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战国打仗动辄就是几十万兵马 后续朝代十几万为何都是困难

战国打仗动辄就是几十万兵马 后续朝代十几万为何都是困难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450 更新时间:2024/1/22 17:02:11

你真的了解古代打仗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熟悉我国历史的朋友想必都会有一种印象,在先秦战国时代,大争之世诸侯相互攻伐,动辄便是几十万兵马的大战,比如长平之战秦军60万,赵军40万,这可是上百万人的大战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元、明等大一统的朝代,往往打一场十多万人规模的战役也是费劲到了极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盘点一下!

一、数字的来源存在疑问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战国时代是一个极为久远的时代,由于当时并未出现纸张,故而对于当时史实的记录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再加上后来还有一个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要知道所谓“焚书”,焚的就是史书,从而要在化上断绝六国的传承,进而避免一切复辟的可能。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使得战国时期的史料极度匮乏。

这里我们举一个非明显的例子,长平之战的规模实际上在汉代以前没有史料有确切的记载,而我们认定的60万秦军对40万赵国军队,这是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自己估算的。

那么反过来唐宋明清时期距离现代比较近,相关的史料相互印证之下,战役的规模、人员数据的准确性就要远远高于战国时期。比如萨尔浒之战,《三朝辽事实录》当中就将明朝军队的数量说得很详细,而且准确到了各个省拼凑的人马,总数约为11万,这就远比《史记》中一个笼统的估算要可信得多!

二、时代不同,战役与战役之间是不同的

战国时代,大争之世,这是一个残酷的淘汰赛,几乎是一次决战就基本上决定了一方诸侯势力的存亡,哪怕是大国在一次战争中遭遇重大势力也必然会极大的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走势,甚至有可能就是一蹶不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每天一次重大的战役,诸侯国之间自然恨不得都倾尽全力,因为输的代价谁也承受不起。所以属于决战类型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全面动员,都是在将最大的兵力投入战场。

反过来,宋元明清时期是大一统的朝,大多数战役都谈不上生死存亡之战,毕竟咱们本钱厚,这次输了咱们还有机会后续翻盘,没有必要孤注一掷把自己的全部家底儿都压上去!更况此时还有漫长的国境线和广袤的国土需要军队戍守。

三、时代不同,作战半径不同,后勤压力也不同

这里首先要讲一下古代战争的粮草供应,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最艰难也是最制约军队规模的地方!比如说部队在前方打仗,需要一万斤粮食,但是后勤的部队可不止运一万斤粮食,因为运粮的人也要吃粮食,运粮的牲畜还要吃草料,不仅去的路上要吃,回来的路上还要吃,这还仅仅只是直接消耗,如果算上粮食丢失、损毁、征伐民夫所耽误的农时,那损失就更为巨大,简直无法计算……这就是为什么以前打仗不仅要有作战部队、辎重部队、还要有后勤的民夫。

在战国时代,一方诸侯也仅仅只是占据了一小块儿的区域,极少有远途作战的情况,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后勤压力就比较小。而反过来,大一统王朝在对外作战的时候可是在漫长得到国境线上天南地北到处都可能爆发战争,国家还要从各地征集粮草,再千里迢迢地送过去,这样一来就使得军队一旦上了规模又是远途作战,那后勤压力将会巨大,粮食的耗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这里给大家一个具体的数据:按照古代步兵每天40公里的的标准活动范围,一支10万人的部队,在30万民夫的后勤保障下,其活动半径不足640公里。

四、时代不同,军队与军队之间也不同

最后要说的是军队本身的问题。

这就要说军队制度了。在战国时代普遍是采取的是征兵制,也就是说一旦打仗,青壮上战场都是强制性的。而这些军队实际上处于一种混杂的状态,有的是绝对精锐的正规军,有的是自带武器铠甲的的征调兵,还有的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保障后勤的民夫。后世把这些人统一的算在一起,自然而然军队规模就庞大而多了。

但是到了宋代以后,朝廷主要采取的是募兵制,由朝廷拿钱供养专职的军人。这样一来这些人就和后勤保障的民夫,运送辎重的非战斗部队有了明显的区别,这样计算起来实际上人数少了,但绝对精确了!同时募兵制是要发军饷的,“皇帝不差饿兵”在这个时候就有了最真实的体现。明朝后期财政已经趋于崩溃状态,所以要打一场“萨尔浒之战”,几乎就是砸锅卖铁才凑齐了这12万大军。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越往后走,军队的分工也就越细,技术含量也就越专业。先秦之前的战争,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武器就是士兵,但是到了后面可就不是这种状况了,骑兵、步兵、弓弩手、校刀手、陌刀队、铁鹞子、拐子马、战车兵等等不一而足。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战争中单纯的依靠军队规模搞人海战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军队的精锐性才是核心战斗力的体现。而且养军队的钱粮

综合上述四点,所以我们才会发现战国时期军队战争规模与宋元明清时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此我们应当理性的认知和对待。

标签: 古代打仗

更多文章

  • 二婚的刘娥为什么能得到赵恒的喜爱,并且当上皇后呢?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娥,北宋

    刘娥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要说在古代,二婚的女子,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不怎么样,即便是在现代,也会有很多人认为,离过婚再结婚的女子,“身价”就降低了很多。然而在历史上,却从来都不缺乏二婚却能够成为皇后的人。汉朝时期汉武帝的生母王娡,唐朝时期武则天、杨贵妃,宋朝时期宋

  • 吕不韦虽有功于秦始皇,但是难逃不能善终的命运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战国

    吕不韦通过一生努力,从一介商人成功逆袭为秦国重臣,不仅有功于秦国,更有功于秦始皇父子。然而,自秦始皇九年(前238年)“蕲年宫之变”后,吕不韦的处境却急转直下,最终因为秦始皇一封短短的书信,最终饮鸩自尽。那么,吕不韦为何因为一封短短三十字的信,就甘愿赴死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吕

  • 刘邦临终前下令处死樊哙,樊哙的家人后来结局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汉朝

    樊哙乃是刘邦同乡,是最早跟随刘邦起兵的绝对嫡系,甚至还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然而当刘邦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后,却在临终之际命令陈平和周勃杀掉樊哙。那么,刘邦为何要下令处死樊哙,而樊哙的最终命运又是如何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为确保刘盈能够坐稳皇位,刘邦晚年可

  • 司马懿的反叛之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他为什么没有称帝?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司马懿,曹魏

    说到司马懿,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司马懿一直都被冠上了“谋权篡位”这样的名头,很多人形容他的时候,甚至用上老谋深算,熬死曹家三代人这样的形容,但是要知道,司马懿怎么可能知道自己能熬死曹家的三代人?尤其是曹叡的时期,他年纪渐长,说不定哪一天自己就死了,他怎么可

  • 古人的姓、名、字各有什么含义呢?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姓氏

    中国姓氏相关的文化源远流长,姓、名、字都有各自的含义,今天趣历史小编就和大家聊一下这几个称呼的来历。“姓”这个起源非常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当时的社会是母系氏族,“姓”代表一个部落的和首领部落的名称,原始社会中繁衍是第一要务,而能生育的女性自然地位会很高,中国上古有八大姓,分别为:姬、姚、妫、

  • 王莽的女儿是如何成为孝平皇后的?她最后的死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孝平皇后,新朝

    孝平皇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王莽我们都知道,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了。王莽篡汉,但是最终还是不敌刘秀重新建立起新的汉朝,但是王莽最出名的莫过于关于他到底是不是穿越人士的讨论了。而历史上,王莽的女儿成了汉朝一位皇帝的皇后,这个皇帝是谁呢?为什么王莽在历史上留下的

  • 古代皇帝下嫁女儿给大臣 他们为何会如此害怕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古代,皇帝

    很多人都不了解皇帝下嫁公主,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电视剧里经常会演,某某大臣立下了不世功勋,皇帝为了表示嘉奖把自己的女儿下嫁给功臣的儿子,双方结为亲家。大臣则乐得合不拢嘴,双方高高兴兴的把婚礼办了,从此大家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洞房花烛夜这!是!假!的!在真实的历史上,要是皇帝真的赐婚给哪位

  • 古代的纸最初只能皇室使用,后来是如何进入百姓家中的?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唐朝

    做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纸,最初属于皇家特供物品,老百姓是不能随便用的。纸的发明最初起源于养蚕织丝,古人取上等蚕茧抽丝织成丝绸,剩下的所谓恶茧、病茧通过漂絮法,在篾席上取残絮制成丝绵。漂絮次数增加,篾席上就会积累一层纤维状的薄片,晒干之后,就可以当做纸写字了,这种纸数量很少,造价高,因此很难大批量生产。当

  • 李自成的死法有多奇葩?他是怎么被村民杀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自成,明末

    李自成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关于李自成最后是怎么死的,在民间有一种说法是李自成因为兵败,大势已去,最终自杀了。这种说法在民间可以说是传播非常广泛的,很多人都表示深信不疑。其实自信想想的话也却是很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古至今,王者的结果无非就两种,赢了的为王,败了的

  • 陆游在仕途上经历过哪些坎坷?探索陆游仕途之路的五起五落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陆游,南宋

    说到陆游,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我们都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肯定都学过陆游的诗。陆游生于北宋灭亡前夕,因为年少深受爱国思想教育,所以陆游长大后一直想为国效力。但陆游的仕途之路却称不上顺利,期间更是一度五起五落,令人无何奈何。宋高宗时期,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