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人出国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护照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古代人出国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护照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753 更新时间:2024/1/16 0:06:15

现代人出国护照是标配,在古代肯定没有护照这个东西,那古代人出国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呢?有一个东西叫“通关文牒”。大家应给在各种影视剧当中都有听说过,实际上这个就是当时的各国通行证。其实大部分的古代人一辈子都没机会出国,因为中国就已经够大了,而且出去也没地图或者导航,非常容易走丢甚至是有生命危险。不过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原上存在好几个国家,那通关文牒就非常重要了。

2018年的最后一个假期已经画上一个被焦虑填满的句号,毕竟距离下一个假期遥遥无期,掰折了手指也数不过来。遥想节前的最后一天,拽着行李箱、撒开腿飞奔向机场的一幕,如今每天上班的心情也只能用上坟来形容。

对了,除了行李箱还有护照。三毛说,只要一双鞋就能走遍世界。合上书之后,还是冷静地拿上护照吧,没有护照的旅行只能叫机场半日游。

每一个公共假期一定是从朋友圈一张手持护照和机票的配图加上一句“出发啦”的钓鱼式文案开始的。护照和机票在手,北京飞海南也可以假装去东南亚了。

现在几乎人手一个小红本,但含金量就要看小本本里面的印章有多少了。“萨瓦迪卡”“明个啦哇”Welcome toChina”都没有过关的时候大印章落在小红本上的声音动听。

和我们现代人感同身受的古人“持证”杰出非正式代表当属《西游记》里的唐三藏了,说他是“非正式”是因为在历史上唐玄奘出使西域属于“偷渡”,当年唐玄奘身上没有通行证件,一路混迹于商客队伍中,好几次被中国守关的士兵射伤。

但小时候看86版《西游记》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射伤唐玄奘的哪是中国守关的士兵,明明是半路杀出的大小王。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每到一地,历经各种被拐被吃被色诱的套路的同时一心惦记着找途经国家倒换“关文”,这里的“关文”,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护照,也是唐僧归来向皇上交的作业。

小说《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唐僧回国交作业的时候是这样的:唐僧说:“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小说是现实的折射,这就说明古人想要出个公差或者出国旅游,一样需要“护照”,只不过在2000多年前,它东西叫“路引” ;500年前,它叫“通关文牒”;今天,它叫“护照”。

秦:节、符、传

古代,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护照始于春秋战国。我们在春秋以前,国家都小,国与国之间,有大量无主的荒地,你爱上哪儿上哪儿去,所以之间的冲突就特别小。但是到了了战国时期,地盘一下就变得非常清晰,纷争增加。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依次统一,最后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国与国之间产生摩擦,要证明这块土地是我的。你要来,就要证明你的身份。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凭证,这个凭证就叫“符节”。

《周礼·地官》“掌节”条记载:“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大概意思是,远行必须持有“节”,同时还要有“传”作为辅助凭证。如果没有“节”,被查到就走不了了,再有名气的人也无法出关,还要进监狱。这种“节”,功能上便相于今天的护照,而“传”则是一种文字补充材料,供出关时进一步核查。

代表皇帝外出执行使命的人都要持节,后人将使与节连在一起,便称为“使节”。后来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是手持汉节,打通了丝绸之路。

到汉代,“节”改为竹子做的了。当时,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手下被牵连进匈奴的内部叛乱,苏武知道自己有辱使命,自尽未遂,就被流放北海边牧羊。苏武到了北海,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

这个“节”以竹子为原料制成,柄长八尺,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八,上面装饰着三层牦牛尾。

苏武19年持“节”不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给后人留下了坚贞不渝的精神,“气节”也成为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汉:过所

汉代的护照叫“过所”,和现代护照更相像,也是经过关卡时给守关人看的文件。开始是竹简做的,后来改为锦帛或纸本,要求必须注明持证人的姓名、经过的地方。颁发机关要署名、钤印、落款日期,并把目的写得清清楚楚,跟现代护照的性质差不多。

唐:公验

到唐代,“过所”发展更加完善,公验也成为通用的边关通行证件。当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已经通达日本、朝鲜、东南亚、波斯、阿拉伯、非洲东岸和东罗马帝国,具有护照功能的通行证虽然形式有所变化,但作用大同小异。

宋:符牌

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其对通行证的使用比唐代更有长足发展,种类除了前朝的过所、公验外,又有关引及各类符牌等。

元:腰牌

元朝在延续前朝的通行证件的基础上,根据征战需要,完善了符牌和驿站制度,符牌也成为元代重要的通行凭证。《马可•波罗行纪》记载,马可•波罗叔、父等三人先后佩戴成吉思汗赐予的金牌出使罗马教廷、伊儿汗国。

明:文牒、勘合

到了明代,通行证件种类很多,审验手续严格,《明史•职官一》记载,驿站、递运所“皆以符验关券行之……”“及使人出关,必验勘合”。吴承恩《西游记》里关于通关文牒的记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的通行证制度。

中国历代负责通行证的发放和检查的机关主要是官府或者关卡,为防止有人冒领,还建立了担保制度,并需缴纳一定的费用,并对不法分子伪造、偷渡等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古代通行证的检查审验,主要是将通行证件分为左右两部分,发证机关和持用人各持一部分,查验时左右相对,相互符合为证,这种做法也被现代护照制度所延续。

单说“护照”,这个词属于舶来品。清朝中叶之前,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的概念。即使19世纪初,中国开埠以后,中国人赴各国的身份证明或旅游文件,仍为信函形式。

若不拘泥近现代护照形式,“护照”一词,最早出现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中:“自和约已定之日起,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倶得过界往来,并许其贸易互市。”这里的“护照”主要是一种通行证明,与中国古代的“节”“符”“腰牌”等基本相同。

清代护照因为没有照片,就用文字描述持照人的体貌特征,因为文字太长,单纸护照的大小可以说非常可观了。

1899年,清朝驻美国公使签发给中国一位外交翻译官的护照,长87厘米,宽56厘米,大概是世界护照中最大的一张了。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护照和签证出现在1791年代,“护照”第一次被明确写入中国法规。

随着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以及与帝国主义国家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国家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其中规定外国驻华领事可以给其国民颁发在华护照,该国人民持有其领事官发给的“执照”,由地方官盖印后可往中国内地各处游历、经商。

这种由外国领事官颁发、中国地方官盖印的内地游历的“执照”,既有别于过去清政府发放的通行证件,又与外国人出入境所需的护照有所区别,有了早期“签证”的影子。

随着清政府近代外交的发展,国内专职外交部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驻外使领馆分批建立,清政府的外交活动逐步与世界接轨,而给往来国外的中国公民颁发护照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各部门仍然各行其是,护照样式也是五花八门,但对于近代中国的外交发展和护照制度建设仍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古罗马的女性奴隶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趣事

    人类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在古罗马的社会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古代的罗马,人民是分着三六九等的,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这一制度还是世袭制的。如果你是一位罗马贵族那么你的后代也将成为贵族,一直世袭下去。那么同理如果你是奴隶主或是奴隶,那么你的后辈也将是和你同样的人。奴隶在古罗马的社会当中,可以说并不被称作

  • 妖刀村正的“村正”是什么意思?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妖刀村正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也还是挺出名的,它的的确确也是一把刀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把刀为什么要这样叫呢?妖刀我们可以理解是带有妖气的刀,那么村正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村正到底是什么意思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事实上村正并不是某一把具体的刀的名字,而是指室町时

  • 古代没有拼音是怎么对汉字注音的?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趣事

    每个字都有读音,我们上小学的第一课就是学拼音,不过在古代并没有拼音,那当时的人们是靠什么对字注音的呢?其实古人也有古人的智慧,而且注音的方法还挺多的,这次就为大家专门介绍一下。其实汉字的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往往是经过了几百年的修改才能使其更加简化,毕竟作为一项交流工具来说,如果每个字都太复杂必然会降低

  • 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哪些人物是人首蛇身?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趣事

    作为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女娲的形象一直都是“人首蛇身”,同样是人首蛇身的还有伏羲。古时候的人们对于蛇是十分崇拜的,不仅仅是伏羲女娲,在上古神话当中还有很多形象同样也是人首蛇身。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些人首蛇身的神话人物,除了伏羲和女娲之外,你还知道些什么?来看看这有没有你所了

  • 中国其实不止56个民族,其中还包含犹太族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趣事

    在中国人民的眼里,中国有着56个民族,是一个民族多远话的大国。但是在实际当中,中国不止56个民族,在中国的古代其实犹太族群就已经慢慢的进入到了中国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演变,时间就久了后,这些在古代就来到中国的犹太人大多数都已经被中国同化了。但是这个民族曾经确实在中国古代存在过,现在我们就一起

  • 溥仪口中紫禁城里的一些黑幕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趣事

    溥仪是清朝末年的最后一位皇帝,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溥仪的一生经历十分坎坷,一生都在政治与战争中被人被国家玩弄来玩弄去。不过最后还算是落到个好结局,毕竟溥仪的晚年还是比较安详的,虽然最后是因为肾癌病死的。溥仪在生前有描述一些当年他在紫荆城中做皇帝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其中不少报出了紫荆城里的一些黑

  • 李白会武功吗?真实的武艺水平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趣事

    大诗人李白,给人的一贯的印象,自然就是“诗仙”,狂放不羁而又才华横溢,天子都不被他放在眼里。这当然得益于他的头号迷弟杜甫的描述。不过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样一个潇洒的人物竟然还是一个“武林中人”。你是否知道李白竟然是会武功的呢?如果李白真的会武功,那么他

  • 观音到底是男是女?为何是以女相示人?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趣事

    相信很多人对“观音”一定是不陌生的,就算你不信佛教,但是《西游记》总是看过的,在剧中经常会出现观音菩萨,而不仅如此,在其他的很多神鬼题材的影视剧中,也可能会出现观音。而观音一般都是女性,显得非常容易亲近,但实际上观音其实是男性,只不过以女相示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观音究竟是

  • 正定八大碗真的是赵云发明的?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河南的正定八大碗,其实大家也知道这个还真的是美味啊,好吃到爆炸啊,那么有的人就非常的好奇了,这个八大碗到底是谁发明的,又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呢?话说好像是赵云发明的,其实想来想去的好像这个答案还是存在很疑问的,那么到底是一些什么情况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分析看看吧!好像还真的是赵云发明的,而且还

  • 古代冰鉴真的能起到降温作用么?古人保存冰块有哪些办法?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趣事

    古代没有冰箱,夏天想要保存冰块成了一件难事。后来发明了冰鉴,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不过冰鉴的效果到底如何,似乎也从来没有得到过证实。其实我们也不用小看古人的智慧,在古代不仅有冷饮还有比较简易的冰淇淋,不过只是贵族才能吃得上。冰鉴可能可以起到降温制冷的效果,但想要保存冰块应该还是不太可能,毕竟古代夏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