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没有羽绒服怎么保暖呢?你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古代没有羽绒服怎么保暖呢?你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200 更新时间:2024/2/4 6:34:27

每当快进入腊月的时候,现代人都会窝在空调房中不出门,人们可能会想没有空调该如度过这漫长的寒冬?可是在古代,没有空调没有暖气,棉花也直到元朝才传入中国,甚至还没有全球变暖,那古人是如何度过这漫长的冬天,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高超智慧了。

在春秋时期就有一种燎炉被用于保暖。代孟元老所作的《东京梦华录·驾诣郊坛行礼》中写到:

"南壝门外,去坛百馀步,有燎炉高丈许,诸物上台,一人点唱,入炉焚之。"

这便是对燎炉外形使用的描述。燎炉早期的作用主要用来祭祀,后被用来进行取暖。燎炉可以说是最早以烧炭来取暖的器物,但仅仅出现于一些官僚贵族的府邸中,平民是没有资格使用的。

在古装剧中我们最见到的就是以火盆取暖,这在古代也是现实可行的。在房屋的中间放一个盆,上面放上木炭,将木炭点着来进行取暖。

火盆演变到后面变成了熏炉,特别是到了宋代时期,深受人的喜爱。在《熏炉铭》中描述:"嘉此正器,嶃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随着陶瓷的发展,出现了玉制熏炉,翡翠熏炉等精良的器具。与火盆不同的是,熏炉中加入了香粉,兼具熏香和取暖,使用价值和美观程度远远超过火盆。

不仅仅是使用炭火,古人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了花椒和泥是可以保温的,他们会将花椒和泥涂在墙上来御寒,但花椒作为一种外来的商品,其价格是很高的,一般家庭也只能将泥土涂抹在墙上,形成保温层

在寒的冬天寻求一丝庇佑。

虽说没有棉花来做被子,但古代有鹅绒,鸭绒和羊,而这些绒毛制的被子,也成了达官贵人们身份的象征。

在现代有空调用于调节室内温度,而古人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制造出了属于他们的"空调房",称为温调房。其原理是在一密闭室内以一火源生热,然后通过传递热量使整个房间温度升高,简单来说就是"地上升热"。一般只有贵族才拥有温调房,而皇家所用的被称为温调殿,用于居住,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

古代虽然没有什么羽绒服大衣,但古代最不缺的就是兽皮,古人会在衣服里加一些皮毛制品,已进行保暖,然后再在衣服外面加一件披风,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为了更好的御寒。

古代的妃嫔们都会有一个手炉。这些手炉制作精良,非常美观,多为铜制,里面放置一些炭火,时常更换,在外出时可以很好的取暖,而且携带方便,类似于当代的热水袋。除手炉之外,还有脚炉,顾名思义,是用来暖脚的器物。手炉也有稍大一些的,人们可以围坐取暖。

以上这些都是古代贵族所用的保暖器物。但平民们当然也不能等着冻死而无动于衷,与这些贵族相比,平民所居住的房子更薄,外出的次数也更多,更需要为保暖想尽办法。在劳动中,古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创造了许多低成本的保暖方法。

最原始且成本最低的保暖方法就是晒太阳,冬日的阳光可以御寒也可以强身健体,当代科学表明,阳光可以帮助人的身体补钙,由此可见,晒太阳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活动。对古人来说,农暇时晒晒太阳也是一种享受。

平民虽用不起鸭绒鹅绒的被子,但他们可以用木棉制衣制被。木棉是一种保暖性很好的材质,再贫困一点的家庭一般采用柳絮和芦花。然后还可以在床上铺上干草和兽皮,进一步达到保暖效果。但其效果肯定没有白鸭绒鹅绒被效果好。

除此之外,古人还会利用一切可以用来保暖的东西。当提到沙子的时候,你能想起沙子怎么用来保暖吗?古人就发明出了以沙子保暖的方法。沙子特别吸热,古人从中得到发,在冬天将沙子炒热,然后将沙子铺在炕上,然后再在上面铺上一层被子,就可以躺上去休息了,其效果与当今的电热毯有几分相似。

燎炉虽极少出现在平民家中,但平民也拥有自己的"火坑"。这是一种传统的取暖艺术,居民们在房中设有火坑,挖有孔道,冬季通过燃烧干柴,植物来产生热量,将房间加温。富有一些的家庭还设有火盆,这种方法直到现在还可以在一些村庄里看到。

当代的许多取暖方法都是学习古人的智慧,由古代的器物演变而来。现在发达的科技让我们可以在冬日里享受温暖,但是在那个落后的封建时代,真正能享受保暖的也只有贵族,平民冻死的不在少数,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温暖,感恩先人。

标签: 古代宋朝

更多文章

  • 孙权的开明程度是三国之最吗?晚年时的他依旧如此吗?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孙权,东吴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孙权的故事。东吴一直都是被称为“人和”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孙权处事比较大度开明,使得东吴上下长期以来人心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大家始终还是能团结到一起。以至于曹操也非常欣赏孙权的性格,虽然刘备也

  • 工作狂雍正皇帝,他有哪些私人的小爱好?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雍正,清朝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雍正的故事。康熙、雍正、乾隆应该算是清朝最出名的三位皇帝了,其实这三位皇帝也挺有个性了。今天就先为大家讲讲雍正皇帝有哪些兴趣爱好,我们都知道乾隆喜欢在各种名画上签名,虽然他自己也写了很多诗,只是都不怎么

  • 清朝小伙的辫子有多脏?他们多久洗一次?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代,清朝

    韩菼是清朝官员,他曾在《江阴城守纪》中写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清朝,不按规定剃发就会被处死,俗称“剃发令”。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了剃头令,规定任何人都必须剃发,不得以任何借口来躲避剃发,拒不剃发的只有死路一条。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在入关前,都是游牧民族,在草原上随时迁徙,没有固定

  • 揭秘辽朝组建的两支奇葩军队:“怨军”与“瘦军”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代,辽朝

    辽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由于他是位亡国之君,自然要享受传统史学家们给亡国之君的准备好的一套评价,于是天祚帝在后世的史书之中必须并且只能是以残暴不仁、昏庸无能的形象出现,当然,是否属实已经很难得到验证了。不过,从天祚帝在辽朝被女真攻灭之前组建的两支奇葩军队来看,这位皇帝最起码颇有些天马行空的

  • 黄皓是刘禅身边的小人,为何姜维不除掉他呢?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黄皓

    姜维和黄皓,丁奉和孙綝这四个人的性质完全不一样。首先,黄皓更像是“佞臣”,正在走向权臣的路子,还没有取得绝对的权力,也没有威胁君权。孙綝则不一样,他可是继承了孙峻,一门五侯典禁军,权倾人主《三国志.孙休传》。所以,孙綝对君主来说属于“奸臣加权臣”。再看两位大将,姜维原属降将,逐渐升至蜀汉北伐的领兵大

  • 吴国为何能成为三国中最后灭亡的一方?靠的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国,三国

    吴国能成为三国中最后灭亡的一方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虽然在当年那段争霸历史中,曹魏、东吴和蜀汉三方阵营可谓打的是十分精彩,但是说道最后的赢家,却是一直藏在背后的司马氏族。被我们称作为老贼的司马懿在曹操死后,先后辅佐了三代曹家君王,逐渐积累了属于自己的势力,

  • 科举考试制度的起源是什么时候?是如何出现的呢?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朝,科举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国,并传播至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国科举外,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

  • 杨广是如何成为皇帝的?为何最后被杀?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朝,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独孤氏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谥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谥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谥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隋炀帝于604年8月21日由杨素协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

  • 史料中记载的包拯是怎样的?他真的是个值得赞美的人吗?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包拯,北宋

    说到包拯,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包拯,这个名字在我国也可以算是家喻户晓了,就算对真实历史上的他没有半点了解,但是有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却一定是听过不少,再加上很多影视作品的演绎,包拯就成为了一个断案、判案的高手,人黑心不黑,人称包青天。但是我们还是要能够分得清传

  • 锦衣卫作为明朝特有的机构 锦衣卫是如何诞生的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锦衣卫

    你真的了解明朝锦衣卫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开国皇帝对一个国家的贡献之大毋庸置疑,回顾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大多都是经历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如此,但是朱元璋还有一处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自己的出身。用现代的话来说,朱元璋从出生到成为皇帝,是妥妥的逆袭。因为家庭条件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