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继夏王朝之后的新部落联盟王朝,中国历史的第二个朝代。商王朝的建立是在夏王朝的累累尸骨上,商国国君汤在鸣条之战中击溃夏军,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和商王朝建立的转折点。商朝好似不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组成的农耕王朝,更像是个游牧王朝,国都频繁迁徙,直至商王盘庚迁徙都城到殷(今安阳),这才安稳下来,不用再过四处飘零的日子,殷商之名在此时传下,而殷作为商都时间长达273年。可以这么理解:在未定都之前的商王朝,实际算不上一个有着中原土地统治权的朝代。五六百年间多次迁都,试问从古至今哪个王朝像殷商如此,这样统治牢固才奇怪。
这种国都迁徙是内部矛盾尖锐被强行激化的表现,民众好不容易精耕细作好的土地就被逼着去其他地方重新再来一次,试问谁人愿意。而且,商人统治者奉行“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残酷手段对待那些不愿迁徙的民众。盘庚不过迁个都城彻底稳定下来就被史学界誉为中兴之主,足见当时频繁迁都所带来的危害。盘庚之后的第三代商王武丁,带领商王朝走向强盛,在这片大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王权,强盛时间长达五十余年。
处于奴隶制鼎盛的商王朝的统治权过继向来不平凡,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等,没一个真正的继承标准,每一任新王的出现都将伴随腥风血雨和蠢蠢欲动。武丁开创的太平盛世在其死后就烟消云散,国内矛盾和国外矛盾十分尖锐。传至商王帝辛一代,他不甘心“蛰伏平庸”休养生息,悍然向东南沿海的反叛诸侯出手,进行开疆拓土,最终致使国内空虚,商人统治被周人联盟迅速推翻。商人统治虽然被推翻,然而只是代表朝歌城(即殷)的帝辛灭绝,其他地区还是有着庞大的商人势力存在的。
这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特别注意到这个问题,封帝辛之子武庚于殷,奉殷商宗祀;封降周的帝辛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建国号宋(这时武庚已死);殷商还有一支王族箕子不服周,带着部分商人和先进的文明向北迁徙,建立朝鲜国,即秦汉史上常常提到的箕氏朝鲜。殷商的灭亡是由许多因素推动的,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力所为,还是自然导致。天时地利人和,全弃殷商而去,来到周人身边。
社会矛盾的空前尖锐
前面说到,商王朝频繁的迁都,是因为统治阶层内部斗争残酷导致的,这已经是一种社会矛盾,之后迁都,再度引起社会矛盾,循环往复,社会矛盾一日严重过一日,虽然在盘庚之后定都稳固下来,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可是矛盾还是存在有的。商王朝可以分为奴隶、平民和奴隶主三个阶层,外加上至高无上的商王,四者之间相互存在有矛盾。商朝后期,奴隶主贪婪残暴,统治腐朽,时有平民反抗和奴隶逃亡。末代商王帝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社会的中下层平民奴隶与高层奴隶主们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情况,帝辛自持才高能稳住大局,一味对国内民众和国外诸侯进行剥削。
即便是成千上万的人离帝辛而去,他也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自己的统治都将被推翻了,竟然还有心思去向东南扩张和镇压叛乱,连基本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顺序道理都不清楚。商朝已经失去民心,灭亡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统治阶层的空前分裂
统治阶层的空前分裂,最大的奴隶主商王和奴隶主们商朝贵族大臣有着巨大的分歧,这是利益上的分歧和统治上的分歧。周武王伐纣曾提到帝辛的罪责之一,就是对祭祀宗庙这等大事不闻不问,置若罔闻。尽管是帝辛认为自己的王权被神权所限制压抑了,但他敢这样做,大量老牌奴隶主贵族和宗庙内的祭司就敢跟他离心离德。微子启等贵族不断向帝辛发难表示不满,帝辛一点都不在意,最后宗室贵族和朝堂大臣只好纷纷投奔周武王而去。
同时,帝辛还打破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选官,在奴隶中提拔有才干的人重用,那些无能的贵族则进行疏远和调离。不得不说,这才是真正的捅了马蜂窝,在奴隶等于工具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帝辛这样做不是触犯奴隶主贵族的整体利益吗?这不是激化矛盾,使得自己众叛亲离吗?商王统治商朝,靠的不是有才的奴隶,而是看似无能的贵族啊。
大军外调频征夷狄
帝辛在位期间,周边的鬼方、羌方、东夷等部落不断与商为敌,骚扰其边境。帝辛不惯着他们,直接动起兵戈讨伐起来,虽然使得大部分小国成为商的属国和疆土,但也让埋伏在商人身边的定时炸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帝辛不断调动军队征伐东夷,所需要的粮草都是从属国、各诸侯国和本国调用,但是这战争一直未能停息,不间断地进行着,造成商朝国力大损、钱粮耗尽、军队厌战,并且在周武王攻来时,商朝能征善战的主力部队不在商都附近,只有匆忙组织起的十余万乌合之众迎战有备而来的四万周人联军。
可以这么说,若商朝主力在商都附近迎战周武王,很有可能摧枯拉朽的打败周人,获得胜利,继续商王朝的统治。可是,若周朝主力在商都附近,周人联军敢起事伐纣吗?恐怕是不敢的。《左传》记有一句话特别精辟真实: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八个字,关于商朝灭亡的前因后果全讲清楚了。
周人的崛起
帝辛曾赐周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即商王朝承认周人是西边的霸主,对西方诸侯有名正言顺的生杀予夺、征伐侵略的权力,也顺理成章地扩张起自己的势力。灭商之举本在周文王时期进行,可是周文王猝然长逝使得计划和安排全部打乱,得重新来。周武王在位,重视农业生产,增强本国国力;吸收从商朝逃离出来的民众;积极拉拢那些与商朝不对付的方国;周武王本人也是励精图治,礼贤下士且重用降臣贵族。之后趁车商军主力远征,迅速发起牧野之战中,用先进的车兵在平原上与临时拼凑起的商军一决生死。
战争进行前后,还屡次使用心理战术使得大量商军、商人平民、商人奴隶和商人贵族临阵倒戈。周文王时期开始,周人一日强过一日,商人却一日弱过一日,周灭商实乃定数。
生态环境的恶劣引发自然资源的匮乏
据考古资料显示表明,商人活动的过度频繁和聚集,使得商朝本土的生态失衡。例如大兴土木修筑城墙宫殿;大力发展手工业和畜牧业。前者使得大面积的森林倒下,繁茂的植被和丰富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后者是一种不适合这个时代和当地自然环境的发展,使得放弃古代社会之根本——耕作农业。各种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动物奔逃、各种可再生资源匮乏种种问题。使得殷商本土生态平衡遭到打破、生态环境的退化,导致社会平衡也会打破,这种生态发展观其实就是竭泽而渔的毁灭发展观。
而且在商朝本土,矿产资源本就匮乏,大量开采冶炼铸造,也是会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况且这样的行为持续有近三百年,生态环境怎能不恶劣,自然资源怎么会不匮乏呢?本地自然资源的匮乏,需要费一番功夫和手段从他处获取,从而维持商都城内众多人口的生活生存,尤其是统治阶级,必须要去满足他们享乐奢侈的生活需求;那么底层民众和奴隶的衣食住行谁去管呢?只要是在古代,一个地区粮食产量不能满足当地所有人的需求,就必须从其他地方进口,而且进口来的物资不能贵,不然底层民众根本生活不下去,这是一个很严肃和、很严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恰好,商朝有这个问题,且商朝统治者没有进行解决。可以说,周武王攻到商王朝腹地,下面的民众奴隶都要摆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姿态了;可惜,他们没有箪食壶浆,因为家里根本没这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