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一九四二, 虚构与真实

一九四二, 虚构与真实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707 更新时间:2023/12/24 9:12:29

大灾,县志只留一笔

“饿死人的年头多得很,你问的到底是哪一年?”92岁的姥姥说。

1992年,在《农民日报》工作的刘震云回到故乡河南延津县魏邱乡李恩村采访。他是应好友钱钢(时任《中国减灾报》编委)之约,为《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一书写1942年的河南旱灾。

回乡前,钱钢陪刘震云骑自行车到北京图书馆泡了两天,查阅1942年的旧报纸关于河南旱灾的报道。从发黄的旧报刊上看到这场旱灾报道时,刘震云才知道故乡延津也是当年的重灾区。

刘震云首先采访当时92岁的姥姥。1942年她是长工,给村里的大地主范家种地。问到1942年的旱灾,姥姥却分不清究竟是哪一年。

那一年,延津已被日军侵占,处在伪政权控制下。姥姥也准备去逃荒,但被范家挽留下来。范家存粮多,怕家里长工都逃荒,无人种地。村里没饭吃的穷人,由一个叫毋得安的农民领头,聚集了上千人,拿着大刀、锄头攻占了村里范家小楼,杀猪宰羊,开仓放粮。但没过多久,起了内讧,后来范家小楼失火,毋得安等人被烧死,其他人又去别地寻找大户了。

在家乡的寻访中,刘震云遇到了郭有运老人。当年他领着母亲、老婆和三个孩子逃荒去陕西。上路没多久,母亲病了,为给母亲治病,他卖掉一个小女儿。病没治好,母亲死在黄河边,随便找块竹席包着埋在路边一个土窑里。走到洛阳,大女儿患天花,死在教会办的慈善院里。他和老婆带着儿子扒火车去潼关,儿子掉到火车轮下给轧死了。千辛万苦到了陕西,给人种地放羊。老婆嫌生活苦,跟人拐子逃跑了,剩下他自己。老人成了电影《一九四二》里范姓地主的原型:一家人上路逃荒,死的死散的散,两百多天后,只剩老东家自己。

在自家麦秸垛前,郭有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摊着手:“我逃荒为图大家有个活命,谁知逃来逃去剩下我自己。早知这样,这荒不如不逃了,全家死还能死到一块,这死得七零八落的。”

十李庄有位姓蔡的老婆婆,1942年她20岁,随父母和两个弟弟向西逃荒。一天晚上全家在路边睡觉,包袱、细软、盘缠、粮食,全部被人偷走。后来父母把她卖给人贩子,换钱买粮,保全两个弟弟。人贩子说是把她卖给人当媳妇,结果卖给了妓院。直到1948年,国共交战,她才得以逃出妓院,逃回家乡。

电影当中,卖到妓院的是地主的女儿。妓院管饭,女儿吃得太撑,端盆热水给客人洗脚,却蹲不下去。

和郭有运一样,蔡婆婆现在的家庭,都是后来重新建立的。那五年的非人生活,一直埋藏在她的心底,闭口不提。刘震云的采访翻出旧事,她的儿女们觉得受了伤害,差点把刘震云打一顿。

这场灾荒,在《延津县志》上的记载只有一条:“民国三十一年,旱灾,减收十分之六。延津位于黄河之北,亦是重灾区。”

蝗虫吃了,兵又来吃

“民国三十一年(1942),地里青绿的麦苗刚刚抽穗,就接连不断地刮起了很大的黄风,有时候空中刚刚堆来一些乌云,却又被一阵南风吹散。从阳历4月到9月,就没有落过浸润土壤一寸深的甘雨。在酷日当空的炎夏,麦苗长到一尺上下就枯黄了。有些田地干裂出深刻的裂纹,使人感觉地球就要破灭,更不能希望她产出粮食。”

这段文字出自《河南文史史料》,作者杨却俗是国民党三青团河南许昌分团的干事长。1942年秋天,杨却俗受河南赈灾委员会许(昌)南(阳)总站的委托,到许昌东邻的鄢陵视察难民的收容工作,站在黄河大堤上,他目睹了大批蝗虫抵达的场景。

秋麦干枯以后,部分地区下了点小雨,农民们还在地里勉强种上耐旱的高粱、红薯。刚刚生长出红米的高粱和爬满地面的红薯,彻底被蝗虫吃掉了。

1942年夏天,蒋介石在西安王曲第七军校召开“前线军粮会议”,会议决定,鉴于旱灾,将河南军粮配额减少为250万石。但事后国民政府粮食部长徐堪却又把250万石改为250万包(每石约合小麦150斤,每包约合200斤)。

河南省主席李培基指派省府军政要员分头出发,一面督催军粮,一面视察灾情。所谓催缴粮食,就是让地方团勇、乡丁住在农民家里,吃着农民的,花着农民的,最后迫使农民变卖一切东西来购粮缴粮。

到了10月,大批农民逃荒,土地被廉价卖给当地的地主、商人和基层官员。在许昌,两张厚大饼或两竹篮红薯叶就可以换一亩地。没有东西可卖了,只能卖儿卖女。起初一个幼童还能换一斤小麦或几个蒸馍,后来卖孩子的越来越多,孩子没人要了,父母开始白送。杨却俗在《知情者的回忆与反思》中写道:许昌南关一对壮年夫妇,孩子饿得奄奄一息,只能把他活埋了。

河南省政府完成了给第一战区筹备军粮的任务。征粮过程中,逼死了无数农民,致使大批农民沦为灾民,逃荒外跑,但超额完成征收军粮任务的河南粮政局长卢郁文,却受到蒋介石的嘉奖。

“不要把灾情说得太严重”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从美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那里,看到了来自洛阳和郑州的传教士的信件,得知河南发生了大饥荒。

人吃人是当时的普遍现象。鲁山县城一对夫妇外出乞讨,因天降大雪,阻滞未回。七岁的儿子冒雪出寻,行至白果树村,天色已晚,被保安处通讯连一位排长遇见,把他送到一村民家暂住,并送有馍饭嘱咐暂为保养。四天后,排长再去送馍,未见孩子,后来搜出孩童遗骨衣物,才知这家夫妇因饥饿所迫,将孩童杀食。

一个年逾半百的母亲有二子一女,很长时间揭不开锅,一晚将三岁弱女遗弃道旁,希望有好心人带走,不料被邻人张某拾取煮食。恰巧有人到张家借物,问他在煮什么,张说是狗肉。邻人趁他取物时揭开锅一看,大吃一惊。1938-1945年《河南省旱灾救济事项有关文书》的16459号档案,记录了这些惨事。

电影没有办法表现这样残酷的现实,冯小刚说,观众包括自己,对这种景象会有生理上的排斥。

1942年,驻华外交官谢伟思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河南灾民最大的负担是不断加重的实物税和征收军粮,全部所征粮税占农民总收获30%到50%。中国军官的惯例是,向上级申报的部队人数远远超过实际人数,这样他们可以吃空额、谋私利,甚至还把多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高价卖。”

1942年秋天,河南社会各界推选了刘庄甫、任兆鲁、杨一峰3名代表到重庆说明情况,求粮食救济。杨一峰到了重庆才发现,河南省政府根本就没把灾荒情况如实汇报给行政院。原因是省政府怀疑各县是为了避免多交军粮,谎报灾情。

驻洛阳的将领蒋鼎文向中央报告河南的灾情,结果被国防部长何应钦训斥了一顿,因为报告口径与省政府的报告差别太大,另外灾情是地方政府的事情,地方政府未报,军队报告无效。

蒋鼎文和李培基因此结下梁子。后来,因为河南省拖欠第一战区的军粮,蒋鼎文干脆把河南财政厅长和粮政局长扣押起来,理由是“明明河南缺粮,省主席却向中央报告河南收成还好,使我不能向他处求粮”。直到河南省补足军粮后,蒋鼎文才下令放人。这与电影《一九四二》中传达出来的,刚好相反。

经过刘庄甫、任兆鲁、杨一峰的呼吁,行政院后来派出张继、张厉生到河南实地勘探灾情。种种压力下,李培基在河南鲁山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开承认河南的灾情。

在张溥泉、张厉生召开的灾情座谈会上,李培基给与会官员施加压力:“不要把灾情说得太严重。”张继、张厉生把情况带回重庆后,行政院拨给河南5亿法币贷款赈灾:其中2亿在各地设粥厂,赈济灾民;另外3亿从陕西购粮发放给灾民。

河南的政府官员把这笔钱部分截留,存入银行赚利息,又拿着行政院特批的火车皮贩运私货,发了大财。地方官员收到救济款后,先从中扣除农民所欠税款,农民实际能得到的没有多少钱。

当时的粮店老板拒绝人们以百元票面的钞票购买粮食,农民只能去银行兑换成五元和十元的钞票,银行在这个环节也没有放过灾民,他们居然抽取17%的兑换手续费。

发霉的粮食和“泄露机密”罪

电影《一九四二》里,是以《时代》记者白修德的视角,对于《大公报》的社评以及停刊,只是一笔带过。事实上,在河南饥荒中,不断顶住压力,不停发表报道的还有中国的媒体。

1942年冬天,在河南省印书局工作的李蕤,从洛阳坐火车前往西安出差,目睹灾民遍地的惨相。他把见闻写成《无尽长的死亡线——记陇海线上的灾胞》,投给《前锋报》。后来又陆续给《前锋报》写了十多篇逃荒报道。

西安原价185元的面粉,在1943年4月涨到380元。这对逃荒来的河南灾民无疑是雪上加霜。陕西省政府把粮价上涨的罪过推给“河南灾重,粮食输出太多”。而根据李蕤的调查,为保证自己的粮食供应,陕西省政府在华阴等地设立了检查站,把河南来的买粮者和粮食一起扣留,既不让他们卖粮食,也不让他们回河南。有的执法人员任意扣留灾民的救命粮,把灾民购买的粮食没收充公。

李蕤的女儿宋致新现在是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她发现《前锋报》对这场大饥荒的记载是最完整的:“当时重庆《大公报》发行量7万,停刊后增加到10万,南阳《前锋报》对饥荒的报道篇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但因为它是地方报纸,只在河南国统区发行,发行量7000份,在全国没有产生影响。”

1999年,李蕤去世。在给《光明日报》的文章里,宋致新介绍了父亲当年的报道,郑重指出,在1942年的河南灾荒记录上,“中国记者没有缺席”。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宋致新正在编辑《1942河南大饥荒》一书,《一九四二》上映后,宋致新去看了电影,有些遗憾:“电影是感性的艺术作品,只是当年河南灾民真实遭遇的一角。人吃人的现象在电影里没有得到展现,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死亡?死亡能够避免吗?灾荒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直到1943年6月,河南的新麦快成熟,老百姓已经能够吃上饱饭时,1942年国民党中央政府拨的贷款,河南省政府从西安购买的赈灾粮才运到洛阳。

当时,这批粮食已经发霉了,各地县不愿意接受。最后省政府下达通知,让各县速去领粮,迟到不领者,霉烂损耗由各县承担。

“确实有人受到处分弹劾甚至掉脑袋了,我猜想,这是从那个倒霉的洛阳电报局,向美国泄露出去河南灾民惨遭饿死的消息开始的。”白修德在《河南大灾: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写道,帮助白修德发稿的洛阳电报局发报员,被国民党政府以“泄露机密”为由,处决了。

标签: 后来农民没有粮食灾情电影灾民河南

更多文章

  • 探秘中国古代文人也曾邂逅UFO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探秘,UFO,古代

    UFO,是英文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的简称,通常译为“不明飞行物”,但又不是普通的飞行物,而是常常与外星或宇宙空间联系在一起的一种亦真亦幻的事物。在中国古代,不明飞行物的目击事件不在少数,甚至我们所熟知的文人,也成为目击事件的亲历者和记录者。宋神

  • 明朝皇帝大多平庸 为何仍维持近300年统治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太监,虽然,平庸,正德,万历,皇帝,内阁,明朝

    皇帝多奇葩,明朝特别多。统计一下,明朝享国近300年,共传16帝。这16个皇帝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外,其余14个皇帝,大多表现得平庸。即使考虑到清朝编撰的《明史》有抹黑的成分,明朝这14个皇帝,也难称“英明神武”。长达30年不上朝的万历帝就不说了,迷信方士、制作丹药差点被一群宫女

  •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收入,官员,一个,左右,可以,大米,银子

    经常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某些财大气粗的公子哥,随便一挥霍就是几千两,几万两银子,给人的感觉好像不值钱一样,但是相对百姓来说,有时候几个铜板就可以让他们一家子过上一阵时间。很多人会好奇古代的银子,一两到底能买多少东西?或者说换算到现在的人民币到底值多少钱?如果去掉银子古董的价值,就按照跟我们现在的硬

  • 和珅本可免死 但他拿出护身符 立即被处死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佩戴,皇室,清朝,可以,珍珠,皇帝,乾隆,官员

    对于和珅到底是忠是奸?其实和珅对于乾隆而言,确实是个忠臣,乾隆让他弄钱他就弄钱,为了满足乾隆的物质欲,和珅也是在乾隆的授意下向各省官员催逼钱财。乾隆死后,嘉庆看着空空如也的国库,就想扳倒和珅,和珅一倒台,国库就充实了。在查抄和珅家时,发现一个珍贵的物品,这种珍稀物品连皇宫都没有多少,而和珅家却有很多

  • “杀人恶魔”戴笠丧命于自己部下的蹩脚伎俩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蒋介石,飞机,宝剑,圈子,不想,自然,特务,自己

    1946年3月17日下午,雷雨过后的岱山村上空依然阴云密布,由远而近的飞机引擎声引起了村民的眺望。只见一架飞机向不远处的马鞍山撞去。一声巨响,火光腾起,飞机坠毁了。这是哪里的飞机?为什么会坠毁?村民们在惊慌中议论纷纷,但一无所知。直到两天后,才有接到村民报告匆忙赶来的军统人员来到现场。他们从遇难飞机

  • 军阀混战:直奉战争与国奉战争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进攻,占领,青县,天津,国民,战争,第二,联军

    民国初年,复辟的和立宪的两班人马就像开玩笑一样三天两头换,对于百姓而言,除了大战以外,更像是在看闹剧,而军阀混战直奉战争就是其中一出好戏。第一次直奉战争马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成为的主要战场。1922年直皖战争后,控制北京政府大权的直、奉两个军阀集团,在处置皖系残余势力、划分地盘等问题上产生严

  • 乾隆在选定继承人前下了一道圣旨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皇位,已经,乾隆,自己,秘密,太子,没有,皇帝

  • 李隆基为什么不但杀了上官婉儿还要毁其墓?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公主,原因,势力,太平,平衡,武则天,李氏,上官

    说上官婉儿是唐朝第一才女,丝毫不过分!在文采上,上官婉儿继承他祖父上官松的文风,形成了以“绮错婉媚”着名的上官体,对唐诗的发展和推动不可忽视;在治理上,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时期,尤其是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之后,基本上所有武则天发布的诏令都是由上官婉儿执笔。《太平广记》中记录:“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

  • 揭秘历代皇后的独门争宠秘术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皇后,揭秘

    在古代,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男尊女卑”的现象几乎充斥于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那么那些处于高位上享受无限荣耀和光环的国色天香般的宫廷女子是否可以逃过这样的命运呢?很显然不能。历史已经直戳戳的告诉了我们,即使是内宫中贵为正宫的皇后,也是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

  • 宋朝时期连宰相都要租房住!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租房,密度,人口,宰相,相当于,城市,北宋,宋朝

    房地产业最活跃的年代,在历史上非两宋莫属。那时,宋朝城市中满大街随处可见房产中介,老百姓管他们叫“ 庄宅牙人。”为什么宋朝的房地产市场这么活跃?不必奇怪,因为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化方兴未艾,人口流动频繁,跟今天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大趋势差不多,宋人发迹后也喜欢往城市(大城市)跑。南宋的洪迈观察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