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人的脸面:皇帝为美白扑粉 王安石脸黑不在乎

古人的脸面:皇帝为美白扑粉 王安石脸黑不在乎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300 更新时间:2023/12/4 15:45:43

自古以来人们对脸就很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呢?说了可能好多人不相信,明朝皇族见人,也是要化妆的。《茶香室续钞》援引明朝文献说:原以为皇帝的帽子,都用珠宝,但不用翠。可是也见过藩王家里有喜事,王爷头上簪花两枝的,还都是翠做的,所谓翠花。一问内侍,才知道皇帝在后宫中也簪花。《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说,他到都城,和太监们聊天,谈到皇帝上朝前一定要在脸和脖子上扑粉,这样显得更加严肃。扑粉和严肃沾得上边吗?人家没解释。也许,是因为朱元璋长得不好看,子孙们试图洗白,也未可知。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王安石

不过也真有不在乎自己脸黑的。这位是名人,王安石。有一天他哥们儿吕惠卿跟他说:“你脸上长黑斑了啊,告诉你个偏方,用芫荽洗洗,就能洗掉。”王安石说:“我脸长得黑而已,不是黑斑。”吕惠卿道:“芫荽也能把黑洗掉。”王安石笑了:“我黑是天生的啊,芫荽有啥用呢?”

男人脸黑点儿不是大问题,要是坑坑洼洼就有点儿麻烦。古人把出了水痘在脸上留下的疤痕叫“痘疤”,文雅一点的名字叫“天黥”。明朝有个文人叫徐渭,给一幅人物画像写赞,画上这位是天黥。脸长成了这样还得夸,真够难为徐渭的。徐渭还真有辙,直接写道:瓜啊瓠子啊又白又肥,只能做腌菜;松柏树干多鳞片,却是栋梁。看您的长相,必须得不是瓜瓠,是松柏……有这么夸人的吗?

黥是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字。尤其是在宋朝,运用得比较普遍,《水浒传》里的宋江林冲等人,都刺过。魏泰《东轩笔录》讲了个脸上刺字的段子:有个叫陆东的,通判苏州,并且代理知府行事。他判了一个罪犯,需要流放,就在人家脸上刺了几个字:“特刺配某州牢城”。

字刺完了,手下人提出不同意见:“领导啊,不对啊。这个‘特’字,意思是本不该这么干,但因为某种原因,破例这么干。你这不是说,他罪不至此,但迫于朝廷规矩只好发配吗?这不是事实啊。这人本来就该发配,又来个‘特’,讲不通,回头上面该追究了。”

陆东一听,吓坏了,立刻把犯人叫来,重新刺字,把“特刺”二字,给改成“条准”了。倒霉的犯人,受了二茬罪。

后来,有人向上级推荐陆东升官,上级一听他的名字,就说:“陆东啊,知道知道,是不是苏州那位在犯人脸上打草稿的?”

关于脸,还有一个挺有名的寓言。这个寓言的原创是唐朝人顾况。《唐语林》说,顾况这个人总是和同事闹别扭。有一次和领导吵完架,气哼哼地讲:“我做梦梦见嘴和鼻子争功,嘴说:‘我谈论古今是非,你个鼻子不出声,为啥在我之上?’鼻子说:‘咋了?饮食非我不能辨!’眼睛对鼻子说:‘我近能看毫端,远能看天际,唯我当先,必须在更上面。’接着问眉毛:‘你有啥用啊,还在我上面?’眉毛道:‘怎么了?我是没用,就好比主人养的宾客。可没有宾客,就不体现实力,没有眉毛,以何面目见人啊?’”

顾况说这话,是挤对那些高高在上的、毫无用处的家伙,跟眉毛一样,纯属撑门面。有个群口相声叫《五官争功》,最早的出处,也许就是这个。

还好,顾况一番话让领导觉得有道理,对他又好起来了。

唐玄宗时期,有一位安西衙将刘文树,口才极佳,特别善于奏对,唐玄宗挺喜欢他。就一样,刘文树长了一脸黄毛胡子,特别像猴子。唐玄宗呢,还就老拿这事儿挤对他。唐书《开元传信记》说,有一次刘文树又要见皇帝了,事先唐玄宗叫来身边的谐谑高手黄幡绰,叮嘱道:“明天见了刘文树,你给我好好奚落他。”刘文树早知道皇帝憋着坏呢,也找到黄幡绰,送了他好多礼物:“最烦别人叫我猴子了。你明天再怎么说,也别说我像猴子哈。”

第二天,当着皇帝和刘文树的面,黄幡绰是这么说的:“可怜好个刘文树,髭须共颏颐别住。文树面孔,不似猢狲,猢狲面孔,强似文树。”就是你不像猴子,是猴子硬要像你。

唐玄宗大笑,心里也知道黄幡绰肯定收了刘文树的好处。可还是开心了呀,就没再追究。

将军的脸是如此重要,若是长得不给力,上阵杀敌,可能效果就要打折扣。《教坊记》和《乐府杂录》都说到了脸的故事,综合一下,是这样的:南北朝北齐的时候,皇帝高欢之孙、兰陵王高长恭“性格胆勇”,上阵杀敌,总是最先突入敌阵。就一样不好,长得有点娘,脸孔女里女气的,这多影响打仗的效果啊。高长恭想了个办法,做了个大面具,临阵戴在脸上,这回真是威风八面,百战百胜。这就是面具的开始——后来,在一些需要雄壮之气的音乐里,就出现了面具人。比如击鼓,唐朝宫廷里的鼓手,都戴着面具,拎着鼓槌出场。

类似的事情现在还有。英超切尔西队守门员切赫就是一位。2006年,切赫在比赛中被对手踢得颅骨骨折。伤愈后,每当比赛,切赫必戴面具。一种说法,这是医嘱,必须保护切赫面部;另一种说法,切赫必须戴着面具心里才感到踏实,要不老有阴影。不管怎么说,切赫这面具就算永远戴着了,除非他退役。而面具,也成了切赫的标志。

拿面具遮住自己,不要脸,其实也是为了要脸。

标签: 这么唐玄宗面具皇帝这个猴子脸上必须

更多文章

  • 盘点中国古代的整形术:整形鼻祖竟不是韩国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鼻祖,中国,古代,整形,盘点,韩国

    关于古代之美,美在妆容的淡妆浓抹,美在发饰发型的多样化,美在衣着,各个朝代都各领风骚。其实,除了这些外在的装装点点之外,古代人们也试图从人体本身出发,做了一些后天修饰的努力,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整形术。你一定没想到吧?是的,整形术竟已有了千百年的历史。之前美妆博物馆有介绍过北宋时期的面部磨削术。今

  • 古代出嫁女子箱底里的秘密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嫁妆,古代,箱底,中国,男女,性教育,女儿,历史

    关于“嫁妆画”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其实物在民国初年还有不少发现,可见此物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很长时期。东汉文学家张衡曾写过《同声歌》,以女性第一人称描写男女在新婚之夜的心情,后世对此诗评价很高,认为它“丽而不淫”、“寄兴高远”、“以喻臣子之事君也”等等。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嫁妆画

  • 唐代妇女申请离婚要具备一定条件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代,法律,强制,离婚,规定,离异,婚姻,再嫁

    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当时,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淡漠,使唐人婚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特点。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首先表现在青年男女择偶相对自由和对美

  • 都有哪些著名词人为李师师写过歌词?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年间,是否,历史,词人,有一,小女孩,中国,记载

    《水浒传》中,宋江为了招安,不远千里赶到汴梁,希望通过李师师走上层路线。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历史上,李师师实有其人。据《宣和遗事》记载,她是汴梁染局匠王寅的女儿。在襁褓之时她的母亲就死了,父亲用豆浆喂养她,好不容易才保住一条小命。担心她长不大,王寅决定将孩子舍身佛寺。说来也奇,到宝光

  • 历史上都有哪些皇帝戴过“绿帽子”?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帽子,乌龟,成为,历史,儿子,公主,自己

    中国的男人们大抵最害怕自己戴上那“绿帽子”,说来有一段让人饶有兴趣的史话。“绿帽子”的演变过程长达两千年,有意思的是这顶“帽子”都是在朱元璋手上最后“定型”,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戴绿帽子的皇帝 其一,最让人惋惜的帽子拥有着——杨坚杨坚本来是个不错的皇帝,甚至

  • 兵荒马乱之中刘邦是如何对待子女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军,刘邦,汉王,历史,没有,项羽,自己,居然

    秦始皇焚书坑儒,妄想江山永固,结果自己刚刚下世,山东好汉就乱了起来。带头造反的就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想起唐人章碣的诗句:“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确让人感慨万端。不过陈胜吴广到底没有太长久,起义后不久就被人杀害。倒是刘邦项羽成了气候。项羽很勇猛,又是楚国的

  • 晚清时期醇亲王载沣竟然去德国“道歉”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德国,皇帝,出访,慈禧,道歉,清政府,一个,亲王

    年,随着义和团运动在京津一带如火如荼地发展,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在这一年的6月19日清政府总理衙门突然照会驻京的各国公使馆,表示不再对公使馆进行保护,并限令一切外国人需在24小时之内离京。各国公使得知此消息后,十分愕然。深夜,各国公使致函总理衙门,要求对离开时间能够进行宽限,并要求总理

  • 杜甫的妻子会怀疑自己嫁了个假诗人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没有,什么,杜甫,小姐,你们,一个,部长,结果

    公元741年,三十岁那年,杜甫终于脱单了。他的岳父姓杨,名叫杨怡,是一名朝廷干部,职务叫做司农少卿。这是个什么级别的干部呢?有人说,是县财政局的副局长,是科级。那是不对的。这个职务是属于“九寺”里的司农寺,级别是从四品上,相当于副部长,或者部务委员。婚前,杨部长看着杜甫,问他:“你们京兆杜氏,可是了

  • 宋朝吃羊是从皇家流行开来的习俗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羊肉,肉食,宋朝,皇家,仍然,猪肉,每天,主要

    汉族的饮食文化发展到了宋朝已是博大精深,由于对牛肉的禁食,羊肉在这个时期成为了皇家士大夫阶层的主要肉食。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宋朝吃羊是从皇家流行开来的习俗,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朝减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

  • 明朝宦官刘瑾是怎么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臣,太监,当时,明天,一个,太子,知道,皇帝

    明朝的宦官以专权而著名,最贪婪专权的是号称“立皇帝”的刘瑾,而电视中最早出现的厂公指的也是他,他当权共五年,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最终落得个凌迟处死、千刀万剐的下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正应了那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刘瑾原姓谈,因靠一个姓刘的宦官的引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