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交通员潘冬子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战争史上有哪些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苏芬战争又被称为冬季战争。这场战争从1939年11月开始,一直打到1940年3月结束。在这场战争中,强大的苏联投入了大量兵力,却打得非常艰难,最终只能算是惨胜。
01悬殊的力量对比
苏芬战争之前,当时的苏联拥有450万军队,作战飞机2万架,坦克2.4万辆,汽车27万辆(不含82万辆民用汽车)。
而芬兰全国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即使全国总动员,战争前夕,芬兰陆军也仅仅扩充到12.7万人,就算加上30万的预备役,在苏联面前还是不够看。毫无疑问,对于芬兰而言,苏联就是一个巨无霸一样的存在。
当11月30日,45万苏联军队攻入芬兰,全所有人都认为芬兰会迎来一场干净利落的惨败。
斯大林甚至认为芬兰最多抵抗2周,而赫鲁晓夫更认为“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我们就是这样想的”
但是现实却狠狠打了苏联人的脸,其中苏奥木萨尔米之战堪称苏军的奇耻大辱,苏军2个精锐师被弱小的芬兰军队打残。
02163师的末日
苏奥木萨尔米地区位于芬兰拉多加湖以北,这里是苏军第9集团军第163步兵师和第44步兵师的进攻方向。而最终这两个步兵师也在这一地区损失惨重。
苏军163师兵分别两路,其中一路从北面发起进攻,以山地步兵81团(为了作战临时划入163师)为主攻,662步兵团为预备队;东面则由759步兵团沿着拉特路发起进攻。
一开始苏军的进攻非常顺利,芬兰军队在这里只有2个营根本无法抵挡第81山地步兵团的进攻。12月9日,苏军已经夺取了苏奥木萨尔米。
随后81团继续进攻尼斯卡塞尔凯南岸,但在这里遭到芬兰军队的顽强抵抗。81团苦战良久,难以取得有效进展。第759团却没有跟上来,他们没能及时支援第81团。
另一方面,连日以来的严寒天气和恶劣的交通严重地威胁了苏军的后勤补给线。缺乏燃油,使得苏军的坦克和火炮难以发挥作用。
这场战斗最终演变成了双方步兵之间的决斗,原本芬兰在重武器上存在的差距就显得不是那么明显了。
而苏联人的对面是芬兰上校西拉斯武奥和他的第9步兵师,他们也没有想到这场战斗会让他们名垂青史。
西拉斯武奥拟定了一个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作战计划——他打算凭借现有兵力,利用地形,分割苏军两个师(正在赶来的44步兵师),并将其各个击破。
西拉斯武奥计划的第一个目标是163步兵师。
芬兰第15独立营首先对苏军81团发起佯攻,防止他们前出增援;另一部分芬军依靠对地形的熟悉,在拉特公路上迟滞44师的增援。芬兰主力则包围了苏奥木萨尔米村的苏军759团。
重武器没有运抵前线,苏军火力上的优势无法得以发挥。而芬兰军队在局部上形成了对苏军的兵力优势。
芬兰军队对759团的围攻一开始并没奏效,西拉斯武奥见状没有拘泥于原定计划。他迅速调整兵力,对苏军负责运输线警戒的662团和81团发动猛攻。
81团在之前的战斗中有所损失,没有补充的情况下,面对芬兰军队的猛攻终于崩溃。81团残部逃回163师指挥部附近,163师师长见状大为震惊,他认为战局已经很难翻盘,在征得上级的同意之后,带着759团和81团残部,在飞机的掩护之下撤退了。
但是苏军662团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他们负责运输线的保卫,分散在公路运输线上。面对芬兰军队的进攻,662团无法有效集结,部队的指挥体系说瘫痪了,大部分士兵甚至不知道要撤退。662团已经被芬兰第9步兵师包围,并且缺少补给。662团团长放弃了对部队的指挥,带着团指挥部拼了老命地逃回了后方。
而662团大部分士兵就这样被抛弃在芬兰的极地之中,662团的士兵们在冰天雪地里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逃命,很多人被芬兰军队击杀,而很多伤员则被活活冻死。662团的团长和政委后来被逮捕,当着662团幸存士兵的面被枪决。
0344师也完了
西拉斯武奥的下一个目标是苏军第44师和163师的另一部。
在苏奥木萨尔米,苏军163师主力被芬兰军队分割包围的时候,苏第44步兵师和163师的一部(以下简称44师)正在试图向163师增援。
第44师增援必须经过拉特路。
而拉特路是一条狭窄的公路,坦克只能一辆辆地依次通过。而芬兰的冬天大雪纷飞,道路两侧是厚达30-50cm的积雪。44师又缺少雪地装备,通行效率可想而知。
行军慢就算了,44师不得不形成了一字长蛇阵,沿着拉特路蜿蜒长达30公里。
这样的队形,一旦敌人在多个地方同时发起攻击,很容易首尾不能兼顾,方寸大乱。
很遗憾,芬兰军队就是采用了这一手。
西拉斯武奥指挥第9步兵师,充分发挥熟悉地形和雪地作战的特点,分成多股小部队,在不同地段向苏军发起进攻。
在恶劣的风雪天气下,芬兰军队将44师切割成数段,苏联人的坦克火炮堆积在公路上进退两难,难以互相呼应。芬兰人神出鬼没的打击之下,精锐的44师死伤9000多人。当时苏军步兵师满编17000多,一战直接打掉了一半。而芬兰军队损伤不过400多人,交换比惊人。
这场战斗苏军完败,芬兰军队缴获苏联大量武器装备,包括数十辆坦克、70门野战炮、278辆卡车、近300挺机枪、6000支步枪以及非常珍贵的通信设备和药品。第44师师长维诺格拉多夫乘坐一辆坦克逃回国后被处以极刑。
战争史上有以下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彭城之战和昆阳之战。所有以弱胜强的战役都是靠计谋和奇袭赢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