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大逆不道!让乾隆皇帝龙颜大怒的妖人逆书案

大逆不道!让乾隆皇帝龙颜大怒的妖人逆书案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470 更新时间:2024/1/17 12:49:10

乾隆年间曾经有一个犯人,他本人已经病入膏肓,离大去之日不远了,乾隆下密诏,要求赶在犯人离世之前对他行刑,可见乾隆对这个人有多恨,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乾隆十八年(1773年)六月九日,乾隆皇帝谕令军机大臣星夜飞驰山东兖州,将自己的亲笔朱批下达给署理山东巡抚杨应琚。

六月十四日,杨应琚看到朱批,脸色大变,不敢怠慢,火速到济南大狱亲提犯人行刑。

事情这么紧急,是不是担心犯人逃走了呢?

是的,如果手脚再不麻利点,犯人就要走了。

济南大狱守备森严,犯人能往哪儿逃呢?

乾隆帝这样争分夺秒,要赶在犯人离开人世之前对犯人行刑,那得是多大的仇、多大的怨啊?

事情得从犯人的身世说起。

犯人姓丁,名文彬,原籍浙江上虞县人,是个穷酸文士,父母早亡,与哥嫂一家在松江府华亭县生活。

丁文彬虽然读过几本《论语》、《孟子》,却因父母早死,脑子受了刺激,精神时而正常、时而失常,又兼身体瘦弱,手无缚鸡之力,难以独立谋生。

就因为这个,丁文彬没少遭受嫂子秦氏的白眼和几个侄子的嘲弄。

没奈何,丁文彬在三十多岁时离开了松江府,流落到苏州等地,先是到茶馆里替人烧火拉风箱,后来又摆地摊给人写对联,再后来又升级为给人测字算命。

算命本来就是一项古老的迷信活动,干上了这一行,脑袋本来就有问题的丁文彬渐渐地患上了“臆想症”,觉得“上帝”整天唠唠叨叨在他的耳朵边说话。

“上帝”都跟丁文彬说了些什么话呢?

丁文彬也不藏着掖着,都一字不漏地转述给周围的人听,大意是,他丁文彬是世间罕有的奇材,现在虽然落魄,但总会有时来运转的一天,那时,将光宗耀祖、贵不可言。

那,这一天要什么时候才能来临呢?

上帝是有暗示的,即丁文彬什么时候著述成卫护圣道的著作,则什么时候就否极泰来、飞黄腾达。

于是,丁文彬就利用自己那点可怜的文化知识吭哧吭哧地著书立说,挥汗如雨、运笔如飞。

乾隆十四年(1768年),丁文彬的两部大作《文武记》、《太公望记》新鲜出炉了。

然而,让丁文彬沮丧万分的是,书是写好了,但苦日子并没有变好的迹象。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文彬思来想去,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书是写好了,但必须有人赏识,这样才能扬布天下。

那,谁能赏识自己这两部不世之作呢?

丁文彬环顾自己周围的人,那都是些贩夫走卒,一二三四五、甲乙丙丁这几个字都认不全,能读得懂自己的书?

恰巧,江苏学政庄有恭将要到松江主持科举考试。

这个庄有恭是广东番禺人,自幼就有“神童”之称。这个神童“神”到什么程度呢?说一件事就可以知道了。庄有恭小时候和几个熊孩子一起放风筝,风太大,线断了,风筝落入镇粤将军府的花园里。大家都没了主意,谁也不敢入花园讨还风筝。庄有恭却不怕,大模大样地走入花园找风筝。

当时,将军正与客人下棋,看他来了,有心试探他的才学,就问他:“你读书了没有?学会对对子吗?”庄有恭昂然回答说:“对对子,不过小菜一碟!”将军听他的口气这么大,就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将军有心杀杀他的傲气,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对,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指着棋盘,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由此可见,庄有恭“神童”之誉,名不虚传。

而在乾隆四年(1739),庄有恭也当仁不让地才压天下考生,被乾隆帝钦点为状元。

冲“状元公”这一条,丁文彬认定了庄有恭必能读懂自己的道德学问,于是,拦轿献书,把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交给了庄大人。

可是,书是献上了,却并没有下文。

丁文彬怀疑庄有恭并没有看自己的书。

没办法,他只好将这两部书稿改写为《洪范》和《春秋》。并陆陆续续做了些增删调整的工作。

特别要指出的是,丁文彬的精神病愈加严重了。

原先,在原稿《文武记》、《太公望记》中,他在每章之后加一段评语,自称“丁子曰”。

修改稿《洪范》、《春秋》中,“丁子曰”被改成了“天子曰”或“王帝曰”。

在封建社会,“天子”和“帝”是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用字眼,你说你丁文彬一个穷酸文人,居然也用这样的字眼,的确是没救了。

当然,丁文彬称自己是“天子”和“王帝”,他也是有他的一套逻辑的。

且说,丁文彬的叔祖丁芝田是一个塾师,曾在丁文彬年幼的时候带他去山东曲阜孔府拜见过衍圣公孔广棨。

这里说一下,“衍圣公”是个什么东东呢?

话说,孔子不是大圣人吗?后世君主帝王为了尊崇孔子,都给孔子的嫡长子孙上封号,汉魏封宗圣,晋宋封奉圣,北魏封崇圣,北齐封恭圣,唐朝封褒圣,到了宋朝封衍圣,从此就定型了,一直到民国,孔子嫡长子孙的封号都叫“衍圣公”。

在曲阜孔府,年幼的丁文彬听衍圣公孔广棨大谈特谈过舜之道。

而乾隆十六年(1770年)这年,丁文彬听说早孔广棨早就去世了。他就想,衍圣公孔广棨能守尧舜之道,天下本应是有德者居之,那么老衍圣公孔广棨应该居天子之位。现在老衍圣公孔广棨已经去世了,他是给我传授过尧舜之道的,这不就等于传位于我了吗?

丁文彬这么一想,臆想症又发作了,冥冥之中,他仿佛听到了上帝对他说,你讲道论学的著作已经完成,老衍圣公孔广棨觉得你才学和品德与舜别无二致,很是欢喜,就像尧一样,不但将两个女儿都一齐许配给你,还把帝位传给了你。

这样,丁文彬不但在《洪范》、《春秋》中明目张胆地写上了“天子曰”或“王帝曰”,还赶修了一本《钦定时宪书》,定国号“大明”(他是取《大学》里“明明德”的意思,并不是想反清复明),还开列了年号,设计了铸钱的样式……

在《钦定时宪书》中,丁文彬自己不但高居帝位,他还私封了一大批臣子,其中,他封老衍圣公孔广棨的儿子新衍圣公孔昭焕为冢宰、平虏将军;封自己的哥哥丁文耀为夏文公,封自己死去的父母为王为后,等等。

《洪范》、《春秋》改写完成后,丁文彬曾主动送给华亭县丰乐桥的徐旭初先生、米店店主的父亲王素行先生,还有一个叫蔡颖达的先生看。但这几个人读了后,没有做任何评价,有的也不知看没看,半天不到,就将书掷还。

从乾隆十六年(1770年)到乾隆十八年(1772年)这两年,丁文彬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的,但物质生活日趋困顿,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日子快过不下去了。

想到自己就要离开人世了,丁文彬不甘心自己“开创”出来的“大明国”就这样灭亡,决定欲将自己的著作交于新衍圣公孔昭焕,传帝位给他。

说干就干,丁文彬拎着书、挟着把破雨伞,强支病体,风尘仆仆地上路了。

新衍圣公孔昭焕是个很有内涵的人,喜欢收藏有内涵的书籍,是个著名的藏书家,曲阜孔府的“奎文阁”藏书楼就是他在管理。

对于丁文彬那两本缺乏内涵的著作,孔昭焕本来不屑一顾的,但却被上面的“天子曰”和“王帝曰”给惊呆了,立刻吩咐下人:“快快快,速将来客拿下!”

不得不说,孔昭焕的政治觉悟的确是高——说起来,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巡幸阙里,祭祀孔子。当时,孔昭焕还亲自在诗礼堂给皇帝讲经,君臣言笑晏晏、其乐融融,君王恩情深重,永世难忘,政治觉悟怎么能不高呀。

孔昭焕行事果断,雷厉风行,没有一点点迟疑,立刻将丁文彬扭送曲阜县衙,同时写了一封密扎交山东巡抚查办。又马不停蹄上奏乾隆皇帝交待经过,表示忠心。

对于这样的“谋反大案”,山东巡抚杨应琚半刻也不敢停留,连夜审讯。

几个回合下来,杨应琚便松了口气:这人原来不过是个神经病!

但为了谨慎起见,他还是耐心地询问遍了所有细节,确认这不是假傻而是真疯,才结案陈词,在上呈乾隆的奏折中说:“丁文彬乃一至贫极贱之人,一旦稍习陈言,遂自诩为奇才异能,无出其右。因而妄想富贵美色,痴心日炽,结为幻影,牢不可破,辄肆其枭境之心、狼嚎狗吠,无所不至。”

杨应琚虽然知道丁文彬就是个疯子,但他是了解乾隆的。历史上的乾隆可不是“《还珠格格》迷”心目中那个和蔼可亲的“皇阿玛”,心狠手辣着呢,就算是一个疯子,他也会没完没了地较真较劲,不彻底斩草除根是不会罢休的。

所以,杨应琚在奏折的最后还特意提醒乾隆:“该犯气体瘦弱,亟宜早正典型。”

不出杨应琚所料,乾隆看见有人妄称天子、私立国号,气得两眼发黑,差点要疯掉了,一迭声地唤人速往山东,赶在犯人病逝前行凌迟大刑。

丁文彬在山东济南的刑场上,当着万千观看人的面,一刀一刀地被凌迟处死了。

但,这并不是这个案子的重点,重点那些无辜人的下场。

乾隆的表现,其实就跟一个疯子差不多,他本着斩草除根的精神,执意要将本案追究到底!

丁文彬的哥哥丁文耀本身目不识丁,也根本不知道弟弟写有这样几本“大作”,他和他的两个年纪稍大的儿子逃脱不了关系,照律缘坐,本应立斩,但圣上开恩,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另外两个年幼的儿子被赏给功臣之家为奴。

还有,看过逆书的华亭县丰乐桥的徐旭初先生、米店店主的父亲王素行先生,还有那个蔡颖达的先生都要治罪。

理由是看了逆书不举报。

徐旭初的武生衣顶被革、杖责八十;蔡颖达被杖责八十;王素行比较严重,杖责一百,流放三千里。

冤,真冤!

但还有比这更冤的。

曾经的“神童”、乾隆四年的状元爷、江苏巡抚庄有恭被人举报了。

乾隆怒不可遏,下了一道上谕责问庄有恭:“丁文彬所著逆书内大逆不道之言甚多,庄有恭既经接收,何以不具折奏闻?又不即将该犯拿究?”

庄有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想了大半天想不起丁文彬是何方神圣,更不知乾隆所说的逆书是什么书。

这可真的是要了命了!

连接好几天,庄有恭吃不下、睡不着,苦思冥想,全力动大脑里面的搜索引擎,搜索这几年来遇到过的人、遇到过的事。

幸亏,庄有恭是名负其实的“神童”,他终于想起了乾隆十四年、自己到松江主持科举考试时,有人拦轿献书的事来了!

那书,狗屁不通,而最令人作呕的是,还口口声声自称“丁子曰”。当时,自己就认定此人是个疯子,把书丢一边了。

想到此一节,庄有恭赶紧把当时疯子献书的情景陈奏了一遍,说“当时臣本未留心查阅,后亦不复寓目,今事隔五年,实不知败簏破箧中果存此册否?容臣回署细检,如得之,当即缄封进呈。”

乾隆的答复是:“此奏又属取巧。细查书来,不可终归乌有。”庄有恭将巡抚衙门翻了个底朝天,到底没有找到你逆书,只好自请交吏部严加治罪。乾隆大怒,痛骂庄有恭“狡诈为鬼蜮俩”,处罚“照庄有恭学政任内俸禄、养廉数目加罚十倍”。

庄有恭没有及时交书、没有及时汇报,也没有捉拿丁文彬;那么,及时交书、及时汇报,并捉拿了丁文彬的衍圣公孔昭焕得到嘉奖没有呢?

没有。

因为丁文彬声称自己娶了孔昭焕的两个姐姐、和孔昭焕是亲戚。孔昭焕不得不乖乖写了一份“亲供”,详细汇报了姐姐的婚嫁情况,申明自己与丁文彬并无半点瓜葛,好不容易才撇清了关系,没有遭到乾隆的追究。至于嘉奖,想都别想。

标签:

更多文章

  • 如果北宋皇帝听了他的建议,国家是不是能躲过被灭亡的命运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靖康之耻发生之前,宋本来是有机会阻止这一切的,即使是战也不一定会败,即使是败也不一定会是这么悲惨的下场。北撤主战派李纲被解职和钦宗、李邦彦等人的投降行为激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二月初五日,太学生陈东率领着诸生数百人拉着横幅,举着标语,喊着口号,开始游行示威,要求恢复李纲等人的职务,罢免宰相李邦彦。太学

  • 大唐历任皇帝全介绍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前期的强盛和后期的衰败都是它的一部分。国家的命运与皇帝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下面就介绍一下唐朝时期的历任皇帝们。唐朝,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公元618年~907年。唐高祖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唐哀帝李柷是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唐朝一共经历了289年。唐朝皇帝列表一、李

  • 盘点违反人性的行刑,让人不寒而栗,承受力不够就别看了!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律法制度,刑罚就一直相伴左右,从早期较为野蛮,逐渐发展到成为统治阶级的恐吓工具,再到现在的逐渐文明化,刑罚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死刑是人类社会早已存在的现象。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历史上都有不同的死刑方式。经常看到有人说,中国古代不讲人道,非常残忍。有人还举例说中国古代的炮烙、

  • 真相,有时候真的不重要!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很多时候我们常为了一些根本无关紧要的小事而与别人整个面红耳赤,就算是赢了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事后想想,是不是很蠢呢?出差外地,在好友家留宿。发现她有一个细心却唠叨的婆婆,她却与其相处甚好。那天,我们在大排档吃了夜宵,肚皮溜圆地回家。好友拿出两盒鲜奶,递给我一盒。刚要喝,她的婆婆忽然喊道:“赶紧吃点东

  • 唐朝盗墓贼进入了一座古墓 结果被吓得金盆洗手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唐德宗年间,一群盗墓贼在高陵(今西安市高陵区)盗掘了一座古墓,这些盗墓贼的身份可不一般,他们的主人叫做李邈,李邈是当时的宰相刘晏的判官(相当于宰相的助理和秘书),在高陵一带有自己的庄园田地。这些盗墓贼在李邈手下做庄客(地主家的雇农和保镖)的时候,拖欠了李邈好几年的田租。李邈之前一直没有催促,这此李邈

  • 慈禧尸身为什么保持20年不腐?陪葬品价值连城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1908年11月15日,晚清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去世。仅仅在二十年后,她被安葬的菩陀峪定东陵就遭到军阀孙殿英的盗掘。起初,盗墓并没有那么顺利,在找到当年参与修建陵墓的一个老人之后,众人才发现了地宫的入口。入口找到了,却十分坚固,普通的铁制工具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不得已的情况下,孙殿英命令士兵搬来炸药,

  • 唐宋时清明有7天假,古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扫墓祭祖,缅怀故人。其实在古代,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还有万众踏青、郊游、戴柳、斗鸡等多种活动。那么,你可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古人在清明节可有假期?他们是怎么过的?清明原本

  • 清朝皇帝作为天下第一家后宫工资为什么这么低?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王熙凤说过,“大有大的难处”,皇帝作为天下第一家,自然难处也最大。后宫人员多,靠吃“大锅饭”,无节制地花销,再厚的底子也受不了,必须引入“工资”制,在清朝,那不叫工资,叫宫份。宫份是多少呢?分不同等级,据档案记载,皇太后年金二十两、银两千两,皇后年银一千两。少得可怜。除了现金,还有实物工资,比如皇后

  • 揭秘:古代男人是如何称呼自己的小老婆的?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资料显示,中国最早的小老婆,可能来自两个地位悬殊的族群。一个是无法把自己当人看的犯了罪的女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女子有罪者为人妾。”即完全的泄欲工具。另一个则比较尊贵,朱熹在集注里提到的“归妹”,指的是殷商或更早时期贵族之间出现的媵婚制,姐姐出嫁,妹妹或其他近亲女眷媵陪。除姐姐是正妻外,其他

  • 揭秘:枭雄曹操为什么不娶才华横溢的蔡文姬?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众所周知,曹操乃乱世枭雄,他一生染指的美女艳妇不计其数,而他对一位曾被匈奴俘获的美丽女俘虽然垂涎三尺,但却从不敢抱有非分之想。尽管如此,这位美丽的女俘的一生命运却与曹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就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才女蔡文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生于此时的蔡文姬也不能置身世外。蔡文姬,名琰,子明姬,后因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