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乾隆不惜得罪祖宗,也给多尔衮平反,却为何不放过同罪的阿济格?

乾隆不惜得罪祖宗,也给多尔衮平反,却为何不放过同罪的阿济格?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77 更新时间:2023/12/24 7:12:46

乾隆四十三年,距离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这几位与当今天子有沾亲带故关系的满族男儿去世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经历了雍正十多年的统治之后,乾隆皇帝登上历史舞台,此时国库充裕,国泰民安,没有乱世风险,妥妥的就是一个太平盛世。

为了加固清王朝的统治,也是为了让现在的太平盛世看起来更像一个“盛世”,乾隆皇帝决定,进行大规模的平反活动。虽然这个活动和清王朝历代流传下来的祖制相违背,但是乾隆皇帝果敢地做了,这是他作为君王的自信。他认为如果自己不做,后世的人就更不敢做,而这也是一个使他被后世歌颂的绝好机会。

就在这次的平反过程中,曾被顺治认定有“阴谋篡逆”之罪的多尔衮、多铎都被平反,可是他们的兄弟,同罪的阿济格却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这是为何?

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三兄弟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都是努尔哈赤的孩子,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亲生兄弟。

阿济格是老大,他在幼年时受到父亲的宠爱,可在多尔衮和多铎出生之后,他宠爱便被分去了。父亲去世之后,阿济格分到的东西,比起两个兄弟来只少不多,这就加深了三兄弟之间的矛盾。

皇太极继位之后,为了使自己的地位稳固,开始挑拨这三兄弟的关系,他重用多尔衮,同时又找了借口把阿济格贬得更低,此时多尔衮已是睿亲王,弟弟多铎升迁为郡王,可是阿济格没有挪动窝。

皇太极去世之后,这三大兄弟都对这个皇位虎视眈眈。多尔衮大家知道,虽然对皇位虎视眈眈,最后还是在险境之中支持顺治帝上位,而自己则变成了地位高贵的摄政王,不管他的心是如何的,但是他也相当于匡扶了清朝社稷,而弟弟多铎也和他是一条心。

只有大哥阿济格在顺治帝登基前后做了许多蠢事。李自成率领着农民军谋反时,他们争北战打了好几场胜仗,便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染指大清的江山。在多尔衮大权在握的摄政时期,阿济格也多次向他索要封号地位,多尔衮死后,他更是恬不知耻,想要用军队武力进攻,夺得皇位。由此看来,阿济格简直就是一个蠢笨的莽夫。

事已至此,那三个兄弟都受到了顺治的惩罚。多尔衮是被削爵抄家,剔去了皇族宗室的名头,甚至有传言说顺治帝将他鞭尸挫骨扬灰。阿济格也被开除了宗室的名号,而参与最少,死得最早的多铎则被降了爵位。

以上也就是三位的罪过了,野心勃勃死后什么也没有。

不平反阿济格

乾隆皇帝大规模给之前获罪的宗亲平反,虽然说这是一波为了刷取百姓和皇族宗室好感度的操作,但乾隆也不是毫无原则地进行平反。而他的原则就是功过到底能不能相抵。满足这个标准,那么就有被平反的条件。

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虽然说是野心勃勃但好歹也扶持了顺治皇帝上位,让江山稳固了下来,所以乾隆皇帝根据《清实史》记载中的功绩等,恢复了多尔衮和多铎的荣誉和封号。

但是阿济格此人罪孽深重,他所犯的错误,和他南征北战立下的功绩并不能相抵。

首先在攻打李自成时,他谎报李自成已死,就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功绩有多么强大,可事实上,李自成却并没有死去,本来就是大罪,当时却没有被狠狠惩罚。

其次是在多尔衮执政期间,他蛮不讲理,非要让多尔衮给他封号和荣华富贵,这是居功自傲,没有为江山社稷做一些好事,却想要享受这么多,怎么可能会在后世好好给他平反?

而最为严重的一条,还是他试图武装夺取政权,自己想要称王,这绝对是犯了历代皇帝的忌讳。如此迷恋权势之人,纵使他南征北战为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想要平反他也需要费极大的一番功夫。更何况他该不该得到平反?值不值得皇帝为他平反?这还需要两说。

不同角度探索出来的不同乾隆

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三年为多铎和多尔衮进行平反,恢复了他们的地位,可是那一年他却没有为阿济格恢复地位。可能是因为阿济格的情况实在需要仔细考量。

终于在乾隆四十七年,乾隆恢复了阿济格的皇室宗族身份,对于前人的恩怨情仇,乾隆最后选择了维持表面上的原谅。乾隆这一行为不仅是要打造一个柔和的盛世景象,更重要的是想让自己的统治获得更多的民心,让大家看到一个宽厚仁德的皇帝,最好还能够被歌功颂德,流芳千世。

而在这一大批被平反的人物中,乾隆皇帝也似乎是在费尽心机地想要把他们往好处去放,毕竟连阿济格这种罪无可恕的人最后都能恢复宗族身份,确实是乾隆皇帝绞尽脑汁的结果。

现代的影视剧中塑造过很多乾隆皇帝的形象,有些很像现代的霸道总裁,还有一些畏畏缩缩像极了童年有阴影的孩子,而在这一次的平反事件中,他更像一个善者。这并不是千人千面,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一个皇帝的所作所为,得到的结果也是多种多样。

这些不一样的结果是历史的趣味性,也是它的奥妙所在,如果有一天你在研究历史时得到了一个和有些历史不太相同的结论,你不要马上怀疑自己,那可能只是你们角度不同而产生的有趣的不同结果。

标签:

更多文章

  • 大圣归来:孙悟空的身世与流传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悟空

    自古至今,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西游记》中的第一主人公,孙悟空出面收拾掉了取经路上的大部分妖魔,他火眼金睛,善识妖魔;本领高强,无往不胜;忠心耿耿,匡正伏恶;历经险恶,而赤子之心不变。毛泽东曾写出“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诗句来表达对它的喜爱。

  • 假的都是假的,你以为古人就不秃吗?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人假发

    对头发的忧虑和关护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了遮瑕,款式各样的假发被创造了出来,解决了很多人的烦恼。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截图其实,假发在中国的流行根本不是一个新鲜现象,它已经有了数千年的使用历史。关于假发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周朝。不过,那时假发还没有这么直白的名称。壹《诗经》中的假发《诗经&midd

  • “二师兄”上位史:中国人为什么爱吃猪肉?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猪肉

    一段时间,每一个中国人都切实感受到了猪带来的“压力”,连续上涨的猪肉价格已不再是新闻。当然,也有专家提出可以用其他畜肉、禽肉替代猪肉,但这显然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格格不入,而这也不禁让我们产生疑惑,中国人究竟有多爱吃猪肉?又为何这么爱吃猪肉呢?那现在就让我们从多方面入手,深刻剖

  • 《西游记》里的妖怪抓到唐僧后,为什么不赶紧吃掉,而一定要洗干净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西游记,唐僧

    《西游记》的火爆程度毋庸置疑。时光飞逝,86版《西游记》时至今日仍有强大的“造梗能力”,使其仍在网络亚文化中依然占据一席之地。《西游记》中,为了突出求取真经的难度,作者特意给出“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设定,使得取经路上的各路妖怪都对“唐僧

  • 一嫡一庶:朱元璋的两种教子方式(上)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朱元璋十分注重家族伦理、礼仪的教育,提倡孝道,遵循亲亲尊尊思想,而等级制度又是孝道的重要内容,因此,朱元璋对嫡长子即太子与其余诸子的教育安排各有侧重。朱元璋一生南征北战,艰苦创业,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他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所以十分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通过栽培皇子,朱元璋力图实现建立一个家天下的高度中

  • 传说刘伯温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灭掉日本,刘伯温

    在大明“开国张良”刘伯温(刘基)一生的各类传说里,“刘伯温阻拦朱元璋灭日本”这事儿,是桩流传甚广,却又极不靠谱的一桩。以至于好些野史票友们,都发出过“刘伯温救日本命”的感慨。但这桩“历史段子&

  • 历史上那些“失败”的刺客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刺客,失败,历史上,“,那些,所谓,”,的

    所谓刺客,用李白话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们不但武功高强,而且还要做到隐忍不发,以期达到干净利落、一击得手的目的。这世上成功的刺客有很多,留名青史的有聂政、要离、专诸、曹刿等等,失败的刺客也有很多,知名的有荆轲、豫让。但其实,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偶然误入历史进程的刺客。一

  • 揭秘:大才子纪晓岚为啥是官场上的“不倒翁”?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纪晓岚

    但是不管怎样,纪晓岚做官做到死,在学术盛兴的乾嘉时期,这种选择也是耐人寻味的。“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是纪晓岚自作的挽联,也是对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的这句词道出的是传统心底的英雄梦:帮助君王一统

  • 福建在古代是兵家“不”争之地,是真不被重视吗?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福建

    今天故宫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不争之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我国广袤大地的东南沿海,有一个西接华南地区,北临浙沪,南近珠三角,东望台湾岛的省份,那就是福建省。从地理位置上看,福建省既接内陆,又濒临海洋,是四通八达之地。从经济层面来看,福建省内城市泉州、厦门等港口城市从改革开放开始

  • 古代文人追起星来,也太浪漫了吧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星,古代,了吧,追起,也太,唐诗,文人,来,浪漫

    唐诗故事里,总是浪漫一词占据了大多数。李白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月光都照在了他的家乡。唐诗的风采不仅璀璨于那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代,而是一路助它穿越千年,停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嘴边。闻一多先生曾言:“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