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揭秘抗战八年最无解的军事难题

揭秘抗战八年最无解的军事难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927 更新时间:2024/1/26 1:00:45

抗战期间,军委会内部分成两派,一派主张缩军,一派主张扩军

抗战八年,为抵御日军,中国曾深度陷入了一种无解的军事难题之中,那就是:究竟是该走扩兵之路呢,还是该走精兵之路?

最高军事机构“军委会”,自1939年至1944年,始终在为这件事情争议不休。其中,军令部部长徐永昌是主张走扩兵之路的代表人物;军政部部长陈诚、军训部部长白崇禧等人,则是主张走缩军之路的代表人物。

1940年6月12日,军委会开会,白崇禧在会上提出:目前国军,每个师都有差不多三千人左右的缺额,全国军队的缺额,则高达七十万。白建议“师与师归并,以充实小单位”,并认为大约可以合并掉四、五十个师。如此,师的空额没有了,可以节省军费开支,同时也增强了每个师的战斗力。①

关于国军的缺额,白的说法并不算夸张。1943年戴笠曾在给蒋介石的密电中报告道:驻在云南的中央军各师长,都自称“现有战斗士兵八九千人”,但实际上“师士兵缺额均甚巨大,如三十六师现在腾北一带游击,实数仅约四千人,八十八师现任怒江西面防务,实数仅约四千五百人”。②这些师空额过半,比白崇禧的说法要严重得多。

徐永昌则在会上持反对意见,认为白崇禧这一建议,不切实际。徐的看法是:眼下各师存在缺额,合并后,缺额仍将存在。因为出现缺额的原因,第一,是“师团营连排班各长能力不够,各无能力统率其现有之大数量”;第二,是“军长督导不力与军政部补充欠周”。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缩编后,短期内空额被补上了,长期而言,空额仍将再次出现。而且,徐永昌还认为,目前国军在抗日方面存在的困难,不是师太多了,而是师太少了,所以“不敷分配,如李仙洲奉令援鲁,一年半不能出发”。徐的建议是:按带兵官的统率能力的大小,将各师整编为“大小师”,能力强者带“大师”,能力弱者带“小师”,如此,不但缺额可以减少,师的数量还能增加二、三十个,以满足战场之需。③

徐永昌对国军“师团营连排班各长能力”的判断,其实是当时国军高层的公论。譬如,蒋介石就曾多次在军队高层内部讲话中,比较国军将领与西方国家及日军将领之间的差距,蒋明言:“我们做总司令的,只比得上人家一个团长,我们的军长、师长,只当得人家一个营长和连长。”④从这个角度而言,徐的见解,也有他的道理。

类似的争论,在军委会内部始终没有停止过。同时,国军的膨胀也没有停止,至1941年夏,已从1937年开战前夕的170余万,锐增至500余万。鉴于军费所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心腹干将陈诚,也不断劝说蒋介石缩军。陈诚的看法是:

“以我国家之人力、物力,究能否养此二百七十个师(注:1939年数据),实不言而喻。与其庞大无力徒耗国帑,反不若缩小充实,以求精锐。若能将集团军缩为军,军缩为师,师缩为旅,按级递缩,则节省经费必多。以此经费,用于装备之充实及特种部队之建设,则力量定必倍增。”⑤

1937年11月,上海废墟间的日军

八年间,几乎年年都制定了缩军计划,但每一次都是不了了之

至1940年底,军委会高层逐渐酝酿出一份《整军方案》,计划至少裁撤60个师。但这一方案遭到了军令部部长徐永昌的极力反对。徐永昌在12月23日面见蒋介石,深入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徐认为:如果真能缩掉60个师,那么,不如将这60个师的一半用来防备日军深入,另一半派到沦陷区去游击扰敌,以减少对川、黔各省壮丁的征召。徐还提醒蒋介石:我国交通不便,部队调动集中困难,所以在布防上,对部队数量的要求也会相应较高;情报显示日军次年春季将有大规模的行动,我方应有准备,缩军时机并不合适;且中国军队战斗力不强,乃是教育训练的问题,与编制、机构关系不大。⑥

受徐永昌意见的影响,原本倾向于缩军的蒋介石,其立场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蒋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整军与缩军不同,现阶段不能以缩减军队为整军之道。否则……有损无益,当谋充实各军为唯一要务也。”⑦

但缩军的念头,始终萦萦绕绕在蒋介石的心头。可以说,自1939年以来,几乎每一年,军委会都会遵照蒋介石的指示,制定整军、裁缩军计划。譬如,1941年的《陆军各部队调整大纲》,曾计划将全国现有的305个师,裁减为240个。1942年的缩军计划,曾提出要将全国军队缩编三分之一。但所有这些计划,最终都没有能够切实执行,国军的编制,至抗战末期,也终于膨胀至600万以上,空额则高达三成左右。⑧

年年缩军,为何年年缩不下来?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作为落后国家,其军队,无论是训练、编制、军官水平,以及内部运作,在战前都尚未实现近代化,要想抵御工业化强国的近代化军队的入侵,以量来弥补质的缺陷,是必然的路径。但量的提升,随之带来的,是对落后农业国的巨大财政压力。在财政压力下,当局又不得不回过头去考虑缩军。然而,在战争状态下缩军,向“精兵主义”转型,也是需要国力支持的,硬件如武器的配备,软件如军官的训练,都是成败的关键;而这些关键,恰恰中国当时并不具备。若勉为其难强行缩军,其结局,有可能非但实现不了“精兵主义”,反而引发战线的崩溃。所以,几乎每一次的缩军计划,都因战事影响而不了了之。⑨

1944年,第四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曾如此对与会将领说道:“敌人在我国境内的不过六个军,而我们用以抗战的有一百二十个军,以二十个军来对敌人一个军,还打不过敌人,还要常常受敌人的打击。这样一比,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能力、人格、地位,真不知低落到何等地步?军人实在算不了是现代的军人,军队也不成其为现代的军队。这种比例数字给外国人看了,他如何不轻视我们?”⑩蒋的这番话,可谓对抗战真实面相最沉痛的总结。

1939年3月25日,参加南昌会战的国军某部战士在用餐

注释:

①徐永昌日记,1940年6月12日。②戴笠:《呈蒋中正请严查各师缺额并严格取缔官兵走私(32.07.17发)》,《戴笠先生与抗战史料汇编·经济作战》,国史馆2011年。③徐永昌日记,1940年6月12日。④蒋介石:《抗战检讨与必胜要诀(下)》,秦孝仪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4,P7273。⑤陈诚:《函陈委员长蒋敷陈今后作战指导及军队部署意见》,1940年3月20日。⑥徐永昌日记,1940年12月23日。⑦蒋介石日记,1940年12月23日。⑧李宝明:《“国家化”名义下的“私属化” 蒋介石对国民革命军的控制研究》,社科献出版社,2010,P173-174。⑨其实,二战期间,主要交战国全部都在大规模扩军,苏联、美国的陆军高达800余万,德国陆军高达700余万。不同的是,美、苏等国的国力,足够支撑其军队的扩充。⑩蒋介石:《第四次南岳军事会议开会训词》,1944年2月10日。

标签: 抗战八年

更多文章

  • 揭秘国军抗战时 究竟有多少游击部队?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国军,抗战

    ◆表格一:抗战第一、二年度《各战区游击部队战绩统计表》表格来源:《抗战第一、二年度军政统计提要》,军政部/编该表由军政部制于1939年8月15日。根据该表,抗战前两年,各战区游击部队共计对日伪作战483次(多大规模算一次作战,表格未注明标准),敌伪伤亡11987人,我军伤亡6643人,俘获敌伪252

  • 揭秘淞沪会战:为什么要打上整整三个月?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淞沪会战

    之所以选在淞沪另辟战场,是因为在华北中国军队毫无胜算淞沪会战是中日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大型会战,且由中国方面主动发起。当时国民政府与蒋介石为何选定上海与日军开战,又不断扩大战争规模呢?七七事变后,日本不断从朝鲜、本土向华北增兵,当中国驻屯军改编为华北方面军时,总兵力已有8个师团,

  • 刘备是如何将诸葛亮绑上战车为其卖命一辈子?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备

    诸葛亮在离开隆中追随刘备时,曾再三告诫他的兄弟要看好家园,他将来还要回来。而多年以后,当他位极人臣,身为蜀汉的第二号人物时,他在给后主的奏章中又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

  • 挺进华北:八路军在敌后壮大的六个秘诀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北,八路军

    八路军为何能够在敌后壮大?当1939年初汪精卫因叛国而被开除国民党之际,中共所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则已在华北敌后站稳了脚跟,并正在发展壮大。对于八路军是怎么做到的,国内学界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此处,惟依据已公开披露的部分档案文件,做一点经验层面的管窥。秘诀一:根据前线战况发展,及

  • 太平天国史上为何二十万太平军打不过两万湘军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太平天国

    1862年10月26日,为了进一步麻痹曾国荃,李秀成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命令木匠衙赶制大批木箱。木匠们很是纳闷:打仗要木箱子干吗?给曾妖头做棺材吗?小了点吧,要不要加大尺寸...为期整整四十六天的李秀成对决曾铁桶的雨花台决战,作为太平天国战史上最经典的阵地大决战,一开打就显得异常激烈而残酷。这是一

  • 核战争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核战争

    朝鲜近日发布的“核毁华盛顿”视频截图第四届核安全峰会正在华盛顿召开。稍前一些时候,朝鲜曾接连对外界释放“核威胁”信息如在3月26日发布了4分钟主题为“核毁华盛顿”的宣传视频。虽然外界并不认为朝鲜现下真有能

  • 八路军为何个个会说日语 真相实在是太惊人了!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八路军,会说

    著名军史作家、旅日著名军史作家萨苏,又推出新作《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作为广受好评的《国破山河在》一书的续作,本书秉承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和立场,以发掘出的日方资料和国内记载相互考证,力求使更多历史细节得以重现。在描写敌后抗战的文艺作品中,时常出现八路军讲日语的情节。文化水平普

  • 1942年美军轰炸东京 中国人为什么付出惨重代价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1942年,美军,轰炸,东京

    提起轰炸东京,应该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大块人心的事情,虽然不是中国人实际去轰炸的,但是中国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台湾媒体披露,蒋经国生前非常喜欢看二战电影,其中反复看的一部片子叫《东京上空30秒》。该片内容描述的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飞行员杜立德在珍珠港事件后,执行轰炸东京的任务。轰

  • 英勇不屈,笑赴刑场:抗战中最美女人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英勇不屈,笑赴刑场

    战争从没有让女人走开,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女人在战争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她们身份各异,社会地位各异,但是,当国难临头,大敌当前之际,她们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所有战争,在烽火硝烟的战场,总能看到女子的身影,尤其是在大敌当前,国难

  • 诸葛亮为什么斗不过司马懿?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葛亮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认为司马懿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我看其实不然。通观《三国演义》,论智慧,论兵法,论谋略,诸葛亮虽然都远胜于司马懿一筹,他不仅能用一座无人把守的空城让司马懿兵退三十里,即便是身后也能让“死诸葛”吓倒司马懿的十万雄兵。但是最后诸葛亮却没有斗得过司马懿,致使蜀军六出祁山,北伐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