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欧阳修与包拯的关系不好吗?欧阳修为什么说包拯“素少学问”?

欧阳修与包拯的关系不好吗?欧阳修为什么说包拯“素少学问”?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683 更新时间:2023/12/21 16:09:19

包拯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欧阳修和包拯都是北宋仁宗时期的名臣,欧阳修在文学上更是负有盛名。为什么欧阳修要以包拯“素少学问”来指责他呢?难道他真的嫌弃包拯学问少?难道是他和包拯不和关系紧张?

“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

欧阳修在《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中以素少学问来弹劾包拯。这也是后来很多人断章取义认为包拯“没有学问”甚至是“不学无术”,是被民间完全神话的人物,甚至还有人以此引申出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当时的著名士大夫都看不起包拯等等。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一个耕读之家。从族谱可知是楚国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孙。父亲包令仪是进士出身。官至部员外郎,晚年致仕移家合肥城内居住。包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因父母年迈,包拯不忍离父母太远,于是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直到他的父母相继过世,包拯守孝满后,直到景佑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当时,时任宰相的吕夷简听说了包拯的事迹,知道他舍仕途而行孝道,侍奉父母10年,直到父母相继过世后才重新出来做官,早就想见见这位大孝子了。刚好包拯进京接受任命,住的地方靠近吕夷简的官邸,他以为按照官场惯例,包拯应该会来拜见他以寻求他的认可和关照。谁知包拯过相府而不入,接过任命就直接上任去了。

包拯在地方任上,廉洁公正、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更是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后入京任监察御史,更是立朝刚毅,不畏权贵,多次弹劾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最后弹劾都达到了目的。因为孤直的包拯不达目的不罢手,弹劾一个人可多达7次,直到皇帝将其人罢官为止。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宋史》

后来暂代理开封府时,包拯整顿吏风,改革诉讼制度。大开正门,设鸣冤鼓。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于是审案也更能公正合理。以前告状的人,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由于告状的人不能直接面见官员,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营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钱财而告状无门。包拯革除此弊,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更是将他奉为神明崇拜。

1059年,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由于买土豪的财产以权谋私,被包拯上疏将其弹劾免官;由宋祁接任,包拯又弹劾宋祁彻夜喝酒,不足以担任;宋祁被免后,由于太频繁的更替人员,导致这个财政部长的职位无人敢轻举妄动。就在这时,皇帝却任命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之职暂任三司使。而包拯也是立即受命毫不推辞。

这就有点微妙了,包拯连续两次把人从这个职位上弹劾下去,转而自己却坐上去了。因此,引得他人议论纷纷,觉得包拯是不是自己贪图这个位置才把别人弹劾下去的。对此,欧阳修就上了《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弹劾包拯,说包拯性格直学问少,认为包拯不适合接任这个职位。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表面上看是欧阳修指责包拯性格刚直,学问不深,其实并不是真的说包拯学问少的问题,包拯也是堂堂正正的进士及第,虽然不能和他这种大文豪相比,但是文化底子是没问题的,他其实是知道包拯对于人情世故不太精通,对于古代士大夫的风度,礼法和规矩不够熟悉和掌握。对于包拯的人品,欧阳修是非常信任的,但他不愿包拯因为不避嫌而影响了他的好名声。

“伏见陛下近除前御史中丞包拯为三司,使命下之日,中外喧然,以谓朝廷贪拯之材,而不为拯惜名节。然犹冀拯能执节守义,坚让以避嫌疑,而为朝廷惜事体。”——《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

整篇看下来,看似批判,实际是在保护包拯。避免包拯患了官场的大忌讳。包拯因为自己的清心直道,自觉品行端正,也绝不会做出贪赃枉法的事情来,就一口答应了,觉得自己也是能胜任三司使的,现在听欧阳修的一席话也就醒悟过来了。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然后马上闭门反省不上朝,也不接受朝廷对他三司使的任命。 但是仁宗却非常信任包拯,他觉得这个职务非包拯莫属,别人干他不放心,最后事情拖了一年多,包拯还是“被迫”上任。

包拯一生就像他在任上写的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正直刚强,清心直道,独来独往。

也庆幸包拯生在那个清明的时代,有欧阳修那样的君子同僚帮助点拨他,也有宋仁宗这样的贤君信任重用他,那时期的君明臣贤的良好风气真是令人感到欣慰。

标签: 包拯北宋

更多文章

  • 古代吃糖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 中世纪欧洲人以蜂蜜证明富有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古代,吃糖

    对古代吃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众所周知,古代的糖极为贵重,堪称顶级奢侈品。但是,中国古代的糖,相较于周边国家还有欧洲各国,虽然不如今天的白糖一样便宜的不像话,但是,却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难以获得。虽然天然糖如蜂蜜依然极为珍贵,但是,智慧的中国古人却制造出了它的替

  • 揭秘:曹丕短命的原因是什么呢?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曹丕,曹魏

    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大业,并走得更远。 他直接忽略了汉献帝,自己当上了皇帝。 曹丕上任时,他是位励精图治的君主。 尽管他没有消灭刘备和孙权,但他也成功击退了鲜卑,同时稳定了匈奴和其他种族的关系,巩固了边防。但不幸的是,曹丕是个短命的皇帝,他只活了四十岁。以前有人怀疑曹氏后代的短命可能与家庭遗传病有关。

  • 长平之战时秦赵四十万大军对峙了三年,是真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长平之战,战国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长平之战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我们很多人对战国时代的第一印象就是战争不断。毕竟那是“战国”。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出了许许多多能人异士,也因相互攻伐而为后世留下了海量故事。在中国漫长的战争史上,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就“干掉”了许多战役跻身千古名战的行列。什么“纸上

  • 揭秘:宋代宫廷女子的教育是怎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古代,宋朝

    在宋代悠长的三百余年历史中,虽然经历朝政动荡,但宋代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小觑的。对于宋代女子而言,理学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女性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宋代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却让女性有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朝后妃、公主干政的教训,深感宫廷女子教育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巨大影响,

  • 北宋时期,帝王婚礼中的礼仪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六礼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帝王婚礼,宋朝

    宋朝帝王婚礼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以北宋宋仁宗时期为背景的宋朝历史剧《清平乐》最近热播,圈粉无数。无论是剧中的陈设、衣着还是语言设计,都彰显了浓郁的北宋文化气息。随着剧情的发展,宋仁宗废掉元配郭皇后,续娶曹皇后,在曹皇后入宫之前,礼部专门派人到曹家“问名”,由曹皇

  • 谢朓是南齐的诗人,他为何会被后世敬仰呢?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北朝,谢朓

    谢朓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人,他才华横溢,颇受后世的敬仰喜爱,到了宋朝时期,还有人想将他的诗句据为己有,可见其才华之高。曹植墓前立有一座石碑,写着“绣虎”两个大字。《世说新语》中称,“曹子建七步成章,世目为绣虎”,意思是说,曹植是一只浑身都是文采的老虎。绣,是指他词藻隽美;虎,是说他才气雄杰。以后,人

  • 嘉靖皇帝在位45年中的分水岭是什么?是壬寅宫变吗?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壬寅宫变,明朝

    壬寅宫变为何成为嘉靖皇帝在位45年中的分水岭?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公元1542年的一个晚上,世宗皇帝正在寝宫中熟睡,这时十六名宫女冲了进来。分工合作准备弄死皇帝,压头、蒙脸、套绳子,一连串动作迅速完成。但皇帝仅仅是昏死过去。一个宫女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跑了出去,叫来了方

  • 清朝灭亡时还有十四万皇家子弟 他们后来去了哪里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皇室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清朝皇室,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朝代的更迭在这片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土地上并不是件新鲜事,无论是强大的汉朝,或是衰弱的南宋,都免不了被后来人所取代。当初“天子守国门”的大明,最终也难

  •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个白面小生并只当过一年开封府尹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包拯,北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包拯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北宋年间,有位家喻户晓的名臣包拯,他也被世人称作“包青天”,也时常称呼他为“包公”。黢黑的面容,额头上有个醒目的月牙。他为官铁面无私,做事刚正不阿。从戏曲舞台,一直延伸到电视荧屏,包青天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由此,包青天

  • 春秋时期的霸主为何没有动周天子 是没有这个必要吗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春秋,周天子

    很多人都不了解春秋霸主和周天子,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为啥春秋五霸都没有触碰周天子?原因是,周天子还有利用价值。自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原来的"赫赫宗周″便因没有了形胜之地而失去了对诸侯的威慑能力。迁都洛阳虽然可以使周王室远离犬戎的威胁,却也使其丧失了大部分地盘,周天子能够实际控制的地盘只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