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为什么要9月1日开学?古代人开学会做什么?

为什么要9月1日开学?古代人开学会做什么?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222 更新时间:2024/2/21 3:19:08

正值开学之际,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9月1日开学时候被没有写完的作业支配的恐惧,尽管没有人提醒,这一天到来之前,也一定是疯狂补作业的情景。不过,你是否想过,为什么9月1日成为开学日?为何不是其他的时间?如果放在古代,学校开学的时候,古代的学生们都要做些什么,他们要准备些什么?

看见熊孩纸们背着小书包,有没有会想起当年开学时的心情呢?大学终于不用交暑假作业!这感觉果然太爽啦!掰手指算一算,从7岁一年级起,直到22岁大学毕业,我们岁岁年年共计要经历32次开学。

大家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全国各地的中小大学校,都非常默契的定在9月1号开学呢?看看以下各路青年神回复:

普通青年说:暑期已过,天气转凉,9月天气更适宜学习,至于1号,可能是为了方便计算课时吧。

文艺青年说:我国是农业大国,秋季是农忙时节,1号还没进入秋收,相对清闲,新学年就在这天开始。

奇葩青年说:历史规定沿袭的,这日子没准从古代就定下了。

这些都不全对,历史是这样发生的:

早在1912年,9月1日就成了我国统一的开学时间,这是孙中山先生确定的,但在这之前我国确定秋季开学有一定的历史因素。20世纪初,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拟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癸卯学制》,即定为秋季开学。

《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未及实行。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首部由国家颁布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首次明确了全国中小学统一的开学时间(相当于公历的9月初)。但当时仍在使用农历,所以9月1日开学的说法仍未可确定。

直到1912年,孙中山宣布将农历改为世界通用的公历。当年9月至次年8月南京临时政府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规程,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其中各中小学开学时间延续了清政府的提法,并进一步确定为公历9月1日,且使用至今。

原来9月1日的来历有这么久远的历史典故,你猜对了么?

古代儿童的“开学”要做些什么?

汉代,一年有三次入学时间,汉代政论家崔寔曾在《四民月令》中记载过具体入学时间:正月农事闲暇时、八月暑退时、十一月渐渐冰冻时,这三个时间都是农闲时节,为的是家长可以不必因为孩子上学而耽误农活。到了南北朝时,开学时间得到了统一,冬天入学成为定制,但历朝开学时间并不相同,如宋代农历十月份开学,陆游在《冬日郊居》一诗中写道,“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在注释中详细地记载道,“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开学时间的变化基本上都遵循“不夺农时”这一规律。

古代“开学典礼”须正衣冠、朱砂开智

古代的学制并不像今天这样有规律,不过,新生入学仍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八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类似于今天的儿童初等教育,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6岁学会辨认四方 10岁便可进入小学

对于启蒙,古人极为重视。东汉哲学家王充8岁入学,药王孙思邈7岁入学,而蒙馆就是今天的幼儿园和小学。由于国家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幼童教育,官办的小学一般仅限于贵族子弟,所以幼童教育在最初并不普及。

到了隋朝,科举制兴起,特别是宋代之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印在时人的脑中,“学而优则仕”已成为世人所追求的目标,于是蒙养教育(特别是私学)便大规模地兴起。明清之际,蒙馆(私塾)在全国范围得到普及。

学习内容方面历朝历代并不相同。以西周为例:幼儿园时期,孩子6岁学习认读数字、学会辨认四方;7岁了解男女有别;8岁熟悉接人待物的礼仪;9岁熟记一个月中的朔望的日子和干支纪年;10岁便可进入小学。而小学的主要学习内容便是“六艺”中“书”和“数”这两项,这两项属于文化基础课。“书”是指书写文字课、“数”是指算法和计数课。

宋元时期,初步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特别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成为元明清三代学校教育中最典型的“教学计划”,至今深有影响。其主要实行的便是以“三、百、千、千”为代表的蒙学课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与《千家诗》等。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书三个阶段。识字是文化学习的基础,也是儿童入学后首先开始学习的内容。明清私塾多先集中识字。识字教学大致有指物识字、卡片识字、书上识字、对比识字等几种方法;写字,又称习字,古代使用毛笔写字,讲究书法,基本功必须从蒙学练起。

而且古人对书法极为看重,例如唐代“书法工整美观”成为吏部择人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书法家也多为官员,如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是高官。字写得美观,是古代文人的一大要求。

在蒙学教育的过程中,基于儿童“多记性,少悟性”的特点,要求孩子年幼记性好时尽量多背诵,等年龄渐长后再来消化,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死记硬背。但此时教师则比较注重读书习惯的培养,强调“心到、眼到、口到”和正确的姿势,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于日后的学习。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车千秋本是一位守墓侍卫,他对皇帝到底说了什么就做了丞相?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汉朝事情的“车千秋”应该大家听说过这位啊,他做得最高的权位的时候其实就是丞相了,说以说这个人其实还挺有才华的,但是有一件事情小编必须要告诉大家,那就是这个人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一位守墓侍卫,但是他只对皇帝说了一句话之后,就被皇帝调任为宰相了,那么他到底说了什么呢?下面我

  • 古代人是怎么买房的?古代买房限购吗?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趣事

    买房已经成了现代人不可回避的话题,房价高也是每位年轻人的痛点。那在古代的时候,当时人们是怎么买房的呢?其实古代人的房子面积是要比现代大很多的,而且一般不会选择轻易搬家,可能世世代代都住在同一个地方,不过具体的房价也是要看地段的,都城的房子肯定就会贵一些。限购并不是每个朝代都有,例如汉朝的时候刘邦就限

  • 在中国古代信息交流不发达,如何防止官员冒名顶替?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在中国的古代其实有的人做官之后吧是要走马上任的,但是大家也知道的这个时候如果距离自己做官的地方比较的遥远的话,那么当时的交通信息都不发达,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提前跑到这个人要去当官的地方冒名顶替怎么办呢?其实这个问题也还是很有趣味的啊,那么这样的问题到底怎么避免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

  • 古代下毒为什么都是在酒里而不在茶里下毒?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趣事

    其实在古代,人们很早便有了喝茶的习惯,跟饮酒都算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休闲方式。但为什么每次看到要下毒的时候都选择酒而不是茶呢?实际上在酒里下毒的成功率会更高一些,古人酿酒的纯度不会很高,所以酒精会非常的重,混入其他的味道也分辨不出来。而茶主要就是看色品味,如果有一点不对劲就会被发现,所以酒里下毒也

  • 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会疯掉?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趣事

    也许有很多人曾经听说过“范进中举”这个词或者这个故事,对于其中的主人公范进考中举人之后高兴得简直疯掉的样子表示很不理解,中个举人而已,为什么就这么高兴?这是一个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出自清朝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这本书是一本讽刺文学作品,范进的故事自然也带有讽刺意

  • 故宫养心殿需要多久修好揭秘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故宫的修缮问题其实也还是挺复杂的,也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搞得清楚的,最近啊故宫养心殿也要开始修缮了,那么这到底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话说故宫养心殿修缮非常的复杂,几天的情况下面就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静休,故宫养心殿将在下周正式动工修缮,工程预计持续一年时间。所有参与工程的六作官

  • 刘贺被废黜帝位后,汉宣帝为什么要封他为海昏侯?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西汉时期的刘贺啊其实也是一位非常悲剧的帝王级别的人物了,话说这个人也非常的搞笑和有意思的,他被废黜帝位之后呢,汉宣帝竟然还封他为海昏侯,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话说是为了羞辱刘贺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废帝刘贺被封为“海昏侯”是因为他的

  • 清朝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清朝冷知识揭秘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趣事

    最近清宫剧又火了起来,但电视剧毕竟做出了很多美化,那你想知道真实清朝到底是怎样的么?这次就为大家讲几个清朝的冷知识。其实清朝人的生活和明朝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当时很多西方的东西已经传入中国。所以生活上的娱乐项目也多了起来,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好日子也就不多了,到处都是殖民地还要遭受列强的欺压,从这

  • 魏种为什么叛变?唯独魏种不会背叛我竟成笑话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背叛叛变这件事情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特别是在三国时期这件事情好像还是特别有说法的,因为三国时期有三个国家啊,这家不行待另外一家啊,但是不管你是怎么去换主子如果真的换多了你会发现最后还是会背负骂名的,所以忠义真的很重要,但是在魏国有一位叫“魏种”的人,他是曹操的心腹,曹操非

  • 如果刘邦不杀韩信派他去攻打匈奴那还需要和亲么?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趣事

    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是一直搞不定匈奴那边,所以只能和亲了事。但是派过去的公主基本上也没什么好日子过,双方之间的信任问题也没解决多少。如果当年刘邦不杀韩信,派他去攻打匈奴效果会不会更好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就不需要什么和亲了,韩信的军事能力当时已经达到了最强。但是刘邦却非常忌惮韩信,对于一个帝王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