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陈桥驿兵变时,是谁带头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的?

陈桥驿兵变时,是谁带头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691 更新时间:2024/1/26 3:57:54

唐灭亡之后,五代十国的混乱分裂局面最终由赵匡胤结束,建立了统一的宋朝。之前有史书记载,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策划了陈桥兵变,但是这些史书都是在赵光义继位之后编纂的,那么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呢?

一个皇帝死后,即位的皇帝要给前任编写传记,这种官修史书称为《实录》。因此,太祖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就给哥哥编修了一本传记,史称《太祖实录》。

史料记载,在修完这本传记后,因为对这本《太祖实录》不满意,赵光义一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编纂,除了增加“金匮之盟”这种崭新的内容外,这个修改过程更是旷日持久。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开始修改,一直到他的儿子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这本书籍才最终修订完成。

宋朝编纂的《太祖实录》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太宗时期的原始版本,叫作《旧录》;另一个版本,是三次修改后的版本,叫作《新录》。

那么,这里问题来了,既然有“金匮之盟”这件事情,且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为什么《旧录》里没有这个内容,反而还需要《新录》来增加呢?

这个问题,不说自明。

可惜的是,由于战乱不断,如今《旧录》《新录》全都失传了,我们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幸运的是,宋朝的史学家李焘看见了,他还把这两个版本的历史文献全都记录到了自己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里。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录里,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了迎合圣意,负责编纂《新录》的史学家们,他们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对原有的《旧录》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和掩盖。

现在,就让我们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录,来还原那段“赵光义修书”的历史。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在“斧声烛影”中神秘逝世,虽然死因不明,但是记录赵匡胤一生的《太祖实录》的编纂工作,却被提上了日程安排,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了。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赵光义命令翰林大学士李昉、扈蒙等修编《太祖实录》,收集当时的所有史学集料,并对那些“不符合当时历史”的文献予以销毁,绝不保存。

所以,当时记录那段历史的原始文献,就全都被赵光义销毁了。

然而,即便把历史“修改”成了这样,赵光义对这次编纂的书籍,还是非常不满意。

淳化五年(994年),赵光义对宰相们说道:“太祖朝的事情,这才刚过去几天呀,你们看看《实录》中的记载,又粗糙,又简略,该写的没有写,该记的没有记,还是让史官们重新编纂吧。”

随后,赵光义润了润喉咙“语重心长”地说道:

“太祖是承受天命,最后登基称帝,这可不是耍阴谋、玩诡计的结果。他也不是曹操司马懿那类天天处心积虑、就想篡夺皇位的奸雄,而且太祖对周室忠心耿耿,这个地球人都知道,所以咱们不能这么写历史。”

“特别是‘陈桥兵变’这件事情,更不能如此草率记录,应该好好收集资料,重新增补完整。”

俗话说“听锣听声、听话听音”,赵光义的这番话,虽然表面上是说文献太少,资料不全,但实际上,傻子都知道他意欲何为!

“我哥哥顺应天命,登上皇帝宝座这样的大事,怎么能少了我?这个里面,怎么能没有我的功劳?”

这,才是赵光义的真正心声。

前面介绍了,由于史料匮乏,《旧录》《新录》的丢失,当时《太祖实录》如何记载的陈桥兵变这件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以今日所见之文献,最早记录“陈桥兵变”这件事情的文献,是司马光的《涑水纪闻》。

在司马光这本史学笔记中,关于陈桥兵变的故事,我们在第一卷里面,已经详细阐述过了,这里不再多言,我们唯一知道的是:

在《涑水纪闻》的记录里,“陈桥兵变”时确实出现了赵光义的影子,只是不太重要而已,赵光义仅仅就一场戏,也就四个字:入白太祖。

结合上下文,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

当年,大军在陈桥驿驻扎时,所有将士哗变,大家准备造反,拥护赵匡胤为皇帝。第二天黎明时,这些将士冲到了赵匡胤的营帐门口,把当时的门卫赵光义吓了一跳,他立刻“入白太祖”,就是进入了太祖的营帐,把士兵哗变的事情告诉哥哥,请他赶紧思考对策。

可见,在这段史料记载中,赵光义就是一个打酱油的小角色,这让人情何以堪!

除此之外,根据王禹偁的《建隆遗事》记载,更是能让赵光义愤怒得七窍生烟!

原来,这本文献是这样记载的:

陈桥兵变那一天,赵光义根本就没有随军出发,他只是在开封留守,正陪着自己的母亲杜太后。后来,当听说自己的哥哥黄袍加身后,赵光义立刻骑上一匹马,出城迎接自己的哥哥去了。

上初自陈桥即帝位,进兵入城,人先报曰:“点检已作天子归矣!”时后寝未兴,闻报,安卧不答,晋王辈皆惊跃奔走出迎。

——《邵氏闻见录》卷七引《建隆遗事》

可见,如果这段史料记载是真的。赵光义压根就没有参与“陈桥兵变”,他也跟这件事情没有一丁点关系。

那么,这里就要分析一下了,这本《建隆遗事》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书?它所记录的事情,又有多少的可信度呢?

根据史料记载,《建隆遗事》的作者叫王禹偁,生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卒于咸平四年(1001年),死时年仅48岁。

可见,这是一个出生于后周、成长于太祖朝、成名于太宗朝、卒于真宗朝的人,王禹偁亲眼见证了这段所有的历史。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此人的可信度。

此外,根据史料记载,在第三次编写《太祖实录》的过程中,由于没有领会到领导的意思,再加上自己秉笔直书的传统,结果王禹偁被冠以“背后非议、诽谤领导”的罪名,被贬到黄州去了。

在被贬期间,王禹偁愤然持笔,他书写了《建隆遗事》这本书籍,最初名为《箧中记》。“箧”指的是箱子;“箧中记”的意思就是箱子里的书,暗指难登大雅之堂的事。

由于这本书是专门记录太祖朝的,所以后人就取了太祖的第一个年号“建隆”,称这本书为《建隆遗事》了。

对于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自己写此书的目的,王禹偁在自己的《叙》中,说得非常直白:

“太祖英明神武,旷世无双,自受命以来,励精图治,国家欣欣向荣,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这些也是我王禹偁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但是,现在有些史官在编纂历史时,他们多有忌讳,不敢真实记载,最近圣上又在大规模修改《太祖实录》,我怕这样长久下去,很多事情就会不为人知,不会流传于后世了,所以我把这些事情整理了出来,一共十几件事情,也算是为历史做了一份贡献了。”

可见,王禹偁在这个《叙》中的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比较可惜的是,对于这么一本禁书,政府是不可能不理不睬的,没过多久,这本书就被彻底销毁。

那么,对于这本已经亡佚的《建隆遗事》,它又有多少的可信度呢?

根据当代宋朝研究者的考证,虽然《建隆遗事》这本书已经失传了,但是,其他书籍还是引用了不少《建隆遗事》的故事,一共有十一件之多。现代史学家们对这十一件事情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最后得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建隆遗事》上面介绍的内容,大体是可信的,或者更接近于当时的事实。

——顾宏义《王禹偁考》

所以,按照王禹偁的说法,赵光义压根就没有参与陈桥兵变,他甚至都没有随军出征。因此这件事情里,也没有他一丁点的政绩。

退一万步说,即使赵光义参与了陈桥兵变,其作用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

因此,如果王禹偁记录的是真的,咱们就能理解赵光义此时此刻的心情了。

这个心情,才是赵光义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太祖实录》的真正原因。

那么,对于这位皇帝而言,他要如何篡改“陈桥兵变”这段历史,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呢?

标签: 宋朝赵光义

更多文章

  • 项羽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分别都有哪些人呢?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朝,项羽

    楚汉争霸时期,项羽一向有着十分强势的姿态,他甚至在自己还未称帝的时候,就已经擅自分封了十八位王,大有一副天下早已收入囊中的姿态。汉元年十月,刘邦率领大军首先进入关中,驻军灞上。即位四十多天的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颈系丝绳,封存了皇帝的玉玺、符节,在轵道旁投降。不久楚国上将军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进入关中地区

  •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事实又是什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标,朱棣

    对朱标和朱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建立后,在朱元璋的励精图治之下,社会生产力慢慢恢复,并且持续上升,政治上较为清明,一改元王朝治下百年的中华颓弊之势。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帝王之一,更是平民草根翻身为帝的代表人物,他在很多方面的成就都是不可小觑的,可以说后

  • 汉武帝时期真的穷得连军饷都发不起吗?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古代,汉朝

    文景之治下的汉朝府库充盈 ,财政税收丰厚,司马迁这样描文景之治:“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栗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惜好景不长,种种原因让这个刚崛起的帝国走向崩溃的边缘。汉武帝以来,汉朝开始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哪有不花钱的战争?后勤、武器都需

  • 隋朝灭亡和大运河有关 唐朝灭亡为什么也和大运河有关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朝,大运河

    很多人都不了解隋唐大运河,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说起大唐帝国的灭亡,大部分观点都指向穷兵黩武。可以说有关,但不是必然联系。这里由于要讨论究竟是不是穷兵黩武的问题,所以,我们讨论的重点将会放在经济问题上面。说起唐朝的经济繁荣,就不得不提隋炀帝杨广的暴政之一,修建的大运河。这条运河是连接南北经济

  • 汉武帝还有子嗣,为何霍光选刘贺继位呢?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刘贺

    汉昭帝刘弗陵的皇后上官氏,乃是霍光千辛万苦才捧上位的外孙女。为了能延续霍家的权势,霍光以皇帝身体欠佳为由,杜绝了刘弗陵身边出现任何莺莺燕燕的可能,确保刘弗陵之子是上官皇后亲生。坏就坏在,两人年纪相差太大,刘弗陵驾崩时,上官皇后才刚满14岁。霍光此举让汉昭帝一脉绝了嗣。无子的刘弗陵给霍光留下一道很大的

  • 明朝著名大臣兼军事家,叶梦熊是个怎样的人?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叶梦熊,明朝

    文才真国士,武略大将军惠州在民初之时可谓人杰辈出,邓演达、邓铿、叶挺、廖承志等等等等,但是在清以前,知名人物实在不多,可以说是乏善可陈。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究其原因,惠州开发较晚,以前属百越蛮荒地,只有那些被贬谪,或是如文天祥这样在此征战的寄籍之人,方留下些许的影响。而这其中

  • 汉中之战很少被人熟知的原因是什么?与什么有关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中之战,三国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中之战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公元217年,刘备在法正等人的建议下,带兵发动了汉中之战,此战从建安二十二年一直打到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持续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此战中,刘备这一方阵亡了吴兰、雷铜、任夔等人,曹操这边阵亡夏侯渊、赵颙等,所以从阵亡将领来看,曹操的损失较大。但刘备

  • “太原奇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这场冤案有多离奇又曲折?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太原奇案,清末

    清末“太原奇案”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清末时期,也就是慈禧垂帘听政的那段时间,曾发生无数的奇情冤案,其中更是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四案最为复杂,被后世称为清末四大奇案。其中张文祥刺马案被称为四大奇案之首,在当时也最为出名。但是

  • 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为什么曹操还重用他呢?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朝,张绣

    张绣和曹操的关系,外人看来应该是不共戴天的,张绣杀了曹操的大将典韦,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但是曹操却对第二次投降自己的张绣礼遇有加,让人不得不感叹曹操的气度。张绣这个人很有意思。第一次投降曹操,因为曹操玩弄自己的婶娘邹氏,他忍不了,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连夜偷袭曹操的营寨,致使曹操损失惨重,不光折损了

  • 清朝王爷是如何消遣时间的 他们是如何吃喝玩乐的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王爷

    清朝建立后,皇室宗亲的分封制度,并未沿袭明朝,而是采用了晋朝“宗王官于京师”之仅加封爵位而不派驻藩地的制度。清朝明令禁止,没有允许,不得私自离京,在一些事情上面,也得必须经过宗人府和皇帝的允许才行。在一般情况下,除非是皇权交替或者是先皇任命,不然一般皇室宗亲是不会安排在朝中的决策机构的。乾隆时期,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