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李密与瓦岗军

李密与瓦岗军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895 更新时间:2023/12/29 19:01:46

隋炀帝独断专行、自以为是,不喜欢臣下进谏,还诛杀了好些元老重臣,使朝臣们不敢讲真话,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众叛亲离。隋炀帝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迫使人民揭竿而起,全国各地掀起了起义的浪潮。

隋炀帝第二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时,派杨玄感督运粮草。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帮助隋炀帝夺取了皇位,后来却遭到猜忌而闷闷不乐地死去。杨玄感因此而对隋炀帝极为不满,很想利用天下混乱的局势,乘机把隋炀帝推翻。

杨玄感发动运送粮草的八千个民工起义,但苦于没有一个人替自己出谋划策,就把老朋友李密请来当谋士。

李密的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在隋炀帝的宫中当侍卫,因为过分机灵,隋炀帝觉得他不老实,就免了他这份差使。他回家后发愤读书,决心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次他骑着牛出门看朋友,坐在牛背上还在看书,正巧遇到宰相杨素,两人便交谈起来。杨素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抱负,就把李密介绍给儿子杨玄感,并对他说:“将来你碰到重要的事情,可以找李密商量。”

杨玄感起义,就找到李密请教:“我想推翻这个暴君,不知该怎么行动?”

李密道:“从目前形势来看,要推翻暴君,有三条计策可行。上策是:暴君正在攻打高丽,我们举兵北上,断他的退路,他没了粮草,军心波动,自然就败了;中策是:夺取长安,把暴君的老家给砸了,如果他杀回来,我们可以凭险坚守,把关中做根据地;下策是:就近拿下东都洛阳,给暴君一个震撼。”

杨玄感急于求成,认为前两条计策太费事,于是就选择了下策。马上出兵朝洛阳打去,连打了几个胜仗,许多农民要求参加起义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十万人。

隋炀帝收到告急文书,立即派大将宇文述等带领大军分头攻击杨玄感,很快就把这支起义队伍给消灭了,杨玄感也被杀。

李密趁着混乱溜跑了,但官军搜捕得很严密,不久他还是被抓住了。在押往隋炀帝行营的路上,李密和其他几个被捕者商量,把随身的财物都送给看押他们的士兵,趁他们忙于喝酒作乐、防备松懈时逃掉了。

虽然暂时脱离了危险,但东躲西藏总不是办法,李密便决定去东郡(今河南滑县东)投奔一支比较强大的起义军。

这支起义军以瓦岗寨为根据地,多数成员都是擅长使用长枪的渔民和猎户,还有一些贫苦农民,他们都很勇敢善战。瓦岗军的首领翟(zhái)让,作战骁勇,而且有胆略,有气度,在瓦岗军中有很高的威望。他率领瓦岗军专门打击官府富豪,前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起义军队伍扩大到一万多人。

李密参加瓦岗军后,帮助翟让整顿队伍,还积极联络附近各部起义军,说服他们与瓦岗军联合,听从翟让指挥。翟让非常高兴,对李密越来越信任。

李密鼓励翟让干一番大事业,建议首先攻打荥阳,并获得了胜利。隋炀帝派大将张须陀带重兵来镇压。李密请翟让正面迎敌,自己则在荥阳大海寺北面的丛林里设下埋伏,把张须陀率领的官军引进圈套,全部歼灭,张须陀也成了瓦岗军刀下之鬼。

从此,瓦岗军声威大震,李密的威信也提高了。他不但要求部下纪律严明,而且自己能以身作则,生活也过得很朴素,从而赢得了瓦岗军上下的拥戴。

攻打荥阳胜利后,第二年春天,李密又建议翟让趁隋炀帝到江都巡游、东都洛阳空虚的机会,赶紧进攻洛阳。不料被官方察觉,加强了洛阳的防御力量。李密当即改变计划,建议先攻打洛阳附近的兴洛仓(在今河南巩义东北),一战而获全胜。

兴洛仓是隋朝最大的一个粮仓,瓦岗军把它攻克后,马上开仓赈(zhèn)饥。常年挨饿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拥向粮仓,当他们领到粮食时,一个个眼中含着泪花,对瓦岗军充满了感激之情。

贫苦的农民纷纷参加瓦岗军,孟让、郝孝德等部起义军也来归附,瓦岗军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占领了河南大部分郡县。这时,翟让感到自己的能力不如李密,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他。李密取得瓦岗军领导权后,建国号为魏,被推为魏公,兼任行军元帅,政权机构称“行军元帅魏公府”。

李密在整顿了内部机构的同时,发布檄(xi)文,声讨隋炀帝的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隋王朝。他还大量起用隋的降官降将,引起原来一些起义军部将的不满。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密又安排刀斧手,设计杀害了翟让。从此,瓦岗军内部发生严重分裂,开始走了下坡路。

此后,李密一边与隋军大将宇文化及作战,一边派人到洛阳朝见隋越王杨侗,受封官爵。后来与隋将王世充交战失败,入关投降了唐朝,不久又因反唐被杀。

标签: 李密瓦岗军

更多文章

  •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世民

    导语: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唐自贞观四年(630年)征服东突厥之后,一跃而为东亚之共主,遂相继

  • 涿鹿大战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涿鹿大战

    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时候,中华大地上的原始部落已十分兴盛。它们之间,或者因通婚而互相融合,或者因争夺生存地域而互相征战。慢慢地,一些实力较强的部落便吞并较弱的部落,一些大的部落集团就形成了。当时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上,形成了两个强大的部落。它们的首领一个就是神农氏炎帝,另一个就是轩辕氏黄帝。据说他

  • 柿园之役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柿园之役,明朝

    明朝十五年二月,李自成二围开封之时,崇祯从监狱中提取老将孙传庭,令他率禁旅往援开封。不久形势发生了变化,李自成解围开封,擒杀汪乔年,于是孙传庭改赴陕西,接替汪乔年出任三边总督,回到了他阔别三年的岗位上。民军击败汪乔年后,又恢复了对开封的包围,孙传庭在陕督的位置上屁股还没坐热,崇祯就命令他出关救援开封

  • 被历史忽视的十位汉人名将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今天的人或许忽略了一个历史细节,胡人皇帝符坚在望八公山草木时,把满身林木都看成了士兵,留下了草木皆兵的千古笑话,究竟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位横行北方的大贼首如此胆战心惊1,陈汤:要论抗击匈奴的名将里谁最冤,那当属陈汤莫属,大汉朝反击匈奴的世纪之战,实际上是到了陈汤这里才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战阵斩匈奴单

  • 明朝中国首次援兵朝鲜始末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中国,首次,援兵

    中国和朝鲜始终是一对难兄难弟,两个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相携走过了无数个风风雨雨,在历史上朝鲜曾长期依附于中国,对我天朝俯首称臣。每逢小弟朝鲜有难,中国这个老大哥可以说是有难必帮。时至今日,中朝两国依然保持着睦邻友好的邦交关系。那么中国第一次援兵朝鲜是在什么时候呢,援兵前后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中

  • 雅克萨清军告捷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雅克萨,清军,告捷

    康熙平定“三藩”的时候,我国东北边疆频频传来沙俄军队抢占土地,杀掠人民的警报。黑龙江流域是我国东北各族人民长期生活的土地。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是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入侵者在我国土地上建筑城堡,残杀百姓,抢劫皮毛粮食。中国军民早就对沙俄的侵略进行了自卫反击。到公元1660年(顺治十七年)的时候,

  • 夏启攻益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夏启攻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启率所属部落在箕山(今河南登封境嵩山)南击灭伯益的作战。禹任部落联盟领袖时,因治水及战败三苗(参见舜攻三苗之战),得到各族系多数部落首领的拥戴,“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尚书·立政》)。禹生前向联盟会议推荐伯益为联盟领袖继承人。伯益(亦称益、伯

  • 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海战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上,惨烈

    宋元战争旷日持久,从1235年至1279年,打了45年。德?二年(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带5岁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二王(益王赵?、广王赵?)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在福州7岁的赵?登基称宋端宗,改元“景炎”,组

  • 以失败而告终的历次北伐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失败,北伐

    “北伐”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挺时髦的词,它往往代指历代南方政权为恢复中原、越过长江黄河天堑、统一全国的举动。但实际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大多以失败而告终。说明历史上中国的北方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实力都明显高于南方,南方统一全国的条件与时机还不成熟。本文将历史上历次失败的北伐简要列出,供读者参考。东

  • 夏军甘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夏军甘之战,夏王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启率夏军在甘(今陕西户县境,一说河南今郑州西,或说今洛阳西南)与有扈氏军的一次交战。启击杀益(参见夏启攻益之战)后,积极组建军队、加强统治机构,获取中原各部族首领的承认,使子承父位及君主专制合法化;并在钓台(今河南禹州境)召开首领大会,将首领转化为诸侯、贵族,以巩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