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大科学家沈括不为人知的一面

古代大科学家沈括不为人知的一面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883 更新时间:2024/1/16 6:34:44

以前上学的时候,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北宋时期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称得上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科技百科全书,不光在历史上,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很高的重视程度。也许你也曾经想象过,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作者,可能是那种醉心科研无法自拔的狂人吧?事实究竟怎样,我们今天一起来看一看真正的沈括。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人。弱冠之年就承父荫当了个沭阳主簿的小官,在任上显示了其出众的水利才能。二十三岁中进士,在大宋的国家图书馆谋了个职位。宋神宗时,王安石获最高领袖重用,大宋的总设计师开始推行新法。王氏新法涵盖范畴极多,亟需各领域的人才,这时他发现了沈括,一个可向多领域劈腿的章鱼型人才。

假如活到今天,沈括绝对是国宝,天文历法农桑水利医学军事工程地质数理化,无一不懂,属于不世出的通才,肯定赐院士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像这种一千年也出不来一个的人,不愁没人供着,也不愁没人暗杀。怎么说呢,沈括就相当于大宋的牛顿加爱迪生加诺贝尔加伽利略,再搭上个李四光黄老邪什么的,差可拟。当年沈括出使辽国,辽主尚不知这个南人的价值,若是知道了,能留就留,留不下一定给宰了,不能便宜了大宋啊。

单从军事层面来看,沈括就有大用处,他对弓弩瞄准器望山的研究与革新如果为辽所用,大宋早就灭了。据说沈括还发明了一种史上最早的“防弹衣”,强弓硬弩也射不穿,可以说随便用上哪项沈氏专利都可能改变历史。然而别说辽人,大宋的赵官家也没这眼光,在那个时代,沈括肚子里的东西,大部分都被目为奇技淫巧。置身一群诗人中间,或许沈括都未必看得上自己一肚子的科学。沈诗读过几首,感觉比张打油的成就略高,在东坡居士面前实在拿不出手,这大概也是沈括后来告发苏轼的原因之一,嫉妒。沈大科学家也是可怜,生不逢时,放今天你用得着跟人拼诗吗?

假如活到今天,沈括和苏轼的庙堂地位就可能倒过来。以苏轼的脾性,不大可能混成含泪大师,沈括这样的科学家就好得多了,一定是个什么元勋。除了在科学领域的贡献之外,公平的说,沈括一生还是抱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他生活的年代,倒也没在科学层面忽悠过谁。

然而王安石一定不这么看,一度齐心戮力一起推行新法的沈括,在王被罢黜之后风向转得飞快,立刻起草万言书一份,从政治经济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角度论证了王安石新法之荒谬之祸国。新任宰辅吴充瞧着心里都堵得慌,心想这样的人能用吗,有朝一日我要是下台了呢?这种事想想都一身寒战,忙呈送皇帝,你想皇上看了龙颜能悦嘛,随即沈括被贬。王安石从此都不称呼沈括的名字,而是叫他“壬人”,所谓壬人,就是见风使舵的奸佞之徒,俗称小人。

悍妻培养出的科学达人

苏轼是个胖子,比王安石的肚子和肚量都大。史料记载,沈括在杭州与苏轼聊天吃酒,临走求了苏轼近期的诗文,回家就拿了放大镜逐字逐句地审查,挑出来几首诗,以朱笔勾注,掉头就告苏轼心怀不满讪谤朝廷。沈括拿到的苏诗,其中有这么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沈括的注解是,龙不就是圣上吗?圣上好端端地在龙椅上坐着呢,你苏子瞻还去九泉找龙,啥意思啊你。

这是乌台诗案之始,后来搞苏轼最起劲的李定等人,也都从沈括那得了灵感,于是诗有达沽,罪从诗出,苏轼之后又有多人以诗获罪。还好宋神宗还不算太混蛋,把苏轼的狂生气打压了打压,又被苏轼给苏辙那首诗感动的唏嘘一番,最终放了人。此后的沈括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脸皮厚度,再去见苏轼,谈笑若常,就跟使坏的不是自己一样。

蔡确对沈括的评价是:“首鼠乖剌,阴害司农法。”说沈括首鼠两端见风使舵,还爱玩阴的。这九个字入了《宋史•沈括传》,洗白已是不可能。再回头看看他对王安石和苏轼干的那些事,蔡确的评价真不过分。总而言之作为自然科学学者的沈括是一成功人士,作为人文学者和政治家的沈括是一失败者。以蔡京之臭死后还有门人立碑撰铭,沈括死了却连个墓志铭也没人给写,他这一生可称杯具,这杯具盛满了科学,却缺了些别的有硬度的东西。

沈括的另一“软”是源于他老婆的“硬”,这老婆是续弦,官僚张刍的女儿,非常河东,非常狮子吼。平日对沈括又打又骂又拧又咬,不避子女。沈括的孩子们不忍见老爸被打,齐刷刷跪下磕头告饶。没用,张氏照打不误,某次还把沈括的胡子连皮带肉扯了一块下来,留胡子的人一想这惨状下巴都哆嗦。张氏得病死后,沈括不庆祝解放和家暴的终止,反而痛不思食寝不安席,还差点跳河殉情,种种迹象说明这位大科学家还有点S/M倾向。也就是在此期间,《梦溪笔谈》成书,这又说明——悍妻不仅是哲学家的催化剂,也可以是科学家的培养基。

科学的文字我看了头大,我倒是对《梦溪笔谈》里沈括记载的超自然事件感兴趣,比如他描述的飞碟造访大宋,还有他记录的一种神奇的魔术:一个黥面小兵能把沙石放在手里揉搓揉搓就变成了碎银子,整个一宋朝刘谦啊。沈括说他是亲眼所见,你信吗?有时候科学家也会带我们走进伪科学。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张郃实力在三国属于什么水平?张郃最后是怎么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趣事

    张郃是魏国的一员猛将,诸葛亮街亭打败对上的就是张郃,那张郃在三国里实力属于什么水平呢?其实张郃的性格非常刚烈,估计碰上关羽张飞也都不会怂,只是上场有点惨。张郃原本是曹真的部下,曹真死后他的上司一下子成了司马懿,司马懿怎么可能把自己对手的部将留下来,就顺水推舟让张郃去送命,一代豪杰也是这样没了。张郃是

  • 一个宋朝人颠覆你对梁山好汉的认知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趣事

    《水浒传》虽然成书于元末明初时期,但是里面的人物却并不只是在施耐庵写出来之后才为人所知的,早在宋朝就已经有了关于这些人物的故事,甚至还有画像。而有一个宋朝人,在画像上题写了赞语,偏偏就是他的这些赞语,与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梁山好汉可以说完全是两种形象,颠覆了我们的认知。那么,究竟有些什么样的话,与书中所

  • 盘点三国搞笑的人物名字,竟然有武将叫白兔郝萌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三国武将这件事情很多网友都知道其实还真的是有点点厉害的啊,各个都是英姿飒爽,气宇轩昂啊,但是有的网友要说了,这么厉害的人物那么有没有比较搞笑的事情了,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来介绍介绍这些比较搞笑的事情了,那就是在三国时期竟然有一位武将叫“白兔”,还有人竟然叫郝萌,啊哈哈,请原谅

  • 糜芳和刘备是什么关系?糜芳成蜀国最大猪队友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糜芳在蜀国基本上不得人心,但是权位却不低,关键是糜芳和刘备有着一层特殊关系。其实糜芳能力并不强,而且还给自家人惹了很多麻烦,成了名副其实的猪队友。蜀国人心不和就是小人太多,这也和刘备的管理方式有关,因为刘备是草根出身,想要俘获人心只能以诚相待但是一旦成了兄弟很多事处理起来就会失去标准,这对于蜀国来说

  • 三国王允是怎么死的?王允除掉董卓后为什么没能稳固政权?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王允说起来也像是一位悲情人物,早年因为内斗隐居了多年,后来何进上位才把王允给找回来。然后看不惯董卓身心残暴,朝中上上下下又很腐败,所以密谋刺杀董卓。虽然董卓死了,但是王允和吕布也没能及时稳固政权,最后还被董卓党羽所杀。到了曹操时代就没有王允这样的人出现了,虽然也有密谋刺杀曹操的计划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

  • 唐朝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唐代人为什么以肥为美?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唐朝还是小编非常喜欢的一个朝代,因为当时的唐朝人们生活雍容华贵,生活的非常富裕,唐朝的经济在当时也是达到了极盛。唐朝的人们也是过着安逸,祥和乐观的生活。当时的人们也大多都是肥胖。不过,在唐朝,人们以肥为美,以肥为贵。越肥就是越美的表现,并不像现在的人们追求苗条。那么,唐朝人为什么以肥为美呢?具体

  • 曹操、刘备和孙权谁最会管理部下?曹操才是最适合当老板的人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趣事

    其实看完整个三国历史,你会发现综合能力最强的还是曹操。刘备虽然以仁义著称但是少了曹操那份霸气和才华,孙权懂得忍让但野心不足。如果让你挑选一位最有前途的人跟着做事,可能大部分都会选择曹操,当然我们这里还是说做事的能力,曹操性格暴虐也是他最大的缺点。所以说曹操当老板进本也就不用担心这个公司会没业务可做了

  • 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推行吃猪肉的?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猪肉小编相信很多人知道的,猪肉可以说是现在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而且,猪肉加工成的美食也是受到不少人的欢迎,俗话说的好,猪身上全都是宝,不管是猪的什么地方,都可以加工成美食,端上人们的餐桌。那么,你知道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吃猪肉的吗?吃猪肉有可以追溯的事件吗?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 目不识丁却能成为三国大将,他们两位是如何做到的?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趣事

    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年代,目不识丁似乎就会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大字不识如何读书学习?不学习怎么会懂得排兵布阵或者治理国家?没有能力,就没有人愿意招揽,虽然本身没有才华,谈不上怀才不遇,可是这种不被任命的感觉,人们当然会觉得不甘心。那么,今天就来看看两个从目不识丁成长为一代大将的人物的故事吧。三国时期是

  • 诸葛亮为什么叫诸葛村夫?诸葛亮出山以前是做什么的?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诸葛亮虽然年少成名,但是到了27岁才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当官。那之前诸葛亮都是在干嘛呢?其实27岁正值一个最好的年纪,小一点显得青涩不稳重,大一点又太大了,刘表就曾多次请诸葛亮出山但是都没答应,诸葛亮隐居也是另有目的。这隐居的日子里诸葛亮就是一名全职农民了,除了学习就是种地,所以对农耕也是有自己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