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圣巴托罗缪之夜”与“三亨利之战”

“圣巴托罗缪之夜”与“三亨利之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287 更新时间:2023/12/27 0:53:31

法国天主教势力同新教胡格诺派(即加尔派)在1562—1598年(另一说则为1559—1594年)之间进行了一场长期战争。它虽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则是法国的一场内战。这场战争使正在上升的权面临崩溃,贵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这场战争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无政府状态时期,战争的结果是天主教、胡格诺教派各有所得,有助于王权的重新兴和加强。

胡格诺战争的原因是王权同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宗教派别矛盾的激化。16世纪前期的法国,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口中的90%从事农业。王权从11世纪开始逐渐加强,对法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是一种积极进步力量。但是,在中世纪的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王权的强化和确立是在同贵族权威和割据势力进行斗争的曲折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不断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

他们通过购买破落贵族及与爵位相连的产业、纳捐官职等方式跻身贵族之列,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的经济、政治利益和国王的权威密不可分,支持王权对内抑制贵族势力、对外进行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封建贵族不甘心自己权势的衰落,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权和对国王的控制权,伺机王权挑战。随着国王逐步成为贵族和教会的首脑,反对王权专制制度的封建贵族分裂成两大集团,他们相互角逐,觊觎国家政权。一个集团是天主教派势力,他们聚集在王室近亲吉斯家族周围,以吉斯公爵和洛林红衣主教查理为首形成了强大的天主教营垒,对国王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另一个集团是新教胡格诺派势力,以波旁王朝家族的成员L·孔代亲王、纳瓦尔国王(亨利)和G·代·科利尼海军上将为代表。

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和加尔文教在法国迅速传播。

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埃普塔尔宣扬“信仰得救”和“回到《圣经》上去”的理论,以莫城为中心积极宣传新思想。加尔文教强调信仰得救,否认罗马教廷权威和封建等级观念,主张废除繁琐的宗教礼仪,取消偶像崇拜、朝圣和斋戒,教徒选举产生神职人员,建立简化、纯洁和廉价的教会。大批手工业者尤其是印刷工人、小商人、农民以及下层教士接受上述教义,成为加尔文派新教教徒,被称为胡格诺派。据估计,16世纪下半叶,法国人口约1800万,新教法庭27万多个,新教徒100多万人。祈教派在南部、西南部力量较强。一些对王权专制不满的贵族为牵制王权,支持胡格诺派,觊觎王位的显贵也趁机宣布改信新教,这些人的突出代表就是纳瓦尔为首的波旁王朝家族。

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宗教迫害。16世纪40年代,亨利二世指定特别法庭惩办异端,大批胡格诺派人士被处以火刑。1559年,年仅15岁的太子弗朗索瓦二世继位,实权落在军功显赫的吉斯家族手中,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骤然加剧。

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率军队在瓦西镇屠杀举行宗教仪式的胡格诺教徒,死伤近200人。“瓦西镇屠杀”成为持续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双方的兵力不多,在战争中都依靠外国列强,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加尔文派依靠英国、德意志公爵和荷兰教友。这场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562—1570年。这一时期共发生三次战争,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1562—1563年为第一次战争。1562年12月德勒一战天主教派的将领蒙莫朗西被俘,圣安德烈元帅战死。1563年2月,吉斯公爵在围攻奥尔良时被暗杀。孔代也在德勒被俘,纳瓦尔国王安托万死于鲁昂之围。1563年3月,太后卡特琳发布安布瓦斯敕令,给予新教徒信仰自由和在指定地区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1567—1568年是第二次战争。1567年9月,孔代和科利尼率新教军队劫持太后和查理九世未遂,包围巴黎。11月10日,在巴黎北郊圣德尼一战,双方不分胜负。德意志新教选侯派兵驰援胡格诺派,天主教徒和宫廷屈服。1568年,双方签订《隆朱莫条约》,重申安布瓦斯敕令。1568年9月,查理九世在天主教派的压力下撤销先前发布的宗教宽容敕令,禁止胡格诺教徒举行任宗教仪式,一切官吏和法官都必须宣誓效忠天主教会,新教牧师必须在两个星期之内离开法国,双方的第三次战争由此爆发。

1569年3月,天主教军队在雅尔纳克大败新教军队,孔代阵亡。10月,科利尼又被击败。1570年8月,太后卡特琳签署圣日耳曼敕令,使新教徒获得礼拜自由和在几个设防安全区自派总督的权力。第一阶段的战争以新教派的有限胜利而暂告结束。

第二阶段:1572—1585年。这一阶段以着名的“圣巴托罗缪之夜”开始。1572年8月23—24日夜间,胡格诺派的重要人物正聚集巴黎,庆祝其领袖波旁家族的亨利的婚礼。

亨利·吉斯(吉斯公爵之子)以巴黎各教堂钟声为号,率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杀死胡格诺教徒2000多人。由于24日正值圣巴托罗缪节,因此这一血腥的夜晚在历史上被称为“圣巴托罗缪之夜”。

这次大屠杀之后,法国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胡格诺派首先在南部和西部组成联邦共和国,对抗中央政权。1573年6月,查理九世签署《拉罗竭尔和约》,准许新教徒在拉罗竭尔、尼姆和蒙托邦举行教仪,给予这些城市信仰自由。1574年5月,新教派再度起事。朗格多克在原总督丹维尔伯爵领导下正式分裂出去。1575年,新教派发动全面起义,胡格诺教徒全部动员起来,为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屠杀报仇雪恨。1576年5月,亨利三世签署了博利厄敕令,谴责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大屠杀,同意为死难者昭雪,除巴黎和王室住地外,一切法国城市都有权举行新教仪式。敕令还给予胡格诺教徒担任公职的权利,准许他们占有在政治上、军事上居于优势的8个城市,在城市里建立混合司法机构,高等法院也设立特别法庭,以保证进行公正的辩论。博利厄敕令实际上承认了胡格诺教徒占领的地区为“国中之国”。博利厄敕令引起天主教派的强烈不满。1576年,吉斯在北方组织“天主教神圣同盟”,自行征税、招募军队,要求恢复王国的宗教统一,拒绝执行敕令,两派战争又起。战争中,胡格诺派遭受重大挫折,中部的拉夏里和西部的布鲁日落入天主教同盟手中。1577年9月,两派缔结《贝日拉克和约》,规定解散天主教同盟,限制博利厄敕令给予新教徒的自由和权利。新教徒只能在每个区的一个城市和自己的安全区内举行宗教仪式,他们对安全区只有6年的支配权。

第三阶段:1585—1598年。从1585年开始,法国国内开始了“三亨利之战”。各方首领分别是国王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波旁家族的亨利。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取得西班牙的支持,在南特重组天主教同盟,巴黎、里昂、波尔多、马赛、第戎等城市纷纷归附。同时,法王亨利三世又撤销了两次和解的敕令。胡格诺教徒只得在波旁家族的纳瓦尔国王亨利的旗帜下应战,并得到英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1587年10月20日,新教军队在库特拉击败天主教同盟军。吉斯兄弟不久也重创胡格诺派军队。1588年5月,天主教同盟控制下的巴黎迎接吉斯公爵入城,包围王室住地卢浮宫,国王亨利逃出巴黎,并在鲁昂签署联盟敕令,满足了天主教派的一切要求。同年12月,国王的近卫军暗杀了吉斯公爵和天主教同盟所有首领。巴黎闻讯后发生暴乱,并成立以吉斯家族为首的新政权。受到新旧教派夹攻的亨利三世同纳瓦尔国王结盟。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被刺身亡,纳瓦尔国王亨利成为法王亨利四世。但天主教派拒不承认,内战战火继续燃烧。亨利四世连续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无法攻入巴黎。鉴于法国90%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天主教,亨利四世于1593年7月25日在圣德尼大教堂改信天主教。6天之后,新旧教两派势力达成为期3个月的休战协定。1594年3月22日,亨利四世凯旋进入巴黎,受到隆重欢迎。

此后的四年中,各地纷纷归附,亨利四世还赶走了混战之中攻入法国的西班牙军队。

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永久性”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5月,西班牙同法国议和。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

胡格诺战争的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振兴。战争期间,巴黎和外省的高等法院经抵制王命,各地贵族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自由”特权,如征税和募兵。内战的结束和亨利四世的胜利,有助于重振王权,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亨利四世在首相苏利的协助下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改革,使工商业和农业迅速繁荣起来,国库由空虚变为充盈。亨利死后,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雷彻底铲除了贵族的独立势力,建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地方管理体系,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较为严格的控制。

“南特敕令”虽然保留了胡格诺教派的一些特权,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基督教欧洲国家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的第一个范例。教皇克莱芒八世曾谴责“南特敕令极为可憎,它给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而这是世间最有害的事情”。这从反面表明了“南特敕令”对于解放人的思想、打破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具有“开天辟地”的影响。

更多文章

  • 德意志农民战争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德意志,农民战争

    【战争时间】公元1524~1525年【战争地点】德意志境内【交战双方】德国人民起义军VS德国封建统治者【关键人物】闵采尔【战争背景】16世纪初,德国仍旧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国家,但名义上全国是统一的,被称作“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由皇帝管辖,并且皇帝拥有最高权力。但其实皇帝不过是傀儡,基本没有权利过

  • 英荷战争:“海上马车夫”的永久憾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英荷战争,海上马车夫

    荷兰,这个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国,按理并不足道,但它却在历史上有过一段耀眼的辉煌。17世纪上半叶,它拥有商船1.6万艘,是法国、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四国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荷兰人垄断了世界的贸易,荷兰商人的足迹遍及五大洲各个角落。因而荷兰人被称之为“海上马车夫”。然而,正像历史上

  • 奥斯特利茨三皇会战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奥斯特利茨,三皇会战

    欧洲第三次反法联盟对法战争期间,1805年12月2日,法军与俄奥联军在奥斯特利茨(今捷克与斯洛伐克的斯拉夫科夫)地域进行了一次决定性战役,史称“三皇会战”。1805年,正值拿破仑积极准备进攻英国本土之际,欧洲第三次反法联盟(英国、奥地利、俄国、瑞典和西西里王国等)也已做好进攻准备。8月,拿破仑因海战

  • 罗马内战简介 罗马内战时间、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罗马内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1世纪40~前30年代【战争地点】罗马内部【交战各方】罗马内部各派别【关键人物】恺撒、安东尼、屋大维【战争背景】公元前2世纪中,罗马上层统治阶级已经意识到,在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不断尖锐的情况下,奴隶主的共和制形式已过时,因而必须采取一种更加有力的统治形式——军事独裁。由于罗马共和国

  • 希腊独立战争:结束异族400年的军事占领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希腊,独立,战争,结束

    19世纪20年代,希腊人民开展了一场反抗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对希腊近400年的军事封建统治,是希腊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希腊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广大人民饱受痛苦和磨难。土耳其封建主残酷压迫希腊人民,强迫他们履行各种封建义务,激起广大希腊人民的强烈反

  • 越南当年活捉张万年的笑话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越南,活捉,张万年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张万年任43军副军长兼127师(铁军师)师长。3月3日19时,张万年接到军首长指示:因正面进攻某市的部队尚未赶到指定位置,总攻该市的时间改为4日早上7时。正准备渡河的某团二营和火箭炮营当即奉命停止行动。后面的部队停止渡河,已经过河的两个营就呈孤军突出之势。是撤回,还是不撤

  • 越南老山前线狙击手日记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越南,老山,前线,狙击手

    一、我需要一具尸体整整一天,再没有大的战斗,飘渺游离的雾散去又起,一些残树枯枝在风里轻轻抖动,偶尔一声冷枪把一只鸟惊得扑的一声飞起。我的怀里抱着的是一支射程一千三百米的狙击步枪(svd阻击步枪有效射程800米,标尺射程1300米),通过瞄准镜我可以看到距离射击口七百米处横七竖八的躺着七具几乎一丝不挂

  • 拿破仑战争:从土伦到滑铁卢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拿破仑,战争,土伦

    一个世界性的重要历史人物——拿破仑,从1784年15岁入军校到1799年发动政变,建立以拿破仑为皇帝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再到他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其整个一生几乎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因打仗有出色的才能而崛起,因打仗失败而跌落。处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一个充满血雨腥风的历史时期,拿破仑似

  • 中国到底援助越南多少物资?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援助,越南

    越南是我国对外援助时间最长、投入最大的国家。从1950年起,中国开始对越南北方进行实际援助。1956年前,限于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的薄弱,中国力所能及地向越南提供旧杂式装备,未计数。援越物资统计1956-1961年:各种枪27万支(挺),炮1万余门,枪弹2亿余发,炮弹202万发,有线电机1.5万部,无

  • 1979年自卫反击战的牺牲人数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1979年,自卫,反击战

    1979年自卫反击战的牺牲人数,部队牺牲约8531人,受伤两万一千多人。1984年—1989年老山轮战各部队的牺牲总人数约2190人。10年自卫反击战,保卫祖国南疆牺牲的总人数约12212(包括民工、民兵)人。1979年对越作战参战部队伤亡情况统计东线部队41军121师 阵亡411人 伤员10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