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春秋四强国指的是哪些国家?他们的结局都是怎样的?

春秋四强国指的是哪些国家?他们的结局都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747 更新时间:2023/12/11 2:24:45

每当一提起春秋四强国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在春秋时期,因地处晋国、楚国以及齐国的“夹缝之中”,宋国深受大国争霸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国曾先后搞出了两次“弭兵会盟”。公元前589年,在宋国的调解之下,各国坐下商讨此后天下局势的走向,史称第一次“弭兵会盟”,但是在这次的会盟之时,取得的成效并不算大。

宋国君臣对此并不甘心,便在公元前546年再度发起了“弭兵会盟”,共有十四个主要国家参与。在这次的会盟之中,宋国以中立国身份调解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并且形成了一个以四大强国为核心的天下格局,这四个大国因而被后世史家称之为“春秋四强国”。

我们今天的#历史小问题#就是,“春秋四强国”你知道都有哪几个国家吗,这些国家是否又顺利进入了战国时期呢,他们最后的结局都是怎样的?

首先,“春秋四强国”指的是当时争夺天下霸权的晋楚两国以及他们的铁杆盟友秦齐两国。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国家是否都顺利进入了战国时期呢?

秦国,这是东周建立伊始分封的诸侯国,地处西陲,民风剽悍。经过了数代君王的沉淀,秦穆公厚积而薄发,向西拓地千里,成为了世人眼中的“西陲霸主”,而后又将眼光投向中原,两度拥立晋君,其中就有同为一代雄主的晋文公。

在秦穆公之后的秦国,虽后继者能力比不上秦穆公,但也都不是什么无能之辈,秦国得以顺利进入战国时期,又在雄主秦厉共公的率领下,南征北战无往不利。但是,奈何秦厉共公之子碌碌无为,最终引发了“四代乱政”,秦国迅速衰败,连秦穆公时期占领的河西之地都被魏国夺走,更是几次陷入了亡国危机之中,所幸秦献公力挽狂澜,秦孝公力行变法,这才有了秦国的“六世余烈”以及“秦王扫六合”……

楚国,这是一个在周成王统治时期被分封的诸侯国,起初仅仅只是子爵,经过了百余年的积累,楚国通过其特有的“加盟制”使得自己国土大幅扩张,国力也是蒸蒸日上,俨然成为了南方的强国。而后,楚君向周桓王讨要更高的爵位不得,悍然自立为王,走上了“离经叛道”之路。

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楚国一直都是天下强国,与晋国展开了全面的对抗。在历史上,历朝历代集齐了几代明君,总是能“召唤”出一个昏聩的不成样子的昏君,楚国也不例外。

楚平王即位之后,亲小人而远贤臣,使得名臣伍子胥举家被杀,伍子胥也是流亡吴国才侥幸逃得一命。楚平王在位时期,楚国国力如江河日下,再也没有了与晋国争霸的实力,而后更是被吴国攻下了国都,几近亡国,不过就算是这样,因为楚国特有的“加盟制”,使得楚国依旧“苟延残喘”到了战国时期。

进入战国时期后的楚国政变不断,数位君王皆死于非命,所幸出现了楚悼王进行变法,楚宣王、楚威王父子励精图治,造就了楚国霸业。出现了几代明君,“昏君召唤术”又来了,这一波还是直接召唤了俩——楚怀王、楚顷襄王父子。在楚怀王父子的治下,楚国国力大损,连国都都没能守住,最后在“划水”中走向了灭亡。

比起上面进入战国时期后出现了不同程度衰败的两位爷,后面这两位“怎一个惨字了得”?

晋国,这是源于一个玩笑——桐叶封弟。周成王即位之初,因其年幼,转由叔父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执掌国政,此时天下动荡,殷商遗老又开始活跃起来了,一度发动了叛乱。周公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亲率大军镇压了叛乱,消息传到镐京之时,周成王正在与弟弟唐叔虞嬉戏打闹,周成王随手摘下了一片桐叶,将其折成了玉珪状,以玩笑的口吻说要将周公旦刚刚平定的地方分封给他,作为唐叔虞的封地,这就是晋国历史的开端。

因地处中原,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晋国逐渐发展成为了天下间一等一的强国,而后更是扶立周平王,诛杀周携王,期间虽发生了“本末倒置”的政治事件,但是晋国国力并未大幅减弱,经晋文公的励精图治,国力重回巅峰。晋文公针对“晋无公族”的现状,制定了六卿辅政的制度,在“六卿制度”的影响下,晋国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国力,但是这也为此后的“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453年,随着智氏被灭,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76年,末代晋君晋静公被废,晋国寿终正寝……

齐国,这是西周“三公”之一的太公望的封国。齐国地处海滨,素有鱼盐之利,因此迅速走向了强国,齐桓公之时更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使得自己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而后齐国虽有些衰落,但却始终都是天下间一等一的强国、大国,影响力不容小觑。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在向战国时期过渡之时,却因当年齐桓公的好意——陈国贵族陈完得以在齐国安身立命,而后田陈氏迅速发展壮大,经过了几次政变,掌控了齐国朝政大权,而后更是放逐了姜氏齐国末代君王齐康公,自立为君。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了田氏“鸠占鹊巢”的行为,将田和分封为诸侯,姜氏齐国正式灭亡……

标签: 春秋四强国春秋

更多文章

  • 光绪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到底是不是慈禧毒死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光绪

    史书记载光绪帝的死因是中毒,而毒死光绪嫌疑最大的就是慈禧了,这种说法有什么证据呢?慈禧为什么要毒死光绪呢?1908年11月14日,清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光绪,突然暴毙于寝宫之中。就在第二天,权倾朝野的慈禧老佛爷也也驾鹤西游。结合光绪在前几天日记中写道:“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

  • 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 唐朝之后为何再也没有建都这里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长安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朝长安,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前言:每一个中国人,似乎都对长安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沉淀了从周朝到唐朝的深厚文化底蕴。长安凭借着它绝佳的地理优势,使得唐朝及之前朝代的帝王都将其作为建都的不二选择,但是为何五代十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真的可行吗 看看这个用生命验证的人就知道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子午谷奇谋,魏延

    你真的了解子午谷奇谋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熟悉三国的人对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定不陌生,这个军事谋划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诸葛亮和魏延的激烈争论,即便是历经数千年,后人依旧对它津津乐道,而其中争论的焦点无非就是子午谷奇谋到底可行不可行。想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个问题,必须先对子午谷奇谋有一定的

  • 明朝之前的古人是如何喝茶的 吃茶是真的吃茶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喝茶

    对明朝喝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现在我们普通老百姓喝茶,都是买一包茶叶,然后放进杯子里,冲上开水,温了就喝。这种方式,简单爽快,非常大众化。但是古代人喝茶的方式,可完全不一样!原来明朝以前的喝茶方式,真是把茶叶,都吃进肚里去了!可不是简单的泡水就喝哦。1.“茶叶粥”

  • 刘光世为什么能成为中兴四将之一?他担得起这个称号吗?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光世,南宋

    说到刘光世,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一些并列的将领,比如“战国四大名将”“中兴四将”等等,都会习惯性地认为这些大将,作战能力一定很强,为人也一定非常好,正直忠诚,否则不会被列入进来。但是却有一个人颠覆了这种认知,那就是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

  • 辽国为什么会重视燕云十六州?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燕云十六州,宋朝

    每当一提起燕云十六州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燕云十六州自古就是中原王朝和塞外民族争夺的关键屏障,燕云之地占据居庸关及卢龙塞天险,地势险要不说还易守难攻,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必须占据的地方,由于后晋高祖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燕云十六州问题就成为中原王朝与辽的一

  • 在东吴投降西晋之前 东吴到底还剩下多少军队和国力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东吴,西晋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东吴实力,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时期可以说是全体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历史时期之一,魏蜀吴三国的风流人物,更是让不少人心生向往。但是最后这三个国家,却没有一个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很多人心中的遗憾。直到公元280年,孙吴被西晋灭亡

  • 清兵有洋枪洋炮却打不过列强 清朝装备差距真的很大吗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清朝,装备

    还不知道:清朝装备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号称没有一个昏君暴君,个个勤政,可是近代以来中国却不停地被列强羞辱,外战几乎没胜过。可能现在很多人受影视作品的影响,还认为清军只会大刀长矛,自然打不过列强军队。一提到西方军队就是船坚炮利,真的是装备的差距吗?事实上18世

  • 王莽建立的新朝有多硬气?曾向“万国”宣战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新朝,王莽

    说到新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历史上的秦汉晋隋唐宋元清,对外都或多或少有过妥协,于是“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的明朝,被很多人誉为史上最硬气的王朝。但较真的话,还有一个比明朝更硬气的王朝,尽管只存在15年,却向周边“万国”都宣过战。这就是新朝,一个备受古代

  • 汉朝与匈奴和亲到底是什么样的 汉朝一共和了多少次亲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和珅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汉朝和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这是宋人王安石以汉代著名和亲远嫁者王昭君为素材而写作的怀古之作。粗浅看来,王安石对昭君出塞的认识与我们大多数人对此事的印象是一致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王安石其实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