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清朝内阁制度是如何的?是怎么发展的

清朝内阁制度是如何的?是怎么发展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042 更新时间:2024/1/15 16:42:39

清朝内阁制度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内阁制度。清朝入关之前,后金(清)中央机关无内阁。清军入关之后,清王朝建立起全国政权,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始设内阁。然而,内阁在清初成为定制,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历时共二十七年(顺治元年至康熙九年),才最后确定下来,这是一个充满权力之争而又复杂的反复过程。

清朝内阁的主要官员定为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从一品;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均为从二品。内阁大学士自定为正一品后,遂成为有清一代最高的官员,犹如历代的宰相,地位极为尊崇。每一大学士均有殿阁头衔,如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被尊称为“中堂”。

清朝也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确立制度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三,多尔衮进入北京后,谕令故明官员说:“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可速将职名开报,如虚饰假冒者罪之。其避贼回籍,隐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初六日,又“令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与满官一体办事”。这样,清廷定鼎燕京伊始,便全部承袭了原明内阁等中央机构,原明官员也获留任,与满官一体办事,由诸王管部务,中央政权机构迅速运转起来。六部尚书初由满员担任,汉官只能任侍郎。顺治五年(1648年)七月,“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汉左都御史,各一员”。陈名夏等六人分任汉尚书,徐起元为都察院汉左都御史。六部、都察院实行满汉复制,此后成为定制。但在清人“首崇满洲”的既定国策下,“权归满人”,汉官只能仰承其鼻息。

多尔衮虽明令原明内阁官员与满官一体办事,但其时重要本章的票拟之权并不在内三院,顺治元年(1644年)六月,大学士冯铨、洪承畴力争恢复内阁的票拟之权。多尔衮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冯铨、洪承畴等原明降清大学士,意在将内三院的职掌恢复到明内阁的票拟大权,多尔衮表示同意,这在实际上沿袭了明朝内阁制度。然而,票拟不到一年,多尔衮即认为,“凡陈奏章,照故明例,殊觉迟误”,往往误事,于是决定,各部院以及各省文武官员奏章不再经由内院大学士票拟。所奏与六部无涉者,如条陈政事、外国机密、奇特谋略等本章,“俱赴内院转奏”。于是,票拟之权又形同虚设,这表明了清初统治者不愿有一个靡不所领的权重内阁,惟恐大权旁落。同时,也与当时内三院及廷臣中汉官南北之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顺治时期

顺治七年(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死后,受多尔衮宠信的冯铨被要求致仕。顺治八年(1651年)七月,以吏部尚书陈名夏为弘文院大学士。后因陈名夏案被革职。汉官南北之争又与满族贵族间的矛盾杂糅在一起。

顺治帝亲政后,“好汉语,慕华制”,“求贤图治”,不顾满族贵族的反对,重用汉官,北人南人兼用。顺治十年(1653年),陈名夏、冯铨先后复秘书院大学士、弘文院大学士任。顺治帝谕大学士洪承畴、陈名夏等,将亲考翰林官,以其文之优劣定高下,以备用,于是南北之争又起。冯铨于召对时说:“南人优于文而行不符,北人短于文而行或善。今取文行兼优者用之可也”。竭力排斥南人。而陈名夏曾讥笑北人说:“北方之习喜于抄旧,喜于好用不可读之句与字。”认为“可笑可怪至此”!又说:北人“入署官人,强言谈文,盖足非笑”。冷嘲热讽,认为北人不学无术,却又不懂装懂,“强言谈文”。陈名夏看不起北方人,故“所推毂南人甚众,取忌于北”。南北之争势同水火。顺治帝也知其彼此互不相让,说:“冯铨与陈名夏素相矛盾,朕所习知。”可他却以冯铨之言为是,对陈名夏心存一定戒心,这是因为陈名夏曾入东林党的缘故。

内三院汉官大学士及其间南北之争,又与满族贵族内部矛盾纠葛在一起,使总领百官的内阁难于形成定制。直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七月,“慕华制”的顺治帝“斟酌往制”,使名义相符,“共襄化理”,命令“除去内三院秘书、弘文、国史名色”,销毁三院旧印,仿明制,改称内阁,满文称为多尔吉衙门。另设翰林院,满文称笔帖黑衙门。内阁大学士俱加殿阁衔,大学士为正五品,低于六部尚书(正二品),但大学士多以尚书入阁,所以实际上享受正二品。大学士品级之低,正说明清统治者还没有把内阁置于总制均衡的地位,以防大学士权力过大。

改制分化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去世,八岁的康熙帝玄烨继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满族贵族中保守势力执政,以顺治帝遗诏中有“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为由,宣布“率循祖制,咸复旧章,以副先帝遗意”。又恢复内三院,“其内阁、翰林院名色,俱停罢”。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清除鳌拜及其同党后,于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承继顺治十五年(1658年)之制,“命改内三院为内阁,设立翰林院”。大学士兼殿阁衔,并兼尚书,学士兼侍郎。至此,清代内阁之制稳定。雍正皇帝即位后,内阁中的满洲大学士仍拥有较大的权力,继续与议政王大臣遥相呼应,“承旨出政,票拟本章”,严重影响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稳定。雍正帝在与坚持“议政制”的满族亲贵的斗争中,以“紧急处理西北军务”为契机设立了“军机处”,终于为封建专制主义皇权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到雍正八年(1730年),定满、汉大学士为正一品,至此,大学士成为清朝最高品级的文官,犹如历代的丞相。内阁学士的品级为从二品,均兼侍郎衔。他们的职责是:满学士掌奏本章,汉学士掌批“题本”(内外官员汇报皇帝之文书)。按其应有职权,并不止此。乾隆十三年(1748年),定大学士所兼殿阁为三殿三阁。三殿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是: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定员每殿阁满汉各二人。礼亲王昭梿说:“文皇(皇太极)践祚之初,改内阁为三院,曰弘文,曰秘书,曰国史,皆置大学士、学士等官,盖仿宋昭文、集贤之制。入关后仍沿其制。至顺治十五年,始复从明制,改设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名。乾隆十三年,特旨罢中和殿大学士,改为体仁阁,以配三殿三阁之名焉。”大学士地位尊崇,“其品列皆首文班。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

乾隆时任军机处章京的管世铭在其《鹤半巢诗集·序》中说,内阁、议政处、南书房三者的职掌分别是:“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雍正设置军机处后,大权归之,“机要章奏皆下焉。诏旨有明发、有密寄,由(军机)大臣面呈指挥具稿以进。自是内阁票拟特寻常吏事,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至乾隆时,内阁权更轻,票拟本章只是例行公事,“凡阁臣不入枢府(军机处)者,则一切要政皆不得预闻,宰相备位而已”。内阁实际职权自清至乾隆间的递变,正如《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所说,“清大学士,沿明旧名,例称政府,实则国初有议政处以掣其柄。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清末时期

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各省代表在资政院会议上提出要求颁布宪法、组织内阁、开设议院等要求,而且奉天的代表要求第二年就召开国会,并认为军机大臣责任不明,要求设立责任内阁。

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八日,清政府仿照西方建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旧内阁被撤销。接着,摄政王载沣宣布推出新的责任内阁,基本维持了旧体制的人选,13个大臣之中,汉人仅有4个,蒙古旗人1个,满人得了8个,而8个满人中,皇族又占了5个,因此当时都称它为“皇族内阁”,成为君权的延伸。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在当时,皇族内阁令全国舆论大哗。直接导致了国内反清情绪的高涨,促进了民族革命的爆发。

同年十一月一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要他赶快从前线回京,筹组“责任内阁”。十六日组织新内阁,以梁郭彦为外务大臣,赵秉钧为民政大臣,严修为度支大臣,唐景崇为学务大臣,王士珍为陆军大臣,萨镇冰为海军大臣,沈家本为司法大臣,张謇为农工商大臣,杨士琦为邮传部大臣,达寿为理藩大臣。并以胡惟德、乌珍、陈锦涛、杨度、田文烈、谭学衡、梁超、熙彦、梁加浩、荣勋分任各部副臣。

标签:

更多文章

  • 哪位皇帝因事被吓破了胆竟还失去生育能力?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建炎二年,对金持强硬态度的李纲、宗泽或罢或逝,黄潜善、汪伯彦专权,“无复经制两河之意”的宋高宗驻跸扬州,日日声色犬马。而皇帝的巡幸东南,给了恰好知扬州的吕颐浩参政中枢的机会,得以“除户部侍郎兼知扬州,进户部尚书”。虽然身处宰执的黄、汪二人“偷安朝夕”,吕颐浩则对金军或将入寇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上边

  • 刘备死了1700年为什么无人敢盗墓?竟与这个有关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作为一个卖草席出身的穷屌丝,顶着一个没人相信的皇叔头衔,刘备硬生生的干到蜀汉皇帝的位置。虽然没待多久,也没能统一天下,但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人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他不像曹操,是官二代出身。也不像孙权,有个能干的老爹和哥哥在打江山。刘备只能靠自己,靠那些愿意相信他,聚在他身边的人。当然,必要的时候,

  • 唐朝的后宫制度是如何的?唐朝皇帝后宫的划分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自古以来,宫中就有所谓「内职」制度。〈周礼〉上说:「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治。」武德年间参照隋制建立了完整的「内官」制度,规定:皇后一人,下立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以下依之有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

  • 皇帝无子,竟让官员送二个小孩来选太子?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在古代如果说起最尊贵的职业那肯定是非皇帝莫属了,可是这个职业的竞争压力还是蛮大的,而且很多时候竞争失败了那就是要命的事。但是因为这个职位实在太诱人,可以拥有天底下最大的权力,所以总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为争夺皇位打得头破血流,六亲不认,杀父弑兄,总之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卑劣——为了权势,可以疯狂变态到何种

  • 雍正上位之谜:逼迫康熙生前写遗诏 而上位?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康乾盛世”不仅指的是康熙和乾隆,中间还有一位皇帝,就是雍正。他在位期间,人们生活安居乐业,满意现状,一直也是美名远扬。雍正自从自己亲政之后,一直兢兢业业为广大苍生付出所有的心血,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生性多疑,任何一个人,他都不是完全相信。雍正一直有一个被人诟病的事情,就是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当时

  • 此人是蜀国大将 独自北伐 兵败后神秘消失 百年后四川发现其墓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读汉末三国历史,蜀汉的中流砥柱诸葛亮,一直继承着“匡扶汉室,统一中原”的志向,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北伐战争,最后病逝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后,在第二年,蜀汉再一次有人扛起北伐旗帜,率众伐魏,不是姜维,被曹军击败后神秘消失。此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蜀汉的平北将军马岱,马岱是

  • 三国时期 一位谋士预言曹丕活不过十年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孙权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吧,三国时期,他可是最年轻的一位霸主,被魏文帝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成为一方诸侯。并且他智勇双全,在刘备和曹操这两个心腹大患病逝后,他原本可以一统天下,可惜曹丕领先了一步,孙权怕自己推翻不了曹丕,一辈子称不了帝,这时,他的一个部下告示他说,大王请放心,曹丕绝对活不过十年

  • 中国古代的人们都是如何应对恐怖分子的 唐朝皆斩宋代杖毙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唐朝没有与现代社会相同的恐怖犯罪和反恐法制。可是,当时也有类似的恐怖犯罪,而唐律中也有打击此类犯罪的规定。总归起来,此类犯罪行为主要是:劫持人质、用毒药害人、车马杀伤人、向城内射箭、散布恐怖言论、决堤防和纵火等。这些行为都从不同角度造成恐怖气氛,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和民众的安全。由此而言,唐律把其规定

  • 康熙最宠爱的嫡长子,为什么却成了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太子?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太子是皇帝册立的最高官职,他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最高领导人,因此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命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中国的太子历史由来已久,在封建时代,太子是国之储君,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拥有监国摄政的权利,居住的地方被称为东宫。中国封建时期唯一一个在老皇帝在世时拥有太子名号的便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胤礽,其生

  • 乾隆帝对她恨之入骨,悲情无辜的乌喇那拉氏皇后被废揭秘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按理来说,皇后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要做天下女性的榜样,是不能随便废立的。但是历史上有许多皇帝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进行皇后的废立,间接影响到了太子的位置,对国家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乌喇那拉氏皇后(即那拉氏皇后,1718年一1766年),满洲正黄旗人,为佐领那尔布的女儿,生于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