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运用荒诞派手法写两个流浪汉的对话

运用荒诞派手法写两个流浪汉的对话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晴天 访问量:3941 更新时间:2023/12/18 4:15:12

同上,这是个开放性的话题,当你了解了荒诞派艺术特色后,也就能写出好的对话了,加油吧!荒诞派艺术特色贝克特<等待戈多>及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塞缪尔.贝克特一九零六年出生于爱尔兰一个犹太人家庭。贝克特读中学时即酷爱戏剧,他于一九二七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因其学业优异,次年至一九三零年间应聘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此间,他结识了侨居巴黎的英国颓废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深受其影响。二战间,巴黎沦陷,他曾参加过地下抵抗组织。战争结束后,他专门从事学创作。战争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给他的心灵也带来了深深的创伤。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洛纳正在死去》、《无名的人》,这些小说都意在说明,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浪游,是内心的狭小的,而又毫无意思的浪游......这些小说已经暴露出了他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反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这在他稍后的戏剧创作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于一九四八年创作的《等待戈多》,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这是一部两幕剧。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为了解除等待的烦恼,他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他们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还说这样一些话:“我觉得孤独”,“我作了一个梦”,“我很快活”-------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狄狄脱下帽子,往里边看了看,伸手进去摸,然后把帽子抖了抖,吹了吹,重新戴上;戈戈脱掉靴子往里边瞧,又伸手进去摸-------可是戈多老是不来,却来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波卓用一条绳子牵着幸运儿,并挥舞一根鞭子威胁他。幸运儿拿着行,唯命是从。狄狄和戈戈等啊等啊,终于等来了一个男孩,他是戈多的使者,他告诉两个可怜的流浪汉,戈多今晚不来了,但明天晚上准来。第二幕的内容仍然是狄狄和戈戈等待戈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场景的变化只是那棵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他们继续等待戈多,为了打发烦躁与寂寞,他们继续说些无聊的话,作些荒唐可笑的动作。这时候,波卓和幸运儿又出现了,只是波卓的眼睛瞎了,幸运儿成了哑巴。最后又等来了那个男孩,他告诉狄狄和戈戈,今天戈多不会来了,但他明天准来。该剧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突出没有目的生活无休止的循环。第一二幕在时间[都是黄昏]、地点[都是空荡荡的四野]、结构[都是两人先出场,冗长的对话之后,是主仆二人出场,然后是男孩出场捎口信]。几方面都酷似。尤其是结构,到了最后又回到开始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该剧有第三幕,第四幕,也必然是重复前两幕的程式。这些都表现出人的处境单调、刻板,以及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头的煎熬。贝克特主张:“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他的确把《等待戈多》的情节与动作减到了极低的限度,这出戏没有人们通所理解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用剧中人物戈戈在第二幕的话说:他们在前一天“谈了一天的空话,”“作了一场恶梦”,但今天又是这些空话和恶梦的重复。这正是贝克特虚无主义人生观的体现,这种虚无主义包含着对现实的极端不满情绪,他笔下的人物最不堪忍受的是生活既空虚又可恶:“我们腻烦得要死,这是没法否认的现实。”“咱们已经失去咱们的权利。”“我***一辈子到处在泥地里爬!......瞧瞧这垃圾。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它!”剧中主人公狄狄和戈戈总是唠叨不停,这样可以证明他们自己还存在,可以不必思想,不必听别人说话,从而逃避现实。他们的唯一希望是等待戈多,可戈多究竟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没有说明,观众更是无人知晓。此剧一九五八年在美国上演,导演问作者:戈多究竟代表什么?贝克特的回答充满了机智与荒诞色彩:“我要是知道,早就在戏里说出来了”。从剧中看,戈多仅仅是支持流浪汉狄狄和戈戈捱时光的微茫的希望,是他们赖以生存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戈多来了,咱们得救。”但他就是不来,他们苦闷得想上吊。但他们能去死吗?不能,因为他们必须得等待戈多。在贝克特看来,人生就是这样,既难活,又难死,既有希望,又很绝望。而归根到底是绝望的。尽管如此,但“我们还得等待戈多,而且将继续等待下去”。[《圣昆廷新闻》]观众们都知道,苦苦的等待带来的必然是幻灭的结局,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人生画图。一九五三年,《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连演三百场,这样一出没有情节,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塑造,只有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插曲的戏剧,何以具有如此艺术魅力呢?我想就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荒诞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荒诞不经的社会现实。它演奏了一首时代的失望之曲,反映了一代人的内心焦虑。它使人们看到,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支柱,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会的灾难,人格的丧失,个性的毁灭,以及自身的无聊绝望,已经使生存和生命黯然失色,使存在不具备任何意义了。贝克特试图以振聋发聩的办法使人们觉察这个世界的状况,现实的可笑,自我的分裂及无所不在的死亡,它把人描绘成陷进了不可理解的力量漩涡之中,作者希望通过描绘事物的混乱无聊来使人们获得深刻的印象,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什么事也没有的世界,而人就在其中慢慢耗费掉毫无意义的一生。作为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在艺术上的确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的戏剧作品还有《最后一局》、《啊,美好的日子》、《戏剧.》等。一九六九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赞扬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荒诞派戏剧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达到了高峰。二战的恶梦刚刚过去,战争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上帝不复存在了,旧日的信仰坍塌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破灭了。世界让人捉摸不透,社会令人心神不安。劫后生的人们,抚摸着战争的伤疤,开始了痛苦的反思,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现存的秩序持否定的态度。往日的精神支柱瓦解了,新的信仰尚未找到,这种精神上的空虚反映到文学艺术上,自然形成了一个“没有意义,荒诞,无用的主题”。荒诞派戏剧另一代表作家尤金.尤奈斯库在他论述卡夫卡的文章《在城市的武器》时指出:“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就在尤奈斯库《秃头歌女》上演后的第十年,英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林斯发表了题为《荒诞的戏剧》的论著,从而在理论上给这一流派正式定名。从辞源上来说“荒诞”一词来自拉丁文“聋的”,原本用来描写音乐上的不和谐。字典上注明它是“不合道理和常规,不调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在英语中,“荒诞”一词可简单解释为“荒谬可笑”。.贝克特、尤奈斯库们的戏剧继承和发展了表现主义突出主观精神和手法荒诞的一面,又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们不依靠高度清晰、逻辑严谨的说理来表达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类处境的荒唐无稽。而荒诞派戏剧则放弃理性手段和推理思维,来表现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类处境的毫无意义,他们凭本能和直觉而不凭自觉努力来解决矛盾。他们放弃了关于人类处境荒诞性的争论,而以具体的舞台形象直接表现存在的荒诞性。所以,在他们的戏剧舞台上常常出现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场面,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什么开场、高潮、结局,没有符合现实的人物,也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剧中没有鲜明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却充满了破碎的舞台形象,人们好象都成了神经病、瘦弱的老头、肮脏的流浪汉,他们只是机械重复动作和语言的“木偶”。比如《秃头歌女》中无数个工作、外貌均相同的勃比.华特森;全剧开头结尾场面相同,只是人物由史密斯夫妇换成了马丁夫妇,剧中人物可以随便更换。这些表现剧作家们对现实状况的认识,人已经失去了自我和个性。《等待戈多》中狄狄和戈戈亦是如此。剧作家们认为,在荒诞的世界里,似乎只有内心深处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因此,这个流派的主要阐释者萨洛特说:“主要人物是没有外形、难以确定、不可捉摸、无法看见的存在,他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往往只是作者本人的变相反映他周围的人物都失去了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只不过是这万能的‘我’的幻觉、恶梦、幻想、反映、横态或者附庸品而已”。剧中人虽然是世界的牺牲品,但他们对不公道的命运极少喊出反抗之声。荒诞派戏剧一再涉及的问题是交流的不可能及人与环境的全面失调。让我们来看看尤奈斯库的《椅子》,它写的是一个孤岛上有一对年逾九十的老夫妇,他们住在灯塔中。老头为了人们宣布他一生所发现的人生奥秘,请来了许多客人。不断响起划船声,门铃声,他们搬来一张张椅子,象征性的表明客人纷纷到来。老头无法说清楚他想说的东西,只好寄希望于代他宣布真理的演说家了。但演说家竟然是个哑巴!无独有偶,贝克特《如此情况》一剧中叙事者也是个哑巴,罗伯-葛利叶作品中的叙事者,无名无姓,在文章中既不说话也不出现。它们都意在说明要了解人生奥秘是不可能的,人与人之间也是不可沟通的。在荒诞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值得信赖的,人们只有用死亡来使自己满足。这样,荒诞便指向两种现象:毫无意义的世界及人在其中的有限地位。另外,人物的语言也十分荒诞。他们不断重复日常生活中的陈词滥调,冗长乏味的谈话,逻辑紊乱的争论。如《犀牛》第一幕中,几个人对刚才看到的犀牛是亚洲种或是非洲种,是独角或是双角争论不休;《动物园的故事》中杰利有一大段废话,长达数页。作者还在提示中这样写道:“念下面这大段台词时要配上很多动作,以便在观众身上达到催眠的效果”。从总体意义上看,都是些无稽之谈。它们仅仅负载着这样的功能:显示现代人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以及不可能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与人心的陌生和遥不可及的距离。以《等待戈多》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反映生活的毫无意义,及存在的荒谬思想。剧中人物大多生活在死亡和疯狂的阴影里,他们受尽痛苦却得不到荣光,得不到智慧,他们都是典型的在等待的人——他们满怀希望耐心的等待,越是虔诚越是绝望,表明了希望本身的荒诞性,也是理性的荒诞性。总而言之,传统戏剧中的一切在这里都不见了。非理性的结构,非逻辑的语言,直喻的舞台形象和扭曲了个性的人物,使同样经历了战争灾难的观众从中窥视到了人生的痛苦与荒诞。

参考《等待戈多》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俄剧《战斗民族养成记》被评为高分神剧,是否合理?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战斗民族养成记》作为年初非常让人期待的电影,在首次播放惨遭滑铁卢后,不禁让人再次燃起了重刷一便电视剧版的冲动。和电视剧的剧情走向、人物认定比起来,影版的故事只能说空有其表,更多的是在炒昔日观众对于剧版的怀念与情怀,从同到尾人物感情引入仓促,结局感情的升华也不知所云,既感觉不到小家的温馨幸福,也根本

  • 谁能给介绍几片经典、感人的电影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这些电影可能是不适合你的、可能是你不喜欢的,但一定是经典的、是最好的。如果你想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好的电影,那么以下这些是必须要看的。你可以试试:当你看过了10部影片后,你就会觉得有兴趣了;看过了20部影片后,你就知道了什么是好电影;看过了30部影片后,你就会有话要说会评论了;看过了40部影片后,你就会

  • 世界著名小说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爱情类《简.爱》《飘》《荆棘鸟》《呼啸山庄》《小王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底两万里》《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傲慢与偏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叔叔的小屋》《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基督山伯爵》现在只记得这么多,仅鉴参考...扎木合联合其他部落攻打铁木真

  • 求酒徒这类的经典历史小说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酒徒------《秦》历史小说,酒徒写作第一部作品------《明》架空历史,酒徒第二部小说凭此一举成名,红透网络文学世界,被誉为“架空历史小说的开山鼻祖”。------《盛唐烟云》,隋唐三部曲”之一,奠定了他在架空历史小说领域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隋乱》(网络版原名《家园》)历史,隋唐三

  • 电视剧《沂蒙》未洞房的大嫂,为什么不怨恨老大?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沂蒙》是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电视,长大了也看过几遍。小时后看就觉得战争片刺激,好看。长大后再看《沂蒙》,那又是另一种感觉,深深的被沂蒙大地,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们所感动。1938年,鬼子侵犯沂蒙大地。于宝珍的大儿子继长和二儿子继成、二女儿李阳相继参加了八路?于宝珍则带着两个儿媳心爱和

  • 沂蒙山革命老区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有关沂蒙山的革命老区故事三则如下所示:1、沂蒙六姐妹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

  • 奥运会感人故事!!!急急急急急急!!!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故事一:获得女子击剑金牌的美国运动员马瑞尔扎古尼斯在奥运会开始前5个月,马瑞尔在奥运选拔中落选了。可是她没有放弃,继续刻苦训练。在比赛前几天,由于一名运动员因伤退出,马瑞尔才拿到雅典奥运会的入场券。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她最后过关斩将,为美国队赢得了第一个女子击剑冠军。格林斯潘:此前很少有人关注击剑运

  • 众多白描大师绘制了经典连环画《三国演义》,你最认可的是哪几位呢?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上世纪50年代之80年代的三十年里,连环画{小人书}盛行,人们对它的喜爱,不亚于今朝世人对手机的态度。连环画万千多种,其中有一套至为经典。从1957年开始出版,至今再版多次,印数达一亿多册。这就是60集系列连环画《三国演义》。新中国建国后,政府很重视利用连环画的形式,普及群众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主张绘

  • 你认为连环画的扛鼎之作是谁创作的?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这又是一段美好而温馨的回忆。曾经的少年世界里,连环画伴随了我个人几乎整个童年少年时光,也成为了那个时候最为光鲜而温暖的片段,一直在影响着我个人的阅读审美取向。恍惚的记忆里,那个时代的连环画特别多,总能在同学们的书包里找到想要看的画本,实在是一种享受,连同少年的懵懂孟浪一起随着岁月的沉淀而没入记忆的深

  • 你认为《三国演义》的连环画谁画得最好?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60册大型连环画《三国演义》册册都是经典。经典出自名家,名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陈光镒先生。陈光镒,连环画大家,1915年生于江苏南京。他先后参加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策划组织的大型历史连环画《三国演义》、《东周故事》、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岳飞传》等系列连环画的创作