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朱元璋杀开国功臣的方法有多奇葩?令人胆战心惊

朱元璋杀开国功臣的方法有多奇葩?令人胆战心惊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200 更新时间:2024/1/21 0:22:40

今天我们聊的这个人物很厉害的,被朱元璋称为大明第一个功臣,可是死的方法很奇特。估计你也不会知道的。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有人说,如果明初最大的谋臣是李善长刘基的话,那么首要武将就当推徐达。在朱元璋战胜群雄,推翻元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徐达“廓江汉,清楚淮,电扫西浙,席卷中原,声威所振,直连塞外,期间降王缚将,不可胜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徐达出身贫寒,22岁时投奔朱元璋,从此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他这一生战功显赫,为人宽厚却始终谨小慎微。

徐达刚做镇府没多长时间,起义军中发生了一起非常事件:孙德崖因其部队缺粮,来到和州请朱元漳资助他,朱元璋顾及大局,不计前嫌收留了他的部队。郭子兴则因过去与孙德崖有矛盾,亲白从滁州赶来和州,把朱元璋训斥了顿。孙德崖听说后很担心, 想悄悄地溜走。朱元璋挽留不住,只好为其送行。朱元璋与部分孙德崖属下官兵走在前面,走出城外三十里左右时,城中有人来向他报告,说郭子兴和仍在城里没走的孙德崖部队打了起来,郭子兴捉住了孙德崖,并把他扣押在城里。朱元璋听到后,大吃惊,想劝说郭子兴放走孙德崖。孙德崖部下误以为这是朱元璋策划的阴谋,便扣押了他并扬言要杀他以为孙德崖报仇。徐达在城里听说朱元璋被孙部下扣留,生死未卜,就毅然请求替代朱元璋作为人质,来平息这件事。后经多方调解,孙、朱都被对方释放,才算平定了这场危机。然而,在这次事变中,徐达的舍身相救,使朱元璋深受感动,因而他们的关系比原来更近了。

通过这件事情可见徐达真的有超过常人的胆识,毕竟那时起义军的实际领袖是郭子兴而不是朱元璋,可徐达仍旧愿意以自己的命来换朱元璋的命,其心意足够打动人了,

徐达在攻取张士诚老巢平江城池的那天。他严格约束部下,立下军令:”惊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率军入城,纪律严明,老百姓丝毫未损,因此深得民心。

尽管朱元障厚待他,但徐达非常耿直,谦虚谨慎, 位居显位而不骄不躁。 他常年征战在外, 成守边疆,在京城里竟连一 处像样的的住所都没有,这又促使朱元璋格外地亲近和喜爱他。为此,朱元璋曾打算赏给他原吴王府宅。然而,徐达毅然不肯接受。朱元璋灌醉了徐达,把他拍入邸中安寝。次日酒醒,徐达惶悉万分,连称死罪。由此可看出徐达做人谨小慎微不敢稍有逾越,他对名利的淡薄是他深得朱元璋喜爱的重要原因。

当明朝已经建制时,昔日功臣未免恃功跋扈,朱元璋对此十分厌恶。徐达开国功臣第一,当然最遭猜忌,徐达追随朱元璋数十年,早已摸清朱元璋的心思。他力求免祸,处处小心谨慎。洪武十七年,星相学家声称:“太阴数犯上将”,应在徐达功高震主,由此,朱元璋明显地疏远了他。

一年徐达在燕京居住,背上生了个大疖子,名叫背痕,俗称“搭背”。俗话说:“病怕无名,疮怕有名。”徐达得的正是有名的疖子,可以说无药可救。朱元璋很挂记他,便下诏让徐达到京师养治。洪武十八年,徐达回到南京。在医生的精心调治下,徐达的病情有所好转。

朱元璋听说徐达的病情好转,心里也很高兴,他亲自来到徐达住的地方探望他。见皇帝来了,徐达欲起身跪拜,朱元璋连忙制止,并在徐达床边坐了下来,和徐达闲谈起来。朱元璋猛然发现徐达身边有一本兵书,心里非常不高兴,脸色立即阴沉下来,-会儿便起身告辞了。朱元璋回到宫中,便有些心神不宁,怀疑起徐达来,他决心要除掉这个可疑之人,以免后患。于是派人给徐达送去盘蒸鹅,其用意十分明显,因生背疽之人最忌吃蒸鹅,会引发死症,徐达吃了蒸熟,病情果然加重,没多久就死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几乎杀尽了所有的开国功臣,但在正史中徐达却是的重病而死,甚至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可野史中徐达似乎也没有逃离其和他功臣相似的不幸命运,被“赐蒸鹅”后死去。

徐达之死各方争论不休,而真相究竟是什么,我断断是给不出一个确切的结论的。但在其他功臣惨遭灭门的时候,他的儿子却深受朱元璋任用,三个女儿皆成王妃。所以不管徐达是不是善终,朱元璋对徐达总归是有很深的情谊在的。而他一生对明朝的贡献也足以使他名留青史了。

标签: 朱元璋明朝朱元璋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司马昭为什么那么欣赏霍弋?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霍弋,三国,风云人物

    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诸将咸劝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守上表曰:“臣闻人生于三,事之如一,惟

  • 大理寺作为唐朝最高司法机关,它最主要的职责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大理寺是唐朝最高司法机关,依法行使中央司法审判权。主要职责有两点:一是审理中央百官以及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二是复核或者重新审判刑部移送过来的死刑和疑难案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大唐六典·大理寺》上记载:“大理卿之职,掌邦国折狱详刑之事,以五听察其情,一曰气听,二曰色听,三

  •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怛罗斯之战,战史风云

    唐开元初年不仅是唐朝和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丝路贸易的鼎盛时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来,安史之乱和其后的藩镇割据让这个曾经强大辉煌的王朝在苦苦挣扎中走向穷途末路。强大的唐帝国缘何由盛转衰?自汉朝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的舞台—“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这些疑问我们可以从安史之乱前

  • 如懿皇后悲情一生:历史上真实的乌拉那拉氏是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周迅所演的乌拉那拉·如懿的原型其实是大清乾隆皇帝的继任皇后。清史稿中记载为“皇后乌拉那拉氏”。出生于满洲正黄旗。乌拉那拉氏生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乾隆皇帝大她7岁。到了雍正年间时,她被雍正皇帝赐为当时的宝亲王弘历的侧福晋,时年15岁。如懿本来叫清英,太后赐名为“如懿”,如懿取如意的谐音,本

  • 曹操本想放过吕布,如果再来一次吕布还会背叛曹操吗?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吕布,吕布,曹操,野史秘闻

    曹操本想放过吕布,如果再来一次吕布还会背叛曹操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吕布背叛了所有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三国演义》当中称其为三姓家奴,为三个人做事,但是最终都杀掉了他们,等到最后落入曹操手中的时候,曹操选择了杀掉吕布,其实曹操本来还是想留下吕布的,但是毕竟前车之鉴还在那里,吕布

  • 明朝重臣胡宗宪简介:于戎马倥偬中辑著《筹海图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在古代生活中,“红袖添香”中的焚香又是怎么制作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并且无可否认的是非常之美的一种意象。只是今天的人,大约并不了解“红袖”当年是怎么“添香”的。我们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点线香。那种装在纸筒里、像挂面似的细细香棒,插一枝在香炉中,点燃香头,就有香烟从香棒上袅袅升起。但是,“红袖添香”绝非拿一枝线香往香炉

  • 安邑之战是怎么回事?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史风云

    安邑之战,又称韩信破魏之战,是楚汉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此战帮助汉军形成了对楚军的战略优势,为后续韩信开辟北方战场创造了条件。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韩信统帅的汉军与魏王豹所率魏军在黄河临晋两岸对峙。韩信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从夏阳渡河,奇袭

  • 荀攸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生病时连曹操都亲自守着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荀攸,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曹操身边才人辈出,但却有这样一对叔侄,共侍曹操,且侄子比叔叔大六岁,叔叔献计献策不得善终,被曹操逼迫至死,侄子一生以“愚昧”处事,获得连连称赞,这一对叔侄便是:荀彧与荀攸。这一时期谋士虽多,但是笔者最为喜欢的便是荀攸,荀攸此人的处事之道,不仅在当时保全自身,更给后来人一些启示。他是一个怎样

  • 为什么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会最喜欢宋朝?宋朝到底有什么魅力?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宋朝,野史秘闻

    据传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汤因比喜欢的是唐朝。不管他到底喜欢哪个朝代,都说明我们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唐宋时代虽然相隔不远,但差异是巨大的。如果说唐朝是一个巍峨挺立威风凛凛的铁血将军,那么宋朝就是个肤色白皙一袭长衫的柔弱书生。宋朝创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