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明朝红夷大炮威力有多强,它的来历和简介

明朝红夷大炮威力有多强,它的来历和简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275 更新时间:2024/1/17 6:45:38

16世纪初,欧洲为战舰设计的舰载加农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衣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与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进口荷兰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对“夷”的避讳,因此改称红衣。据考证,第一批大规模的红夷大炮输入是从英国在中国海域沉没军舰里打捞的舰炮,根据与当时欧洲火炮标准的对比,红夷大炮原型是英国的舰载6磅、12磅、18磅前装滑膛加农炮。当时明朝因为战争急需大量的火炮,因此与澳门的葡萄牙人长期进行火炮交易,澳门有当时远东最好的炮厂“卜加劳铸炮厂”,与明朝交易的火炮一部分来自这个炮厂,一部分来自他们打捞的英式火炮和其它渠道买入的火炮。

此后明朝仿制成功,设计了很多类似的火炮都被称为红夷大炮,和明朝之前自制的火炮相比,红夷大炮口径更大、可调设角度更多、精度更高,而且耐用性也有加强。其实明朝之前很多火炮的原理都和红夷大炮相同,但在细节上的差异,导致本土火炮存在短板。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红夷大炮的威力还有来历,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天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六万后金军气势汹汹,围攻孤城宁远。不足两万的明军凭借一种新式火器的出色发挥,电光石火之间,城下人仰马翻,“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后金军队猛攻十二天,一无所获,被迫撤退。这是明军首次击败后金,军心复振,朝野欢呼。

这种明末传入中国的新种火器,就是鼎鼎大名的红夷大炮。相较明朝的传统火炮,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是射程远。宁远大战的火炮射程普遍在五百米以上,最远能达到一千米。其次口径大,一般在110-130mm之间,是前装滑膛加农炮。第三炮管长,炮长3长,此由意味着炮弹的初速高、威力大。第四精度高,炮身重心处有炮耳,以此为轴,调整射击度角和火药用量,配合准星和照门,达到精确射击的目的。最后管壁厚,炮管从口到尾逐渐增粗,符合炮膛内压力由高到低的原理,降低了炸膛的风险。这种大显身手的火炮,就是红夷大炮。

明朝装备的红夷大炮,有一部分是英国的舰载炮。约162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独角兽”号战舰,突遇台风,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沉没。1625年,有渔民捕鱼时,捞到了炮弹。时任广州府推官的邓士亮正在阳江巡视海防,获知消息后,立即组织打捞船,装备绞车和滑轮,雇佣精通水性的民夫,在附近海域打捞出18磅舰炮三十六门,其中的二十二门包邮北京。抵京后,有十一门炮又奔赴宁远,击退了后金的围攻,胜利背后有邓士亮的默默奉献。

打捞沉炮,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明朝的国防需求,海外军购成为重要的选项。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占领澳门。出于安全的考虑,葡萄牙人选择险要地势,相继修筑9座炮台。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铸炮专家伯多禄·卜加劳(PedroBocarro)在西望洋山麓竹仔室村尾建立了卜加劳铸炮厂,以此满足澳门当地的火炮需求。

卜加劳铸炮厂号称“世界最好的铸炮厂”,主营铜制和铁制的火炮,兼营炮弹和火药,甚至还给教堂铸造铜钟。铸炮用的铜料大多数来自于日本,铁料、硫磺等通过就地取材解决。铜炮由葡萄牙人亲自制造,铁炮由中国人代工。卜加劳的儿子万奴·卜加劳在内港河边新街附近的麻雀仔街,开设了“万奴行”,专门从事军火交易。卜加劳铸造的火炮性能优异,威力惊人,不止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纷纷采购,英、法等欧洲国家也时常光顾。英法半岛战争中,名将威灵顿手下的炮队中,就有卜加劳炮的身影。

明末清初,不断有传教士来到明朝,在各地宣扬宗教,除此以外,他们还带来了先进的火器技术。当时,明朝外有边患,内有民变,多造炮、操好炮,是明军的现实需求。在历史变革之际,一方有传教的意愿,另一方面有军备的需要,双方一拍即合,西器东渐缓缓拉开了序幕。

有了频繁往来的军购,明朝将澳门作为一个特区,默许了葡萄牙人的存在。精明的葡萄牙人显现出生意人的本色,一边向明朝缴纳税金二万两,地税五百两。另一边贿赂广东的地方官,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甚至还出动战舰帮助明军镇压叛军。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委托李之藻等人,派张焘、孙学诗等人,以天主教徒为掩护,前往澳门,辗转购得四门火炮。经过测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徐光启认为“可以克敌制胜者,独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张焘、孙学诗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来到澳门,与葡萄牙商讨购买火炮和聘请炮手的事宜。葡萄牙为了避免西班牙、荷兰等国染指明朝,以优惠的价格出售了22门红夷大炮,并且提供了23名葡籍炮手和1名翻译。次年四月,葡籍炮手若翰哥里亚在试炮时发生意外,炮管炸膛,当场身亡。徐光启遭到朝中保守派的弹劾,被迫辞职返乡。明朝第一次大规模购炮以差评告终。

随着宁远、宁锦两次大捷,袁崇焕提出的“凭坚城、用大炮”的战略,取得了成功的实践。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崇祯皇帝重新起用徐光启,并且派遣李逢节和王尊德远赴澳门,采购红夷大炮。这一回,明朝总共采购了火炮七门、大型火铳三支和西式火枪三十支,还聘请了以葡萄牙人贡萨握德谢拉为首的炮手、技师和造炮工匠等31人。

次年十一月,皇太极率后金军绕道龙井关、大安口,叩关入京。葡籍炮队行至山东济宁,遭遇后金军袭扰。贡萨握德谢拉率队进入遂州,在知州陆燧的支持下,红夷大炮凭城射击,“其声如雷”,后金军受创惊惧,无心恋战,向北逃循。

崇祯三年(1630年),贡萨握德谢拉一行抵京。明朝将新购红夷大炮安置在京师各个城防要地,崇祯皇帝给北京的红夷大炮取名“神威大将军”。明朝对这支葡籍雇佣军给予了优厚的待遇。队长贡萨握德谢拉的年薪是一百五十两,每月额外补贴十五两,其他人的酬劳是一百两,再加每月伙食费十两,这待遇相当于明朝的六品官员了。

面对后金军咄咄逼人的气势,贡萨握德谢拉主动要求前往辽东,获得批准。炮队经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计划经海路北上辽东。在此期间,协助登莱巡抚孙元化,设立铸炮基地,采用炮管冷却铸造工艺,开发出远胜欧美同行的加强版红夷大炮,葡籍炮队的规模也从13人增至40余人。

崇祯四年(1631年)五月十七日,后金军大举进攻位于鸭绿江口的皮岛,先期抵达皮鸟的13名葡籍炮手,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屡屡操炮,据《火攻挈要》记载,“崇祯四年,某中丞令西洋十三人,救援皮岛,歼敌万余,是其猛烈无敌,著奇捷之效者此也”。此后六年,后金军没有再犯皮岛。

次年正月,孙元化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发动叛乱,攻陷登州。正在城中休整的葡籍炮队,遭遇不测,避之不及,包括贡萨握德谢拉在内的12名炮手身亡,仅1人幸免,另外15名技师和工匠受伤。叛军念及师生之情,在传教士陆若汉的带领下,幸存的葡萄牙人返回澳门。

明朝在卜加劳铸炮厂总共采购了80余门红夷大炮。卜加劳逝世后,铸炮厂后继无人,同时,欧美国家开始铸造钢炮。卜加劳铸炮厂生产的铜炮和铁炮开始滞销,工厂陷入困境,最终倒闭。为了纪念铸炮厂,当地人将其所在的街道,称为铸炮斜街,后改名为高可宁大街。

徐光启得知葡籍炮队的噩耗,痛心疾首,忧愤交加,于崇祯六年(1633)十月初七日病逝。没有了徐光启的支持,西器东渐陷入停滞。随着孔有德等人的叛变,后金掌握了先进的火炮生产和使用技术,原本好转的明朝局势,再次恶化,国祚断绝只是时间问题。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利器,因时局变幻,未能挽救危机,东西方的技术差距进一步拉大。

当百十年后,手持着先进武器的英国人打开清朝的大门之后,清朝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落后。当年左宗棠西征的时候,手下将领发觉了数百枚明朝时期遗留下的炮弹。这些炮弹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到了清末居然还能使用。对此左宗棠是万分感慨,如果清朝入关之后,哪怕稍微重视一点火炮技术,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种任人宰割的地步。

左宗棠的感慨,其实也是很多人的心声。故步自封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清朝皇帝的做法,使得清朝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至于到了清末时期遭受了各种苦难。对此,我们都应该牢记在心中,不能重蹈清朝皇帝覆辙。

标签: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古代将军造反部下士兵也跟着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在古代,造反的将军数不胜数,但成功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可无论是哪位将军造反,不管有没有胜算,手下都有无数将士跟随,古代是封建社会,将军手中的权利,也是皇帝赋予的,为何这些士兵们明知没有胜算,为何还有跟着造反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部下认定大将是真龙天子,跟着大将造反有拥立之功,前途富贵不

  • 西汉期间最厉害的军师,连韩信都拜其为师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秦末之后楚汉风云迭起,乱世英雄才子辈出的时代,这一时代中汉初三杰之一的兵仙韩信无疑是楚汉最杰出的英雄,而他却让韩信甘愿拜其为师,他就是李左车,今天我们就讲讲他的故事。所谓军师,就是那些为主帅出谋划策的谋士,这样的人在西汉时期有不少,但谁才是西汉最厉害的军师?有人觉得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也有人认

  • 除夕之夜“撞钟”为什么要敲108响?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辞旧迎新,年年岁岁的新年及除夕之夜,京城内外都会听到钟楼上传出的响亮而绵长有力的108响钟声。钟声洪亮、庄严,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击钟的尾音可持续一分多钟,钟声可远传至二十公里以外。钟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传说在黄帝炎帝时期就已出现了,鸣钟击鼓自古也成为皇朝、寺庙以及黎民百姓祭祀神佛、祈福、迎福

  • 史上最倒霉的皇帝,被俘虏后无人问津,回来后又被软禁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历史上有许多的皇帝,有残暴昏庸的,也有碌碌无为的,我们今天讲的这位可以说是最倒霉的皇帝了,他先是被俘虏却无一人营救,最后被放回却又被软禁,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

  • 尉迟敬德简介以及经历介绍,死后被神化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谈到唐朝大家对于唐朝的名将记忆最深的,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了,今天我们就谈谈尉迟敬德。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后世误载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阳(今山西省平鲁区)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尉迟敬德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

  • 杨度评梁启超:为什么说梁启超“事业本寻常”?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他是那个时代最知名的人物,交游遍于天下。2月17日,他在上海的故旧设奠于静安寺,举行公祭。《新闻报》载:“四壁均悬挽联,白马素车,一时称盛。”据郑逸梅所记,这些挽联出自李拔可、黄炎培、沈恩孚、高梦旦、张东荪等名家之手,他认为其中两副最是突出,一为杨杏佛

  • 明永乐年间的后宫冤案:无数后宫嫔妃被牵连处死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古代历史上的跨国恋情:明成祖朱棣与“权妃”明成祖朱棣是大明王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六朝古都南京。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京,多次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圣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樉先后

  • 唐朝人有多抠门:唐朝的吝啬鬼堪比世界四大名著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大唐帝国繁华的两个峰值,除此之外,唐朝并非全是歌舞升平和雍荣华贵,也非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奢华,而是在危机四伏中生息延续。唐朝社会百味杂陈,世象浮生,各色人物在唐朝文人笔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世界名著中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如阿巴贡、泼留希金、夏洛克和葛朗台,而唐朝文人笔

  • 晚清时的小学生就已经学习海伦凯勒了,晚清教材是啥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惭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至少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可以这样说。这里不能不先做个说明:这套书编于1914年(即“民国三年”)。那时帝制刚刚结束,旧式的私塾教育尚未完全废止,而城市已开始了新式学

  • 揭秘: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真正掌控天下的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任官吏最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肇始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由尚书陈群首倡,其间虽经损益,然至隋文帝开皇中才废止,前后历经凡三百多年,与汉之察举制、唐宋之科举制,堪称选人三大法。陈群的本意是要改良汉之“察举制”,同时也继承“察举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