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秘元朝时期的诗歌大赛,奖金丰厚不输诺贝尔奖

揭秘元朝时期的诗歌大赛,奖金丰厚不输诺贝尔奖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044 更新时间:2023/12/21 22:41:22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作品的排名一向是很难的,因为鉴赏能力的差别和个人主观爱好的不同,往往很难对文学作品排出来一个服众的排名。

文学有奖,自古已然。作家获奖,名次虽分先后,高下立见,但孰优孰劣,未必就此定论,也是自古已然。文学评奖,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作家拿奖,未必能够孚洽众望,那就更是自古已然。故而世人皆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其实了了者,名单可开一大串;应该获诺贝尔文学奖而竟然未获者,名单更是一大串。但是,诺奖所以闻名遐迩,其奖金之高,很让一些人眼红不已,因而垂涎三尺。

中国的元朝至正年间,曾经搞过一次文学奖,其实是一次诗歌大奖赛,其奖金堪与诺奖媲美。

那时,虽近元末,尚未天下大乱,东南沿海,物阜民丰,江南一带,富甲天下。即使后来张士诚割据吴中,自称诚王,政权相对稳定,统治也相对宽松。张虽贩私盐出身,却是一个文学老青年。热衷笔墨,雅爱词章,很喜欢扎在文人堆里,箕坐饮酒,唱和啸歌。他在苏州设弘文馆,开集贤馆,高楼雅座,延揽文士,管吃管喝,善待礼遇。故而苏、松、淮、扬地区的诗社活动,经此提倡,风起云涌,煞是景气。

张士诚还专程征聘元淮南行省参政饶介,为他的咨议参军,主持文事。元之行省,就是行中书省,等于是中央派出单位;而参政,官至二品,在地方上是拥有相当权威的人物。饶介官大,远不如他文坛领袖的名声大。饶介(1300-1367),江西临川人,字介之,自号醉樵。元末诗人,书法家,据钱谦益编《列朝诗集》称,“释道衍曰:‘介之为人倜傥豪放,一时俊流如陈庶子、姜羽仪、宋仲温、高季迪、陈惟演、惟允、杨孟载诸辈,皆与交。’衍亦与焉。”时人评他:“书似怀素,诗似李白,气焰光芒,烨烨逼人。”褒其诗曰:“如时花沐雨,枝叶都新。”誉其字曰:“飘逸畅朗,清丽流放,神追大令(王献之)。”张士诚入吴以后,饶介杜门不出,这就是文人的清高了。可这样一位知名度高,号召力大,追随者众,影响面广的文学大人物,贩私盐的张士诚肯定早有所闻,立马拎了两瓶好酒,封了一份厚礼,亲自登门,请他出山。

饶介谦虚:一介微士,是做不来什么事的。

与那个视文人为敌的朱元璋不同,张士诚爱才如命,求贤若渴。只要先生大驾光临,就令吴门蓬荜生辉了。

据说,他加入张士诚政权以后,“采莲泾上,日以觞咏为事。”在此期间,他周围聚集了如、王彝、杨基、张简、徐贲张羽……后来在文学史上称为“吴中四杰”、“北郭十子”等一大批诗人,因为声气相投,因为同道契合,饶介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也是很自然的事。于是,就有了这次声势浩大的文学大奖赛。大江南北,报名响应,应征作品,纷至沓来,成为当时文坛一大盛事。张士诚是个好热闹的人,最怕冷冷清清,饶介是个大气派的人,最怕抠抠吮吮,于是,政府出钱,咨议出面,官员染指,文人插手。诗这个东西,说到底,不过“神马浮云”,但钱这个东西,却不是水中之月,那些日子里的苏州城,成为诗的世界,也成为钱的世界。任何评奖的最后,都是和实际利益挂钩的。

连后来官修的《明史》,都记载了这次的元朝文学奖。“临川饶介,为元淮南行省参政,豪于诗,自称醉樵。尝集大名士,赋《醉樵歌》,张简诗第一,赠黄金一饼,高启次之,白金三斤,次杨基,犹赠一镒。”现在已弄不清楚评奖当时的情况,有无猫腻,是否红包,但一等奖的奖金,与二等奖的奖金,其相差之悬殊,令人匪夷所思。元、明时的市制一斤,约合公制600克,虽同为一饼,各重三斤,为1800克。按照近日菜市口百货商店的黄金饰品柜台售价,黄金一克,价358元,白银一克,价8元。这就是说张简的一等奖,为人民币64.44万元;稍高于本届茅盾奖的50万元,稍逊于每年涨价的诺奖100万元。而高启的二等奖,则是笑话了,仅合人民币约14400元。64万比1万,要是放在当下网络环境里,不知该有多少网民奋起“拍砖”?

张简的《醉樵歌》,当然写得也是气势磅礴,但读得出来,这是一首为手不释杯的饶介量身定做的诗,或许是他得于高置榜首的原因吧?但中国人都知道,在明代文学史上,得二等奖的高启,才是大明王朝第一流诗人。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认为高启为明初最杰出的诗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高启为明初“吴诗派”的开山鼻祖。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更是高度评价高启:“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因此,一过性的文学奖,其时效意义对文学本质而言,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浪花泡沫,看似喧嚣,很快也就随风而逝。至于文学的优劣,至于作家的高低,只有时间,而且是相当漫长的时间,才能作出判断。

标签:

更多文章

  • 门神是怎么来的,是因为李世民心里有鬼吗?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李世民的上位之路也是用尽了铁腕手段,死在他手上的人不计其数,因此他日夜害怕那些被他害死的人来索命,就将两员大将的画像贴在门上,这就是门神的由来,这种说法靠谱吗?门神,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就是秦琼秦叔宝和尉迟恭二人。此二人成为门神是从唐朝开始的。那么,两位孔武有力,战功赫赫的将军为何成为了门神,这与

  •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尊贵的开国皇帝,身份豪华无比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我国有很多出身贫寒的皇帝,相对的,也有很多家室显赫身份尊贵的皇帝,在历史上,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李渊一样,享受到如此巨大丰厚的资源了。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不少,但是像李渊这种奢华身世的开国皇帝真不多见。我先罗列一下他的奢华布景:李渊的爷爷是上一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国防部长。李渊的外公是上一任军事委员会

  • 简文皇帝司马昱生平如何,司马昱的结局是如何的?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晋朝历史上,司马昱是一位很特别的皇帝,他见证了东晋十六国乱世的过程,同时也要面对朝廷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那么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呢?他的结局又是如何的呢?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万。晋元帝司马睿幼子,东晋第八位皇帝。历仕元、明、成、康、穆、哀、废帝七朝,先封琅玡王

  •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幕后策划人竟然是他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唐灭亡之后,五代十国的混乱分裂局面最终由赵匡胤结束,建立了统一的宋朝。之前有史书记载,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策划了陈桥兵变,但是这些史书都是在赵光义继位之后编纂的,那么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呢?一个皇帝死后,即位的皇帝要给前任编写传记,这种官修史书称为《实录》。因此,太祖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就给哥哥编修了一

  • 最先提出和亲政策的汉臣,竟然将一个假冒的公主嫁出去了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和亲是一种政治手段,能够以一个公主的代价,换回国家长期的和平,是一比非常划算的生意,对于只看中国家利益的统治者来说,在国家弱势的时候,和亲政策是非常好用的。说起“和亲”,满脑子大汉族主义的同胞们就气不打一处来,总觉得为了笼络边远政权,为了一国安稳,竟然将要把一个弱女子推到那老少边穷地区去,简直丢脸得

  • 高衙内欺辱林冲老婆为什么他一忍再忍?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据说高衙内两番调戏林冲的娘子,林冲一忍再忍,于是很多人认为林冲懦弱。很多人说他是怕得罪自己的上司才一直忍气吞声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原著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高俅为了除掉林冲,派陆谦和富安来到沧州,二人进了李小二的酒店。李小二见二人是东京口音,怀疑与林冲有关)于是李

  • 未解之谜: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从何而来?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导读:手拿羽毛扇这应该是诸葛亮出场时的固定造型,我们发现不管诸葛亮去哪里都少不了手中的那把扇子。那这羽毛扇从哪儿来?其中的缘故就鲜为人知了。早年,诸葛亮随叔父逃乱来到襄阳,结草庐而居,躬耕苦读,诸葛亮偶然听说黄家湾有一位才女黄月英,就想求见结交,不料被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挡在门外。诸葛亮被黄承彦考来考

  • 演义趣闻:苏轼如何惹上的一身骚?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宋人以文治国,民间的文化能人,基本要网罗到官场中去。苏轼是文艺全才,诗文尤佳,而且人品耿直,堂堂正正,可谓德才兼备,正符合政府的求贤标准,当然免不了被各种推送保送。但文艺全才不见得是官场能手,据历史经验,这样的人通常不擅钻营。唐朝李白就是如此,干不了那个活,就干脆当个酒鬼,四处交游;唐朝毕竟是豪放的

  • 王安石变法悲剧:改革派被逼成保守派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熙宁七年,正忙于变法的王安石碰到一件麻烦事,一个本来由他奖掖提拔的看城门的小官郑侠要和他的变法过不去,画了一幅《流民图》进呈天子神宗,说变法有问题。神宗赵顼和王安石正是在帝国无比危难的时刻走到历史前台的。1068年,年仅20岁的宋神宗承嗣大统,英气勃勃,志向非凡。他自幼痛心于列

  • 汉代汉景帝母亲窦漪房与刘盈是什么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关于刘盈和窦漪房的之间的故事想必大家是通过电视剧《美人心计》而广为人知,其中感情桥段的情节令人很是遗憾万分。那么说到底的窦漪房与刘盈之间又是怎样的呢?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先对于窦漪房来说,她是历史上西汉景帝刘启的母亲。当初的窦漪房来自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为了避免战争开始过起了清闲的垂钓生活,可是因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