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评说《三国演义》说的最好的,当属评书泰斗袁阔成老先生的。
袁先生的《三国演义》共计365回,小时候一天听一回,正好听了一年的时间。
说袁先生的《三国演义》好,就好在他对每个事件、典故都做了充分的铺垫;对每个人物的性格、心理也都做了认真的刻画,可以说袁老塑造的评书作品个个是精品!
袁先生对《三国演义》中每个重点人物一生的是非功过,采取了小说和史实相互对照,实事求是的给予了评价(比如曹操、诸葛亮等等),这也是评说艺术家作品里少有的。
(图片来自网络)
袁阔成先生说的评书《三国演义》无人能比。
连阔如,连丽如的评书很好,为什么名声不如袁,单,刘,田四大家?
大家公认的四大评书名家是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这已经是盖棺定论的事实,而且他们四位的评书无论影响力还是艺术水准都配得上“四大”的地位。四位评书大家共同的特点一是作品多,二是各自的代表作影响力大、水平高、受众范围广、听众人数多。
比如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那绝对是评书艺术的泰山北斗,代表着评书艺术的最高水准。单田芳先生的《白眉大侠》影响了几代人,是最受书迷推崇的评书;刘兰芳先生的《杨家将》当年创造过万人空巷的盛况;田连元先生则开创了电视评书的先河,他的《水浒传》广受书迷好评。
连阔如与连丽如父女二人同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堪称评书世家。他们父女俩之所以名气没有“四大评书名家”名气那么大是有很多原因的。连阔如老先生1903年出生,1971年就去世了,他离我们的时代实在太远了。他说评书的那时候老百姓家里别说是电视机就连收音机恐怕也很少有吧?
估计连老先生那时候只能在茶馆里说书吧!看介绍他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电台上说书,不过那个时候一般人家收音机也不一定有吧?因此宣传方面肯定是远远不如四大名家,这导致了老百姓都不认识他也没听过他的作品。
四大名家中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袁阔成老先生是2015年仙逝的,袁先生在电台上说书的时候老百姓家里都已经普及收音机了,所以他的《三国演义》能够传遍千家万户,随着时间的推移袁老也经常在电视上说书,那影响力就更大了。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三位老先生同样是电台电视双管齐下,这种宣传力度和优势是连阔如老先生所没有的,所以连老先生远不如四大名家名气大也就不奇怪了。
从年龄上来说连丽如先生应该是和四大名家一个时代,既然一个时代为什么她的名气不如四大名家那么大呢?我觉得主要是作品上的问题,也就是说缺乏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当然连先生说过《三国演义》但是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已经是不可逾越的巅峰了,所以连先生的《三国》就显得暗淡了;连丽如也说过《水浒传》,但田连元先生的《水浒传》已经珠玉在前,太深入人心了;连丽如先生也说过《三侠五义》,但这部评书恰恰是单田芳先生的拿手好戏。
所以感觉连丽如先生总是处于四面合围冲不出去的状态中,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当然,连丽如也有自己的代表作那就是《东汉演义》,不过这部评书影响力显然还是弱了些,不够惊艳。
总之,宣传不够,缺乏经典性的代表作是连氏父女名气不如四大评书名家的主要原因!不知我分析得有无道理呢?值得一提的是连丽如先生的嗓音好像也是劣势,声音有点尖锐。
一个,错过时机,连阔如当年,红的什么样?有净街之称,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可是,除了北京,知道的真不多,主要是传播手段的限制,建国后,连先生有一段参加曲协忙于事物,之后被打击,离开书坛,所以知道的不多,连丽如先生据说是北京第一个女说书艺人,但是也仅限北京某区,还没等知名度起来,政治运动来了,也没机会全国出名,一九七八年后,各行落实政策,刘兰芳先生率先在广播里播出岳飞传,各地转播,红极一时,之后,单先生袁先生在电台播出,火爆的不得了,连先生不知为什么没有在电台出现,之后田先生在电视播出成为一时盛事,连先生依然没有动静,等连先生在电视播出时,评书已经没多少人听了,整个错过了最好时机。
第二个京味表演,不适合。连先生秉承家学,绝对的京味表演,这个在老北京,那叫牛,但是外地听不惯.时代也不喜欢娓娓道来坐而论道的形式,田先生在一次采访中就对北京评书大师陈士和颇有微词,更不要说一般听众了,注意,近些年红起来的北京的一个没有,倒是东北的一堆一堆的,田袁单刘全是东北的,(老家不说,成长发展全在东北)后起的如叶景林,陈青远(历史不说),陈丽君,陈丽杰,陈丽君(吉林)张洁茹,全是东北的,为什么?适合听众,袁先生那叫一个帅,你看他的肖飞买药,形神具备,情节,自然呈现毫无演的痕迹,单先生占一个怪,单先生底蕴不足,但是声音极吸引人,一开书,半条街都听得到,刘先生贯口称绝,一大段一气呵成,还不喘气,田先生占一个俏,每句词都让你笑,叶景林,兼袁田单之长,大嗓门高亢清脆,反观北京的那叫一个蔫,慢条斯理,一个小时还没说具体故事。适合老茶馆一壶茶,慢慢品,可是,现实是需要快节奏,谁还有时间品?所以即使象李鑫荃那样的大家,也哑炮了打不响。
第三,女性自身限制,,女人说书本就太难,过则人皆厌之,(有一个东北演员,忘了名字,穿旗袍,一动,大白腿露出来,偏又喜欢摆腿动作,,台上白花花一片腿,那个难受,[捂脸][捂脸]此为太过)不及,人又不满足。连先生恰恰有些不足,感觉大家闺秀,四平八稳,很多东西不能到位,不是说能力不能演到位,而是理念限制点到为止,不想到位,其实不到位没关系,刘先生就是靠声音找,偏偏连先生声音没有那种高亢迅捷,听着有些喘不上气。综而言之,连先生由于种种原因,连先生落后了,但是,连先生创建书馆,使评书回归到原始形态,到晚年愈发亮万,也是厚积薄发,因缘和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