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彻底击败草原文明的战争仅有两次:汉朝击退匈奴和唐朝击退突厥。
可见,文明战胜野蛮,抵抗战胜侵略的道路,非常漫长和不易。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匈奴就开始逐渐成为中原政权的北部边患,屡次南下侵犯。
秦朝、西汉时期,都与匈奴发生了连绵不绝的战争。
东汉时,南匈奴早已内附。
汉廷经过充足的准备,从窦固至窦宪领军时期,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方针,发动了几次远征匈奴的战役,与敌主力决战。
尤其是汉和帝时期,窦宪率军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征讨北匈奴的战役,调遣优势兵力,深入大漠。
结果,北匈奴的主力军被歼灭,一部分投降,北匈奴单于率数骑逃走。
于是,匈奴可分为两个走向,即两支部分:留在亚洲,例如归附汉朝,残部在漠北及西域活动;向西远遁,最后辗转进入欧洲。
其一,留在亚洲。
南匈奴趁机占领了北匈奴的失地,并且实现了匈奴民族的统一。
北匈奴单于的弟弟於除率其部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遣使入塞请求附汉。
汉廷担心匈奴再次统一为强国会威胁汉廷,便立於除为北匈奴单于,授其玺绶,与南匈奴单于同等对待。
于是南、北匈奴部落并存且都臣服于汉王朝。
于是,汉朝实现了既征服北匈奴、且与南匈奴分而治之的战略意图。
从而,彻底解决了汉朝以来历时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汉朝北部边患由此暂时解除,中国北方地区遂被东汉王朝统一。
汉廷将匈奴人内迁,同时将汉民大量地迁徙到这一带,与匈奴人杂居,以阻隔和分化其势,改变边疆民族构成的单一化,从而巩固东汉对边疆的统治。
内附的匈奴人有过多次叛乱,均被汉廷平定。
永元六年(94年),降附汉朝的北匈奴15部20万人,拥立南匈奴日逐王逢侯为单于,叛出塞外。
永初三年(109年),南匈奴万氏尸逐鞋单于叛反。
此后,有北匈奴残部呼衍王等,仍辗转于蒲类海、秦海(今新疆博斯腾湖)间。其势微弱,东畏鲜卑,不敢还故地。
在此期间,北匈奴残部与汉朝在西域继续进行了一番争夺战,汉军予以重击。
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匈奴因惧怕汉廷征兵不止,右部十余万人杀单于羌渠。
时值“黄巾起义”,汉廷无力控制匈奴,遂形成其内讧。於扶罗单于率众参加黄巾起义军,不久参与中原军阀混战。才女蔡文姬就是在此期间被掳掠去匈奴。
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拆分成五部而统治,从而完全消解匈奴。
从此,“匈奴”之称就湮没在中国史册之中。
从而,匈奴除了被汉化之外,一部分后裔先后转化为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后金等民族,参加了对中原汉族的征战与统治,最终被击败而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另外,匈奴失去对北方草原的控制权后,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
不久,东胡的鲜卑族乘虚而入,成为北方草原的新主人。在鲜卑的压力下,南匈奴等纷纷内迁汉朝境内,成为后世“五胡之乱”的远源。
其二,向西远遁。
一部分溃败的北匈奴人向西逃去,后来离开蒙古高原,辗转进入欧洲,从而引发了世界性的历史连锁反应。
370年,一支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骑兵出现在多瑙河畔。他们的名字是“匈人(Huns)”,有个令人畏惧的绰号--“上帝之鞭”。
匈人(Huns)骑马横扫欧洲大陆,引发了欧亚草原民族大迁移。
他们将西方世界搅得天翻地覆,并最终导致西罗马帝国的崩溃。
匈人(Huns)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后来,因其首领阿提拉的突然病逝而陷入分裂。
短命的匈人(Huns)帝国瓦解后,整个民族也从而消散。
阿提拉的体貌特征是无须、鼻平、眼细、个矮,这无疑是蒙古利亚人种的特征。
因而,匈人(Huns)在欧洲的征战统治,在欧洲史学界被称为“黄祸”。
据考证,匈人(Huns)有一支就留驻在今匈牙利地区,匈牙利的英文拼音“Hungary”就保留着匈人(Huns)的词根。
在匈牙利出土的匈人(Huns)随葬品中,有许多汉式铜镜、弓箭、丝绸等物。
匈牙利人是欧洲人中唯一姓在前、名在后的;匈牙利语中,年月日的顺序与中国习惯相同;以座北朝南为上座,以左为贵。
这些,都与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