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这种说法是错的

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这种说法是错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1 更新时间:2023/12/12 16:16:39

问:请谈一谈中法战争的不胜而胜和不败而败?

“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是关于清末中法战争(1883-1885)结局的一种极常见说法。它的基本情节是:

“老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大败法军,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清廷却在此时与法国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

“不败而败”这句话,最早究竟出自何人之口,笔者未能考据确切。当代中文学术界引用这句话,往往会在前面加一个“当时之人就说”这类前缀,但这个“当时之人”究竟是谁,却是谁也不知道。这种前缀,很可能是沿袭自民国的一些史学著作。比如1939年出版的一本谈“中国百年来对外战争”的书,是这样写的:

“中法一役,……是处于有利者地位。辱国条约之签定,乃在大胜之后。此即当时‘法人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结语之所由来。”①

书中没有注释,这个“当时结语”的出处,也是不得而知。

总之,“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这种说法,在中文学术界流行了数十年,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是一种占据主流的看法。还曾一度进入了历史教科书。笔者首次接触这一结论,即是通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初高中历史教材。

中文学术界对该说法的质疑,大约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7年的中法战争史学术讨论会上,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中法战争非但不存在失败的问题,反而是以中国取得较大胜利而告终。清政府取得镇南关、临洮大捷后,‘乘胜即收,是一种比较明智的态度,从而避免了领土主权的沦丧与巨额的经济赔款”。不过,“很多与会者不同意这一看法”。②

此后,对“不胜而胜、不败而败”之说的研究越来越多,认知也越来越深。何平立1988年发表论文称,“历来史著教材皆称这场中法战争,是中国不败而败与法国不胜而胜”,但若综合当日的战场形势与战略目的来综合考量,“得出的结论就并非如此了”在军事上,清廷其实是失败的。

何文的具体理由是:法国早就已经意识到,在越南陆路战场上的胜利,不足以迫使清廷妥协,因为清军即便被迫退出越南,也还可以依托“中国境内广阔纵深的地域”,凭借“人数优势和有利地形”继续与法军周旋。所以,法军决定转移攻击目标,“在中国东南沿海开辟海路战场,直接进攻中国本土目标,以更大地威胁去触及清廷的痛处和要害”。法军的这一战略决策,使得中法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了东南沿海战场。在该战场上,法国海军在海战中,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澎湖失陷,台湾被法军隔绝孤悬成为质押之物……都是无法逆转的败绩。所以慈禧的感慨是“此番立约,实系草草了事,朝廷吃亏在无水师”,清廷从中法战争中吸取到的最大教训,也是“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决定要大力发展海军。

图:法军炮轰马尾造船厂(引自维基)

总之,“虽然清军……在越南陆路战场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法军在影响全局的台湾战场达到了预定的战略目的,而清廷由于种种内外因素又无力扭转这种战局,因此清廷在军事上是失败了,并成为其在政治外交上妥协议和的重 要原因。……从主观激愤情绪上指责清廷‘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客观历史实际出发,清廷在这场战争中,军事上是失败了。”③

廖宗麟2002年出版的专著《中法战争史》,对清军在陆路战场上与法军的交战,有相当细致的研究。当时,清军在装备与战术上均处于劣势,主要依赖地利(山地)与天时(如大雾)来阻击法军。用广西巡抚潘鼎新给总理衙门的汇报来说,就是“法兵每战不过千余,枪炮之利,我军四、五千当之犹觉吃力。”1885年2月,清军遭到约8000法军(装备了6个炮兵中队)的猛攻,谅山与镇南关失守,朝野一片震荡。对此,廖宗麟的评价是:“从两国的军事水平差距来看,当时中国还没有一个将领,包括李鸿章左宗棠等,率领哪一支军队在一次战斗中,能抗衡这么多法军。”④

具体到镇南关大捷,廖书的看法是:冯子材等人奏称与清军作战的法军有数千人之多,“可能过分夸大了清军的战果”。较为实际的情形是:清军集结了2-3万人,由老将冯子材等率领,以十倍于敌的兵力,在镇南关战役中击败了“全军总数为2137人及十尊大炮”的法军(法军之前获胜后并未在镇南关集结驻扎),并于3月29日成功收复了谅山阵地。谅山的收复与法军旅长尼格里(François Oscar de Négrier)被流弹击中胸部重伤有直接关系,他的接替者决定率法军撤离谅山,故清军收复谅山可谓兵不血刃。

也就是说,镇南关大捷是一次很振奋人心的胜利,但并不具备战争转折点式的意义,越南北部战场上的法军,并未在此役中受到真的重创。清军实际上是无力继续追击的。因为追击意味着拉长战线,意味着十倍于敌的兵力优势不再存在;同时,法军又在收缩兵力进行增援,到1885年4月中旬,集结在越南北部的法军总数已达2.5万余人。所以,廖宗麟的结论是:

“当时人们曾有这样一种看法:如果清政府不是这样快与法议和,而由援越清军追击下去,则可能会把法军赶出越南。其实,这种看法太乐观了些。因为镇南关大捷的取得,特别是后来的乘胜追击,完全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事前援越桂军并未为此作有必要的物质准备。追击下去,势必拉长战线,分散兵力,后勤供给也会十分困难。而法军一方面是收缩兵力,防御力量增强,另方面又源源不绝地得到大批的援军。因此,继续作战下去,清军全胜的这种一边倒局面能否保持下去,还是很大的问题。所以,乘胜收兵,未尝不是一种好结局。”⑤

图:清军镇南关布防图

姜鸣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一书的看法,也与廖宗麟大体相同。对于镇南关大捷,姜的看法是:此役让形势变得对清廷有利,“但并非像有的人想像的那么顺当,似乎冯子材就此能一举南下,将法国势力赶出越南”。事实是:“法军从镇南关后退百里,迅速在郎甲地区完成新的集结……到4月下旬,北圻的法军已达25000人,加上越南冲锋兵共达37000多人。还加强了炮兵、骑兵、炮艇的配置。而南下追击的清军,总数不超过15000人,数量和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⑥

对于战争的结果,姜书的看法是:“法国人取得了他们原先想攫取的一切”,清廷选择乘胜议和也是无可奈何,“有的评论家认为中国不应该乘胜议和,认为中国是‘不败而败,这其实只是纸上谈兵的观点,对清政府来说,这样的结果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了”。⑦

此外,“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倒台”,对处于中法战争中的清廷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茹费理内阁之所以倒台,是因为法国朝野不满他的软弱(而非民意不喜欢他的好战),反对派希望有一个对华更强硬的内阁,来维护法国在远东的殖民利益。所以,茹费理内阁倒台后,法国议会即表决通过,拟向越南增派5万军队,并增加军费两亿法郎。有些著作将“茹费理内阁倒台”与“中国不败而败”放在一起叙述,营造出一种法国国内政局变化对清廷极为有利的印象。这印象,其实只是错觉。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学术研究上的进展,在历史教科书中的编写中也有一些体现。使用至2016年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在介绍中法战争的结局时,已不再提及“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这句话,而代之以这样一段叙述:

“中国军队的节节胜利,……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倒台。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向法国求和。……当时的社会舆论对于清政府在胜仗之后反而停战求和,极为愤慨”。⑧

没有再用“不胜而胜,不败而败”来给中法战争定性,可以说是一种修正。不过,行文逻辑里,多少也还存有这层含意。

与旧人教版教材相较,最新版(2019年8月)的高中历史教材,在叙述上又有了一番改进,不但不再提“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这句话,行文逻辑也力求只作事实陈述。其全文如下:

“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中法战争于年底打响。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法国内阁因此倒台。这时,清廷下达停战令。6月,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侵占越南。”⑨

综上,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这个“历史常识”,已经过时了。

注释①鹰隼:《从百年来对外战争论证中国抗战必然胜利》,文献丛刊社1939年出版,第23页。②林增平、林言椒:《中国近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9页。③何平立:《略论中法战争之军事成败》,《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④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45页。⑤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43页。⑥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99页。⑦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201页。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近年来,初中历史教材限于篇幅,多已不介绍中法战争。⑨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八月第一版。

标签: 中法战争法国

更多文章

  • 3800万人伤亡,换回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3800万人,伤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时,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说:“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我们有生之年不会看到它们再次被点亮。”1918年,一战以德国及其盟国战败收场。欧洲人目睹这一忧伤的预言变成了悲凉的事实。一战期间,全世界动员的军队共约有6200万人,死亡人数

  • 宁远之战:宁远大捷后世叹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宁远之战,大捷,后世

    公元1662年,后金兵大举南侵,直逼山海关。明朝广宁巡抚王化贞率领的14万大军,与金兵一触即溃,只好往关内节节败退。消息传到京城,朝廷大为震惊。少数人主张在关外抗击金兵,大多数人却主张放弃关外的大片土地,退守山海关。朝野上下笼罩着一片失败的阴影。就在满朝文武拿不定主张的时候,兵部主事袁崇焕,单身匹马

  • 转战千里中原突围,这支部队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转战千里,中原,突围

    皮旅前身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团以上干部合影(后排右六为支队司令员皮定均)。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在完成战争准备后,悍然撕毁停战协定,调集重兵将中原解放区团团围住,企图一举歼灭,全面内战就此爆发。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中原军区只能设法突围。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承担起为主力部队提供掩护、牵制敌军的任务一个预

  • 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打得印军片甲不留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1962年,中印,战争

    1962年中印边界爆发的那场速决战,至今仍是世界军事教科书中经常研究讨论的经典战例。58年过去了,如今中印边境又是麻烦不断。那场战争的意义,有必要再看一看。从纯军事角度探讨那场战争,解放军之胜,有这么几方面原因:一、战略指导方面我军高出一筹自古战争,庙算胜是最终决胜的前提。中印双方对这场战争的战略指

  • 日本关东军如何将“七七事变”扩大成全面侵华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日本,关东军

    83年前,七七事变爆发。1937年7月7日夜,日本“支那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少佐大队长一木清直麾下的500余名日本兵携带6门步兵炮,气势汹汹地由丰台大营向卢沟桥进发,事态颇为严重。日军向中方提出交涉时,说明了他们这次行动的理由:有一名参与演习的日本

  • 二战最强魔术师,用魔术“搬走”亚历山大港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二战,最强,魔术师

    梁启超 在《李鸿章传》中写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乱世之中,英雄辈出,人才遍地,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谋诡计常常比小说情节还要精彩魔幻。在我国古代兵书《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瞒天过海”,便是一个难度系数颇大,用好了却会效果卓著的计策。在二战中,

  • 二战时期匈牙利为何上了德国纳粹的贼船?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二战,匈牙利

    在世人的印象中,第三帝国的失败起码有一小部分要归罪于猪队友。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呆萌的意大利给人们留下的刻板印象,连带着所有纳粹德国的盟友形象都变成了拖油瓶,战场上要拖德国人后腿,见势不妙就要背后捅刀。演讲第一名,打仗不太行(图片:wikipedia)▼但其实,并非所有德国盟友都

  • 印度同时惹怒中国、巴基斯坦和尼泊尔,是谁给它的勇气?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印度,惹怒,中国

    近日,印度四处出击蓄意挑衅,尤其是中印边境冲突引起国际舆论广泛关注。中印边界再起冲突中印在加勒万河谷爆发冲突后,17日中印两国外长进行了电话会谈,同意尽快使现地局势“降温”。在5月份中印边境部队在班公湖地区发生肢体冲突后,为了预防局势升级,其实中印双方一直在展开对话和磋商。在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苏捷什卡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第二次世界大战,惨烈

    苏捷什卡战役(1943年5月15日-6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为粉碎德、意军队的"围剿",在南斯拉夫波斯尼亚东南部苏捷什卡河附近进行的战役。此役,南军以寡敌众,但主力终于突破重围,为解放南斯拉夫保存了有生力量,是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参加此役的德军为党卫队第一山地师、党

  • 苏德决定“互不侵犯”之前,欧洲正偷偷进行一场秘密“甩锅”大赛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苏德,互不侵犯

    11941年6月22日,这一天对整个二战史都具有标志意义。在这一天的凌晨,德国和其仆从国开始执行“巴巴罗萨”计划:集结了190个师共550万人、4900架作战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以三个集团军群分三路闪击苏联。一场二战史乃至整个人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