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晚清大臣曾国藩面相,一生注定无法做皇帝

晚清大臣曾国藩面相,一生注定无法做皇帝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687 更新时间:2024/1/9 5:04:20

清朝末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皇帝的无能和动荡的局势,让国家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在这个时候,曾国藩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

咸丰皇帝的突然驾崩,让驻扎在安庆英王府的曾国藩惊恐不已。他清楚地知道,一场更大的战争厮杀,已经扑面而来。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已经不可能避免。

不管朝廷局势如何变化,该尽的臣子礼仪还是要尽到的。所以曾国藩下令,湘军暂时延缓进攻,所有大军披麻戴孝,并在主营内设置大行皇帝的牌位,所有文武百官对其三跪九拜,并且放声大哭。

正当文武百官天天哭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胡林翼从湖北姗姗而来。他自然也要对着咸丰皇帝的牌位大哭一场。放声痛哭后,曾国藩为其置办酒宴,为这位好友接风洗尘。在酒足饭饱后,这两人就开始了秉烛长谈,就当前的局势交换了各自的意见。

他们两人的这段对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诡异的对话。因为这段对话的内容,相当“劲爆”,一旦传出去,曾国藩肯定必死无疑。但是这些对话的内容,却被记录在了《曾国藩家书》中。这实在是让人无法想象。

在这次对话中,曾、胡除了对咸丰皇帝壮年驾崩惋惜外,他们谈的最多的就是当朝权力的重新分配。曾、胡认为,咸丰皇帝在临终前,宁可指派八个顾命大臣管理朝政,也要把自己的亲弟弟恭亲王排除在外,如此冷落这位德才兼备的亲弟,肯定会给大清留下一个深深的隐患。

因为这个原因,曾国藩和胡林翼一致认为,由于新皇年幼,今后的大清政权,一定会出现太后、恭亲王、八大辅政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国家的事情就难办了,湘军的事情就更难办了。

如今的湘军因为攻陷了安庆,已经威震天下,但是曾国藩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虽然湘军名噪一时,但是如果不找到一条归路,湘军一定难逃“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从这三股势力中找到一个安稳的靠山,这甚至比和太平军战斗都要重要。

话虽如此,但是没有人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谁能最终获胜,更没有人能知道谁将掌握这最高的权力,因此曾国藩心里根本就没底,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们谈话的屋子已经变成了黑漆漆的一片。这种没有丝毫光明的黑暗,正好呼应了曾国藩此时此刻的心情,他为大清的前途担忧不已,更为湘军的何去何从困惑不已。

到了最后,烦恼无边的曾国藩站了起来,他在屋里来回地踱步。内忧外患、国君年少、宗庙不和、女人执政,这种种坏事充满了曾国藩的脑袋。他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大清即将迎来一场惊天巨变,而在这场大战前,自己必须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就在曾国藩思索是投靠太后,还是投靠恭亲王,还是与八大辅政大臣交好的时候,胡林翼给曾国藩指了另外一条“明路”,一条让曾国藩完全不知所措、震惊不已的“大路”。

“来安庆前,左宗棠让我捎来一封信。”说完,胡林翼就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了一个信匣。

听见这句话后,曾国藩立刻把灯点燃。他接过信匣,抽出信纸,然后仔细地端详起来。只见信上面写了一副对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这四句话,让曾国藩触目惊心,震惊不已呀。特别是最后两个字,那就是要谋朝篡位,教唆我造反呀。因为“鼎”,就是问鼎中原、问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意思很明白:怎么样,老大?天下大势已明,眼见太平军撑不了多久了,我们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夺取天下!

面对这个部下的意见,手捧着这封“逼反”的信件,曾国藩的心里一阵发冷。他的手掌已经布满了汗水,而他更是一句话也不敢说。

而曾国藩对面的胡林翼,也是呆呆地看着曾国藩,也一句话不敢说。

几乎同一时间,这两个人都沉默了,空气也凝重了起来,周围更是像死一般的寂静。

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此时此刻,曾国藩只要一句话,他麾下的10万湘军就会改变中国的历史,曾国藩也会将那个腐朽无比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全部踩在脚下!但是这句话,曾国藩始终没有说出来。

对曾国藩来说,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他没有突破这个束缚的能力,更没有突破这个束缚的决心。有四个因素一直左右着他的行动,让曾国藩一直苦苦支撑着那片天,报答那所谓的“皇恩”。

第一个因素:曾国藩不会造反。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虽然左宗棠、胡林翼他们支持自己造反,但是李鸿章彭玉麟这些人会支持吗?他们凭什么要上这条贼船?只要朝廷略施小计,赋予这些人更大的官职,给予他们更大的权力,那么这些人肯定会为大清卖命,而曾国藩的湘军也会在瞬间被瓦解。一支完全被分化瓦解,各自为战的湘军,拿什么去造反?

第二个因素:曾国藩不能造反。

咱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曾国藩真的造反了,那么曾国藩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与哪些人为友,与哪些人为敌,还有自己旗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让曾国藩困惑不已,甚至无计可施。

与什么人为友,是之前被自己揍得半死的太平军吗?还是之前的主子清朝呢?还是那些只会看戏的洋人呢?与哪些人为敌,是继续攻击的太平军吗?还是清军?还是那些外国侵略者?

连敌、友的关系都搞不明白,用什么旗号去造反?一支没有旗号的部队,如何招揽四方英杰,进而收买人心?

综上所述,如果曾国藩真的造反了,那么他只会把局面变成一个“夹心饼干”,而他的湘军则是“夹心”的那部分,最后只能被所有人群起而攻之,完全覆灭。

第三个因素:曾国藩不愿造反。

咱们都知道,曾国藩非常精通相面之术,他还为此写过一本叫《冰鉴》的相面书。据说这本书现在还卖得很火。

在这本书中,曾国藩看透了自己的面相,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帝王之相。虽然曾国藩常常说自己是“蟒龙转世”,但是蟒龙终究不是龙,它就是一条蟒蛇。如果蟒蛇想变成真龙,那根本就是一个痴人说梦的故事,更是一个荒诞可笑的传说。

第四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曾国藩不想造反。

从出生到现在,曾国藩一直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虽然他靠战功获得了无上的荣耀,但是他的骨子里,还是流淌着读书人的血。

曾国藩从六岁开始读书,一直到现在建功立业为止,曾国藩一直接受着儒家学说的思想教育。因为他一直学习忠君爱国的儒学思想,所以曾国藩一直恪守儒家的仁、义、智、礼、信,并且一直恪守如一,多年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如果现在曾国藩选择了造反,那么在儒学里,这就叫“不忠”,如果造反失败,曾国藩一定会猪狗不如,身败名裂,遗臭万年;即使侥幸成功了,曾国藩也要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他一生的抱负和名节都将不复存在,而且他的下半辈子,一定会活在道德沦陷的煎熬中,更不会诞生那位“一代完人”。

综上所述,因为不能、不愿、不会、不想这四个因素,曾国藩誓死不背叛大清,他誓要与这个无药可救、腐败到底的王朝共存亡。

标签:

更多文章

  • 这个装疯卖傻的皇帝,其实是扮猪吃虎的一代明君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唐朝后期,宦官开始掌权,牛李党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复杂局势下,谁都不会在意一个傻子皇帝会有什么作为,但正是这个傻子皇帝,后来成为了大唐的续命稻草,硬生生将大唐国运延续了数十年,如果他能够多活二十年,大唐极有可能恢复到贞观年间的强盛程度。他写的一手好诗,中兴了一度被认为要改朝换代了的大唐帝国,被老百姓

  • 揭秘元朝时期的诗歌大赛,奖金丰厚不输诺贝尔奖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作品的排名一向是很难的,因为鉴赏能力的差别和个人主观爱好的不同,往往很难对文学作品排出来一个服众的排名。文学有奖,自古已然。作家获奖,名次虽分先后,高下立见,但孰优孰劣,未必就此定论,也是自古已然。文学评奖,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作家拿奖,未必能够孚洽众望,那就更是自古已

  • 门神是怎么来的,是因为李世民心里有鬼吗?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李世民的上位之路也是用尽了铁腕手段,死在他手上的人不计其数,因此他日夜害怕那些被他害死的人来索命,就将两员大将的画像贴在门上,这就是门神的由来,这种说法靠谱吗?门神,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就是秦琼秦叔宝和尉迟恭二人。此二人成为门神是从唐朝开始的。那么,两位孔武有力,战功赫赫的将军为何成为了门神,这与

  •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尊贵的开国皇帝,身份豪华无比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我国有很多出身贫寒的皇帝,相对的,也有很多家室显赫身份尊贵的皇帝,在历史上,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李渊一样,享受到如此巨大丰厚的资源了。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不少,但是像李渊这种奢华身世的开国皇帝真不多见。我先罗列一下他的奢华布景:李渊的爷爷是上一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国防部长。李渊的外公是上一任军事委员会

  • 简文皇帝司马昱生平如何,司马昱的结局是如何的?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晋朝历史上,司马昱是一位很特别的皇帝,他见证了东晋十六国乱世的过程,同时也要面对朝廷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那么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呢?他的结局又是如何的呢?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万。晋元帝司马睿幼子,东晋第八位皇帝。历仕元、明、成、康、穆、哀、废帝七朝,先封琅玡王

  •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幕后策划人竟然是他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唐灭亡之后,五代十国的混乱分裂局面最终由赵匡胤结束,建立了统一的宋朝。之前有史书记载,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策划了陈桥兵变,但是这些史书都是在赵光义继位之后编纂的,那么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呢?一个皇帝死后,即位的皇帝要给前任编写传记,这种官修史书称为《实录》。因此,太祖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就给哥哥编修了一

  • 最先提出和亲政策的汉臣,竟然将一个假冒的公主嫁出去了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和亲是一种政治手段,能够以一个公主的代价,换回国家长期的和平,是一比非常划算的生意,对于只看中国家利益的统治者来说,在国家弱势的时候,和亲政策是非常好用的。说起“和亲”,满脑子大汉族主义的同胞们就气不打一处来,总觉得为了笼络边远政权,为了一国安稳,竟然将要把一个弱女子推到那老少边穷地区去,简直丢脸得

  • 高衙内欺辱林冲老婆为什么他一忍再忍?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据说高衙内两番调戏林冲的娘子,林冲一忍再忍,于是很多人认为林冲懦弱。很多人说他是怕得罪自己的上司才一直忍气吞声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原著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高俅为了除掉林冲,派陆谦和富安来到沧州,二人进了李小二的酒店。李小二见二人是东京口音,怀疑与林冲有关)于是李

  • 未解之谜: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从何而来?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导读:手拿羽毛扇这应该是诸葛亮出场时的固定造型,我们发现不管诸葛亮去哪里都少不了手中的那把扇子。那这羽毛扇从哪儿来?其中的缘故就鲜为人知了。早年,诸葛亮随叔父逃乱来到襄阳,结草庐而居,躬耕苦读,诸葛亮偶然听说黄家湾有一位才女黄月英,就想求见结交,不料被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挡在门外。诸葛亮被黄承彦考来考

  • 演义趣闻:苏轼如何惹上的一身骚?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宋人以文治国,民间的文化能人,基本要网罗到官场中去。苏轼是文艺全才,诗文尤佳,而且人品耿直,堂堂正正,可谓德才兼备,正符合政府的求贤标准,当然免不了被各种推送保送。但文艺全才不见得是官场能手,据历史经验,这样的人通常不擅钻营。唐朝李白就是如此,干不了那个活,就干脆当个酒鬼,四处交游;唐朝毕竟是豪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