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秦始皇为什么对长生不死这么执着?

秦始皇为什么对长生不死这么执着?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000 更新时间:2024/1/13 8:08:57

我国古代帝王大都想要实现长生不死,尤其是初代皇帝秦始皇,他对于长生药的执着可是非常出名的,甚至派遣徐福去海外寻找,他为何这么执着于长生不死呢?

司马迁记载,从公元前219到210年,秦始皇在四次东巡中始终伴随着一项寻找“长生仙药”的活动。不少论者将此举与秦始皇贪生怕死或贪图享乐联系起来,果真如此吗?还是嬴政另有难言的隐情和苦衷,这是一个需要辨析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对秦始皇的评价。

秦始皇追求长生的缘由

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这一记载反映了嬴政不愿在知天命之际死去的心理状态。东巡以来的10年中,始皇的身边经常闪现着为他寻找长生药的术士或方士的身影,从秦始皇虽一次次被骗而仍乐于此求不疲来看,他希望自己活到一个较高年岁上的愿望非常强烈,始皇追求长寿除了能更长久享受帝王才能享受的特权生活,还带着强烈的家族政权所负载的政治理想和诉求。类似的现象还发生在如汉武帝、唐太宗和清世宗这些杰出君主的身上。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车队驰行至河南阳武博浪沙时,埋伏于道旁的刺客抛掷出一个120斤的大铁锥,砸向秦始皇的车队。这是韩国人张良策划的一次精确度非常高的刺杀,始皇是在刺客砸错车的情况下才幸免于难。假设秦始皇被博浪沙狙刺吓得从此呆在宫里,他也许能活到60岁甚至更高。如同荆柯的刺杀并没有阻止嬴政统一的步伐一样,博浪沙刺杀也没有能使始皇取消巡视天下的计划,可见他并非怕死之人。敌人统一前后的刺杀均没有成功,但心理战却奏效了。诅咒秦将亡和嬴政将死的各类谶语之所以携带着极大的杀伤力,在始皇心底掀起阵阵波澜,就因为这些无形武器是复国者在对其时社会矛盾和政治形势及秦政与始皇的弱点漏洞正确分析之后精心炮制出来的。始皇至死不宣布继承人并执着追求长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随时要致他于死地的潜在敌人作出的反应。

研究表明,战国秦代由于贫穷、疾病和战争等原因,人的平均寿命在30岁左右。秦孝公44岁,始皇父庄襄王34岁去世。完成统一的秦始皇已步入那个时代的老年期,巨大的危机感从他心底升起。环顾群子,检索群臣,谁堪帝国二代君主这一大任?谁是周公?这两个关系到王朝命运的问题,不仅始皇在思考,臣子们也在思考着,蒙恬遇害前有言:“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扶苏与蒙恬搭挡,依稀可见成王与周公的影子。子婴的身份和扮演的角色,可比召公。然而,从周到秦,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变,周公辅政,虽为后世君主一再效仿,但在秦末却没有上演的环境和条件,情形完全相反的皇权转移过程,将始皇心中的成王和周公扼杀了。

行封建制的周天子靠诸侯拱卫,行郡县制的秦始皇靠法度立国。周的分封虽然演成列国并存争战,但名义上的周王朝仍存在了数百年。而嬴政诸子无寸土之封的秦王朝,却无法抗拒即将到来的割据复国风暴。秦始皇个人的执政力和威慑力成了维持秦帝国存在的关键因素。因此透视秦始皇追求一己生命延长的全部内心活动,仅从贪生怕死贪图享乐这一视角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纠结缠绕于始皇精神世界的,更多的是新王朝的境安民宁万世统绪,从始皇东巡刻石文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与认为始皇因追求长生而不立储君的看法相反,本文认为储君难定才是秦始皇执着地追求长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始皇不立储君与扶苏生死

寻找海中仙人和不死之药这一幕,使秦始皇的形象被涂上了些糊涂荒诞的色彩。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秦国之所以能战胜六国,建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国家,与握有绝对权力的嬴政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换一个人来行使绝对君权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始皇去世仅仅4年零3个月,帝国大厦便轰然倒塌,辉煌瞬间成为过眼云烟,这与二世胡亥手中的绝对权力没有关联吗?作为秦二世的胡亥扮演了一个给新政权帮倒忙的可怜角色。那么,假如是扶苏继位,他能挽救秦王朝吗?我们从《史记》中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司马迁对扶苏的事迹记述不多,但还是可看到他经常跟随在父亲身边。扶苏是有思想和主见之人,因此经常对父皇的所作所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是始皇有意让扶苏提还是扶苏自己主动提,司马迁未说,但扶苏的特殊政治待遇不言而喻。陈胜所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一语没有明确反映始皇对扶苏谏言的态度,只说明嬴政采取了培养扶苏军事素质和能力的措施;而出自司马迁笔下的“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一语使许多读者得出始皇疏远并惩罚了扶苏的结论。对扶苏的“数谏”,始皇是欣赏还是反感,“怒”是指向扶苏还是欺骗他的术士?因司马迁记载简略均不好定论,但始皇派扶苏去监管30万大军则是事实,这意味着什么?“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蒙恬此语道破了始皇准备传位于扶苏的心迹。秦国并非完全按宗法血统定立储君,“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择勇猛者而立之。”后来赵高果然以“无军功”为杀扶苏的一条罪名。始皇让扶苏到边境的真意,是希望他立军功以树威望,并加强与蒙恬的关系,从而为第二代君主有效行使绝对权力创造条件。始皇临终之际唯一的政治措施是诏回扶苏继皇帝位,但因托命于仙道寿药,使顺利移皇权于扶苏的计划未能实现,嬴政对此是负有责任的。

扶苏可能会成为王朝保持期或稳定期的仁君明主,而在始皇去世的这一刻,秦王朝根基未稳险象环生,扶苏却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从而也放弃了绝对君权。杰出政治家张居正惜“扶苏仁懦”,因为“仁懦”,扶苏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不堪一击,一篇伪诏就轻易置扶苏于死地。扶苏的快速自杀似乎昭示了秦王朝的命运,此举不仅冤送了自己的生命,还将秦国家柱石蒙氏兄弟推入火坑,从而使赵高和胡亥夺权阴谋轻易得逞。

皇权世袭社会和家国一体体制,决定了古代君主在履行治理国家公共性职能的同时,也在维护着国家权力资源一姓家族占控的私有性。就客观后果而言,张居正“乱秦者扶苏也”之论并非夸大其词。假使扶苏少些“仁懦”多些“智刚”,与蒙氏兄弟联手,将诏书真伪调查清楚,虽不一定能保证秦政权不被颠覆,但极有可能挫败赵高和胡亥的夺权阴谋。即使因赵高销毁证据使调查无果,但为国家计,扶苏也应该承担起始皇去世后的政治责任。这位合法继位人的举动让人扼腕叹息,实在是离一个堪当大任的君主还有相当距离。始皇死后最高权力迅速落入赵高之手,但如果我们仅仅将其定性为一场宫廷政变或夺权阴谋,就会忽略它更具实质性的一面,即它也是一次在历史大震荡背景之下的改朝换代事件。

超越个人的历史力量

统一六国,嬴政站在事业的顶峰雄视天下,空前的权威给他以全新的感受,“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和巡行过程中,有一种力量不断困惑和震撼着他,边境敌人施压,国内乱象萌生,六国复国者不断制造事端,向始皇示威,一场历史大地震正悄然逼近。

“万世之功”使嬴政名垂史册,而“万世之续”则有可能毁于一旦,这让嬴政心神不安。但年龄不饶人,嬴政已不如往昔那样干练务实,如何确保王朝长治久安,始皇感到力不从心。执政者靠些虚幻的仙药之道谋划未来表明,新政权已出现了危及其生存的政治危机和权力真空。中国古代历史证明,当一个王朝中枢失效时,历史便以自己的方式出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改朝换代。这一办法不仅能解决秦政难题,而且被历史一而再再而三的采用,直到高阶工业社会的来临。

赵高利用胡亥老师的身份及在始皇身边的机会首先发难,掀起始皇死后第一场改朝换代风暴,但他没有成功。始皇因赵高精通狱法书文和办事能力强而对他亲近使用不疑,但这位中车府令的工作更多的是属于皇帝私人事务,不是始皇考虑的辅政人选。赵高深知,如按始皇本意扶苏继位,蒙氏兄弟辅政,自己政治前途堪忧,更何况赵高曾因大罪而被蒙毅判过死刑。而始皇迟迟不公宣太子人选,给赵高的这一图谋创造了机会。赵高决定先发制人,阴谋于始皇生命垂危之际开始实施。如谋杀为赵高所为,这即是他改朝换代的第一步,其后环环相扣的步骤《史记》作了详细记载:先矫诏除掉扶苏和蒙氏兄弟;接着杀掉始皇的子女和具有潜在威胁的中央和地方官员;又将胡亥架空独掌权力并杀掉李斯;再用指鹿为马的方式进行政治试探;“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的乱政,逼反王朝的最后一根支柱章邯;最后赵高女婿阎乐逼始皇仅存之子胡亥自杀。赵高在肃清了主要政敌和障碍后,准备登上帝位或王位,但终因得不到朝臣的支持而功败垂成。指鹿事件之后“群臣皆畏高”,使赵高产生了皇位唾手可得的错觉,当赵高“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时,“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不得已将皇权移交给始皇弟子婴。当赵高企图杀子婴反被子婴所杀时,秦王朝已元气大伤回天无力了。

秦国以急风暴雨般的战争手段兼并了六国,六国同样暗中顽强地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复国行动。两种力量碰撞较量的结果是掀起了一场历史大震荡。这次历史大地震力量之大,将刚到达历史顶峰的秦人毫不留情地摔入谷底;这次历史波动时间之长,直到汉武帝成功削解了汉初分封的诸王国才宣告结束,历时近100年。

标签: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为了贬低隋炀帝杨广,给他强加了什么罪状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个人在后世的名声,完全是由后世人编写的史书决定的,因此历代史书作者在前代史书的借鉴之下,将暴君越描越黑,圣君则被推上了神坛。《论语·子张》中有这样一句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也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说,纣干的坏事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由于他处在忙国之君的下流地

  • 光绪竟然是慈禧和荣禄的私生子?光绪之死李莲英有很大嫌疑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荣禄是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而相传他与慈禧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光绪帝竟然很有可能是他与慈禧的私生子,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呢?荣禄身世显赫,是清初开国五大臣中费英东的后裔,和慈禧关系非同一般。最初荣禄官不大,是户部管银库的员外郎,还是候补的,因贪污差点被肃顺杀头。后来慈禧将他升为工部尚书,结果又因贪污,被发到

  • 历史上哪些部队可以被叫做御林军,什么是御林军?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人们一般都把皇帝的侍卫亲军称为“御林军”。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也没有哪一支正规军被官方命名为“御林军”。御林军只是对皇帝亲卫部队的一种称呼,而并非正式的军队编制。如果以不太严格的标准,历代守卫宫廷的部队、甚至守卫都城的部队都可以称为御林军。如果严格标准,那么只有皇帝直属、驻扎在皇宫之中、负责保卫

  • 慈禧太后的座驾,居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辆进口汽车?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说到慈禧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你知道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俩进口汽车就是慈禧的座驾,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下,它的来历以及故事。现今情况中国第一车也是保存最早的汽车,是慈禧太后的“杜里埃”,现在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存放在北京颐和园,偶尔出来参展。慈禧乘坐的这第一辆汽车比现在10辆奔驰车还要贵。这辆

  • 三国五子良将,为什么唯独他的晚节不保?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三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一段大乱世,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将领如吕布、赵云、张飞、黄忠、许褚等等,其中魏国最著名的就是三国五子良将了,但是你知道其中一位良将却因一件事晚节不保?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他就是三国时期的于禁。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于禁的形象就不完美。东汉末年,曹操能够一统北方,凭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智谋,更

  •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令人难以想象?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纪晓岚这个名字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在现代有许多的关于他的影视剧,其中他与和珅是对手,但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却截然不同,今天就由小编来谈谈历史上的纪晓岚。在史书上有过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这个所谓的寝就是貌相丑陋的意思,所以呢貌寝就是相貌丑陋,短视就是近视眼,所以纪晓岚相貌丑陋而且眼睛近视的人。另外有一

  • 巅峰时期的德国直接攻击苏联 结果可能意想不到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二战时的德苏两国实力不相上下大家都知道在二战时期,德国军队是世界上最凶猛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曾几乎横扫整个欧洲大陆占领了近半个地球。在那个时期的德国装备先进、重工业超级发达、经济实力雄厚、而且军事指挥能力超前。其实如果当时不是前苏联的牵制和地狱般的天气,德国也不会战败。可见当时的前苏联在获得战争胜利

  • 孙悟空能拿到金箍棒 原来是有人在背后早就安排好的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西游记在我童年看来,很简单,乐趣,师徒四人领命去西天取经,一路上经过斩妖降怪,最后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不仅得到真经,唐僧,孙悟空两人还被封成了佛,一切看似乎合理,那可能年龄大了,不管看什么,总喜欢去细想,可能比较爱钻牛角尖吧,现在看起西游记,却是存在许多疑点,更像是早就安排好的。打开百度App,看更多

  • 马超勇冠三国,走投无路时,为什么只相信刘备?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三国志》中,马超在刘备帐下,是排名第三的大将,仅次于关羽和张飞。马超能够获得如此的地位,不仅因为他曾经是一方诸侯、在刘备进攻刘璋相持阶段出兵相助改变格局,马超个人的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三国志·杨阜传》中记载,马超十分勇猛,不顾自己的父亲在曹操身边做人质,起兵反对曹操。要说这件事的对错,本身是无法

  • 林冲误入白虎堂起因是为什么,白虎堂又是什么机构?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说道《水浒传》中有这么一个场景,林冲误入白虎堂从而之后有了一系列的事情,最后被逼上梁山,那林冲误入白虎堂起因是为何?白虎堂又是什么机构?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首先说说林冲误入白虎堂的起因:高太尉为设计陷害林教头,事先暗中命人将自己的宝刀卖与林冲,过了几日后再让下人以看刀为名将林冲带入太尉府,欺负林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