安身立命,这个社会已经把人逼的没有办法,能归于佛祖、归于神仙,也是一大幸事吧。也可能鲁智深和武松根本就不是为了功名而战争,也仅仅是为了报答宋江的恩情(燕青李俊等人他们亲口说的),以及在摸索一条安身立命的道路罢了。

但是宋江还是很痴迷,按他的想法,这个结果也很好了,多年的四处战争,你鲁智深却是毫发无伤,我们马上就可以回到社会中了,我们付出的努力也应该有回报了。这个时候宋江就是很可怜的人了,在邪恶的社会面前,他竟然变得很天真了,这就注定成为四大奸臣案板上的鱼肉。

书上写: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主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

这话说给杨志那个“洒家”听绝对合适,杨志是毕生都在为此奋斗,可惜他现在染病在床,将要去世了。而鲁智深的这个“洒家”才是真正的洒脱,不拘泥于世俗,忘我于江湖。

智深听了,摇首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宋江听了,默上心来,各不喜欢。鲍老师说懂得自己该要什么是聪明,懂得自己不该要什么才是智慧,真是非常的有道理。

随着活佛智真长老所说的,前程永别,正果将临,鲁智深离成佛也是越来越近。捉了方腊,诸将都在六和寺安歇。

书上写:鲁智深自与武松在寺中一处歇马听候,看见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心中欢喜。武松虽然没有鲁智深这么高的智慧,但也是看的很开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断了左臂,依旧是怡然自得,真是很不容易。等到潮信来的时候,鲁智深才终于悟懂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书上写: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

(图)鲁智深成佛图

功名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鲁智深已经看透了世事无常,功利沧桑,也堪破了生死,他现在不但能读懂所有的禅机佛语,也能写出自己的禅语,这还不是佛吗?鲁智深大字不识几个,竟然能写出来,这是不是成佛后,潜能完全被激发的原因?也只有这个能解释通了。

鲁智深写了一篇颂子,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圆寂时的坐姿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经典的姿势。

书上写: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好一个超凡成佛的潇洒!鲁智深虽然生前没有得到应该的赏赐,但是其圆寂后的法事,却是十分的光荣。由大惠禅师亲自执火把,并进行了超度和评价。

书上写: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尤其是最后两句,也只有佛能做的到吧!后来宋徽宗念鲁智深擒获贼寇有功,又善终坐化于大刹,加赠义烈照暨禅师。

标签:

更多文章

  • 作为三国后期蜀国为数不多的名将,他忠心耿耿却又无可奈何。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三国的精彩,精彩在前部分群雄并起,豪杰辈出的年代,在最开始的一批豪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三国的历史来到了后期,虽然稳定,却也没有那么精彩了。如果将三国按时间一分为二的看待,前三国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孙权、刘备、关羽、赵云等英雄豪杰竞相登台。但是到了后三国时期,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似乎都不如前三国那么

  •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多情公子的孤独历程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才子,我们能在他留存下来的诗句中感受到他满溢的才华,但同时他也是一个风流倜傥的人。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男子,他立于彼岸,冷眼观千古风涌云乱,心中水静无波;他如雪中白梅,美到零落,美到哀伤;他如高岭温泉,寒到无情,暖到多情;他可荒废繁华,执笔溢美锦词,淡却浮生;他可弃掷锦绣,浅唱倾世长歌

  • 他从屠杀前臣子开始,成为傀儡皇帝后自杀而终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皇帝屠杀开国大臣在古来经常有之,功高盖主的将军和军师往往首当其冲,这是稳固基业的一种残忍手段。但是对于继位的皇子来说,清洗大臣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做不到位还不如不做,做得过头又会让国家伤筋动骨。对大臣痛下杀手一直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颇具划时代意义的举动: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内部大清洗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新皇

  • 三国最著名投降名将,于禁和庞德都是降却有不同待遇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三国时期有不少名将都是降将,虽说是投降之将,但是他们受到的待遇却千差万别。要说最著名投降名将,我觉得于禁和庞德很典型,两个都是投降曹操却有着不同的待遇。那我们就来看看吧。在东汉末年的混战中,曹操集团能够乱中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曹操善于“招降纳叛”,于禁就是战俘出身的将军。他原来是黄巾军的士卒,193年

  • 皇族选储君为什么沿袭‘嫡长子制’解密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嫡长子继承制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基本制度,它规定了嫡子高于庶子,长子高于次子的继承原则,那么这种规则的确立依据是什么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权利交接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皇帝在封建社会中是职位最高的职位,他们喜欢把自己成为龙的儿子,他可以对其他官员发号施令,有着一般人不能拥有的地位和权利。为了维护朝廷的整

  • 活活饿死在牢房里,恶臭腐烂无人问津,这个春秋霸主为什么如此凄惨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最早称霸的君主,自他开启了齐国的强盛之路,齐国就一直是春秋战国的强大国家,但是这样一位杰出的领袖,结局却是非常悲惨。东周分两半,春秋和战国。在春秋时期,争霸战争一直是主旋律。在春秋五霸中,不管后面几位霸主存在怎样的争议,齐桓公都是毫无疑问的春秋五霸之首。在登基为齐国国君后,齐桓

  • 他是吏部推荐的大臣 却因为一个字 被皇帝下旨砍头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朱元璋在政权稳定之后,开始大肆清洗元老功臣,并使用高压手段来统治百官,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这虽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却也给他带来了暴君的称号。明朝时期有个叫卢熊的人,这个人文学比较出彩,而且人品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于是吏部的官员便将其推荐出来做官。朱元璋看大家都这么说,于是决定先让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 他是历史上被害时最年轻的权臣,被杀时年仅14岁!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皇权和相权相互制约,达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之后,朝廷才能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状态,但是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权利大过皇帝的大臣,这种情况下要么皇帝无能,要么权臣被杀。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专指掌权而专横的大臣。在历史上,权臣层出不穷,如赵高、霍光、董卓、曹操、司马师、刘裕、杨坚等,大名鼎鼎。一般来说,权臣在官场

  • 明朝著名宦官权臣刘瑾是如何倒台的?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明朝的宦官乱政现象是历朝最为严重的,刘瑾就是其中一个,他最后的结局是被皇帝凌迟处死,那么势力如此大的宦官是如何被连根拔起的呢?正德五年八月,张永班师回朝,押着寘鐇及其亲属十八人抵达京师,皇帝在东安门举行献俘与受俘仪式。仪式完毕以后,皇帝设宴慰劳张永,刘瑾、马永成陪坐。待到刘瑾告退,张永向皇帝揭发刘瑾

  • 北宋官员的退休制度:70高龄仍要远赴边疆任职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与现代健全的退休养老制度完全不同的是,宋朝时期的退休制度并不是很人性化,甚至朝廷要员竟然要在70高龄之后继续为国效力,真正做到了被榨干最后一丝利用价值。我国古代文献有“七十曰老”的说法,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即以70岁为限,比起如今的60岁,年限可谓很宽松。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北宋时期,一些“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