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三国时最著名的一起桃色绯闻: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国时最著名的一起桃色绯闻:铜雀春深锁二乔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034 更新时间:2024/2/13 22:54:57

为了尽快建立孙刘联盟,以实施破曹大计,诸葛亮便制造了这起震惊东吴上下的桃色诽谤案。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是曹操之子曹植曾奉父命所作《铜雀台赋》中的一句辞赋,然而令曹操父子始料不及的是,这样一句浪漫之作竟成为三国最大的桃色诽谤案的最有力的证词,而这起桃色诽谤案的制造者就是未出隆中而知三分天下的诸葛亮。

二乔者,乃当时江东名门望族乔公膝下的一对姐妹花,姐姐大乔,妹妹小乔。当时盛传“江东有二乔,河北甄芙巧”,也就是说三国时期最著名的美女有三名:大乔、小乔和甄洛。二乔到底有多美呢?史书对二乔美貌的描写着墨极为吝啬,只有《三国志》中说“皆国色也”,《江表传》中也只有三个字:“貌流离”,就是光彩照人的意思。总之是国色天香的二位美女。三国时期是个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男人时代,原本处于弱势的女人,在这样一个时代就更加边缘化和泡沫化了。所以三国时期关于女人的历史记载实在是少得可怜。如果不是后人像罗贯中这样的文学大家纵横挥笔泼墨,那可看的故事就更少了。

二乔的父亲乔公,本在东汉献帝朝中的官员。当时的汉朝早已名存实亡。丧妻后的乔公辞官归乡,带着二乔姐妹俩隐居于安徽皖城。东汉建安四年,东吴的少年英雄孙策周瑜带着军队攻下皖城。当时江东二乔的美名早已是家喻户晓,孙策和周瑜二人在打了胜仗之后,双双抱得美人归。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对周瑜的描写。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和孙策都是二十五岁,而大乔十八,小乔十六,都是青春年少。这两段婚姻看起来都无限光彩,美人配英雄,花好月圆。孙策曾说:“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孙策和周瑜婚后不久,孙策便不幸身亡,其弟孙权掌握了东吴的军政大权,而周瑜也坐上大都督的宝座,统领起东吴九郡八十一州的兵马。而此时志在鲸吞江南的曹操在北灭袁绍、南夺荆州之后,率领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虎视江东。偏安江夏一隅的刘备和诸葛亮深感唇亡齿寒的危机,便再商量之后由诸葛亮出使东吴,申述了孙刘联合、共同破曹的构想。但东吴君臣大都谈虎色变,对诸葛亮的构想深表怀疑,因而犹豫不决。为了尽快建立孙刘联盟,以实施破曹大计,诸葛亮便制造了这起震惊东吴上下的桃色诽谤案。

在一次商谈孙刘联盟可行性的讨论会上,诸葛亮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告诉周瑜说:“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恐怕周瑜不信,诸葛亮又添油加醋说:“曹操的儿子曹植曾奉曹操的命令作《铜雀台赋》,文中写道‘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诸葛亮此言一出,便引起周瑜的勃然大怒。他大骂曹操欺人太甚,当下决定孙刘联手,攻破曹操。于是,便有了以后群英会、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一系列军事上的操作,结果大破曹操于赤壁。这一战不仅曹军八十三万人马损失殆尽,就连曹操自己也是丢盔卸甲,落荒而逃,若不是关羽放其一条生路,曹操必成为诸葛亮的刀下之鬼。然而,曹操并不知道,自己兵败赤壁、折戟沉沙是因一起桃色诽谤案而导致的结果,而自己恰是这起桃色诽谤案的男主角。

其实,《铜雀台赋》中的所谓“二乔”指的就是铜雀台内的两座廊桥,诸葛亮制造了这起桃色诽谤案,硬是生生地把曹操和江东二乔扯宰了一起。当然,周瑜之所以相信诸葛亮的诽谤,也决非是一时冲动,脑子进水。曹操的好色,乃世人皆知。他不仅妻妾如云,并且经常寻花问柳,而铜雀台正是他的美女集中营。建安十五年,曹操修建铜雀台,并在台内的每个房间里都配有一名绝色美女,以供自己享乐。即便在临死时,曹操还遗令这些美女每逢初一、十五要在铜雀台上对着他的陵墓大唱颂歌。而以二乔在当时的美名,他岂有不日夜思慕的欲望?再说,曹操在灭了袁绍之后,就曾传出他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争夺袁绍的儿媳妇、河北美女甄洛的绯闻。若是曹操攻占了东吴,那一定是“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而诸葛亮刻意制造的这桩桃色诽谤案便要变成现实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借古兴叹、想象奇绝的《赤壁》诗,为诸葛亮制造的这桩桃色诽谤案又涂上了一抹玫瑰的色彩。虽然二乔与曹操素未谋面,也没有任何实际的瓜葛,纯属莫须有的关系,但它不仅使铜雀台更加声名远播,而且也使火烧赤壁的故事更加生动。

标签: 二乔曹操诸葛亮

更多文章

  • 明朝政府为何要倾一国之力缉拿大海盗陈祖义?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陈祖义,海盗

    有看过《郑和下西洋》的潮州人,应该有注意到,里面有个历史上第一个出现潮州牛人——陈祖义。他是当时世界上级别最高的海盗老大,明朝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是1100万两白银,却用了750万两来悬赏捉拿他,可见是倾国之力而不惜。也可见这个人的重要性。尽管他很牛,可海盗毕竟不是什么可以拿来炫的事,说到这里,我们就

  • 古代买东西都用啥付账?明代以前银子仅做储备用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古代,银两

    古装剧武侠剧从来就不缺人气,尤其是金庸系列,七分虚构三分真。如果说有“三分真”的话,那就是少许的文史背景。观众们不会相信世间真有摧枯拉朽的“降龙十八掌”,更不会相信还有“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的“高科技”。可是,若剧中出现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则情形自会不同。比如,如今的古装剧让不少人误以为古人出门

  • 明朝一哥是怎样炼成的?明朝旅游达人王阳明生平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王阳明

    在古代,什么样的人才算一个不朽的人呢?鲁国大夫叔孙豹说要“立德、立功、立言”。一般的人一个都做不到,像卫青、薛仁贵、李靖、班超等等先贤,也只能完成一俩个。公认的全部能做到的只有三个半人,第一个是孔老夫子,半个是曾国藩,还有一个是就是本文的主角王阳明,大明一哥。大明中期,有一个叫王守仁的官二代,此人别

  • 中国古代怪物大全:古代77个怪物及出处介绍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神话,上古神话

    ◇ 化 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 招 ◇人面马身(人头马?),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 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蛰人,有毒,能杀人。《楚辞

  • 诗人韩翃升官趣闻:因为一首诗而被唐德宗记住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诗人,唐德宗,韩翃,

    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处:唐孟棨《本事诗》背后的故事:韩翃是唐代著名诗人,与卢纶、司空曙等人并称为“大历十才子”。虽然韩翃以诗歌闻名,但是他在官场仕途上并不顺利。韩翃早在玄宗天宝年间就考中了进士,但是并没有受到重用,一直没得到实质性提拔。在仕途上熬了

  • 解密三国美女甄宓之死:因曹操去世而被婆婆报复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甄宓,三国,曹操,

    在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所著《典略》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建安十六年,世子为五官中郎将,妙选文学,使桢随侍太子。酒酣坐欢,乃使夫人甄氏出拜,坐上客多伏,而桢独平视。他日公闻,乃收桢,减死输作部。”在建安十六年,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喜欢文学,有位叫做刘桢的文人很受看重。有一次宴会,大家都喝得有点

  • 国主丧子暴怒决意灭佛:佛像显灵流泪扭转局面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北凉,佛教,匈奴,

    《高僧传》载:逊伪承玄二年,蒙逊济河伐乞伏暮末于抱罕,以世子兴国为前驱,为末军所败,兴国擒焉。后乞伏失守,暮末与兴国俱获于赫连定定,后为吐谷浑所破,兴国遂为乱兵所杀。逊大怒谓事佛无应,即遣斥沙门五十已下皆令罢道。蒙逊先为母造丈六石像,像遂泣涕流泪,谶又格言致谏,逊乃改心而悔焉。昙无谶是北朝时期来华高

  • 揭秘:北魏大臣古弼如何让太武帝拓跋焘虚心认错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北魏,拓跋焘,大臣,

    公元444年春,北魏大臣古弼接到了一封上谷地区(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群众来信,信中反映:“(上谷皇家)苑囿过度,民无,乞减太半,以赐贫人。”由这短短十六字里,不难想象上谷皇家园林多么硕大多么繁华多么绮丽,不难听到失地贫民的呼声多么悲怆多么急切多么强烈!皇家园林的“过度”膨胀,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

  • 曹家媳妇的结局:为何曹操家三代媳妇均不得善终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操,三国

    《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天龙八部》里的“凌波微步”就来自于这篇奇文。传说《洛神赋》暗含了曹植对嫂子甄氏的爱慕,真实性难以考据。三国是一个男性英雄的世界,从攻城拔寨的体力活,到运筹帷幄的脑力活,都是男性们在操作。在这幅宏伟绚烂的时代画卷旁边,会有一些无足轻重的花边、流苏,那就是女性们担当

  • 徐达之死:徐达是被朱元璋御赐的蒸鹅毒死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徐达,朱元璋,明朝

    徐达(1332—1885),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朱元璋同乡。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初朱元璋为郭子兴部将,徐往归之。从南略定远,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大将,统兵征战。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明朝建立后,累官至中书右丞相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其长女后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