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为什么子夏和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有多厉害?

为什么子夏和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有多厉害?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胖次 访问量:2883 更新时间:2024/3/18 13:04:23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孔子周游列国推销治国理念,没有得到列国响应,只能怀着失望的心情返回鲁国,从此静下心来搞学问、教弟子。返回鲁国之后,孔子传《易经》、作《春秋》,还收了一位入室弟子——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

子夏非常聪明,深得孔子喜爱,《论语》中还特意记载了一段师徒对话。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回答“绘事后素。”随即子夏举一反三地问“礼后乎?”意思是礼乐也产生于仁义之后吗?孔子听了大喜过望,连声称赞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可以说,“孔门七十二贤”或“孔门十哲”当中,子夏虽然年龄最小,但聪明伶俐的程度却是数一数二,更是深得孔子喜爱。

孔子去世之后,面对孔门丧乱,三千弟子各奔前程,那么几乎是孔子最小、最喜欢的徒弟子夏,他又何去何从?鲜为人知的是,在孔子弟子之中,子夏应该是成就最大的一个,不仅教出了战国第一法家,战国第一兵家,还教出了战国第一霸主。

子夏是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春秋战国之交时,魏氏占领温地,因此子夏后来成了魏国人。子夏穷得叮当响,整天穿得破破烂烂的,沉默寡言,有人劝他当官去,《荀子大略》中记载子夏说“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后来,儒家另一位名人荀子称赞子夏有“古之圣贤”之风,但荀子也鄙视地说“子夏氏之贱儒也”,因为子夏“终日不言”,于天下无益。

不过,荀子这么批评可能有些过度,因为子夏虽然没有出仕,没有做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他却教出了一批改变历史的弟子。孔子去世之后,子夏就回到了故国,效仿师傅孔子教徒授业,教出了一群搅动战国风云的名人。

《史记》: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於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汉书》又记载说李悝(kui)乃“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两段史料综合起来可见,魏文侯、吴起、李悝三个广为人知的历史名人都是子夏的弟子。

魏文侯是战国魏国的开国君主,战国头号改革家,在位期间重用李悝、西门豹、吴起、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创立魏武卒,开拓大片疆土,成为战国第一霸主,并开创了魏国百年霸业,直至孙膑在马陵之战中击败庞涓结束。

李悝是战国法家第一人,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魏国之所以成为战国第一霸,李悝变法至关重要。李悝去世之后,商鞅继承了《法经》思想,商鞅“彊国之术”来源于李悝之《法经》,郭沫若考证指出:“商鞅是李悝的学生,与吴起同是卫人而年辈略后。他也是在魏文、武二侯时代儒家气息十分浓厚的空气中培养出来的人物,他的思想无疑也是从儒家蜕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商鞅是子夏的徒孙。

吴起更为传奇,撇开他的个人私德不谈,吴起在军事上可谓战无不胜,被誉为战国第一军事家,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除了军事成就之外,吴起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吴起改革就迅速增强了楚国的实力,可以说吴起主政哪一国,哪一国就能迅速强大。

问题在于,子夏本为儒家门徒,但最著名的三个弟子,一个是一国之君,一个是战国法家第一人,一个是战国第一兵家,为何大儒子夏教出的弟子如此“奇葩”?与子夏相似,儒门荀子的两个知名弟子是韩非子与李斯,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李斯是秦国丞相、法家代表。为何子夏与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大牛?

法家讲究严刑峻法,儒家讲究仁义治国,两门学说仿佛天然对立。但实际并非这么简单,由于后世对儒家的认识不够全面,或选择性地理解,因而才误解为儒法天然对立,其实孔子、子夏等都有着浓重的法家思想。

一,儒家的正名分与法家思想

正名分是礼乐春秋的基本前提,简单地说就是周礼犹如宪法,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诸侯是地方官员,只要周天子按照周礼做领导人该做的事情,诸侯就该无条件服从,大臣做大臣的事情,百姓做百姓的事情,各行其职,不能僭越,这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秩序。因此孔子有言在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韩非子与李斯的老师荀子在《荀子正名》中解释:“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当年,孔子代理鲁国丞相7天就以少正卯是“小人之雄”,一身兼有五种恶劣品性,有着惑众造反能力的原因,而杀了少正卯,按照荀子所说少正卯是在乱名。

法家思想中,臣民必须像物件一样,每一个都待在自己的位置上,任何逾越界限的举动,无论其动机如何,都将受到严厉的惩处。孔子的理想社会秩序,也是要求天下人各安其份,本质上与法家没什么区别,目标都是建立一个稳固的秩序,区别在于孔子与儒家以古之周礼制定规则,法家以与时俱进的法律条文制定规则。

二,儒家主张严刑峻法对待违礼之人

春秋现实是礼崩乐坏,《春秋》记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该如何才能恢复周礼呢?

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乱臣贼子害怕孔子的《春秋》,恐怕不是《春秋》行褒贬之事,会将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是在于《春秋》讲述专政、崇王(周天子)的道理,表达出应对乱臣贼子严刑峻法,所以乱臣贼子才会害怕。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积,积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杀,故明主蚤绝之。”今田常之为乱,有渐见矣,而君不诛。故子夏曰:“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

子夏的观点非常简单非常直接,就是对乱臣贼子斩尽杀绝,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三,孔子对普通人也有严刑峻法思想

鲜为人知的是,在对待普通人时,孔子也有严刑峻法的一面。《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记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孔子认为应该严重处罚,因为一人弃灰于街道,惹怒别人,两人就会争斗,于是会上升到家族对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因此相比于弃灰会被重罚,人们会选择不弃灰。

这是孔子主张严刑峻法的重要例子,当然汉朝刘向将“弃灰于道者,刑”挪到商鞅头上了,成为后世说明商鞅刑法过严的一条力证。

《商君书》中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礼法以时而定。”说到底,礼即法、法即礼,只是不同时代的不同说法罢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因而说,“申、韩刑名,旨归赏罚,《春秋》教也。”近代学者郭沫若更是直白地指出:“前期法家渊源于子夏氏,子夏氏之儒在儒中是注重礼制的一派。礼制与法制只是时代演进上的新旧名词而已。”

正因如此,子夏与荀子教出一堆法家学生也就不让人惊讶了。以李悝、商鞅、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战国法家,虽然脱胎于儒家,但最终放弃了永恒的先王之道,放弃了“祖述舜,宪章文武”,放弃了仁义爱人……将儒家对礼乐之秩序性和规范性的强调推到了极致程度,再结合先人的刑名思想,将法家变成了一台严丝合缝的冰冷机器。

总的来说,法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上古时就已经出现,但一直没能成系统,至儒家出现之后,在吸取儒家部分思想后开始系统化与成熟化。反过来说,儒家本来就存在严刑峻法与依礼(法)办事的基因,只是儒家一直表现出仁义治国思想,让后人下意识地忽略了儒家狠毒的一面。其实,相比法家的严刑酷法,儒家以礼制杀人或许更为可怕,上世纪鲁迅就写过一些礼教吃人的文章,让人至今读之不寒而栗。

标签: 李悝战国

更多文章

  • 古代蜀地到底有什么魔力 古人起义为何大多数都选择这里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古代,蜀地

    对古代蜀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很多次的农民起义。但是在众多的起义之中,大部分都将地点选择了蜀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四川地区。用现代化的角度看,古代的起义很像我们现在做生意。除了要选出合适的合伙人以外,地点的选择也是尤为重要的,那么蜀地究竟

  • 夷陵之战时曹丕在做什么 曹丕为何丢失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夷陵之战,曹丕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夷陵之战曹丕,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221年,为报东吴袭夺荆州,杀害关羽之仇,刘备对东吴发动了讨伐。在随后爆发的夷陵之战中,东吴的陆逊对蜀军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双方在夷陵相持了半年之久。最终陆逊抓住刘备“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的状态,用火攻打败了刘

  • 春秋四强国指的是哪些国家?他们的结局都是怎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秋四强国,春秋

    每当一提起春秋四强国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在春秋时期,因地处晋国、楚国以及齐国的“夹缝之中”,宋国深受大国争霸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国曾先后搞出了两次“弭兵会盟”。公元前589年,在宋国的调解之下,各国坐下商讨此后天下局势的走向,史称第一次“弭兵会盟”,但

  • 光绪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到底是不是慈禧毒死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光绪

    史书记载光绪帝的死因是中毒,而毒死光绪嫌疑最大的就是慈禧了,这种说法有什么证据呢?慈禧为什么要毒死光绪呢?1908年11月14日,清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光绪,突然暴毙于寝宫之中。就在第二天,权倾朝野的慈禧老佛爷也也驾鹤西游。结合光绪在前几天日记中写道:“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

  • 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 唐朝之后为何再也没有建都这里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长安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朝长安,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前言:每一个中国人,似乎都对长安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沉淀了从周朝到唐朝的深厚文化底蕴。长安凭借着它绝佳的地理优势,使得唐朝及之前朝代的帝王都将其作为建都的不二选择,但是为何五代十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真的可行吗 看看这个用生命验证的人就知道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子午谷奇谋,魏延

    你真的了解子午谷奇谋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熟悉三国的人对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定不陌生,这个军事谋划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诸葛亮和魏延的激烈争论,即便是历经数千年,后人依旧对它津津乐道,而其中争论的焦点无非就是子午谷奇谋到底可行不可行。想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个问题,必须先对子午谷奇谋有一定的

  • 明朝之前的古人是如何喝茶的 吃茶是真的吃茶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喝茶

    对明朝喝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现在我们普通老百姓喝茶,都是买一包茶叶,然后放进杯子里,冲上开水,温了就喝。这种方式,简单爽快,非常大众化。但是古代人喝茶的方式,可完全不一样!原来明朝以前的喝茶方式,真是把茶叶,都吃进肚里去了!可不是简单的泡水就喝哦。1.“茶叶粥”

  • 刘光世为什么能成为中兴四将之一?他担得起这个称号吗?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光世,南宋

    说到刘光世,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一些并列的将领,比如“战国四大名将”“中兴四将”等等,都会习惯性地认为这些大将,作战能力一定很强,为人也一定非常好,正直忠诚,否则不会被列入进来。但是却有一个人颠覆了这种认知,那就是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

  • 辽国为什么会重视燕云十六州?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燕云十六州,宋朝

    每当一提起燕云十六州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燕云十六州自古就是中原王朝和塞外民族争夺的关键屏障,燕云之地占据居庸关及卢龙塞天险,地势险要不说还易守难攻,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必须占据的地方,由于后晋高祖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燕云十六州问题就成为中原王朝与辽的一

  • 在东吴投降西晋之前 东吴到底还剩下多少军队和国力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东吴,西晋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东吴实力,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时期可以说是全体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历史时期之一,魏蜀吴三国的风流人物,更是让不少人心生向往。但是最后这三个国家,却没有一个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很多人心中的遗憾。直到公元280年,孙吴被西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