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战国时期楚国的综合实力怎么样?为何会输给秦国?

战国时期楚国的综合实力怎么样?为何会输给秦国?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457 更新时间:2023/12/8 12:05:59

楚国,帝颛顼高阳的子孙在南方建立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将历史的目光放到战国末期的平舆,秦国和楚国各几十万大军阵列于此,展开了一场关乎楚国生存还是毁灭的决战。

相持许久的楚军因战线过长,补给匮乏,率先松动,秦国大将王翦命令鼓足战斗意志的秦军,即刻出击,楚国大将项燕阵亡。一年后,整个楚国都进入了秦国的囊中,秦国在横扫六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从战国末期的势力地图上看,楚国幅员辽阔,占据了几乎整个南方,而且这个国家曾经一度称霸过中原。“问鼎中原”就是楚国第一次称霸的时候,公然挑衅周天子的权威,背后则是自身强大无比的实力。如此强大的一个国家是怎么衰落的呢?这和楚国内部三大氏族屈、景、昭的根深蒂固脱不开关系。

一、三大氏族的发家史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灭亡后,世人皆如是说。这三户便指的是楚国屈、景、昭三大氏族。

先说屈氏,想必大家很快就能想起来一个人—屈原。没错,屈原就是楚国屈氏的贵族,曾官至三闾大夫,但这里涉及到一个文化常识。在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其中姓代表的是血缘出身,是不能变化的;氏表示的是家族集团,是可以变化的。

以伟大诗人屈原为例,屈原的姓是熊,氏才是屈,熊是当时楚国国君那一脉的姓,可见屈原血统的高贵。因为春秋战国时的男人称氏而不称姓,所以屈原不叫熊原。屈原曾在《离骚》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这代表着他的祖先可以往上追溯颛顼,这也是整个楚国的祖先。

楚国发展到楚武王的时候,势力已经非常强大,楚武王有一个儿子名叫熊瑕。当时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作为楚武王的儿子,熊瑕被分封在了屈邑,这才有了后面的屈氏,以祖先熊瑕的封地来命名。

而景氏的来源就比较有意思了,是和楚国国运相关联的。了解一些历史的朋友们想必都知道伍子胥这个人。他的父亲伍奢生前在楚国为官,是当时的太子太傅。

当朝太子与朝内一个叫费无极的佞臣十分合不来,费无极便天天跑到楚王那里说太子坏话,打太子小报告,久而久之楚王与太子之间有了间隙,太子被迫出逃。然而楚王又听信他的谗言杀了伍奢一家,但是伍奢的儿子伍子胥成功出逃到了吴国。

伍子胥在吴国得到了重用,但是他始终没有忘了与楚国的血海深仇,经常劝谏吴王率兵伐楚。吴王答应了他,伍子胥在对楚国的战争中不但大获全胜,还把杀害自己父亲的凶手楚平王剖棺鞭尸。

但楚国尚未完全丧失气机,楚平王的儿子子申最终光复了楚国大地,而此人就是景氏一族的祖先,“景”字来源于楚平王的谥号“景平”。

楚平王的另一个儿子则是昭氏的祖先,名叫子良,而“昭”字则来源于楚昭王的谥号,可以说这两大氏族皆与光复楚国的英雄子申有关。

二、血缘政治的腐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上层统治者都是血缘贵族统治,顾名思义,大多都是一些和国君有血缘关系的人当政,血缘关系越近,自然也就越好做大官,这就是“家天下”。但这样的贵族政治存在固有弊端,随着统治时间的延长越来越腐朽,这也是楚国衰落的原因之一。

第一个方面,血缘的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淡化。一个大的氏族子子孙孙是非常多的,长此以往,不但会使血缘关系十分混乱,而且血缘关系的淡化又会引起许许多多的家族矛盾。

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度,有的就按照血缘关系给子嗣分封土地,战时各个封地的诸侯都应为周朝作战。但周朝如此做的下场显而易见,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因此而来的。

而楚国也是实行了这样的制度,一旦血缘关系淡化了或者说氏族只为了自己的利益,整个国家难以聚集全部力量进行发展或者是抵御外敌。

第二个方面,血缘政治会使上下层难以流动,使得上层统治阶级固化。上层政权被几大氏族牢牢把控着,这样的门阀政治使得下层的人才难以被重用,久而久之,整个统治阶级队伍的素养也会下降,工作效率下降。

同时,人对于自己的既得利益总是趋于过分保护,尤其是这种政治利益,所以一些改革也很难在楚国推进。而在秦国,秦王重用商鞅,推行商鞅变法,使得秦国改头换面。改革后的政治体制也使得秦国不断强大起来,为秦国一扫六国奠定了基础。

楚国也未曾没有过变法,其中最有名的是吴起变法。此次变法也取得了一定的功效,使得楚国不断强大,但问题在于这次变法涉及到了氏族们的贵族利益,要他们公平分配爵位,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收回。

这引来了氏族们的不满,它们根深蒂固这么多年,没有强力的变法是摧毁不了的。吴起变法在氏族们的阻力下艰难推进,最终也只能随着楚王的去世而宣告破产。不随时代而变化,氏族势力根深蒂固的楚国失败是必然的。

三、三大氏族的内耗

作为楚国内部三股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屈景昭三大氏族为争夺政治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斗争不在少数,所以三大氏族各自的势力也是此消彼长的。三大氏族中发家最早的是屈氏,同时屈氏也是最先得到重用的氏族。

早在楚庄王“问鼎中原”时,屈氏就是楚国最大的氏族之一。前文提到过,在这之后,景、昭二氏崛起,不断的宫廷战争和楚吴战争对屈氏消耗很大,无法对这次战争后壮大的两大氏族形成绝对的优势。

但是屈氏一直仍是楚王用来牵制其他氏族势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三大氏族也一直明争暗斗。楚怀王时期,也是屈原生活的时代,国君昏庸无能,接连中了秦朝的奸计,导致国力大幅衰弱,屈氏也损失极大,此时的景氏和昭氏的势力又逐渐盖过屈氏。

虽然政治斗争在一个国家内十分常见,可扎根如此深的三大氏族之间斗争,牵扯的是整个楚国,形成了极大的内耗,很难将心聚在一起,以至于秦国军队即将灭亡楚国时,三大氏族还在争夺丞相的位子。

总结

像楚国这样的国家,能够发展壮大和延续八百年,各大氏族相连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可随着时代的变化,像这样的血缘政治不适合国家的继续发展,然而楚国三大氏族早已根深蒂固,为维护和争夺政治利益反而成了阻止历史前进的力量,如此一来,楚国的灭亡也是必然的了。

标签: 楚国战国

更多文章

  • 赵光义断子绝孙了吗 他的子嗣为什么越来越少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北宋,赵光义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赵光义的子嗣,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赵光义继承赵匡胤的皇位之后,真的是遭到报应了吗?子嗣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孟子》有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中国人最看重家族传承,子孙延续,视“无后”为最大的不孝,所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断子绝孙”是对一个人最大

  • 为了晋阳起兵,李渊做了哪些安排?晋阳起兵的首谋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晋阳起兵,李世民

    隋末时期,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起兵反隋,史称晋阳起兵。那么,晋阳起兵时,首谋究竟是李世民还是李渊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我国历史的长河里,历史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各自为政,各自为王的时代。可惜的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你方唱罢我方登

  • 黄巢起义的过程是怎样的?对唐朝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黄巢起义

    唐末时期,农民起义在各地不断涌现,其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黄巢起义。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自安史之乱之后,曾经在盛世巅峰的大唐帝国一下间走向衰落,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唐后期的君主,虽有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决心,但奈何无力回天,无法恢复昔日祖先的荣光。唐后

  • 关羽和刘备感情深厚,为何吕蒙还有强行杀了关羽?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关羽

    关羽是在败走麦城的时候,中了吴军的埋伏,失手被擒,因为拒绝投降,最终被孙权杀了。但要说真正害死关羽的,其实还是他自己的性格导致的。因为他太过于刚愎自用,目空一切,所以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因为关羽一直以来都看不起孙权,也从未把孙权放在眼里过。他一直将曹操视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所以在刘备收汉中的时候,关羽

  • 田氏代齐对齐国有哪些影响?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春秋,齐太公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历史阶段。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是,其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了。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瓜分晋国,这就是三家分晋。在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孙权到底是如何应对的呢?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刘备

    公元219年,东吴集团夺回了荆州,逞了一时之快。但是,这次娄子真是捅大了。孙权深知杀死了刘备的左膀右臂关羽,绝对是与刘备结下了血海深仇,这场孙刘之间灾难性的火拼终究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于是,刘备不顾一切地要发动进攻孙吴的战争,哪怕是在将帅乏人的情况下也要也要御驾亲征。这种要拼命的架势,

  •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他老婆是什么反应?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司马迁,汉朝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他老婆是什么反应?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公元前99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个很小的事件,但是却是和一个伟人有关,这个伟人就是司马迁。当时的李陵在和匈奴打仗的时候打败了,而且投降了匈奴。当时汉武帝大怒,准备严惩。不过当时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却挺身而出为李

  • 韩桓惠王派间谍拖累秦国,为何反而帮了秦国呢?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韩桓惠王

    战国时期纷争不断,七国之间为了搜集情报和扰乱敌对国家,互派间谍已是屡见不鲜。但并非所有间谍都能收到奇效,也有可能会弄巧成拙。就拿韩桓惠王来说,他派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修渠,不但没有达成“疲秦弱秦”的初衷,反而让八百里秦川成为一片沃野,为秦军横扫六国提供了充足的粮草。秦国日益强大,韩王使计疲秦从公元前2

  •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六次下江南?真正目的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乾隆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六次下江南,乾隆真的是游山玩水吗?背后到底有什么真相存在?乾隆十四年八月(公元1749年),正值盛年的乾隆皇帝收到江南奏折,奏折里提到,乾隆皇帝西行五台山礼佛,东巡曲阜祭孔,但是江南这么丰饶的地方为何乾隆皇帝一次也不来呢?因此两淮盐督在奏折里跟乾隆念叨:江南民众十分盼望皇上能来巡视江

  • 三国时期的石亭之战最后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石亭之战,三国

    在整个三国历史中,还有很多经典的战役,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石亭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大战。不过,相对于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石亭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最被忽略的一场大战。因为很多人并不清楚这场战役,尤其是对石亭之战的意义不太了解。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对江淮地区进行激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