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南汉为什么叫做太监王朝 这个王朝都是太监吗

南汉为什么叫做太监王朝 这个王朝都是太监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胖次 访问量:4458 更新时间:2024/1/2 9:16:39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太监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太监王朝南汉,为避免贪污腐败,所有官员都必须是太监。

太监王朝,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个王朝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之所以称呼南汉为太监王朝,是因为这个王朝末代皇帝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就是所有的官职都让太监担任,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避免贪污腐败。我们先看一下太监王朝的大致状况。

南汉建立于917年,主要统治区域在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越南北部一带,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这个政权前后存在54年,一共有4个皇帝。不过南汉之所以能建立和刘谦有直接关系。

878年,刘谦担任封州刺史、贺江镇遏使,经略梧、桂以西的地方。这些地方大致就是后来的南汉疆域。当时是唐朝末期,地方军阀割据,还有很多农民起义,中央根本无暇顾及这里。在这种状况下,刘谦开始在这里经营自己的势力。当时的刘谦有一万多军队,还有几百艘战船,实力还是很强的。刘谦去世后,他的儿子刘隐继续掌控这里。唐朝灭亡后,刘隐接受了后梁的册封。之后刘隐趁天下大乱继续攻城略地,扩大了统治范围。

刘隐去世后,他弟弟刘掌权。917年,刘不再臣服后梁,正式称帝,建立了大越国。第二年,改国号为大汉,史书称为南汉。就这样,南汉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南汉虽然建立了,但在当时并不显眼,毕竟当时有太多的割据政权了。南汉的统治和其他政权相比也没什么不同。有明君也有昏君,统治机构和其他政权也很相似。不过958年刘鋹登基后,南汉开始变得很有特色。

刘鋹是个昏君,这一点毋庸置疑。他统治期间生活奢侈、而且还荒淫好色等,昏君做的事他基本上都做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他也只是个普通的昏君。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宠信宦官,看起来很正常,毕竟很多王朝都有皇帝宠信宦官。不过他宠信宦官的方式和其他人完全不同,他不仅重用宦官这么简单,甚至还规定大臣必须要自宫成太监太能做官。否则,就不会被录用。这个状况就有点让人想不通的。

不过刘鋹宠信宦官带来了一个结果,由于他规定想做官必须做太监,因此很多人为了做官就把自己阉割了。就这样,整个南汉一度出现了两万多宦官,这对于人数并不多的南汉来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就这样,南汉基本上变成了太监统治,因此也被人称为太监王朝。

刘鋹之所以规定只有宦官才能为官,也有自己的考虑。他觉得官员一旦拥有家室和子孙,就会对自己不忠,不能完全效忠自己。而且由于子孙后代的原因,这些官员极有可能会贪污腐败。太监没有家室和子孙,因此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全部任用太监的话,就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刘鋹的这个逻辑看起来没问题,也有道理。很多官员贪污腐败确实和家室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太监没有家室,确实不会为家庭考虑。不过这个思路完全是错的,而且错得离谱。

官员的贪污腐败和对皇帝不忠诚,和他是不是太监没任何关系。用现在的话说,主要靠监督以及分权,这样才能减少腐败的产生。至于忠诚,这和有没有家庭完全不挂钩。

再看一下太监。太监和皇帝关系确实近,太监要是忠诚起来确实比任何大臣都忠臣,不过这和他是不是太监没任何关系,和社会的体制有关。太监和皇帝本来关系就近,而且太监只有依附皇帝才能获得好处。这也是太监对皇帝忠诚最主要的原因。

刘鋹当时完全没弄清这个状况,不过他任用宦官为官之后,全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我们能发现,宦官一旦受到重用,绝大多数状况下都会乱政。像郑和高力士冯保这种好的太监微乎其微。而且宦官乱政比任何人都严重。因为宦官本身残疾,受到很多人歧视,所以心理也难免出现问题。再加上他们没有后代,不需要考虑这些。因此他们一旦为非作歹,会比正常人严重得多。

除了重用宦官会导致朝政混乱,还有一点就是导致军队战斗力锐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宦官的身体素质都不是太好,身强力壮和他们根本没关系。如果军队由宦官指导的话,这样的军队根本没任何战斗力。打仗肯定不行,估计只能扰民了。

在刘鋹的统治下,南汉一天不如一天。960年,北宋建立。北宋建立后没多久就开始统一战争。970年,北宋开始攻打南汉。南汉在宦官的统治下时间太久,军队毫无战斗力,没多久北宋就占领了南汉全部地方。而刘鋹本来打算带着金银珠宝和后宫妃嫔坐船逃到其他地方去,结果准备好的船最后被宦官偷走了。在这种状况下,刘鋹不得不投降。

这一点还是挺讽刺的。刘鋹这么宠信宦官,最后因宦官而亡国。而他逃走时准备的船只还是被宦官偷走了。不知道当时的刘鋹该怎么想这件事,肯定会后悔信任宦官。

不管怎么说,像南汉这种太监王朝的,历史上仅此一个。刘鋹用事实证明一件事,太监为官真的解决不了封建王朝面临的诸多问题。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标签: 太监王朝南汉

更多文章

  • 洪秀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揭秘其选妃标准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清朝,洪秀全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洪秀全选妃的故事。洪秀全本是农民阶级出身,在没有参加起义军之前,就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过与其他农民不同的是,洪秀全是读过几天书的,也自诩为有文化的人,所以他就总觉得自己超脱了这个阶级的局限性。但

  • 古代银票是如何防伪的 古人为何很少伪造这一张纸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代,银票

    对古代银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银票就是一张纸,为何没人造假?看看古代的防伪措施就知道了。经济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命脉,从古至今每朝每代都会对经济制度制定一系列的条例。在古代为了防止有人私自将铜器铸造成假银,官府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为什么一直以来,不管是影视作品还

  • 古代女子为什么拒接远嫁匈奴 匈奴生活很差吗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代,匈奴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女子和匈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为啥古代女子都拒绝嫁入匈奴?说到匈奴人,首先想到的一个词语就是彪悍,他们在古代并不招人待见,君王一提起他们就头疼。当时汉朝的君王就采取了一个比较温柔的方式来征服他们,那就是将汉族的女子嫁过去,然后这样产生了血缘关

  • 徐荣:曾两度击败孙坚,也曾在汴水之战中击溃曹操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荣,东汉

    徐荣,玄菟人,东汉末年将领。他曾在卞水破曹操、鲍信,在梁东击败孙坚,举荐公孙度为辽东太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初期的名将徐荣并非董卓的嫡系人马,他的籍贯在记载中略有差异,一说在玄菟郡,也即是现在的辽宁抚顺;根据辽东太守公孙度的传记,公孙度和徐荣是同一郡的老乡,都是现

  • 李善长作为明朝第一开国功臣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他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李善长

    朱元璋为何杀第一功臣李善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善长,虽然不是武将,在攻城略地上没有什么功绩,但后勤保障上,让朱元璋非常满意。朱元璋称帝后,提拔其为左丞相,封韩国公,位列百官之首,成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然后,公元1390年,已经告老还乡77岁

  • 刘娥为什么能临朝听政?她为何不称帝?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娥,北宋

    刘娥,即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她是宋朝第一位临朝摄政太后,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从秦始皇算起,到1912年清王朝政权宣告结束,时间历经2132年,这中间共产生了400多位

  • 宋太祖生前为何没有立太子?赵光义为何能登基称帝?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光义,北宋

    赵光义,即宋太宗,本名赵匡义,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北宋第二位皇帝,在位共21年。在位期间,采取治国驭将方针,明显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并最终构成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赵光义,原名赵匡义,为了避讳自己兄长宋太祖赵匡胤的姓名而改名。纵观中国

  • 马嵬之变中,李亨完全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马嵬之变,李亨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或“马嵬之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旧唐书》记载,在安禄山起兵造反初期,李隆基就曾经准备让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并“监抚军国事”。但当时“国忠大惧

  •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为什么要带上大龄妇女?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郑和下西洋,明朝

    据历史记载,郑和的船队规模极大,遮天蔽日,仅士兵就有上万人。郑和出发前会准备大量的物资,并且还会带上大龄妇女,这是为何呢?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首先,大龄妇女各方面经验丰富。那是个男耕女织的时代,男人出力、打仗是好手,但若说让男人缝缝补补,怕是太难为人了。郑和船队人数众

  • 历史上真实的官渡之战是什么样的?过程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官渡之战,汉朝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冷兵器时代,一场大战往往都是旷日持久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一阵冲啊杀啊就结束了。比如三国时期著名的官渡之战,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一直到十月,共历时9个月,这还不包括前期准备时间。袁进曹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