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唐宋两代面貌如此迥然?源于宋朝对武器的深深恐惧

唐宋两代面貌如此迥然?源于宋朝对武器的深深恐惧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276 更新时间:2024/1/7 0:30:00

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唐宋两代的面貌如此迥然不同?这一切源于宋代统治者对武器的深深恐惧。也难怪,从开元盛世到宋朝建立的二百二十年间,中国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先是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然后是动荡不安的藩镇割据,后来又是乱成一团麻的五代十国。

篡弑和兵变是五代十国的主旋律,每个政治人物的辉煌都不过是昙花一现。欧阳修有过一个统计:“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也就是说,五十三年间,换了五个家族十三位皇帝。被杀的皇帝有八个,其中大的不过十来岁,小的甚至三四岁就死于非命。

武人统治的时代,人人都朝不保夕。不但老百姓流离失所,连皇帝都是高危的职业。梁太祖朱温、闽主王延钧、赵王王镕,义武节度使王处直等人都是死于儿子(或养子)之手。兄弟相残更是司空见惯:梁太祖的儿子们互相残杀,到梁朝灭亡时,8个儿子(养子)一个不剩。五代十四帝中,除唐庄宗、周世宗留了几个子嗣外,其余十二位皇帝的子嗣,都被人斩草除根。

枪杆子决定一切的世界,实在太让人绝望了。费尽心机得来的荣华,转眼又成泡影。在这个世界里,没有胜利者,所有人都同归悲惨结局。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了江山的赵匡胤不想再继续这无望的恶性循环。结束它的办法只有一个:建立新的游戏规则,让人们不再凭枪杆子,而是凭笔头子来进行竞争。因此,宋代政治设计的第一个特点是对武力的全方位防范。开国不久,赵匡胤就通过“杯酒释兵权”,戏剧性地解除了几位最有实力的将军的军权。接着,他又在制度设计上费尽了脑筋。

在成为皇帝之前,赵匡胤的最后一个职务是“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皇帝的禁卫军司令。他深知在这个职务上,一个人可以做成什么样的事。因此,宋朝建立后,这个职务被取消了,赵匡胤把禁卫军的最高统帅权一分为三,变成“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称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三帅”三足鼎立,谁也无法独立掌握禁军。与此同时,赵匡胤又把军事指挥权和军队调动权分开。就是说,这“三帅”平时可以训练和指挥禁军,但是没有权力调动禁军。调动权归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没有枢密院的正式文件,任何人别想调动一兵一卒,这就从制度上杜绝了军事政变的可能。

宋朝军队

赵匡胤从方方面面限制武将的权力,降低武官的地位。他把武将排除在最高权力中心之外,朝廷大事,武官没有什么发言权。为了降低人们对武官职务的兴趣,在宋代官僚制度设计中,文官升官很容易,武官晋升却非常缓慢。武将晋升中比文官凭空多设了许多等级:“(武将)非有奇功殊勋,无因超越,故文臣正郎、员郎各止于三转,而武臣正使、副使必各九转。”(王株《燕翼诒谋录》)因此宋代朝廷之上,武官见了文官,总是自觉低人一等。《宋史·曹彬传》记载,即使是曹彬这样位居枢密使高位的武官,每次在道中迎面碰到士大夫的车马,都会主动地命车夫驶人旁街小巷,所谓“必引车避之”。

除了给武将戴上枷锁,赵匡胤破天荒地给武器也加上了锁链。开国十年之后的开宝三年,以一条哨棒打下了四百八十座军州的宋太祖颁布了一条意味深长的法令:京都士人及百姓均不得私蓄兵器。他显然不想再有第二个人用哨棒把他的子孙赶下皇位。赵匡胤的子孙们十分重视祖宗的这条“祖制”。淳化二年(991)、天禧五年(121)、景佑二年(135)、庆历八年(148)、嘉佑七年(162)、宣和六年(1124)、宣和七年(1125),宋代七次颁布禁止私人藏有武器的各种法律,禁止的地域范围从首都扩展到了全国,武器种类则从兵器扩展到了老百姓生活日用的刀具。宋代南方林木繁密,百姓通常用袴刀(又叫畲刀、博刀、拔刀)来开荒种田。天圣八年,宋仁宗却下诏禁止老百姓再使用这种刀:“川陕路不得造着袴刀。”景佑二年,皇帝又下诏重申此令,并规定,不但使用者有罪,连造刀的人都要严惩:“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

宋代禁止武器的法令到后来发展到了这样可笑的程度,以至连民间祭祀、社戏时所用的仪仗刀枪也被禁止。《宋会要辑稿·刑法》载天禧五年诏曰:“神社枪旗等严行铃辖,如有违犯,内头首取敕裁,及许陈告。”宣和六年,朝廷又一次强调,带刃的家伙,一概不许使用。朝廷建议说,在祭祀活动中需要仪仗的时候,可以用木头做成兵器形状,贴上锡纸冒充一下。被史书中的刀光剑影吓破了胆的宋代皇帝对武器的提防,已经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

除了对武将大力防范,赵匡胤也没忘了给文臣套上笼头。精明的宋太祖运用“分权”和“制衡”之术,消除了文臣在制度上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可能:他把宰相大权分割成了几块,将军权交给枢密院,将部分行政权交给新设立的“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他又设“三司”来专门管理财政,分掉了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他同样也大行其“分权”和“制衡”的秘诀,规定地方官由中央派出,任期只许三年。为防止一把手独断专行,他为各地知州设立了名为通判的副手,来监督知州。他又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财政,取消地方上的财政处理权。

宋朝文官

虽然代价是形成有宋一代难以根治的“冗官”格局,但是赵匡胤终于排除了一切使贵族阶层死灰复燃的可能,独揽军、政、财一切大权,达到“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的干纲独断境界。宋太祖显然是一位爱读历史并且热爱思考的武人。我们不得不说,他在制度设计上表现出的天才,除了秦始皇外无人之及。在专制集权的方向上,赵匡胤做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极限。有宋一代,继秦朝之后,实现了专制政治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升级。

宋代的基本政治设计,大幅度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宋代民间流行的俗语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在宋代,将军们不管立了多大功勋,也难有文臣那样的风光。有人说,即使是率兵数十万,收复幽蓟十六州,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田况《儒林公议》)宋代男人开始失去了尚武精神,他们沉醉在案头书牍之中,在日复一日的浅吟低唱中把时光送走。他们的体质越来越差,性格也越来越细腻。正如梁超所说:“相尚以文雅,好为文词诗赋训话考据,以奇耗其材力,即有材武杰勇,亦闲置而无所用武,且以粗鲁莽悍见屏于上流社会之外。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坠,民气柔靡……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敢敢如驯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赵匡胤通过整体民族的文雅化保证了赵氏的身家安全,却导致整个民族失去了安全。虽然宋代物质实力远在四夷之上,但缺乏战斗力的军队,过于分权的官僚体制,使宋朝数百年间积弱不振。在北宋几次耻辱的失败之后,赵宋王朝终于被驱离中原,南渡另立。

标签: 宋朝历史皇帝赵匡胤

更多文章

  • 晚清官场的“耳目”:坐探背后的隐秘政治文化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晚清,官场,暗探,

    镇守一方的地方官以“坐探”作为搜集情报的“耳目”,则让我们看到一种层级化、隐秘性的政治文化。这种“耳目文化”所指向的一个核心问题就在于确保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及其准确性,以利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900年,受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举荐,试用县丞李景枚入职上海文报局,参与该局日常事务。供职期间,他的

  • 张全义和朱温是什么关系?如何评价张全义的功绩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五代十国,朱温,张全义

    关于张全义简介,张全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著名人物,出生于852年,去世于926年,享年74岁。张全义字国维,是濮州临濮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人。其实他最初的名字叫张言,而张全义这个名字是唐昭宗后来赐予他的。张全义简介介绍他本来是一位种田的农民,后来在机缘下参与了黄巢起义,在这次农民起义中张全义被任命

  • 鸿门宴是怎样发生的呢?经典故事鸿门宴概述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鸿门宴,汉朝

    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并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妹夫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刘邦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

  • 是什么原因导致秦朝的灭亡?与秦始皇有何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始皇,秦朝

    1,秦国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后,其本身已经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记陈胜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延误了戍期,法令失期当斩,陈胜吴广遂反。但是大雨应该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免责或减责事由,但是陈胜吴广却并不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我国学者宁汉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于不区分情节,只要发生刑律中所规定的后

  • 南北朝剩男剩女要受严惩 家里人要跟着坐牢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南北朝,剩男剩女,

    近年来,单身婚龄男女的婚姻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实,在古代,有一个节日与适龄男女交往有关,是青年男女最自由、最欢乐的节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日”,又称“女儿节”。这一天,是男女相会,表达爱意的好时机……相较于民间的自由“恋爱”,对于“剩男剩女”这种社会现象,有的朝代提前女性的婚配年龄,

  • 元末农民起义简介:元朝红巾军为什么会失败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元朝,农民起义,红巾军

    元末农民战争,北方红巾军之所以功败垂成,主要是三路北伐缺乏统一指挥,各路大军互不协调,没有明确的战略思想。加之主力远离中原,后方空虚,汴梁为元军袭取,使形势急转直下进入低潮。刘福通所领导的北伐虽然未取得预想目的,但其横扫元统治的北部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元军主力,为南方各起义军的发展以及最后推翻元王朝

  • 隋炀帝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是怎样计划夺位的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隋炀帝,杨广,隋朝,晋王

    杨坚一共五个儿子,都是独孤氏所生,但最后没一个儿子让他满意,包括杨广,在杨坚临死时也知道自己没有选对接班人,但为时已晚。长子是杨勇,生性率直,为人宽厚,小时候很受父母喜欢。文帝称帝前后,内领禁卫,外统封地,后来被立为太子,参决军政大事,曾获文帝的宠任。但长大后,杨勇却奢侈起来,这犯了父亲的忌讳。有一

  • 隋炀帝是怎样得到皇位的?隋文帝把皇位给了谁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隋炀帝,隋文帝,隋朝

    杨坚年老,禁不起每日床笫声色,不久染病在床。他病重时让杨广等人进宫侍奉,临死时的杨坚终于看清了这个儿子的真面目,但也晚了。604年7月,他因为病重,卧于长安仁寿宫大宝殿内,杨广认为登上皇位的时机已到,于是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怎样处理将要到来的文帝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给了文帝。文帝读

  • 郑和下西洋都到过哪些国家?郑和下西洋简介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郑和,明朝,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到底到过哪些国家?历来史书记载各不相同,且无一个统一而确切的数目。记录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历的国家和地区名称的史料较多,说法各异,现介绍如下:据郑和撰刘家港《通番事迹记》及长乐《天妃灵应之记》两块碑文记载,有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苏门答刺国、满刺加、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

  •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究竟什么样?“宝船”有多大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郑和,明朝,郑和下西洋

    郑和访问亚非各国,船队中的大海船称作宝船,是船队的主体。郑和下西洋时,使团领导成员所乘坐的,以及所携带的各种物品和从西洋换回来的奇珍异宝,都装在这种船上。宝船究竟有多大?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分歧很大,至今还是一个谜。根据《明史。郑和传》、《郑和家谱》、马欢《瀛涯胜览》、顾起元《客座赘语》、罗懋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